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分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近年來,國際能源格局受區(qū)域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發(fā)生了變化,亞洲國家天然氣市場需求量及消費占比持續(xù)上升,JKM(Japan-Korean Marker,普氏日韓標桿指數)現貨價格大幅波動;俄烏沖突的暴發(fā)也讓使各國重新審視國家能源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我國國內新型能源體系正在加速構建,可再生能源投資力度加大,傳統能源利用強度回升,天然氣利用可能由大規(guī)模清潔替代轉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支撐新能源規(guī)模發(fā)展。根據中石油《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2021)》,在“雙碳”目標下,預計2021~203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將快速增長,到2030年消費量預計達5400億立方米,整體消費量在2040年達到峰值約為6500億立方米,2051~2060年天然氣消費穩(wěn)步下降,到2060年消費量約為4100億立方米??傮w而言,在“雙碳”目標下,天然氣市場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增長,并具有較強的需求韌性,但國際形勢的變化、“灰犀?!薄昂谔禊Z”事件的頻繁出現給局部地區(qū)天然氣供需增添了不確定性。
隨著油氣改革關鍵性政策逐步落地,改革紅利逐步釋放。國家油氣管網“X+1+X”政策,解除了天然氣運輸與銷售業(yè)務的捆綁,資源端和市場端競爭加劇。在資源端,海外多元化供應格局基本形成。國內全面放開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在內的油氣勘查開發(fā)市場準入,進一步激發(fā)資源市場主體活力。在市場端,上中下游一體化模式和壟斷格局難以為繼,國有企業(yè)市場面臨多方挑戰(zhàn)。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用氣成本逐步降低,市場需求穩(wěn)步提升。“最終將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
國有天然氣中下游企業(yè)需緊抓國際天然氣價格高企市場機遇,提升市場份額、優(yōu)化市場結構,加大自有終端開發(fā)力度,提高自有終端銷售占比,逐步形成分銷、直供、自有終端3∶4∶3的“梭子型”銷售結構,增強市場黏性,通過構建一體化產業(yè)鏈化解競爭風險。
圖1 2020-2022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及2030-2060年需求預測
天然氣中下游項目投資管理周期可大體分為6個階段,預可研/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項目建設階段、竣工決算和后評價[1]。筆者基于多年從事項目投資管理的實戰(zhàn)經驗,就各階段投資管理的意義目標、管控要點、常見問題、措施及建議進行了歸納總結。
預可研/項目建議書階段是項目從0到1的初始階段,也是后續(xù)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根據項目投資金額的大小編制預可研報告或項目建議書,主要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并落實項目選址。
投資管控要點有:規(guī)劃符合性、項目必要性、可行性初步研究、資源與市場初步論證、生產技術和設備初步表述、建設外部條件的初步評估、重要技術經濟指標初步分析等,包括對資源需求量、市場銷售量、投資匡算、資金來源、經濟效益等進行初步估算。
常見問題包括:前期市場摸排任務繁重,當前的基本做法是由其他崗位人員兼職完成,容易導致市場調研不充分,市場數據偏差較大,可研報告難以通過投資決策;政策落實不到位;一味追求亮點、創(chuàng)新,項目范圍脫離投資本質;合作方的選擇不符合要求等。
措施及建議:投資項目一般涉及金額較大,關聯問題較多,建議配備專職人員對產品的市場容量、價格、競爭力及市場風險進行調研、分析,并結合當地政策發(fā)展環(huán)境給出合理預期,統籌政策、規(guī)劃和技術經濟指標,經充分論證,條件完備后,再開展后續(xù)工作。
