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普?孫婉婷
【摘要】相比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在提升國際傳播力方面進展較為緩慢。通過與科技期刊對比,可以深入認識社科期刊國際傳播的特點,客觀看待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在深入總結社科期刊走出去現(xiàn)狀、成績與不足的基礎上,分析社科期刊在提升國際傳播力方面面臨的困難,并從進一步做好期刊管理與服務、加大支持力度的角度,提出有效提升社科期刊國際傳播力的對策建議。
【關? 鍵? 詞】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國際傳播力;期刊管理;期刊建設
【作者單位】劉普,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孫婉婷,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2.001
學術期刊主要分為科技學術期刊和社科學術期刊兩大類,以下分別簡稱“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期刊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進入國際主流期刊評價體系的中國科技期刊數(shù)量大幅增加。近幾年SCI收錄的期刊總量增長不到4%,而中國進入SCI期刊數(shù)量增長了25%[1],涌現(xiàn)出一批科技領域的世界名刊,如《細胞研究》《中國激光》《電化學能源評論》等。相比之下,社科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提升較為緩慢,亮眼成績不多。為此,對社科期刊國際傳播的特點和現(xiàn)狀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既能認識優(yōu)勢,也能認清挑戰(zhàn),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揚長避短,促使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實現(xiàn)較大提升。
一、社科期刊在國際傳播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
為了深入認識社科期刊在國際傳播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必要將其與科技期刊進行對比。與科技期刊相比,社科期刊具有顯著的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性,這些特性使其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方面比科技期刊更具優(yōu)勢,進而轉(zhuǎn)化為提升國際傳播力的優(yōu)勢,但同時也讓社科期刊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面臨巨大挑戰(zhàn)。
1.社科期刊國際傳播的優(yōu)勢
相比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在傳播中國學術文化、服務國家對外宣傳、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面具有以下顯著優(yōu)勢。
(1) 更直接
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都屬于廣義的社會科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和政策主張,如“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xiàn)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等。這些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和重要觀點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社科期刊的傳播對象;是黨和國家希望國際社會了解的,也是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相比科技期刊,社科期刊更能直接傳播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與政策主張,直接服務黨和國家的對外宣傳工作,更好地承擔起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中國智慧的任務。由于服務黨和國家外宣工作的直接性,社科期刊在“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2]方面比科技期刊更有優(yōu)勢。
(2) 更豐富
人文社會科學將人類社會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成果通過社科期刊發(fā)表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今中國波瀾壯闊的發(fā)展變化,中國人民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為社科期刊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選題來源。雖然科技期刊也能反映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進展、技術進步和發(fā)展變化,但相比之下,社科期刊報道的范圍更廣泛、內(nèi)容更豐富、表達更生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3]。在這方面,社科期刊更有優(yōu)勢。
