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閭左”作為秦代專有名詞。由于司馬遷等人在談及“閭左”時,并沒有對其進行注釋,因此對其解釋多有歧義,或曰:“閭里之左也”,或是“復除者也”等。本文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閭左”中的“左”表示的是一種卑下身份,指的是沒有爵位的貧苦百姓。發(fā)“閭左”謫戍也體現(xiàn)了秦末年政治上的昏暗以及百姓生活凄苦。
【關鍵詞】閭左;秦代;身份
【中圖分類號】K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9—005—03
“閭左”一詞始見于《淮南子·兵略訓》:“二世皇帝,勢為天子……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fā)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盵1]對于此處“閭左”之身份,學界存在多種提法。三國時期孟康在注《漢書·晁錯傳》中載:“秦時復除者居閭之左,后發(fā)役不供,復役之也?;蛟浦毕劝l(fā)取其左也?!盵2]孟康將“閭左”解釋為居住在閭里左側(cè)、免除賦役的人。唐代顏師古、司馬貞在注釋《史記》時,也依然采用該說法。清代學者郭嵩燾在談及“閭左”時認為,秦代“閭左”系平民階層。盧男喬先生在論述七科謫時提出:“閭左就是逋亡人即亡命的看法”[3]。王子今先生擺脫了“閭左”“閭右”的束縛,認為:“閭左在復除之列,但地位高于一般平民。閭左就是里佐,是秦王朝統(tǒng)治鄉(xiāng)里的主要力量?!盵4]臧知非先生提出:“閭左是就是居住在里門左側(cè)的統(tǒng)稱”。[5]張信通先生認為:“閭左指居住在里中的一般民眾,是多數(shù)普通人的代稱。”[6]可見,關于“閭左”的大體釋義有居住在里門左者、免除賦役者、亡命、里佐、自由民等等解釋。本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依據(jù)出土簡牘材料,對“閭左”之釋義一一進行考證,進而探知秦代對百姓身份的劃分。
一、“閭左”為平民考
關于“閭左”的釋義主流觀點認為,“閭左”就是居住在里的左邊的貧苦百姓,他們是免除賦役的人。而秦代是否以貧富和社會地位來劃分“閭左”“閭右”?
關于秦代是否有將閭中居民以財富地位高低來劃分左右的傳統(tǒng)?根據(jù)閭里的建筑規(guī)格結構來看,秦統(tǒng)一后,只是將新占領的地區(qū)按照秦制重新整合?!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7]可見秦始皇統(tǒng)一后,只是將原先各國的城郭拆毀,按照秦制重新劃分郡縣,但并沒有記載將民之住宅拆毀重建,并且劃分為“閭左”和“閭右”,這種情況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顯然并不符合現(xiàn)實情況。王彥輝先生在《秦漢時期的鄉(xiāng)里控制與邑、聚變遷》中提到:“秦漢時期,百姓的居住地始終都是“邑居”與“散居”并存?!盵8] “邑”是指百姓定居后,通過規(guī)劃而建設起來的大小不一的以及帶有垣墻或城郭的居住空間,秦自商鞅變法后,“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而散居則是自然形成的,受到交通、自然環(huán)境、宗族等因素所影響。對于“邑居”尚有可能以左右來劃分閭中居民,而“散居”則是百姓為了自身生存環(huán)境而選擇的居住空間,不可能整齊劃分左右。而對于一里的戶數(shù),據(jù)里耶秦簡記載:“今見一邑二里:大夫七戶,大夫寡二戶,大夫子三戶,不更五戶,……,上造十二戶,公士二戶,從廿六戶?!盵9]從文獻中得知,這個邑分為兩個里,大概一個里三十戶。因此有學者推測秦代一里三十戶人家,但在不同的居住環(huán)境下,秦代里的戶數(shù)不可能盡然相同。據(jù)里耶秦簡8—19記載:“正月戊寅朔丁酉,遷陵丞昌郤之啟陵:廿七戶已有一典,今有(又)除成為典,何律令?”[9]遷陵縣啟陵鄉(xiāng)成里二十七戶設置一名里典,里典即秦代閭里的行政長官。因此秦代里中戶數(shù)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數(shù)值,因為其受到人口密度、經(jīng)濟、遷徙等各方面的影響。況且秦代根據(jù)爵位不同,民眾會獲得大小不等的住宅面積。
云夢秦律《法律答問》:“越里中之與它里界者,垣為‘完(院)不為?巷相直為‘院;宇相直者不為‘完(院)。” [10]由此可知里與里和戶與戶之間都存在隔墻,越過垣墻則要受到法律懲罰。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襍律》:“越邑里、官市院垣,若故壞決道出入,及盜啟門戶,皆贖黥。其垣壞高不盈五尺者,除”?!安蹲锶思耙钥h官事征召人,所征召、捕越邑里、官市院垣,追捕征者得隨跡出入?!盵11] 秦代的里中設置垣墻和里門,百姓私自外出則要受到法律制裁,鄰里之間則相互監(jiān)視,由此可知當時對百姓有著嚴格的控制與管理。睡虎地秦簡《游士律》規(guī)定:“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盵10] 睡虎地秦簡是秦始皇統(tǒng)一前后的文書,可知自商鞅變法以來,秦代對百姓的流動限制從未改變。將閭中居民以身份地位劃分左右。一方面對于“左右”的參照物并不明晰,另一方面理想化的以左右來劃分貧富的方法顯然不符合實際。王子今先生認為:“里這種基層行政組織的構成往往要受到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形勢、人口密度等多種條件限制?!盵4]因此如果將“閭左”單純視作居閭里左側(cè)的貧弱者,這更像是一種理想化,而與實際不相符合,況且這一認識也沒有強有力的史料來支撐。而最開始對“閭左”進行釋義已是在三國時期,距離秦代已經(jīng)過去四百年左右,其真實性有待商榷。
