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隆,王麗娟,陳 歡,王麗靜,梁 果,邱艷平
(上海體育大學 體育教育學院,上海 200438)
基于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中高強度身體活動(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低 強 度 身 體 活 動(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LPA)、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r, SED)與睡眠(sleep, SLP)4 種行為構成了一天24 h 活動(Chaput et al., 2017)。過往大量研究從單個活動行為的“單一視角”探究其與身心健康的關系,證實了這4 種活動行為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Asare et al.,2015; Basterfield et al., 2012)。然而,有學者指出24 h 活動時間恒定,一種活動行為時間的變化會對其他活動行為的時間產(chǎn)生影響,因此,從“綜合視角”探究24 h 活動與身心健康的關系更為合理(Chaput et al., 2017)。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指出活動行為所產(chǎn)生的健康效應是所從事和被替代的活動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Mekary et al.,2009)。因此,Mekary 等(2009)與Chastin 等(2015)先后將等時替代模型與成分數(shù)據(jù)分析引入身體活動研究領域,探索活動行為的時間替代所帶來的健康效應的變化,以解決不同活動時間相互影響及數(shù)據(jù)分析的共線性問題。
目前,在成分等時替代分析中,多數(shù)研究運用“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探究兩種活動行為相互替代對健康的影響。這種替代模式是兩種行為間“點對點”的替代,在保持總時間(24 h)和其他活動時間不變的基礎上,將某一行為(如MVPA)的“絕對時間”(如10 或20 min)重新分配至另一行為(如SED),以預測分配后結局指標的變化。當前,已有大量研究運用“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探究了不同年齡階段人群24 h 活動時間的相互替代與健康結局的關系,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MVPA 與SED 分別是身心健康的保護因素與危險因素,建議應盡量實現(xiàn)SED、LPA 或SLP向MVPA 的轉換,以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功效(常振亞等,2020; 梁果 等,2022; Clarke et al., 2021)。
但“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分配時間占比不均衡。一天中各種活動行為的時間分布不均,如兒童一天LPA、SED 與SLP 的時間通常占到了總時間的95%或以上,而MVPA 所占時間不到5%甚至更少(呂雅杰 等,2019)。按照等時替代的要求,當以等量的絕對時長作為分配單位進行時間分配時,就會出現(xiàn)分配時間占比不均的問題,如10 min 分配時間所占MVPA 的比例遠大于SED,導致一種行為時間的變化對健康指標的影響顯著,而另一種行為時間變化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可能 造 成 研 究 結 果 的 偏 倚(Haszard et al., 2020; Taylor et al., 2018)。2)與日常生活情境不符?!耙粚σ弧钡葧r替代中兩種活動行為的點對點替代過于理想化,可能僅在特定的控制性極強的環(huán)境中才會發(fā)生(Haszard et al.,2020),如學生在教室上課,基于“一對一”模式,其SED 的減少可能僅會導致其LPA(如站立)的增多。在真實生活情境中,一種活動行為時間的減少可能會導致其他多種活動行為的時長都發(fā)生變化,而非精準地分配于某一種行為?;诖?,有學者提出了以“時間比例”(分配時間占該行為時間的比例)和“一對三”(一種活動行為的時間同時分配給其他3 種行為)的模式來進行時間的分配(Haszard et al., 2020)?!耙粚θ钡缺壤娲J降膽孟鄬^晚,目前僅少量研究運用其對24 h 活動的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了MVPA 和SED 的替代效應顯著,但與“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其還 發(fā) 現(xiàn)SLP 的健康效應突出(Chen et al., 2023;Haszard et al., 2020; Taylor et al; 2018)。
