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萍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標;整本書閱讀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22版)》與2011年版相比較而言,“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標文本的主旋律,新課標重視“整本書閱讀”是語文課改重要舉措。小學是閱讀的黃金時期,但網絡時代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泛濫,學生普遍缺乏完整深度閱讀。
教師尤其要重視從低年級開始就注重引導學生讀整本書,采取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如分角色朗讀;以表演促讀;定期舉辦講故事比賽;把故事畫下來;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故事等方式激發(fā)孩子讀書的興趣。進入中高年級,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興趣是第一位的,有興趣,學生自己就會主動去讀,就會抽時間讀。所以“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點要激發(fā)興趣,減少“規(guī)定動作”,容許學生自己選擇教材書目之外的書來讀,容許學生讀閑書。
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創(chuàng)設合作閱讀的氛圍。在學習伙伴間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讓閱讀成為像游戲一樣的童年生活,可以在班級設立“閱讀角”,下課時,孩子們可以自由挑選自己喜愛的圖書,進行課前3~5分鐘的讀書活動。在教室有限的空間里,引導學生自發(fā)建設小小圖書館,合作創(chuàng)設書香環(huán)境,增進閱讀氛圍。
新課標中首次出現(xiàn)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三大維度六個方面,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的內容進行板塊式的劃分,更加重視學習情境的建立,因為情境是聯(lián)系“語文”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橋梁。進入中高年級后,可以把“交流討論課”納入課堂中,以師生充分自讀為基礎,以交流討論為主要方式,以體驗閱讀快樂為宗旨,趣味引領、板塊推進引領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促進學生語言與精神的成長,從而達成閱讀的厚度。高年級要注重學生整體的提高,針對某一本書在班內開展閱讀推廣交流會,引導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同時,還能針對相應的任務群進行系統(tǒng)有效地的閱讀,提高學生閱讀效率以及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部分的主題是:同讀一本書。教師可以征求孩子們的意見,師生同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通過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發(fā)現(xiàn):若想證明自己觀點的準確性,可以引用原文加以佐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總結,讓學生在總結中增強和別人同讀一本書的興趣,提高自己和別人圍繞同讀一本書后交流讀書心得的能力,并且由課內到課外,把學生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學閱讀,同時擴展閱讀,積極實踐,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教師自己要尊重教材,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課文,每一頁教學內容,鉆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精心設計導入方式把學生帶進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去讀、去想象、去質疑、去思考、去探究,實現(xiàn)與文本的充分對話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篇課文的作者介紹和作者有關的故事、本文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都是可以推薦給孩子閱讀的資源。
比如在五年級課本《清貧》的教學中,把這種精神追求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今天,我們雖然生活富裕了,但艱苦樸素、一心為國的精神不能丟。清貧不僅是革命年代的偉大信仰,對于當下仍然有著重要意義。讓學生明白清貧的可貴,清貧是清廉自潔,過樸素的生活,是主動放棄多余的物質追求,在簡單質樸中體驗心靈的充實豐盈,追求更廣闊的精神空間。
新課標的第一學段提出:閱讀自己喜歡的童話書,學習講述書中的故事。第二學段提出:閱讀中國古今寓言、中國神話傳說等,學習其中蘊含的中華智慧,口頭或書面分享自己獲得的啟示。第三學段“閱讀與鑒賞”部分中,加了“閱讀整本書,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并說明?!比缥迥昙壣蟽缘诎藛卧牧曌饕缶褪恰昂脮扑]”。因此建議“整本書閱讀”的功夫還要在課外。
1~6年級每冊教材已經安排《快樂讀書吧》,根據《快樂讀書吧》的內容制定整本書的閱讀單,要體現(xiàn)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閱讀目標定位于引導學生走進讀本,歷經閱讀人物歷程感受成長的快樂,樹立正確觀念這些方面。深挖教材中的資源。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對于教學和學習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學生能夠從整體上統(tǒng)攬整本書,在閱讀教學方面,每個年級都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引導學生讀書,將閱讀收獲及時記錄下來。寒暑假推薦孩子們閱讀不同的書目,并做好讀書筆記。
(作者單位: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秋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