(3) 更有特色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保?]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風俗習慣等,吸引著世界各國學者關注的目光。如甲骨文學、簡帛學、敦煌學、徽學等這些中國獨有的學問,中國學者更有研究優(yōu)勢,中國的社科期刊也更能宣傳好、報道好、傳播好其研究成果。自然科學期刊強調(diào)研究內(nèi)容保持世界領先水平,而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化則需要在根植于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打造本國文化品牌,弘揚本土文化,建立學術自信[5]?!霸绞敲褡宓模驮绞鞘澜绲摹?,這句話套用在學術期刊上,即社科期刊越能夠反映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內(nèi)容,就越能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就越能提升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2.社科期刊國際傳播的劣勢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相比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因自身的特性,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也面臨三大障礙。
(1)意識形態(tài)障礙
科學技術是中性的,不會因為國家、民族、文化的差異而在科學技術問題上產(chǎn)生明顯分歧。而社會科學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這就使得社科期刊在走出去方面面臨意識形態(tài)壓力。作為中國期刊,必須站穩(wěn)中國立場,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作為對外傳播的學術期刊,其觀點和主張又需要考慮國外學術界的接受程度,這就使得社科期刊的選題范圍受到較大的限制?!霸谖鞣劫Y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占主流的國際社會中,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要傳達具有中國特色、得到國際認可和產(chǎn)生全球影響力的思想更易受到多方制約。”[6]
(2)議題設置障礙
科技領域,中外學術界很容易找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科技的最新發(fā)現(xiàn)、最新進展,越是先進的、前沿的,就越容易受到中外科技界的共同關注。在國內(nèi)科技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翻譯之后可以直接發(fā)在外文期刊上。而在社科領域,由于國情和文化的巨大差異,并不容易找到中外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學術話題。一些國內(nèi)主辦的英文社科期刊,直接將中文期刊上的文章翻譯后發(fā)在刊物的英文版上,其傳播效果可想而知。要找到中外學者共同感興趣的議題,且是中國學者擅長研究、中國期刊擅長報道的領域,這無疑增加了外文社科期刊辦刊的難度。
(3)語言文化障礙
語言文化這一障礙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科學技術的話語、術語是客觀、中性的,符號、公式、分子式等世界各國基本都是一樣的,因此科技論文的翻譯相對社科論文的翻譯難度要小得多。在社會科學領域,同樣的話語、術語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義差別極大,甚至完全相反。特別是帶有大量中國文化元素的論文,如文言文、古詩詞、古文獻等,以及當代中國特色的政治理論、政治術語,其翻譯難度要大得多。只有深諳兩國語言文化且學術造詣深厚的學者,才能做好社科論文的翻譯工作。
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主辦的英文刊《中國近代史》(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不少文章的原作為漢語,為達到更好的國際傳播效果,編輯部所請的翻譯大多為以中文為母語、在英語國家接受過學術訓練、目前從事中國近代史專業(yè)研究教學工作的副教授以上學者,文字潤色編輯則為以英文為母語、從事與中國近代史有關工作的資深職業(yè)人士。但能承擔以上翻譯和潤色任務的人才鳳毛麟角,從而給辦刊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認清社科期刊國際傳播的特點,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看待社科期刊國際傳播面臨的困難,增強信心,保持定力,揚長避短,加大支持,推動社科期刊更好地提升國際影響力。
二、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成績
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社科期刊雖然與科技期刊相比存在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值得總結與肯定。
1.創(chuàng)辦了一批外文社科期刊[7]
(1)外文期刊數(shù)量增長快
2018年,中國社科院所屬的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第一次開展外文期刊評價時,僅收集到我國主辦的68種社科英文期刊信息,其中42種有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16種僅有國際標準刊號(ISSN)。2022年,該機構第二次開展外文期刊評價時,共收集到國內(nèi)主辦的148種外文社科期刊,其中51種持有CN號,97種僅有ISSN號(筆者按:根據(jù)學者李存娜的研究,97種只有ISSN號的外文刊部分為中國大陸主辦,部分期刊版權屬于國外出版商。因主編的工作單位為中國大陸科研機構,故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在收集外文刊信息時,將其認定為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期刊。因此,“國內(nèi)主辦的 148 種外文社科期刊”的準確說法應當是“中國大陸機構主辦或編輯的148種外文社科期刊”)。2017年之后,我國新辦了55種外文期刊,其中13種有CN號,42種僅有ISSN號,外文社科期刊數(shù)量增長明顯。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數(shù)字均不包括中國港澳臺地區(qū)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