綜上所述,有必要對兩種替代模式進行分析和比較,驗證是否會因替代模式的不同而出現(xiàn)分析結果的差異。目前,國際上鮮有研究從實證的角度比較兩種替代模式的分析結果,還需更多的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研究證據(jù)予以驗證。由此,本研究基于兒童體質(zhì)健康對兩種替代模式進行實證比較,以期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24 h活動時間替代模式。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浙江省金華市的3 所小學,在每所學校的1—5 年級中各隨機抽取1 個班級,邀請581 名學生參與測試,其中486 名學生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24 h 活動數(shù)據(jù)無效(142 人);2)未參加體質(zhì)健康測試或體質(zhì)健康數(shù)據(jù)無效(29 人);3)測試中途退出(13 人)。最終有效樣本302 人。本研究已獲得上海體育大學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102772023RT090)。
本研究采用ActiGraphwGT3X-BT 型三軸加速度傳感器測量學生一周的24 h 活動。測試前,設置采樣間隔(15 s),向受試者講解測試目的和注意事項。測試中,受試者連續(xù)7 天將加速度傳感器佩戴在髖部右側(參與水性活動時除外)。完成測試后,使用ActiLife6.13.4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首先,篩選有效數(shù)據(jù),每天佩戴加速度傳感器至少16 h 為有效佩戴日,1 周至少3 個有效日(包括2 個工作日和1 個雙休日)為有效數(shù)據(jù)(Trost et al., 2000);然后,采用Evenson 等(2008)提出的切點值方案劃分不同強度身體活動和SED,0~100 cpm 為SED,101~2 295 cpm為LPA,≥2 296 cpm 為MVPA。最后,使 用Barreira 等(2015)編制的SLP 算法計算全天的SLP 時長,本研究對受試者每天的MVPA、LPA、SED、SLP 時長進行分析。
采用《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2014 年修訂)》中對應的項目和規(guī)范要求對1—5 年級學生的體質(zhì)健康進行測量和計算。測試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肺活量、50 m 跑、坐位體前屈、1 min 跳繩、1 min 仰臥起坐、50 m×8 往返跑。體質(zhì)健康總分由標準分與附加分之和構成,滿分為120 分,體質(zhì)總分等級分為:≥90.0 分為優(yōu)秀、80.0~89.9 分為良好、60.0~79.9 分為及格、0.0~59.9 分為不及格。測試由2 名研究人員以及學校體育教師共同完成,為保證測試質(zhì)量,所有測試人員均經(jīng)過測試培訓。
現(xiàn)有研究證據(jù)表明性別、年齡、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經(jīng)濟情況會對學生的24 h 活動水平產(chǎn)生影響(Chen et al., 2021),因此,將這些因素作為協(xié)變量,在進行成分回歸分析與成分替代分析時予以控制。通過調(diào)查問卷收集受試者的性別、年齡、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學/初中、高中/中專、本科/大專、碩士及以上)、家庭月收入(0~2 000 元、2 001~5 000 元、5 001~10 000 元、≥10 001 元)數(shù)據(jù)。
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遵循Chastin 等(2015)提出的成分數(shù)據(jù)分析指南,采用R 4.2.2 和Stata 17.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步驟如下:
1)24 h 活動數(shù)據(jù)的集中和離散趨勢分析。以24 h 活動數(shù)據(jù)的成分均值反映各行為數(shù)據(jù)的集中趨勢,以對數(shù)比方差矩陣反映24 h 活動數(shù)據(jù)的離散情況,方差數(shù)值越小或越大,分別表示兩種活動間的關聯(lián)程度越高或越低。
2)24 h 活動行為時間占比的成分回歸分析。以對數(shù)比轉換后的24 h 活動為自變量,以體質(zhì)健康總分為因變量構建回歸模型,分析24 h 活動的時間占比與體質(zhì)健康的關聯(lián)。將年齡、性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納入回歸模型作為控制變量。
3)24 h 活動的替代分析。運用“一對一”等時替代及“一對三”等比例替代兩種模式分析24 h 活動行為的時間替代與體質(zhì)健康的關系。兩種替代模式的分析過程基本一致,但替代的時間單位和分配的方式存在差異。以“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為例:假定SLP 時長640 min、SED 時長550 min、LPA 時長200 min、MVPA 時長50 min,當SLP 時間減少10%(即64 min)后,將其分配給其他3 種活動行為的時間則依各活動行為所占總時間的比例而定,SED 占總時間的比例為550 min/(550 min+200 min+50 min)≈69%,分配給SED 的時間劑量則為69%×64 min≈44 min,LPA 占總時間的比例為200 min/(550 min+200 min+50 min)=25%,分配給LPA 的時間劑量則為25%×64 min=16 min,MVPA 占總時間的比例為50 min/(550 min+200 min+50 min)≈6%,分配給MVPA 的時間劑量則為4 min≈6%×64。最后,基于回歸模型計算重新分配后24 h 活動行為所對應的體質(zhì)健康分數(shù)與原始的24 h 活動均值所對應的體質(zhì)健康分數(shù)的差值(Dumuid et al., 2019b; Haszard et al., 2020)。
