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陽修沒有系統(tǒng)的繪畫理論方面的著作,但散落在他的散文詩詞中對于畫作的品評和對于繪畫的見解,蘊藏著他獨特的繪畫美學思想。歐陽修的繪畫美學思想可以用“蕭條淡泊”來概括,包含著歐陽修對繪畫題材、境界、品格等方面的獨特思考。歐陽修的“蕭條淡泊”繪畫美學思想,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禪宗及老莊思想的深刻影響,與宋以前的文學思想密切相關。歐陽修“蕭條淡泊”繪畫美學思想在宋代及之后的文人畫中皆有體現(xiàn),倪瓚之逸、文征明之雅、徐渭之野,實際上都是對“蕭條淡泊”進一步的演繹。以歐陽修“蕭條淡泊”繪畫美學思想來觀照當下中國繪畫藝術,可以窺見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能對思考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方向提供啟示。
關鍵詞:歐陽修;蕭條淡泊;文人畫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3-0046-08
中國畫的發(fā)展一直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哲學思想的影響。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傳統(tǒng)時代的中國畫家與文人是同體的——他們甚或首先是文人,其次才是畫家,因此他們在文學與文化上的見解,就很自然地延伸和滲透到繪畫領域。即便某個文人并不習畫,但也由于傳統(tǒng)時代講究琴棋書畫不分家,文人們也會對繪畫發(fā)表意見。于是,我們先看到老子說“恬淡為上”,繼而聽到蘇軾也夸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1](P122),再發(fā)現(xiàn)直到清代文人,仍將“畫須求淡”作為繪畫的審美追求。
可以說,“文人論畫”在中國可謂自古而然。歐陽修就是其中一例。歐陽修不僅在文學上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在繪畫理論方面,歐陽修的美學思想對后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宋代美學思想方面,歐陽修可謂得風氣之先,他影響了后來的蘇軾、米芾等文人,他的“蕭條淡泊”“畫意不畫形”等理論命題也成了后世文人畫的評判標準。
一、歐陽修“蕭條淡泊”的多重內涵
(一)“蕭條淡泊”雅致之題
歐陽修之所以提出“蕭條淡泊”,這是與他那個時代的畫家們喜歡畫什么樣的題材有關的。梅蘭竹菊,向來是中國畫家們喜歡的題材。因為這些事物,在中國文化里已經和特定的品質或高尚的情操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畫家們高尚人品的象征。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用慘云敗月來象征孤傲的心志,以寒石枯木來展現(xiàn)蕭條的意境。宋代理學家邵雍云:“人不善賞花。只愛花之貌;人或善賞花,只愛花之妙?;苍陬伾伾丝尚?;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保?](P46)在中國畫中,畫家與對象之間有一種特定的對應關系,畫家通過描畫特定的事物來圖寫志趣、理想,這就使普通的事物,沾染上了深刻的文化思想和哲學內涵。
歐陽修的“蕭條淡泊”,表達的就是“物我合一”的這種心志。我們知道,“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最高精神。所謂天人合一,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3](P627)的境界,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都是具有各自不同的品格特征,猶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品質那樣。因此通過描畫這些事物,來體現(xiàn)畫者的精神品質,也就有了可能。這也是中國繪畫“以小見大”思想的一個方面。人的精神要與世界的萬事萬物合二為一,藝術家要與自然界心靈相通。中國畫家們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如此操作,讓畫中的一石一木被賦予獨特的含義,是藝術家自身人格的映射。畫中的梅蘭竹菊、寒林疏木被畫家運用“比德”的手法,將道德情操、倫理品格客觀化,使花石樹木人格化,故其本身的價值已不重要,而是由藝術家所寄予的道德價值來決定。