(2)外文期刊語種更加多元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首次開展外文期刊評價時,收集的外文刊全部是英文刊。北京外國語大學自2020年開始創(chuàng)辦了5種小語種外文期刊——《中國學刊》(法語)、《中德跨文化論壇》(德語)、《中國與阿拉伯研究》(阿拉伯語)、《中國斯拉夫研究》(俄語和英語)和《中拉互鑒》(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這幾本外文期刊的創(chuàng)辦填補了我國小語種外文學術期刊的空白,為在非英語國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拓寬了傳播渠道,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術成果搭建了更多交流平臺。
(3)外文刊學科覆蓋面更廣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2018年開展外文刊評價時,68種英文刊分布在20個學科。2022年該機構開展外文刊評價時,148個外文期刊分布在23個學科。雖然統(tǒng)計學、學理性、新聞學與傳播學三個學科新增了外文刊,但學科分布很不平衡,經(jīng)濟學、政治學、語言學、管理學四個學科共有58種外文期刊,占全部外文刊的39.2%。
2.部分社科期刊進入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
雖然近年來有關部門強調(diào)破除“唯SCI”,但進入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仍被認為是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學術期刊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有一批社科期刊被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愛思唯爾Scopus等世界著名期刊索引和數(shù)據(jù)庫收錄,且數(shù)量呈增長之勢。
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22)》公布的148種外文期刊中,共有10種期刊進入了SSCI,1種期刊進入SCIE,49種期刊進入了ESCI。進入SSCI的10種外文期刊中,有7種位于各自所在學科的Q1和Q2區(qū),這些期刊在各自學科都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7]。
3.中文學術期刊成為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生力軍
提到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外文期刊,實際上中文期刊在傳播中國學術文化方面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文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主要做法包括增加英文目錄、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中英文對照圖表、參考文獻附加英文形式的著錄,等等。此外,吸收海外編委、審稿人,面向國際學術界組稿、約稿,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等,也是中文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方式。
“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是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的重要因素?!保?]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提供的數(shù)據(jù),截至2022年下半年,國內(nèi)已有17.3%的中文社科期刊設置了英文摘要。據(j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至2023年12月,該中心上線的2399種國內(nèi)社科期刊、集刊中,有英文摘要的1968種,占比高達82%。
另外,從中國知網(wǎng)歷年發(fā)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中,同樣可以看出中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2023年評出的80種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中,英文刊15種,中文刊65種,中文刊數(shù)量遠多于英文刊。
4.外文學術期刊進入國內(nèi)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讀者主體是國外學者,但作者主體則是國內(nèi)學者??紤]到國內(nèi)學術評價對作者發(fā)文積極性的影響,外文期刊進入國內(nèi)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對辦好外文刊至關重要。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率先開展英文刊評價,對42種持有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的國內(nèi)英文社科期刊進行了評價,共評出9種核心期刊。這是國內(nèi)學術期刊評價機構首次開展外文刊評價。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對148種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進行了評價,共評出2種權威期刊、24種核心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是迄今唯一開展外文刊評價的國內(nèi)評價機構。將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納入國內(nèi)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有利于提高英文刊在學術評價中的地位,從而吸收優(yōu)質(zhì)稿件,提高辦刊水平。