4)24 h 活動與體質(zhì)健康的“劑量-效應”分析。對替代分析中具有顯著替代效應的路徑,以5 min 和5%的時間占比為1 次增量,持續(xù)增加至40 min 與40%,進一步分析24 h 活動行為時間或比例的變化與體質(zhì)總分的“劑量-效應”關系。
受試者共302 人,平均年齡為(8.5±1.3)歲,男生152 人(50.3%),女生150 人(49.7%)。1—5 年級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71 人(23.6%)、56 人(18.5%)、60 人(19.9%)、56 人(18.5%)和59 人(19.5%)。父母學歷小學及初中占比最高,為37.3%,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最低,為5.0%。家庭月收入5 001~10 000 元占比最高,為48.0%,0~2 000 元占比最低,為7.0%。體質(zhì)測試平均得分為(76.9±14.7)分,其中優(yōu)秀36 人(12%),良好79 人(26%),合格177 人(59%),僅10 人(3%)體質(zhì)評分不及格(表1)。
表1 受試者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n=302
使用成分均值描述成分數(shù)據(jù)的集中趨勢(表2),其中MVPA、LPA、SED、SLP 的成分均值分別為45.83 min(3.19%)、224.18 min(15.56%)、570.58 min(39.62%)、599.41 min(41.63%),SLP 占比最高,MVPA 占比最低。使用變異方差矩陣描述成分數(shù)據(jù)內(nèi)部各變量的離散程度(表3),其中,SED 與SLP 之間的對數(shù)比方差最小,表明SED 與SLP 的相互依賴性最高,最容易發(fā)生轉換。SED 與MVPA 之間的對數(shù)比方差最大,表明SED 與MVPA 的相互依賴性最低,最難發(fā)生轉換。
表2 24 h活動數(shù)據(jù)的成分均值與算術均值Table 2 Compositional Mean and Arithmetic Mean of 24-Hour Movement Data
表3 24 h活動數(shù)據(jù)的方差矩陣Table 3 Variance Matrix of 24-Hour Movement Data
在控制協(xié)變量后,成分回歸結果顯示(表4),相對于其他活動行為,MVPA(βMVPA=15.628,P<0.05)、SLP(βSLP=3.120,P<0.05)的時間占比與體質(zhì)健康總分呈顯著正相關,SED(βSED=-15.524,P<0.05)的時間占比與體質(zhì)健康總分呈顯著負相關,LPA 的時間占比與體質(zhì)健康總分無顯著相關(P>0.05)。
表4 24 h活動的時間占比與體質(zhì)總分的成分線性回歸Table 4 Compositional Liner Regression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24-Hour Movement and Physical Fitness Score
兩種替代模式研究結果的一致性:1)MVPA 與其他活動行為的相互替代對體質(zhì)健康具有顯著影響。“一對一”等時替代結果顯示,以10 min MVPA 分別替代LPA、SED或SLP,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增加1.988、2.166、1.890 個單位;反之,以10 min LPA、SED 或SLP 分別替代MVPA,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減少2.466、2.642、2.371 個單位(表5)。同樣,“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結果顯示MVPA 時間增加10%(5 min),同時按比例分別替代LPA、SED、SLP 3 種行為,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增加0.976 個單位;反之,MVPA 時間減少10%,同時將時間分配給其他3 種行為,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減少1.075 個單位(表6)。2)LPA 的替代效應不顯著?!耙粚σ弧钡葧r替代結果顯示10 min LPA 與SED 或SLP 相互替代,體質(zhì)健康得分均無顯著變化(表5)。同樣,“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結果顯示,LPA 時間增加或減少10%(23 min),體質(zhì)健康得分也無顯著變化(表6)。3)“劑量-效應”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一對一”等時替代還是“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當MVPA 時間增加時,體質(zhì)健康得分也會隨之增加(圖1、2)。
