吳克姣 陳明光 劉繼英
南平市第一醫(yī)院病理科(福建南平 353000)
子宮內(nèi)膜癌為女性發(fā)病率極高的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常伴隨陰道異常出血、陰道異常排液、下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其發(fā)生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1],截至2021年,我國新發(fā)病例8.4萬,死亡病例1.7萬[2]。子宮內(nèi)膜癌常見的病理類型為子宮內(nèi)膜樣腺癌,大部分患者確診時腫瘤僅在子宮體,未發(fā)生遠處轉移,屬于臨床早期,因此預后情況較好,然而對于發(fā)生遠處轉移的患者而言,5年生存率下降,僅17%[3-4]。早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再根據(jù)其病理危險因素,對復發(fā)風險高的患者,實施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及靶向治療等輔助治療措施,患者多預后良好。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測序技術的發(fā)展,檢測技術越來越多樣化,在明確子宮內(nèi)膜癌構成的基礎上,對其臨床病理特征加以分析,可為患者免疫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使其遠期生存獲益[5-6]。本研究以本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間收治的82例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組織學類型加以探討,分析錯配修復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與指導。
以本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間收治的82例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實驗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②具有完整的病歷資料及臨床資料;③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且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病史或意識障礙;②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82例患者的年齡26~85歲,平均年齡(55.12±3.23)歲。研究得到南平市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倫理批件號:NPSY202309010YL2022124)。
其中2022年1月—2022年6月行手術切除治療的3 270例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測。根據(jù)WHO(2020年)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對其進行組織學分型,對其病理類型、肌層浸潤等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70例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行全子宮+雙附件+腹膜后盆腔淋巴結切除后,獲取標本,采用10%甲醛固定標本,行石蠟包埋,切成厚度一致(3 μm)的切片,通過免疫組化EnVision法進行染色,一抗錯配修復表達缺失[MLH1(OTI4H4)]、錯配修復蛋白2抗體[MSH2(R E D 2)]、錯配修復蛋白6 抗體[M S H 6(UMAB258)]、腫瘤錯配修復基因PMS2抗體[PMS2(EP51)]等4種抗體的試劑盒均來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二抗試劑盒來自DAKO公司。4種抗體均通過核著色,將淋巴細胞、間質(zhì)細胞作為陽性內(nèi)對照,如腫瘤細胞核顯示為棕黃色則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如顯示無著色,則為陰性;4種蛋白均為陽性則表示錯配修復表達正常(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如≥1種蛋白為陽性,則為錯配修復表達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
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4.0軟件進行檢驗值計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2例患者中,70例(85.37%)為子宮內(nèi)膜樣癌,12例(14.63%)為非子宮內(nèi)膜樣癌。子宮內(nèi)膜樣癌中,病理組織學類型為G1級30例(42.86%)、G2級19例(27.14%)、G3級10例(14.29%),其他類型為11例(15.71%);非子宮內(nèi)膜樣癌中,漿液性癌4例(33.33%)、透明細胞癌2例(16.67%)、混合細胞癌3例(25.00%)、癌肉瘤2例(16.67%)、未分化癌1例(8.33%)。其中腫瘤浸潤低于肌層50%的60例(73.17%),超過肌層50%的22例(26.83%)。
70例患者組織中,pMMR 45例、dMMR 25例,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總缺失率為35.71%,其中MLH1單獨缺失率為2.86%(2/70)、MSH2為4.29%(3/70)、MSH6為14.29%(10/70)、PMS2為14.29%(10/70)。
2組在年齡、組織學類型、脈管癌栓、淋巴結轉移及FIGO分期等臨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異,其中dMMR組患者年齡50歲以上、伴脈管侵犯和淋巴結轉移、組織學G3級和FIGO分期Ⅲ期者占比高于pMMR組患者(P<0.05),見表1;MSH6蛋白表達缺失易發(fā)生在年齡50歲以上、有家族相關疾病史的患者(P<0.05),見表2;PMS2蛋白表達缺失易發(fā)生在組織學G2級、FIGO分期Ⅲ期、妊娠1次及以上、脈管內(nèi)癌栓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P<0.05),見表3。而MLH1及MSH2表達與缺失在患者各臨床病理特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dMMR與pMMR的臨床病理特征 [n(%)]
表2 MSH6蛋白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n(%)]
表3 PMS2蛋白表達與子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n(%)]
子宮內(nèi)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發(fā)病率居前列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生率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7%,占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7-8],近年來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nèi)呈上升趨勢,對女性健康產(chǎn)生極大威脅。此類惡性腫瘤早期無顯著癥狀,隨著病程的發(fā)展,90%患者會出現(xiàn)陰道異常流血或異常排液等癥狀,伴隨下腹痛[9]。近年來該病有年輕化趨勢,2020年子宮內(nèi)膜癌癥相關篩查規(guī)范[10]建議,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年齡55歲以上等高危人群,需要加強子宮內(nèi)膜癌篩查??刹捎藐幍莱?、病理組織學等方式,但其在我國尚未普及,是因為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為早期,預后較好,加上組織病理學及細胞學篩查方式雖準確率高,但取樣易受激素水平的影響,對醫(yī)師的水平要求高,且缺乏嚴格的診斷標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8 2 例患者中的7 0 例(85.37%)為子宮內(nèi)膜樣癌,病理組織學類型以G1級30例(42.86%)為主,其他類型較為少見,與既往報道的臨床特征相似[11-13]。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70例手術治療的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中,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總缺失率為35.71%,其中MLH1單獨缺失率為2.86%,MSH2為4.29%,MSH6為14.29%,PMS2為14.29%,與既往研究報道的結果相比稍高。有研究[14-15]顯示,MSH6蛋白表達缺失與年齡及疾病家族史有關。本研究顯示,MSH6蛋白表達缺失易發(fā)生在年齡50歲以上、有家族相關疾病史的患者中,與劉艷梅[16]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患者如存在MSH6蛋白表達缺失,有家族相關疾病史,要加強篩查,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病變。本次研究顯示,PMS2蛋白表達缺失易發(fā)生在組織學G2級、FIGO分期Ⅲ期、妊娠1次及以上、脈管內(nèi)癌栓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可見不同錯配修復蛋白缺失的患者其臨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異,這為子宮內(nèi)膜癌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
綜上所述,子宮內(nèi)膜癌錯配修復蛋白表達與其部分臨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關聯(lián),可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有價值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