5.相關機構積極為提升社科期刊傳播力貢獻力量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在學術出版領域的普及,學術期刊的出版模式與業(yè)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編輯部負責內(nèi)容生產(chǎn)、知識資源平臺負責網(wǎng)絡傳播的新型學術期刊出版?zhèn)鞑ツJ?。中國知網(wǎng)、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都擁有大量的海外機構用戶和個人用戶,是中國社科期刊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所屬的國家社科期刊庫2013年上線以來,中文期刊海外訪問總量達434.6萬次,其中在線閱讀量40.6萬次,下載量16萬次(筆者按:數(shù)據(jù)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運營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提供)。中國知網(wǎng)自2012 年起,連續(xù)12年發(fā)布《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年報》,基于國際影響力指數(shù)(CI)遴選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榜單,有利于提升國內(nèi)社科期刊的國際傳播意識。
目前,中文社科期刊走出去的最大障礙之一是語言。知識資源平臺在中文社科期刊的翻譯及海外傳播方面再次發(fā)揮了作用。2016年,中國知網(wǎng)啟動了“中文精品學術期刊外文版數(shù)字出版工程”(JTP),在社科領域遴選出60多種具有代表性的期刊進行選文和翻譯推廣,為提升社科期刊的全球影響力和話語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的不足
盡管取得了以上重要進展,但與科技期刊對比,社科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依然較低。
一是外文社科期刊規(guī)模偏小??紤]到語言因素,外文刊仍是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和提升國際傳播力的主要形式。與科技期刊相比,我國外文社科期刊的數(shù)量偏少,規(guī)模偏小。截至2021年底,國內(nèi)主辦的持有CN號的英文(含雙語)科技期刊559種,占科技期刊總數(shù)(5088種)的10.97%,而至2022年3月,持有CN號的外文社科期刊51種,僅占國內(nèi)社科期刊總數(shù)(2688種)的1.9%。
二是外文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較弱。2022年,中國SCI期刊總量235種,其中137種進入Q1區(qū)[9]。據(jù)中國科協(xié)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部部長劉興平在2023年中國期刊高質(zhì)量發(fā)展論壇上披露,2018至2022年,我國國際學科排名進入Q1區(qū)的科技期刊增加了99種,學科排名居于前5%的增加了45種,排名學科前三的增加了28種。其中,15種期刊學科排名位居第一,4種期刊進入全球百強[10]。相比之下,社科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小得多。截至2021年,僅有11種SSCI期刊、2種A&HCI期刊,其中持有CN號的英文社科期刊只有2種。
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之所以滯后于科技期刊,除了前文提到的意識形態(tài)、議題設置、語言文化三大障礙,在期刊發(fā)展和管理過程中還面臨以下五個方面的實際困難。
1.經(jīng)費不足
國家有關部門對科技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支持力度遠大于社科期刊。2013年,由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財政部、教育部等部門聯(lián)合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累計資助了310種英文科技期刊。2019年,中國科協(xié)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在2019年11月公布的第一批入選項目中,英文刊114種,占全部入選期刊280種(不含5個集群化試點項目)的40.71%,所獲資助資金總額在8000萬元左右。
相比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在走出去方面得到的支持力度要小得多。2010年,全國社科規(guī)劃辦啟動了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資助對象包括外文期刊。據(jù)有關學者統(tǒng)計,截至2023年9月,共21種英文社科期刊獲得41次資助,每刊每次資助按40萬元計。13年來,英文社科期刊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得到的資助不過1600多萬元,僅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年經(jīng)費的1/5。
2.評價不足
社科領域在開展學術和人才評價時,主要依據(jù)國內(nèi)幾大期刊評價機構評出的中文核心期刊名單,也有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認可SSCI、Scopus收錄期刊。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大多數(shù)尚未進入國內(nèi)期刊評價機構的評價范圍,從而導致外文社科期刊缺乏優(yōu)質(zhì)稿源,難以提高質(zhì)量,進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同時,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隔閡,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很難進入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可以說,國內(nèi)外文社科期刊受到國內(nèi)中文核心期刊和國外SSCI期刊的雙重擠壓,在學術評價中認可度低,處境尷尬。
3.刊號不足
創(chuàng)辦外文社科期刊,擴大外文社科期刊規(guī)模,仍是提升中國學術和中國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方式。相比科技期刊,申請持有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社科期刊,不論是中文刊還是外文刊都有較大難度。據(jù)統(tǒng)計,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共批準新創(chuàng)辦58種期刊,其中中文刊15種,英文刊43種,但43種英文刊中科技期刊占了40種,社科期刊只有3種。沒有CN號,使得多數(shù)社科英文刊無法申請有關部門的期刊項目資助,也很難進入國內(nèi)主流期刊評價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