表5 “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下體質(zhì)健康總分的變化Table 5 The Change of Total Physical Fitness Score under “One-to-One”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
表6 “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下體質(zhì)健康總分的變化Table 6 The Change of Total Physical Fitness Score under “Oneto-Three” Proportional Substitution Model
圖1 24 h活動“一對一”等時替代“劑量-效應”圖Figure 1. 24-Hour Movement “One-to-One”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Dose-Response Plot
圖2 24 h 活動“一對三”等比例替代“劑量-效應”圖Figure 2. 24-Hour Movement “One-to-Three” Proportional Substitution Dose-Response Plot
兩種替代模式研究結果的差異性:1)SED 與SLP 的替代效應在兩種替代模式中存在差異?!耙粚σ弧钡葧r替代結果顯示,SED、SLP 除了與MVPA 的相互替代具有顯著效應外,與其他行為進行10 min 的相互替代對體質(zhì)健康均無顯著影響,因此,在“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中,SED和SLP 的替代效應并不明顯(表5)。而“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結果顯示,SED 時間增加10%(57 min),同時替代其他3 種活動行為,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減少2.021 個單位;反之,SED 時間減少10%(57 min),將時間分配于其他3 種活動行為,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增加2.092 個單位。同樣,SLP時間增加10%(59 min),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增加1.561 個單位;反之,SLP 時間減少10%(59 min),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減少1.732 個單位。因此,在“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中,SED 和SLP 具有顯著的替代效應(表6)。2)兩種替代模式中活動行為的最強替代效應存在差異?!耙粚σ弧钡葧r替代結果顯示,10 min MVPA 與SED、LPA 或SLP 的相互替代對體質(zhì)健康得分的影響最大,即在“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中,MVPA 具有最強的替代效應(表5)。而“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結果則發(fā)現(xiàn)SED 時間的變化對體質(zhì)健康得分的影響最大,因此,在“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中,SED 具有最強的替代效應(表6)。3)兩種替代模式中“劑量-效應”的對稱性存在差異。“一對一”等時替代結果顯示,隨著MVPA 替代其他活動行為時間的增加,體質(zhì)健康得分會緩慢增加,反之則迅速減少。例如,30 min MVPA替代SED,體質(zhì)健康得分僅增加5.638 個單位,而30 min SED 替代MVPA,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減少11.091 個單位,即在“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中,MVPA 的替代效應具有不對稱性(圖1)?!耙粚θ钡缺壤娲Y果顯示,在40%的替代時間占比中,MVPA 時間每增加或減少5%,體質(zhì)總分的變化單位均處于0.462~0.485 區(qū)間內(nèi),即在“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中,MVPA 的替代效應具有對稱性(圖2)。