“比德”之說,不僅見于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諸子百家中的其他人也說過?!豆茏印肪陀小昂挝锟杀染又??”(管子:《管子·小問》)的說法。在繪畫中,文人多用比德的手法書寫胸中逸氣。王冕的《墨梅圖》上自題一首詠梅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保?](P313)后兩句贊譽梅花的高貴品質,不求他人的夸贊,只愿留下這沁人心脾的清氣,雖是抒寫梅花,實則以梅花來比喻自我,表達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以及清高脫俗的品性。在宋代文人眼中,竹可言志更可寄情,竹常常被文人高士用以寄托正直堅定、清正廉潔的品格。文同的《墨竹圖》不僅僅是清高正直的道德印證,更是對自身品格的標榜。借用墨竹,文同淋漓盡致地表述自己灑脫自如的品性,借竹卓立的身姿來傳達自我的內心感受?!捌渖砼c竹化,無窮出清新”[5](P286),文同的墨竹圖已經達到了物象與自我精神合二為一、相互融合的境界。
“淡”作為一種審美傾向在很早的時候就被提出了。莊子云“道之出口,淡其無味”,這里的淡指的是道就是自然樸素的,我們談論道,也無需修飾,它是怎樣,就怎樣描述它,就像味道一樣,“無味之味,乃至味也”。宋代藝術之所以崇尚平淡,很大程度是受到了老莊的影響。作為歐陽修的學生,蘇軾《與侄書》中寫道:“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6](P136)他認為詩文應當追尋自然無為的境界,文字自身的崢嶸氣勢也能做到色彩絢爛。這與歐陽修“平淡典要”的觀點一致。由于詩歌推崇“平淡”的風氣,所謂“畫借詩意”,詩的平淡也運用到畫之中。
“蕭條淡泊”追求的是詩情畫意的旨趣。貢布里希在論述中國畫時運用了“詩性”一詞,意即繪畫具有詩性,中國畫實際上是繪畫與詩歌結合,這種結合蘊藏著深層次的精神上的與形式上的詩畫組合。例如題畫詩的出現(xiàn),柯九思題《晴竹圖》:“歲寒有貞志,孤竹勁而直,虛心足以容,堅節(jié)不撓物。可比君子德,窮年交不易。嘩嘩桃李花,旦暮改顏色。”[7](P563)詩文與意象的結合,更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感情,更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道德追求,且更加凸顯了作者的文人之氣。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事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升華為永恒的美。繪畫中的意象給人帶來的不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作者主觀精神與性情的流露。文人畫題材中的花石樹木實則是文人人格魅力的高度凝練,也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歷代以來的理想人格。
(二)“蕭條淡泊”荒寒之境
在“蕭條淡泊”的畫境里,畫家總是塑造出一種不沾人間世俗煙火的凄冷之境。王安石有云:“‘欲寄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员瘔亚笄?,殊未浣箏笛耳,而以荒寒索畫,不可謂非善鑒也?!保?](P224)可以看出中國畫以寒荒為境界高標,而寒荒與蕭條淡泊之境如出一轍,“寒荒”與“蕭條”也成為文人作畫的審美追求。