4.平臺不足
雖然中國知網(wǎng)、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等國內(nèi)知識資源平臺在國際上已經(jīng)有了較大影響力,但仍然無法與國外學術出版商的平臺匹敵。為了提升國際影響力,大多數(shù)英文社科期刊都選擇與國外學術出版商合作。如中國社科院15種英文刊,只有2家期刊沒有選擇與國外機構合作。《中國與世界經(jīng)濟》創(chuàng)刊于1993年,前10年自辦發(fā)行,刊物影響力提升緩慢,2003年與威利合作后國際影響力提升很快,2006年就進入SSCI。
但國內(nèi)外文社科期刊借助國外出版商的平臺傳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隱患。一是辦刊經(jīng)費的外流。在國外平臺上每發(fā)表一篇文章,期刊編輯部就要向外方支付1000美元左右的費用,從而加劇了外文刊的經(jīng)費困難。二是在選題和內(nèi)容上受到限制。一些合作的國外出版商會對期刊文章的主題和內(nèi)容進行審查,要求編輯部修改甚至撤換所謂“敏感性”較強的文章。
5.人才不足
人才是辦好學術期刊的關鍵。高水平的外文社科期刊編輯人員需要懂學術、懂編輯業(yè)務、懂外語,這樣的人才本來就稀缺。辦好外文社科期刊需要高層次人才,但多數(shù)外文社科期刊編輯部條件有限,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從事辦刊工作。因此,外文社科期刊面臨的人才困難比中文社科期刊更加明顯。
四、有效提升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的策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1]。這給社科期刊界提出了任務,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也是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傳播力的過程??紤]到社科期刊在對外宣傳方面的重要價值,有關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應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共同支持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傳播力。
1.保持定力,找準定位
辦好外文社科期刊,提升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力,應當明確定位,增強自主意識,保持戰(zhàn)略定力,以防被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化就是提升中國人文社科類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過程,其目標就是在全球范圍內(nèi)提高中國學術的話語權”[12]。提升社科期刊影響力,要能“對西方理論產(chǎn)生沖擊”,要“對世界范圍的學者的思考有所啟發(fā)”[13]。社科期刊在對外傳播中,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前提下,也需改進傳播方式,注重傳播效果,選擇中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用國際學術界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話語體系進行傳播,避免自說自話。實踐證明,扎根中國本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研究,是目前實現(xiàn)中國社科期刊走出去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2.優(yōu)化外文社科期刊的刊號(CN)供給
“中國機構主辦或編輯的英文社科期刊是中國進行對外傳播、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學術平臺,也是向世界貢獻中國原創(chuàng)思想和話語、展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4]外文刊的規(guī)模是其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xiàn),而目前持有CN號的外文社科期刊數(shù)量偏少,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并不匹配。出版管理部門應優(yōu)化外文社科期刊和雙語刊的刊號供給,增加外文社科期刊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除了新辦外文社科期刊,對已經(jīng)辦出國際影響但僅持有ISSN號的外文社科期刊也可考慮給予刊號支持。
3.增加外文社科期刊經(jīng)費
相比科技期刊,社科期刊普遍缺乏創(chuàng)收能力,外文社科期刊需要更多經(jīng)費,在辦刊經(jīng)費方面更加困難,亟須有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在國家層面,有關部門和全國社科工作辦可參考“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做法,更好發(fā)揮國家社科基金作用,對外文社科期刊加大項目資助力度,支持外文社科期刊提升國際傳播力。期刊主管主辦單位也要進一步重視外文社科期刊,加大經(jīng)費投入,提高資助標準。此外,還要改革外文期刊經(jīng)費管理,建立符合外文刊特點的經(jīng)費管理制度。如增加“國際合作與交流費”科目,用于支付編輯人員出國及赴港澳臺、外國專家來華及港澳臺專家來內(nèi)地開展辦刊合作與交流的費用等。
4.完善外文社科期刊評價機制
國內(nèi)各主要學術期刊評價機構要盡快將國內(nèi)主辦的外文社科期刊納入評價范圍,讓更多外文社科期刊獲得核心期刊地位,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zhì)稿件。同時,打通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對進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如SSCI、ESCI、SCIE、Scopus目錄的期刊,在國內(nèi)期刊評價或?qū)W術評價中認定為核心期刊。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制定學術評價核心期刊目錄時,也應當將國內(nèi)主辦的優(yōu)秀外文社科期刊納入。
