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璐,張建平,王 靜
(1.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生態(tài)城醫(yī)院物理診斷科;2.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生態(tài)城醫(yī)院病理科,天津 300467)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間葉細胞來源的梭形細胞腫瘤,呈緩慢生長和逐漸加重,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關。SFT 起源于CD34 陽性的樹突狀間葉細胞,此類型細胞彌漫分布于人體結締組織中,此腫瘤可發(fā)生于身體各個部位,最常見于胸膜,其次為盆腹腔,發(fā)生于結腸韌帶較罕見。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結腸韌帶SFT 的主要方法,若手術徹底切除干凈可治愈,但也有發(fā)生惡性病變的報道。由于其組織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發(fā)生部位廣泛,較少見且往往缺乏對該病的認識,臨床上極易與其他腫瘤相混淆。本文現(xiàn)報道1 例結腸韌帶SFT 患者,通過影像學鑒別檢查、手術切除治療及術后病理診斷過程總結該病例的相關檢查、診斷及預后,現(xiàn)闡述如下。
患者,女性,62 歲,因上腹不適于2023 年4 月初行腎CT 檢查,提示左上腹腫物,見圖1。4 月20 日行超聲檢查提示:左上腹部(脾臟內(nèi)側,胃底外側)一大小約6.5 cm×4.8 cm×6.1 cm 低回聲實性團塊,邊界清晰,形態(tài)規(guī)整,內(nèi)部回聲欠均勻,可見不規(guī)則無回聲區(qū),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內(nèi)部及周邊血流信號較豐富,可見一粗大血管供應腫物,其來源未明確,見圖2。飲水后觀察該團塊位于胃底前方,與胃、脾、腎無關,考慮來源于系膜,見圖3。2023 年5 月6 日行超聲造影檢查:肘靜脈團注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Bracco Suisse SA,注冊證號HJ20171213,規(guī)格:59 mg 六氟化硫),動脈期:可見粗大血管從腫物邊緣向內(nèi)開始灌注,呈周邊向中央不均勻性增強;門脈期:呈高增強,中央部分低增強;延遲期:中央?yún)^(qū)低增強基本廓清,周圍呈等增強,其相鄰脾臟灌注及撤退模式均與該團塊不同,見圖4-A、4-B、4-C,考慮間質(zhì)瘤(來源于腸系膜),不除外其他新生性腫瘤可能。2023 年5 月10 日行腹部核磁平掃及增強檢查:左上腹膈下脾臟前上方橢圓形稍長T1、稍長T2 信號腫物。核磁增強:病灶強化,其旁可見脾動脈分支延伸入病灶內(nèi),考慮左上腹脾外血管瘤(脾動脈供血)或腸系膜間質(zhì)瘤,見圖5-A、5-B。
圖1 患者術前腎CT 檢查
圖2 患者術前超聲(飲水胃充盈后)
圖3 患者超聲造影檢查
圖4 患者超聲造影檢查
圖5 患者腹部核磁檢查圖像
患者入院情況:無腹痛、腹脹、腹瀉,無發(fā)熱、寒戰(zhàn);無便血及黏液血便;無尿頻、尿急、尿痛。自患者患病以來,精神、飲食、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體格檢查:腹部平坦,腹肌柔軟,未見腹壁靜脈曲張,無壓痛,叩擊痛,腸鳴音正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9.82×109/L;紅細胞:4.69×1012/L ;血小板:180.00×109/L ;隨機血糖6.03 mmol/L ;糖類抗原125(CA125)11.08 U/mL;甲胎蛋白(AFP)3.67 ng/mL;糖類抗原199(CA199)3.83 U/mL;糖類抗原153(CA153)4.29 U/mL;癌胚抗原(CEA)0.96 ng/mL。
