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蓉
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強、工具性強等特點,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建立基礎語文知識架構,還能逐步了解多樣的文化形式,接受思想層面的教育。在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思維、素養(yǎng)、行為等方面進行引導。
在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引導下,教師應明確德育教育的方向與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從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角度著手,結合學生的學情,完善課堂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學習,體會其中隱藏的德育元素。
以《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例,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可結合文章題目,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用問題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叫雨來為小英雄,雨來的英雄品質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閱讀課文,并與同學一同討論,教師則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雨來的行為如何體現(xiàn)出愛國家、愛家鄉(xiāng)”,再鼓勵學生在文中找出關鍵字詞,進行有目標的探究式學習,體會雨來勇敢保護全村人的意義,進而了解英雄人物應具備的品質,讓學生了解“英雄精神”。完成課文講解后,為強化學生對英雄素養(yǎng)、品質的認知,教師可以布置《生活中的英雄》的習作,鼓勵學生進行仿寫,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教師應在授課之前找出文章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找出德育元素滲透的抓手,突出德育教育內(nèi)容。
以《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為例,首先,從教學導語入手。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神話故事或動畫片的人物,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神話故事,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同時,滲透古代人們的勞動智慧——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從重點語句著手。教師可從文本的字詞句段中滲透德育,實施思想教育。比如,初讀文章時,教師指導學生思考:“文章講述了什么故事?你可以用原文語句進行概括嗎?”“你能說說文章主人公的形象嗎?”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這個人物形象。最后,從文章總結著手。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后,在文字、語言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生命教育、德育教育,向學生講解盤古犧牲自己造福后人的偉大精神。
為彰顯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德育元素,教師應放開教學思路,不再將視野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適當?shù)財U展教學場地,延伸課堂教學內(nèi)容。對此,教師可組織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體會與感悟。
例如,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牟┪镳^,引導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參觀的過程中,教師可抓住博物館與教材文章的相似之處,用真實的物品、視頻等,為學生進行細致講解,一方面,教師借助多樣化的博物館文化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其掌握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將真實環(huán)境、物品與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能夠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
再比如,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用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感受雷鋒的光榮事跡。對此,教師可主動與學校周邊的社區(qū)進行合作,開展“公益幫扶活動”;或者與家長進行溝通,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親身體會助人為樂的感受,強化學生對德育的認知。
除此之外,教師可抓住“雷鋒活動月”這一教育契機,鼓勵學生借助網(wǎng)絡平臺收集與雷鋒相關的名言、影視作品、歌曲等,將“學習雷鋒”的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
完成實踐活動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以信件、作文、日記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學會主動與同學、教師、家長分享自己在實踐中收獲的德育內(nèi)容,提升道德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可以強化素質教育效果,讓學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時,接受更好的素質教育和行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