5.解決社科期刊翻譯難題
提高翻譯水平是提升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需要突破的一個瓶頸。一要借鑒國外學術出版商的經(jīng)驗,用好社會資源。二要發(fā)揮學術傳播平臺作用,由平臺協(xié)助英文期刊做好翻譯工作,協(xié)助中文期刊做好目錄、關鍵詞、長摘要的翻譯工作。三是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隨著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機器翻譯水平越來越高,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有助于解決社科期刊的翻譯難題。
6.打造自主的國際學術傳播平臺
從長遠看,“造船出?!笔翘嵘袊鴮W術國際傳播力、影響力的必經(jīng)之路,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由有關部門出臺建設國家級的國際學術傳播平臺,這是不少學者的主張。二是做大做強現(xiàn)有的知識資源平臺,包括商業(yè)化的學術傳播平臺,如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以及公益性學術傳播平臺,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筆者認為,應當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和監(jiān)督下,選擇若干社會責任感強、實力雄厚、發(fā)展前景良?好的不同類型的知識資源平臺予以重點扶持,打造中國自主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網(wǎng)絡學術傳播平臺,承擔服務中國學術和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的重任。
7.加強外文社科期刊編輯隊伍建設
沒有高層次的辦刊人才,辦好社科期刊和外文社科期刊、提高社科期刊國際傳播力就成為一句空話。辦刊單位一方面要重視期刊工作,提高編輯人員的地位,解決編輯人員關心的待遇和發(fā)展等問題,吸引優(yōu)秀人才到外文期刊編輯部工作;另一方面,要穩(wěn)步推進社科期刊辦刊體制改革,學習借鑒科技期刊辦刊經(jīng)驗,按照市場化、集約化方式運營外文社科期刊,解決現(xiàn)有辦刊體制下期刊編輯人員邊緣化問題。要實現(xiàn)以上兩個目標,需要管理部門、辦刊單位的決心、信心和智慧。
五、結語
社科期刊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國學術、中國思想、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和作用。社科期刊與科技期刊在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性、民族性、文化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我們應當客觀看待當前社科期刊走出去的現(xiàn)狀與不足,增強信心,保持定力,揚長避短,謀定而后動。針對社科期刊在走出去方面面臨的實際困難,有關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要予以重視,加大支持力度,共同幫助社科期刊走出困境,開創(chuàng)新局,更好地承擔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方面的重要職責。
|參考文獻|
[1] 王學武,劉莉,劉若涵,等.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國底氣在哪里?[N]. 科技日報,2023-11-29.
[2]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diào):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 人民日報,2022-04-26.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張慕華. “弘揚本土文化”與“建立學術自信”:論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實質(zhì)與出路[J]. 傳播與版權,2015(11):29-31.
[6] 劉意,文庭孝,武強. 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化研究綜述[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5):601-612.
[7]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22)[EB/OL]. (2023-03-20)[2023-11-06]. http://casses.cssn.cn/kycg/202303/t20230320_5614234.shtml.
[8] 王會.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中國學術期刊提升國際傳播力的研究[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51-54.
[9] 張楠.? 5163種,《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藍皮書》發(fā)布[N]. 中國科學報,2023-11-30.
[10] 王學武,劉莉,劉若涵,等.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國底氣在哪里?[N]. 科技日報,2023-11-29.
[11]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2] 許佳. “學術期刊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國際化”研討會綜述[J]. 東北亞論壇,2013(4):120-121.
[13] 徐思彥. 也談學術期刊國際化問題[J]. 云夢學刊,2004(4):19-20.
[14] 李存娜. 中國英文人文社科期刊的新時代十年:回顧與展望[J]. 科技與出版,2023(11):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