2.1 研究方法患者于2023 年5 月19 日進行全麻下腹腔鏡手術:腹腔未見游離積液,肝臟表面光滑,大小正常,于胃結腸網(wǎng)膜近胃底處可見腫物,約8 cm×6 cm×6 cm,呈橢圓形,表面光滑,包膜光整。在腫物與橫結腸之間切開胃結腸網(wǎng)膜,見腫物與橫結腸、胃、脾臟無明顯黏連。游離腫物上方及下方網(wǎng)膜,見腫物后方有血管供應,切除腫塊。將切除的病灶標本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3 μm 厚連續(xù)切片。首先,進行常規(guī)蘇木精 - 伊紅(HE)染色,鏡檢,觀察組織病理學變化;同時行SP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腫瘤組織中轉錄活化子6(STAT-6), CD34,人類婆羅雙樹樣基因4(SALL-4),CD117, S-100, Ki-67 表達情況(所用抗體均購自于北京中杉金橋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其中STAT-6, CD34, SALL-4, CD117, S-100 陽性判定標準:細胞染色強度計分:無著色為0 分,淡黃色為1 分,棕黃色為2 分,棕褐色為3 分;陽性細胞所占百分比計分:<5%為0 分, 5%~25%為1 分, 26%~50%為2 分, 51%~75%為3 分, >75%為4 分;兩項得分結果相加<3 分為陰性, ≥ 3 分為陽性[1]; Ki-67 陽性判定標準:隨機選擇10 個高倍視野(40×),每個視野數(shù)100 個細胞,計數(shù)陽性細胞(細胞核呈棕褐色)占總細胞的占比,取平均值, Ki-67 陽性=陽性細胞個數(shù)/1 000×100%[2]。
2.2 結果
2.2.1 眼觀 標本為灰褐色組織1 個,大小5 cm×4.5 cm×3 cm,表面光滑,可見血管擴張,切面灰白、實性質(zhì),中央可見鈣化,見圖6-A、圖6-B。
圖6 患者標本肉眼觀
2.2.2 鏡檢 腫瘤細胞呈交織狀或席紋狀排列,細胞呈卵圓形,局部呈纖細梭形,血管豐富,細胞溫和,核分裂象少見,沒有壞死,間質(zhì)可見黏液變性及形態(tài)不一的膠原纖維,見圖7-A、7-B、7-C。
圖7 HE 染色后鏡檢
2.2.3 免疫組織化學結果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顯示,STAT-6,在梭形腫瘤細胞核陽性,呈棕褐色染色,陽性細胞占比<90%,腫瘤細胞旁組織陰性,見圖8-A; CD34,梭形腫瘤細胞漿陽性,腫瘤細胞旁的對照血管也呈細胞漿陽性,呈棕褐色染色,陽性細胞占比<90%,見圖8-B;SALL-4 無陽性細胞,呈陰性表達,見圖8-C;腫物增殖指數(shù)Ki-67 低,每高倍視野約3%+,呈散在細胞核棕褐色染色,見圖8-D;CD117 梭形腫瘤細胞陰性,腫瘤周圍的肥大細胞陽性,見圖8-E;S-100 無陽性細胞,呈陰性表達,見圖8-F。
2.2.4 病理診斷 梭形細胞黏液樣腫瘤,結合形態(tài)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符合SFT(注:SFT ICD-O 編碼8815/1,低度惡性)。
2.2.5 隨訪 術后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給予抗感染、補液、祛痰等相關治療后好轉出院。術后隨訪2 個月未見腫瘤復發(fā),一般情況良好。
3.1 病因及組織來源SFT 是一種罕見的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發(fā)病部位廣泛,好發(fā)部位多為深部軀體軟組織和體腔部位。病因尚不清楚,結腸韌帶SFT 較為罕見。根據(jù)2020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分類[3],SFT 的生物學行為介于良性和惡性腫瘤之間,多數(shù)呈相對惰性,發(fā)生轉移的風險較低。
3.2 臨床特點SFT 好發(fā)于50~60 歲人群,無明顯性別差異[4],可發(fā)生在全身任何部位。臨床具體表現(xiàn)和腫瘤的發(fā)生部位有關,因盆腹腔空間大,當腫瘤出現(xiàn)壓迫癥狀時才被發(fā)現(xiàn),發(fā)病較隱匿。SFT 術后復發(fā)率8%~13%,遠處轉移率10%~20%[5]。
3.3 影像學診斷SFT 最常見的超聲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邊緣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實質(zhì)性腫塊,低回聲或中等回聲,回聲均勻或欠均勻,血流豐富,多呈分枝狀彩色血流,血管阻力較小[6]。本例腫物呈邊界清楚,形態(tài)規(guī)則的低回聲,位于胃底和脾臟之間,與胃底關系密切,為排除來源于胃底的外生性間質(zhì)瘤,飲水后發(fā)現(xiàn)其與胃壁無關,進一步超聲造影表現(xiàn)為粗大血管供應的“快進慢退”不均勻增強,考慮可能與腫塊血供來源于脾動脈分支有關,其內(nèi)低增強考慮部分壞死。