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先生在《教育,難在教師的自我塑造》中描述了教師的自我塑造有三難:難在有勇氣認識自己的不足,勇于“勝己”;難在要有韌勁,有毅力,百折不回;難在要一往情深,奮勇向前,有經久不衰的內驅力。如果將教育的外延縮小一下,只談教育寫作,又何嘗不難呢?
教育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事實上真正熱愛、堅持教育寫作的人寥寥無幾。撇開教育生態(tài)的弊端、額外的負荷和職業(yè)倦怠感的日漸加重等因素,“畏難”是很多教師共同的心理。
教育寫作,難在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的不足。教而不研則空,離開了教育寫作,教師就很難將日積月累的教育教學經驗系統(tǒng)地加以梳理、歸納和升華,難以形成獨具個性的教育教學理念和風格,難以倒逼教師自覺地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實踐學習,難以提升思維品質、自我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難以填補教育生涯中不同階段的空白。這些道理,教師其實都懂,也都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但很多時候總愛拿各種借口來安慰自己、搪塞自己、麻痹自己,和優(yōu)秀教師、名師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因此,教師必須拿出十足的勇氣,全面理性地審視自己,在做好日常工作之余,該讀的書認真讀一下,對平時碰到的困惑靜心地思考一下,對教法中不滿意的地方不妨大膽地改進一下,有了這些閱讀思考和教改實踐,自然就不會畏懼教育寫作了。
教育寫作,難在要有持之以恒的非凡毅力。教師之所以沒能愛上教育寫作,說到底并不是因為怕沒東西寫,而是因為怕寫不好、難堅持。有的教師總以自己學的不是文科專業(yè)為擋箭牌拒絕教育寫作,寫作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你筆下誠意滿滿、言之有物,有不輕易附和他人的真知灼見,就有人欣賞。事實上,很多教育教學專家、名師大學期間學的都不是文科專業(yè),但寫出來的文章照樣有新意、有思想、有方法、有讀者,除了滿腔的熱忱,還在于他們長期堅持博覽群書、堅持潛心思索、堅持深入實踐、堅持教育寫作的韌勁。向名家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們“十年磨一劍”的意志和定力,擁有了這樣的品質,自然就能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厚積薄發(fā)。
教育寫作,難在要時刻葆有充沛的生命力和綿綿不絕的內驅力。這兩種力量源自哪里呢?其來自純粹的初心和強烈的自尊心。純粹美好的初心,是教師站在職業(yè)生涯的起點,在內心深處鄭重許下的誓言,是教師經歷風雨依然看得見的絢麗彩虹,是教師從容幸福地點亮生命燈火的終極價值;強烈的自尊心,則是教師與生俱來的天性,是教師遭遇坎坷挫折本能地激發(fā)起的昂揚的斗志,是教師不甘落于人后,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強大力量。這“二心”可謂教師曲折中前行、螺旋上升中永恒的動力和生產力,也是不斷促使教師由青澀走向成熟、走向信心滿滿的內驅力。有了他們的加持,教師即使跌倒了、受傷了,淚水中對教育的情意、對學生的情意以及對自己的情意,也是真誠的,因為這是滋養(yǎng)教師精神、錘煉教師品格、促使教師成長的天然養(yǎng)分,是支撐教師時刻警醒、拒絕平庸的重要引擎。因此,教師要筆耕不輟,以我手寫我心,以我文抒我情,筑起教師堅實明亮的精神廣廈。
離開了飽含真情、真知、真見的文字,作為教育人,教師的生命是不完整、不厚實的,是難見鮮明底色的。既然如此,就勇敢地拿起筆來吧!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