對比24 h 活動的“一對一”等時替代與“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發(fā)現(xiàn),兩種替代模式分析結果一致顯示MVPA對兒童體質(zhì)健康具有顯著的替代效應,此研究結果與國內(nèi)外多數(shù)24 h 活動替代效應的分析結果一致(張婷 等,2022; Fairclough et al., 2017)。然 而,對 于LPA 的 替 代效應過往研究尚存在爭議,有研究發(fā)現(xiàn)LPA 與其他活動的相互替代與健康指標顯著相關(DeFaria et al., 2022;Kitano et al., 2020),而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替代效應并不明顯(Dumuid et al., 2019a; Kandola et al., 2021)。本研究支持后一觀點,兩種替代模式分析結果一致顯示LPA 的替代效應不顯著,說明LPA 對我國兒童體質(zhì)健康水平的影響有限。根據(jù)《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2014 年修訂)》,體質(zhì)測試項目主要評價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身高、體重、BMI),身體機能(肺活量)和身體素質(zhì)[速度(50 m跑)、力量(1 min 仰臥起坐)、耐力(50 m×8)、柔韌(坐位體前屈)、協(xié)調(diào)(1 min 跳繩)]。從生理機制看,過往已有許多研究指出,相對于低強度活動,強度更高的身體活動可以刺激機體分泌更多種類的脂解激素(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加速體內(nèi)甘油三酯的動員,促進脂肪的分解,從而改善其身體形態(tài)(朱顯貴 等,2020);同時,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能調(diào)動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這會加快機體的內(nèi)循環(huán),使心臟的泵血功能和肺部氧氣的交換能力增強,進而提高心肺功能(陳澤剛 等,2022);此外,中高強度的活動,尤其是抗阻運動還能讓機體的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得到反復刺激,強化機體募集與動員肌肉細胞的能力,從而提升其肌肉力量和速度素質(zhì)(Faigenbaum et al., 2009)。并且,6~11 歲兒童處于身體協(xié)調(diào)、速度、靈敏素質(zhì)發(fā)展的敏感期,在此階段,短時間的MVPA 會對兒童體質(zhì)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張春燕, 2014)。因此,雖然兩種替代模式中的活動分配時長存在差異(10%和10 min),但MVPA 均能對體質(zhì)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LPA 的替代效應則并不顯著。
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替代模式中的替代效應以及劑量分析結果存在差異?!耙粚σ弧钡葧r替代結果表明MVPA具有最強替代效應,SED 或SLP 與其他活動行為(除MVPA 之外)進行10 min 的相互替代對體質(zhì)健康無顯著影響,且“劑量-效應”分析結果顯示,MVPA 與LPA、SED 或SLP的“點對點”替代具有不對稱性。不同的是,“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結果顯示SED 或SLP 與其他3 種行為發(fā)生10%的替代則會使兒童的體質(zhì)健康總分發(fā)生顯著變化,且SED 具有最強替代效應,24 h 活動行為各要素的相互替代具有對稱性。國內(nèi)外多數(shù)研究在分析兒童青少年24 h 活動的“一對一”等時替代效應時,也發(fā)現(xiàn)MVPA 具有突出的替代效應以及替代的不對稱性,基于此,多數(shù)研究認為如因各種條件限制無法增加MVPA,那么維持目前已有的MVPA 水平對于健康而言也至關重要(Carson et al.,2016; Dumuid et al., 2019a)。但也有研究指出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替代時間占比不均所致,對此研究結果的解讀和詮釋需謹慎(Haszard et al., 2020)。本研究中,平均每天MVPA(47.78 min)的時長低于LPA(228.33 min)、SED(568.82 min)、SLP(595.07 min)3 種行為,且差距較大。在“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中,當MVPA 以“絕對時長”為分配單位分別替代LPA、SED 或SLP 時,從MVPA 移除5 min 所占MVPA 總時間的比例超過了10%,引起的替代效應較大,而移除5 min 的LPA、SED、SLP 所占比例僅為2.0%、0.8%、0.8%,所產(chǎn)生的替代效應較弱,甚至可忽略不計,由此出現(xiàn)了MVPA 效應突顯、SED 與SLP 效應弱化、以及替代的非對稱性等一系列分析結果。“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以“絕對時長”為分配單位,未考慮24 h 活動行為各要素時間分布不均的特征,可能會因替代時間占活動時間比例過低而低估活動行為(如SED 與SLP)的實際影響,或者由于替代時間占活動時間比例過高而過分夸大活動行為(如MVPA)對體質(zhì)健康的影響,進而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倚甚至得出錯誤的研究結論。