項目可行性研究是通過市場分析、方案分析、技術分析、經濟分析,對投資項目的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合理性進行充分論證,得出結論,是投資項目決策的重要依據,建議委托有資質、有能力的咨詢單位編寫。
投資管控要點有:內容齊全、數據準確、論據充分、結論明確,能滿足決策需要;重大技術方案、重大設備選型、項目路線等應有多方案的比選;主要工程技術數據能滿足項目初步設計的輸入要求;對建設投資和生產成本應進行分項詳細估算;融資方案應能滿足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決策的需要。
常見問題包括: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論證不充分,項目規(guī)模設定不合理,市場分析不夠完整、詳實,存在政策風險等;項目投資估算不準確,費用計算不合理,工程量計算錯誤;建設期利息取定不合理;方案論證結論不明確,難以決策;項目決策周期過長,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導致項目收益難達預期;傳統的凈現值方法無法鎖定項目投資的最佳時機等。
措施及建議:在可研獲批后,項目將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幅增加,建議聘請行業(yè)內專家,召開專家評審會,結合行業(yè)專家的意見,對可行性研究報告進一步細化完善;建立督辦機制,合理縮短決策周期;設立相對靈活的投資評價機制,對于戰(zhàn)略性項目給予綠色通道,加快審批決策;對于存在多方競爭的項目,統籌考慮項目機會成本綜合評價;重大項目建立多模型評價機制,避免因單一方案的片面結論帶來的投資損失。
初步設計是基于已確定的可研報告對擬建工程的技術、經濟、資源、環(huán)境等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編制設計文件和繪制設計圖紙。初步設計階段是項目投資管控的重要階段,可確定項目總投資額的75%以上。
投資管控要點有:要有詳盡的工程量清單和計算書;主要設備說明書和材料明細表滿足訂貨要求;依據批準的規(guī)模和標準進行限額設計;對項目經濟性進行復核;滿足施工圖設計的準備工作要求;滿足土地征用、招標采辦、施工準備、開展施工組織設計及生產準備等工作的要求;投資概算部分應單獨成冊,詳細說明編制依據及費用構成,并對批復的可研估算與設計概算進行對比。
常見問題包括:項目可研編制單位和初步設計單位對規(guī)范標準的理解或設計思路存在偏差,協調難度較大;如果初步設計單位與未來的EPC總包單位為同一家單位,為使企業(yè)利益最大化,設計單位往往在初步設計中,通過超標設計、功能重疊、多記工程量等手段,抬高工程造價,造成設計概算超可研估算的風險;設計方案未考慮施工難度,導致實施階段建設成本超預期;初步設計深度不夠,設計參數不完整,不具備開展下一階段工作的條件。
措施及建議:實施設計監(jiān)理制度,設計監(jiān)理按照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實施監(jiān)理,督促設計單位按照設計合同規(guī)定提供有關設計文件和圖紙,跟蹤核查設計的合理性,減少設計中的錯誤和遺漏,提高設計質量,避免因設計不合理導致施工過程中出現返工現象[2]。對于使用新技術、新工藝的項目,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開展平行設計,進行方案比選或委托有經驗的行業(yè)第三方進行設計審查。
項目建設階段是項目投資控制的重要階段,如項目較初步設計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還需重新進行投資決策。
常見問題有:招標文件編制質量不高,選購設備達不到設計預期,導致運行成本升高,生產效率下降;工程量清單編制不符合國家或行業(yè)主管部門制定的工程量計量規(guī)則[2];投標文件審查不嚴謹、不合理;借由設計變更隨意擴大項目建造規(guī)模、提升設計標準、添加施工建造分項等[2];現場簽證不實,隱蔽工程簽證無簡圖和尺寸無法計算,超范圍簽證等;工程材料、設備供應管理交貨期限銜接不合理,價格不符合市場價等;工程概算執(zhí)行情況不清晰,費用控制無合理預期,導致項目后期出現大幅度資金結余或超概算。
措施及建議:組織專人或委托專業(yè)的招標代理機構對招標文件進行認真編寫[2];逐一細致核查工程量清單編制;緊緊圍繞工程報價展開投標文件各項審查工作;凡涉及費用變動的設計變更,須經設計單位、建設單位和項目現場監(jiān)理三方代表共同審核簽字才算批準生效[2];建立健全并嚴格執(zhí)行工程簽證管理制度,確保工程簽證客觀真實;建立工程概算、預算的動態(tài)管理機制,實時反饋概算、預算執(zhí)行情況,限額管控,將工程投資控制在批復概算范圍以內。