荒寒之境是“冷”。可以這樣說,“冷”是中國文人畫特有的一種文化特征,也是中國畫獨有的審美情趣。“冷”在中國畫中進行表現(xiàn)時多用雪、梅、枯木、寒石等對畫境進行襯托,以孤獨清冷的心態(tài)營造氛圍,如鄭谷詩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9](P439)雪梅一枝,傲然獨立,清曠獨孤?!袄洹钡膶徝捞卣鞑粌H表現(xiàn)在花鳥畫中,在山水畫亦有體現(xiàn)。范寬的《雪山蕭寺圖》,畫中的林木巖石,直接呈現(xiàn)于觀者之前,步步緊逼,如同沐浴在寒風之中,讓人有一種身在畫中,如臨其境之感,董其昌故而說:“范寬山水渾厚,有河朔氣象,瑞雪滿山,動有千里之遠;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態(tài)嚴凝,儼然三冬在目?!保?0](P178)
荒寒之境是“清”。清寒之境是一片清凈自然、不染纖塵的世界。《二十四詩品》中有清奇一格:“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屟尋幽。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保?1](P45)在詩中以清奇來描繪清新雅靜的境界,“清”也可以在山水畫中體現(xiàn)。山水之清幽,花木之清疏,何嘗不是一種“清”。蘇大年在方壺《碧水丹山圖》上題到:“溪亭風致似蓬瀛,古木寒泉也自清。”[12](P109)趙孟頫也追求“清”的境界,其在《題雨溪圖贈鮮于伯幾》中說到:“坐對山水娛清暉?!保?3](P58)山水畫清幽之氣,超出畫面,給人帶來一片自然清淡之美。
荒寒之境是“孤”。中國的傳統(tǒng)文人追求慎獨,追求心靈的自省,多崇尚出世。如隱居為主題的畫,在元末明初畫家王蒙的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如《青卞隱居圖》《夏山高隱圖》)。王蒙本人也是隱居山林,到了晚年才下山入仕。這種追求超脫、擺脫世俗羈絆的“孤”是文人畫家獨特的主張。他們營造的“孤”的境界,并不是幽怨之情,而是一種自視清高的人生境界,并樂在其中。朱耷的作品《孤鳥圖》也正是將這種“孤”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他借單腳孤鳥和枯殘之枝的意象表達山河破碎的凄涼落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桀驁不馴的個性。“孤”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畫境,更是畫家的心志情緒。
荒寒之境是文人畫家在儒家禪宗思想下產生的一種獨特的畫面效果,是文人獨特的精神思想和審美追求?;暮吃谥袊嬛胁⒉皇巧贁?shù)人的愛好而是一種至高之境,他代表了中國畫的最高審美。
(三)“蕭條淡泊”清高之志
“淡泊”是文人的一種心志,更是一種人格。文人標榜“士氣”“逸品”,文人畫的趣味不僅在繪畫上技法上體現(xiàn),更在畫外體現(xiàn)文人的人格與修養(yǎng)。因此,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即寫道:“而文人又其個性優(yōu)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養(yǎng)品格,迥出于庸眾之上,故其于藝術也,所發(fā)表抒寫者,自能引人入勝,悠然起澹遠幽微之思,而脫離一切塵垢之念?!保?4](P85)
淡泊之志體現(xiàn)在對逸品的推崇。逸品的逸字由兔字和走之旁組成,兔是一種敏捷而善于逃跑的動物,故“逸”有出逃之意。出逃意味著出世,不愿流于世俗,而選擇平淡自在的生活,有著“隱逸”的思想。隱逸的思想普遍存在于文人心中,使文人產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鄙薄名利的思想。隱逸有身逸與心隱之分,所謂“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15](P42),但身隱仍為文人之主流。在文人中多以隱居山林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品格與理想追求,喜用漁夫的形象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在古人的作品中漁夫已成為避世脫俗、冰清玉潔的隱士形象,如吳鎮(zhèn)的《洞庭漁隱圖》《漁夫圖》,作者仿佛化身為漁夫,逃脫了世俗的枷鎖,隱逸在這煙雨茫茫、廣闊自如的山水之間。這種脫世俗、遠功利的審美品格,何曾不是一種“淡”?