二、“閭左”復除考
《史記索隱》載:“閭左謂居閭里之左也。秦時復除者居閭左。今力役凡在閭左者盡發(fā)之也?!薄7]因此有些學者提出“閭左”是免除賦役者。而秦朝賦稅徭役繁重,閭左如何能得到復除的待遇呢?首先據(jù)《史記·商君列傳》載:“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7]秦代重本抑末,本業(yè)即從事農(nóng)業(yè)。由此可知,生產(chǎn)帛粟多者可以免除賦稅。然而普通農(nóng)民沒有能力和土地多生產(chǎn)帛粟,因此享受復除者的只能是私有土地較多的新興地主階級。其次《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百姓內(nèi)粟千石,拜爵一級?!盵7]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載:“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盵2]秦漢均有輸粟拜爵的機制,秦時只要輸粟到四級就可以免除更役,爵位越高就可以免除更多的徭役。秦漢制定輸粟拜爵的受眾絕不是普通農(nóng)民。普通農(nóng)戶土地較少,還要繳納高額賦稅,剩下的解決家庭溫飽。因此他們沒有能力輸粟拜爵,輸粟拜爵的對象只能是富商大賈和新型地主階級。而“閭左”只是貧苦農(nóng)民,不可能有爵級,更不能是復除者。最后有些學者提出“閭左”是有軍功爵的貧苦百姓,所以在復除之列?!妒酚洝ど叹袀鳌份d:“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盵7]在秦漢時期,擁有不同等級的軍功爵可以享受不同的待遇。《史記·曹相國世家》載:“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盵7]軍功大小則根據(jù)殺敵數(shù)量決定,殺敵越多則享受的爵位以及待遇越高。而對于貧弱的“閭左”顯然不是擁有軍功爵者,更不在復除之列。
通過上文對秦代免除賦役機制的分析,無論是“致帛粟多者”“輸粟拜爵者”“有軍功者”免除賦役,享受國家復除者待遇的都應是地位較高的新興地主階級或是有軍功爵的人,而絕不是貧弱的普通百姓。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閭左”免除賦役是否真實可靠。在古代,能夠免除賦役者,一定是這個國家的一小部分人,稅收是國家根基,用來維持整個國家的運轉(zhuǎn)。賦役本是百姓應當履行的義務,但秦代賦稅徭役沉重,百姓不堪其重。尤其是到了秦二世時期,賦役機制已經(jīng)變質(zhì),統(tǒng)治階級因為一己私欲,不顧百姓生存。于是在陳勝吳廣起兵后,天下紛紛響應。因此竊以為“閭左”就是沒有爵位的普通百姓,并且不在復除之列。
三、“閭左”與“袒右”考
“袒右”一詞出自《儀禮·鄉(xiāng)射禮》:“司射適堂西,袒決遂”唐賈公彥疏:“凡事無問吉兇,皆袒左……惟有受刑袒右。”[12]“袒右”即罪犯。因陳勝以“閭左”身份被謫戍,因此有學者提出“閭左”即“袒右”。首先從秦代的謫戍機制來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載:“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南海以謫遣戍?!盵7]《漢書·晁錯傳》記載了晁錯在《守邊勸農(nóng)疏》中提到:“因以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僨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fā)之,名曰謫戍。先發(fā)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后以嘗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后入閭,取其左。發(fā)之不順,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2]文中提到被征發(fā)的稱為“七科謫”。由此可知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的謫戍中,已有“逋亡人”被征發(fā)的先例?!板屯鋈恕奔刺油龅淖锓浮v代均有罪犯被懲罰戍邊的例子,而漢代學者多將秦代滅亡的原因多總結為:“發(fā)閭左之戍”以及“收太半之賦”??梢姟伴傋蟆辈⒉粌H僅只是代表一小部分人。況且是由于“戍者曹輩盡,復入閭,取其左發(fā)之?!鼻卮闹喪鶎ο笫欠峙握靼l(fā)的,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征發(fā)謫戍的對象還僅是逋亡人、贅婿、賈人。但后來謫戍的對象一點點擴大,最后入閭?cè)∑渥?。此時的謫戍機制已經(jīng)變質(zhì),統(tǒng)治階級大量征發(fā)前往謫戍,百姓不堪其擾,極大地激化了統(tǒng)治階級與貧民階層的矛盾。其次,秦代罪犯免除后將淪為“庶人”并編入《庶人名籍》,而“庶人”是對免除罪人、奴婢身份的一種歧視性用語。[13]關于“庶人”的概念到漢代仍在使用,如東漢尚德街木牘084正面所錄詔書曰:“庶人不與父母居者,為仕伍,罰作官寺一年。”[14]而“閭左”一詞是秦代的專屬名詞,至漢代已不通行。因此“閭左”不能等同于“袒右”。竊以為閭左就是沒有爵位的貧苦百姓,故晁錯曰:“發(fā)之不順,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