竣工決算[4]建設工程的實際造價和投資結果真實反映,通過竣工決算與概算、估算的對比分析,考核投資控制的工作成效,總結經驗教訓,積累技術經濟方面的基礎資料,提高未來投資項目效益。
投資管控要點有:內容完整、真實;各項建設投資支出真實、合規(guī);厘清項目實際發(fā)生費用與批復概算的偏差原因;資產交付完整、符合交付使用條件、交接手續(xù)齊全;結余資金管理是否規(guī)范;庫存物資管理是否規(guī)范,數量、質量是否存在問題,庫存材料價格是否真實;往來款項、債權債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轉移挪用問題,債權債務清理是否及時;未完工程的工程量和預留投資金額是否真實。
常見問題包括:項目建設手續(xù)不齊全或滯后,存在未批先建行為;邊界條件落實不到位,項目持續(xù)穩(wěn)定運行存在風險;設備運行參數與設計值有偏差;存在片面追求使用新技術、新方法,從而導致項目建設和運行成本增加等;項目建設工期被大幅壓縮,項目管理不規(guī)范,招標競爭不充分、工程簽證辦理不及時、存在超概算風險等。
措施及建議:針對技術方案問題,建議組織專題討論,盡可能將風險降到最低;針對管理不規(guī)范、手續(xù)不齊全、存在運行風險等問題,對查證的問題按性質、專業(yè)、金額等進行分類研究,深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否涉及體制機制問題、人員問題、管理程序不規(guī)范問題,并針對問題根源提出建議,一方面要制定措施,整改到人,另一方面提煉總結,針對共性問題,總結優(yōu)化方案,在后續(xù)項目實施過程中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
項目后評價指項目投產1~3年后所實施的回顧評價工作,是項目投資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調查研究和全面系統回顧投資項目的決策過程、實施過程、經營效果及其影響,與項目決策時確定的目標以及技術、經濟、環(huán)境、社會等指標對比,找出變化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提出對策建議,提升投資管理水平,提高投資效益。
實施要點有:重點評價市場研究、廠址選擇、產品結構確定、工藝技術選擇、設計方案的完整性、準確性、合理性和決策過程的合規(guī)性;分析評價項目投資執(zhí)行情況、經濟效益情況;對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與后評價階段的各項經濟指標做對比分析和評價;通過與同類項目橫向比較,綜合分析項目的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及對企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常見問題包括:一體化項目協同存在偏差,導致項目建成后不能及時投產;項目與社會整體大發(fā)展環(huán)境、產業(yè)政策等不協調,很難在存續(xù)期內獲得收益;新技術、新工藝成本更低、質量更好地對項目市場造成沖擊。
措施及建議:投資主體應結合后評價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制定措施,積極整改,及時補救,減少損失;建立重大項目責任追究機制,將項目后評價情況納入投資效果和經濟效益考核,對于失責行為進行責任追究;項目后評價成果形成專題報告,推廣經驗,防范問題,促進投資管理、工程建設、生產經營水平的提高,為未來編制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投資政策、后續(xù)項目投資決策等提供經驗。
推動落實“雙碳”目標已經成為我國中長期能源轉型的核心方向。天然氣將在較長時期內持續(xù)保持增長,天然氣市場將逐步進入市場化的全新發(fā)展階段。國有天然氣企業(yè)要緊抓終端業(yè)務拓展窗口期,增強市場掌控力。
鑒于天然氣項目投資成本相對較高,涉及風險因素較多,需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安全風險等多種因素[3]。本文建議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加強項目各階段的投資管控,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為項目投資決策把好風險關。建立項目后評價機制,對于失責行為進行責任追究,為后續(xù)類似項目投資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