核磁成像中良性病灶均為單發(fā),腫瘤邊界清楚,輪廓光整,占位效應不明顯,較大病灶對周圍組織呈推移改變。良性病灶MRI 檢查密度及信號均勻,體部病灶低于肌肉組織,腫瘤內(nèi)部可見條狀高信號,T1 加權成像(T1WI)呈低信號,擴散加權成像(DWI)序列呈低信號[7]。惡性病灶邊緣呈分葉狀,部分為多發(fā)病灶,侵及相鄰肌肉、骨骼等組織。較大病灶、惡性病灶密度及信號不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區(qū)。增強掃描病灶強化方式多樣,有報道表明,由于腫瘤內(nèi)的病理組成成分不同所致,但大部分均為中度或明顯強化,強化主要與致密膠原纖維和細胞致密區(qū)、囊變或黏液樣變情況有關[8]。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于腫物的定性具有明顯的幫助,動脈期多呈輕度 - 重度強化,靜脈期持續(xù)強化,呈典型的“地圖樣”強化,本病例中可見與之相符的強化方式。
3.4 病理特征SFT 的診斷主要依賴HE 染色病理形態(tài)觀察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典型SFT 由橢圓形至梭形細胞核的細胞組成,核異型性少,核分裂象少,具有分支的、薄壁的鹿角形血管和突出的基質(zhì)膠原蛋白,可伴有脂肪生成、局部或廣泛的黏液樣改變或多核巨細胞[9];惡性SFT具有多形性和更多核分裂象,可見血管外皮細胞瘤樣結構[10]。免疫組織化學主要將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顯示(棕褐色顆粒),確定組織細胞內(nèi)抗原(多肽和蛋白質(zhì))。 90%以上的SFT 具有特征性的神經(jīng)生長因子誘導基因A 結合蛋白2(NAB2)-STAT6 融合,該融合產(chǎn)物是由12q13 基因倒位引起的,免疫組織化學中細胞核表達STAT6 是SFT 高度敏感和特異的標志物;多數(shù)瘤細胞CD34 全陽性表達,惡性和去分化SFT 的CD34、 BCL2 染色減弱,CK 可能全陽性表達[11];Ki-67 是一種存在于增殖細胞內(nèi)的核抗原,表達因細胞周期而異,G1期出現(xiàn),S 期與G2期逐漸增加,M 期達到最高值,分裂后期表達銳減,不存在靜止細胞,因此Ki-67 可作為評估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的客觀指標,為判斷預后提供依據(jù)。王開金等[12]研究報道顯示,肺原發(fā)SFT 病理組織中Ki-67免疫組織化學學染色顯示, Ki-67 陽性表達約2%,與本研究中結腸韌帶SFT 結果(3%+)相似。該病例STAT6 和CD34 彌漫陽性且STAT6 是SFT 的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標記物, SALL-4、 CD117、 S-100 陰性結合鏡下形態(tài)排除了間質(zhì)瘤、生殖細胞腫瘤及脂肪腫瘤, Ki-67 增殖指數(shù)低(3%+),支持SFT。
3.5 治療和預后該病例腫瘤體積較大,無相應臨床癥狀、體征及血液學指標改變,故多數(shù)發(fā)現(xiàn)較晚。另外由于該病罕見,相關的影像學特征報道較少,故該病例價值在于超聲檢查能夠明確腫塊的大小、邊界、位置,以及與周邊組織的關系、血流信號等,指導手術方式的選擇和評估術后的復發(fā)率。該病例通過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結合術后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確診SFT。
基于這一病例的診療思考,SFT 的最終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免疫組織化學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目前認為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SFT 的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不能完全用于預測預后,該類腫瘤均具有復發(fā)和遠處轉移的風險,因此術后應密切長期隨訪。但本研究不足在于選取樣本量僅為1 例患者,有待擴大樣本量,增加良惡性SFT 的對比研究,完善隨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