而“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以相對時長為分配單位,考慮到了24 h 活動行為各要素時間分布不均的特性,每種行為替代時間的多少主要由活動行為所占總時間的比例而定(例如,本研究SED 時間長達568 min,占比為67%,分配于其的時間為39 min;而MVPA 時間較短,僅為47 min,占比5%,分配于其的時間則為3 min),這一模式避免了因分配時長占比不均對分析結果造成的干擾,這也是在“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中SED 效應突顯及其“劑量-效應”呈對稱性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真實的日?;顒忧榫持校瑐€體某種活動行為(如MVPA)時間減少,其減少的時間可能會補充至另一種活動中(如SED),也有可能分配至其他3 種活動,存在不確定性,理論上的模擬替代范式很難達到與真實情境完全一致。但即便如此,理論替代還是有必要盡量符合真實情境,研究結果才能更加有效、準確地指導兒童青少年的日常活動實踐。在生活實際中,某一段活動行為的時間全部分配于另一種活動的場景雖然存在,但幾率很?。℉aszard et al., 2020;Taylor et al., 2018)。雖然日常時間分配方式存在隨機性,也會受到環(huán)境因素或突發(fā)事件的影響,但個體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會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規(guī)律性的生活方式,即每天24 h 活動時間的分配會形成某種定勢或習慣,并不自覺地遵循這種既定模式來分配每天的時間(郭強,2016; Hovell et al.,1991)。“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基于個體的活動行為時間所占總時間的比例來分配時間劑量,實則考慮了個體既定的生活方式與時間分配習慣,按照個體可能存在的主觀“偏好”來分配時間,力求達到與日?;顒訉嵺`更為接近的目的。例如,在“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中,日常MVPA 水平更高的同學,所分配到的MVPA 時間也就更多。
綜上所述,基于統(tǒng)計分析層面,相對于等時替代分析,運用等比例分配方式可以避免因活動時間分配不均而造成的替代分析結果的偏倚;而基于實踐指導層面,相對于“一對一”分配模式,運用“一對三”的分配模式更貼近于真實生活情境。由此,本研究認為基于“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分析24 h 活動行為的健康效應,其研究結果更為準確、更具操作性。
根據(jù)“一對三”等比例分析結果,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用10%的MVPA 或SLP 時間替代其他3 種行為,或者將10%的SED 時間分配至其他3 種活動行為,兒童體質(zhì)健康得分將顯著提高,且其他活動行為替代SED 的效應最佳。這與過往研究中多強調(diào)用MVPA 替代其他行為的觀點不同(常振亞 等,2020; 梁果 等,2022; 邱艷平 等,2023)。“一對三”等比例替代結果驗證了多動、少坐、SLP 充足對于兒童體質(zhì)健康均具有促進作用,提示要促進兒童的體質(zhì)健康,除增加MVPA 時間外,還可選擇縮短SED 時間將其分配給其他行為,或減少其他行為時間來補充SLP 時長,每名兒童均可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實際,選擇一種或多種時間分配方案,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赟ED 的最強替代效應,在3 種方案中可首先考慮將部分SED 時間分配于其他行為,如鼓勵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nèi)容,通過互動、提問等身體活動形式來間斷學生的持續(xù)SED;課間建議學生離開座位參與身體活動,促進SED向LPA 或MVPA 的轉化;放學后將學生的學習、屏幕時間、樂器練習等時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盡可能實現(xiàn)SED向LPA、MVPA 或SLP 的轉化,均可達到增強體質(zhì)的效果。
其一,本研究中24 h 活動行為的替代效應是完全基于統(tǒng)計學的理論假設,24 h 活動行為各要素的相互替代是否會對兒童體質(zhì)健康產(chǎn)生顯著影響,兩種替代模式的分析結果是否存在差異等還需通過實驗研究或縱向研究予以驗證。其二,本研究主要針對兒童的體質(zhì)健康總分進行了分析,后續(xù)研究還可對其細分指標或其他與兒童身心健康相關指標進行全方位、深入的分析。
本文實證比較了“一對一”等時替代與“一對三”等比例替代兩種24 h 活動替代模式對兒童體質(zhì)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由于24 h 活動行為時間分布不均,當“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以“絕對時長”為分配單位進行時間分配時,可能會夸大或弱化部分行為的效應,導致其研究結果出現(xiàn)偏倚;相比于“一對一”的替代方式,“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基于3 種活動時間所占總時間的比例分配時間,考慮了個體的時間分配習慣與定勢,較“一對一”等時替代模式更符合真實生活情境。由此,“一對三”等比例替代模式可為時間使用與健康結局之間的關系提供較為可靠的研究證據(jù),為24 h 活動替代模式的選擇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