淡泊之志體現(xiàn)在文人孤傲的心態(tài)。文人多追求的是不流于世俗、戛戛獨造,這種孤傲之情是強調自我與性靈的自由揮灑。如清代畫家石濤,他不屑于像四王一般,得些許古人“毛發(fā)”“腳汗氣”為榮,而是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思想。這在當時“摹古”的風氣里是與眾不同的存在,突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個性,因此也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新時代。清朝揚州八怪之“怪”,所崇尚的也是這種異于常人、不落俗套的風氣。他們所想創(chuàng)造的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16](P158)。他們不愿重蹈古人之路,而是要另辟蹊徑,追求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他們不被正統(tǒng)的畫派所認同,故被人們覺得“怪”。而這種“怪”正是文人孤傲之心態(tài)。
“淡泊”所表達的感情,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或是絢爛過后歸于平淡,還是孤寂的寒淡?!笆挆l淡泊”應與滿目繁華相反,是自然中的一花一葉,是每日生活中的平淡,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滄桑。淡泊之志體現(xiàn)在畫之清曠疏遠的境界中,也體現(xiàn)在文人之思想中,也是在畫面之外的韻味與志趣。
二、歐陽修“蕭條淡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關系
(一)與老莊思想的聯(lián)系
老莊思想具有浪漫主義的氣息,其“淡其無極而眾美從之”“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等審美旨趣與見解影響了文人的審美品格,使文人們在作畫與日常生活中以“淡”來要求自己。歐陽修正是受到老莊思想及其它思想影響,提出“蕭條淡泊”的美學思想。
歐陽修“畫之重意”受到了莊子形神觀的影響。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卷一三零之《鑒畫》中提出了繪畫之重“意”的重要性:“蕭條淡泊,此乃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保?7](P285)“閑和趣遠之心”就是畫之“意”。歐陽修認為繪畫重“意”,是通過主張“重神輕形”來表達的。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莊子的影響——在莊子的著述中有著大量關于形與神關系的論述,如“由形生神”“養(yǎng)神高于養(yǎng)形”,肯定了“養(yǎng)神”高于“養(yǎng)形”,精神狀態(tài)決定了形體的存在?!肚f子·德充符》中有“豚子食于其死母者”的故事,豚子“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使其形者也”的就是“精神”?!肚f子·養(yǎng)生主》中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薪有燃盡之時,而火卻可以一直燃下去,表達了形可滅而神不滅的主張。這些例子都是“重神輕形”的表現(xiàn)。
歐陽修“超然淡泊”受到莊子“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歐陽修所推崇的畫境,是質樸自然、恬淡清新的境界,表現(xiàn)出一種清心寡欲、悠然自得的品格,正所謂“閑和嚴靜趣遠之心”[18](P285)。在歐陽修看來,只有具備了這種無拘無縛、樸素無為的心態(tài),才是一名醉心于藝術、淡泊名利的藝術家,也就是歐陽修所說的“然世謂好畫者,亦未必能知此也”[19](P285)。老子的思想所提倡的是如嬰兒一般純凈的心靈、樸素的個性、清靜無為的態(tài)度。在《老子》第二十章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20](P50),皆表達了與世俗反其道而行之的理想品格。莊子亦云:“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萬物之本也”“淡其無極而眾美從之”[21](P77)。淡被認為是道的至高境界,是最高的美。
歐陽修“蕭條疏簡”受到莊子“大道至簡”思想的影響。歐陽修所說的“蕭條”所追求的是素簡、清幽、淡雅,從而突出畫作的意境,用淡墨簡筆,抒寫胸中逸氣。宋《宣和畫譜》中也有類似論述:“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保?2](P65)筆簡不等同于意簡,簡單的意象卻更能傳達深刻的含義,簡練的筆墨更能創(chuàng)作出傳神的作品。這種化繁為簡,“簡潔之美”與老莊所崇尚的“大道至簡”思想契合?!独献印返谒氖逭掠小按蟪扇羧薄薄按笥魶_”,第二十二章有“少則多,多則惑”,道出了繁與簡的關系。而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概括濃縮的簡淡之美,正是老子“繁”與“簡”的辯證關系之體現(xiàn)。