秦自商鞅變法后,以重本抑末為基本國策,農(nóng)民以及農(nóng)事自然是國家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常年戰(zhàn)爭,百姓生活凄苦,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本應休養(yǎng)生息、與民為本、減輕賦稅??蓪嶋H上農(nóng)民不但從事農(nóng)業(yè),還要承擔繁重的賦稅徭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7]《漢書·食貨志》載:“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蚋烂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盵2]在秦朝暴政下,農(nóng)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或逃匿山林,或淪為盜賊。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則更近一步激化了農(nóng)民階級和秦王朝政權的矛盾。秦朝從最開始征發(fā)逋亡人、贅婿、賈人,到后來征發(fā)閭左去謫戍,至此農(nóng)民已無生路,只能反抗。陳勝趁機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項梁、劉季等人紛紛響應。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但最終二世而亡,這與“發(fā)閭左之戍”以及“收太半之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也為后世統(tǒng)治者留下了深刻教訓。
“閭左”作為秦代特定時期專屬名詞,其釋義問題自從20世紀以來就一直被學者廣泛關注,并且寫了大量的文章來探討其確切含義。秦始皇統(tǒng)一后雖然二世而亡,但對中國大一統(tǒng)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閭左”一詞的確切意義對于研究秦代基層政權統(tǒng)治特點以及秦代滅亡原因等問題都有重要影響。筆者以為,“閭左”并不是張守節(jié)、司馬貞等人所說的居于里中左側(cè)的人,也不是復除者。本文通過論證發(fā)現(xiàn)秦代并沒有以左右來劃分里中居民,而享受免除賦稅徭役僅是那一小部分人?!伴傋蟆币膊皇菍W者所提出的“袒右”。秦代賦役苛重,還要大量征發(fā)前往謫戍,而謫戍對象最開始只是針對逋亡人、贅婿、賈人等。到了秦二世時期,謫戍機制已經(jīng)變成民眾噩夢,謫戍的對象開始擴大到貧苦百姓身上,統(tǒng)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私欲卻不顧百姓生死。在陳勝吳廣起義后,各地紛紛響應,使得強大的秦代在短時間內(nèi)走向滅亡。竊以為“閭左”就是沒有爵位的貧苦百姓。他們的地位比較低下,以耕地為生。而對于“閭左”真實含義所產(chǎn)生的誤解,一方面由于秦代存在時間不長且史料匱乏,另一方面孟康、司馬貞等人在注釋“閭左”時,將“閭左”解釋為閭里左者、復除者也,給后世在探討“閭左”釋義時造成了一些困擾。
參考文獻:
[1]劉安,等,著.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1954.
[2]班固,著.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盧南喬.“閭左”辨疑[J].歷史研究,1978(11).
[4]王子今.“閭左”為“里佐”說[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
[5]臧知非.農(nóng)民戰(zhàn)爭與歷史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分析——田昌五先生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研究述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6]張信通.秦代的“閭左”考辨[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11).
[7]司馬遷,著.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王彥輝.秦漢時期的鄉(xiāng)里控制與邑、聚變遷[J].史學月刊,2013(5).
[9]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1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1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2]彭林,注譯.儀禮[M].長沙:岳麓書社,2001.
[13]王彥輝.論秦及漢初身份秩序中的“庶人”[J].歷史研研究,2018(4).
[14]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尚德街東漢簡牘[M].長沙:岳麓書社,2016.
作者簡介:李超(1998—),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