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蕓智
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意見》中,要求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教育實踐各環(huán)節(jié)。高中音樂教學更需加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民族文化繼承者。廣東音樂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播、傳承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特別是本土音樂在中學生群體更為舉足輕重。通過多維度學科融合教學,以促進中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為目標,探尋切實有效的實施路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實踐意義。
一、傳承廣東音樂的意義
廣東音樂是流行于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廣府方言區(qū)的中國傳統(tǒng)絲竹樂種,是嶺南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瑰寶。廣東音樂有四百余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深深植根于嶺南民間。在海外,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作為新時代高中生,特別是嶺南本土學生,從音樂中收獲豐富的人文內涵、正確的審美感知,結合多維度的多學科知識,探究地域人文特點,對學科知識遷移與拓展從而形成立體的知識網,對廣東音樂傳承與創(chuàng)新產生思辨與思考,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重要的基石。
二、傳承廣東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困難與困惑
1.教學資源不足,教師知識面局限,教學易碎片化。廣東音樂選材常常僅限于教材,而教材內容舉例較少,對音樂本體的分析與探討多為羅列音樂特點,學生難以自主深入淺出的探究,容易造成知識學習的碎片化、淺層化,學生的認知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偏概全。廣東音樂不僅僅是音樂的文化,它源于嶺南人文、源于特有的歷史文化,有豐富的背景故事,然而音樂教師的知識局限性大,如何結合多學科形成立體多維的知識網,如何制造情境使多學科交織、整合知識,成為廣東音樂教學的痛點。
2.學生特定的年齡特點,對傳統(tǒng)音樂認識不足,不容易激發(fā)興趣。高中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積累了一定的廣東音樂知識,但由于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有限,社會宣傳不足等原因,學生常覺得廣東音樂離自己很遠,更多同學認為廣東音樂是老人家的專利,感到落伍,從而不愿聽和學。高中學生普遍有不愿意主動表述、主動表演,不樂于合作等生理、心理特點,因此教學手段受限。
3.多維度學科融合促進廣東音樂教學的有效實施。(1)音樂與語文、歷史學科相融合,多維知識網更立體更深入。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文學作品之間常常關系密切,在教學中以情感作為線索,恰當?shù)剡\用詩句更容易借助文字、詩詞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廣東音樂《雨打芭蕉》教學中,可以借助宋朝李之儀的詩句“點滴芭蕉疏雨過,微涼”來感受嶺南夏季喜雨的心情,意境與想象相結合,促進學生產生共鳴。歷史文化背景是廣東音樂形成與發(fā)展的根基,學生對歷史根源了解越深入就越能掌握廣東音樂的風格特點。 廣東音樂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成型于清代光緒年間,繁榮于民國時期,正因為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作品多映照出平民百姓的生活,曲風自然、風趣備受人們喜愛。(2)音樂與美術、書法學科相融合,借助視覺表達更直觀。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音樂與美術的“通感”性,深度探討音樂中的旋律線條、樂器音色、調式色彩等,以繪畫詮釋來呈現(xiàn),借助視覺,表達更為直觀。(3)音樂與信息技術學科結合,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更廣泛。拓展音樂視野,充分結合信息技術知識及現(xiàn)代教學手段,將大量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理性理解與分析,符合高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高中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較強,學生可以廣泛收集曲目庫、知識庫,拓展對廣東音樂的認知范圍,形成自己的“廣東音樂曲庫”,更樂于分享與傳播。信息技術參與教學評,能及時反饋教學成果,延伸課堂,知識進一步的遷移與深化,傳承更有內驅力。比如:課后學生借助喜愛的電子音樂、流行音樂對廣東音樂進行融合與創(chuàng)作,嘗試創(chuàng)新傳統(tǒng)音樂,從而增強傳承樂趣,讓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播成為中學生的流行與時尚。
總之,筆者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學科融合,促進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中學生群體的傳播與傳承,力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內驅力,收獲更全面、多維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網,從而讓學生喜愛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