歐陽修的繪畫思想正是來自這樣一種傳承,它深深植根于中國民族文化與哲學精神,故有著深邃、獨特的審美品格。
(二)與禪宗思想的聯(lián)系
禪宗思想是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產物。禪宗以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在中國繪畫領域產生重大的影響,使中國畫更加突出人的性格,更加富有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歐陽修之“蕭條淡泊”也正是吸取禪宗思想的成果及其它思想而提出的,歐陽修理論中畫與形的關系、繪畫注重心靈的感悟乃是禪畫理念的體現(xiàn)。
禪宗即心宗,它強調的是主體的自我感受。禪宗認為人才是大千世界的主體,強調主觀精神的重要性,“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壇經》),外在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是自己的心靈,這體現(xiàn)了禪宗對于內心主觀感受的重視。歐陽修的“趣遠之心”便是禪宗“心即是佛”的體現(xiàn)。歐陽修注重畫家的內心世界,認為繪畫就是要追尋“趣遠之心”,畫家只有關注自己的內心,具備這種心態(tài),才能在筆墨之中展現(xiàn)這種意趣,才會畫出超越世俗之作。禪宗的思想也影響了后來的一眾文人畫家。石濤說到:“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夫畫從于心者也?!保?3](P166)想要達到無法生有法,須從于心,心即一。
歐陽修在繪畫中強調的“閑和嚴靜”正是禪宗“禪定”思想的體現(xiàn)?!伴e和嚴靜”是人的一種超脫世俗、逍遙自在、淡泊名利的境界,它擺脫一切世俗的韁繩,摒除私欲。歐陽修認為,一個熱愛藝術的畫家,應是閑和嚴靜、清心寡欲的。就如同陶淵明《閑情賦》中所寫到的“檢逸辭而宗淡泊,始則蕩一思慮,而終歸閑正”。歐陽修這種所謂的“閑和嚴靜,趣遠之心”,正是禪宗的禪定之心的繼承發(fā)展。禪宗追求禪定,要求參禪者以平常心處世,揚棄一切分別相,歸于本真。唐代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豈不是坐禪之法?”[24](P66)禪宗認為安恬閑靜、虛無淡泊,參禪者才能超凡脫俗,以禪修德,以定求悟。在坐禪入定之時,能獲得頓悟,心境升華,明白禪理的玄機奧妙。中國畫正是追求這種寂靜空靈之境。故以禪為雅,談禪為逸,在繪畫中追求格調高雅、意境蕭條。
歐陽修“重神輕形”的主張,受到禪宗“性空妙有”[25](P149)“隨緣素位”[26](P135)“緣起性空”[27](P86)的影響。中國畫追求平淡、閑和、空靈之境,不將繪畫的形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歐陽修在看了楊褒收藏的《盤車圖》后寫下“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28](P264)題畫詩,認為畫家不能只追求形似,而要寄情寓意,追求豐富的意蘊。若本末倒置,只是一味追求形似,雖外露巧思但與事物的本質只會相差甚遠。在禪宗思想里,宇宙萬物色相視之為空。禪理要求參禪者求證真心實相,明心見性,除去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故中國畫追求的是以簡代繁、蕭疏空寂的境界。
(三)與宋以前畫論的聯(lián)系
歐陽修的“蕭條淡泊”美學思想與美學的整體發(fā)展相關。正是古人之積淀,才有了宋代之發(fā)展。了解宋以前的繪畫理論,才能系統(tǒng)地對歐陽修美學理念進行研究。
歐陽修繪畫思想中的人物品藻理論,是對宋以前畫論的繼承。歐陽修認為:“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崩L畫最難的也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人的智慧、才情、精神之美,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概莫能外。在中國古代美學和畫論中,人物的美同自然美及藝術美三者之間是相通、一致的,人物的美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完全離開人自身的生活,單純以自然科學的觀點去看待自然的美,是從來沒有的。中國畫論的真正確立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顧愷之直接借用當時人物品藻的概念,提出“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理論觀點,經過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把傳神的審美要求由人物畫拓展到了山水畫,提出“暢神說”和“神明降之,此畫之情也”的觀點,然后,由謝赫《畫品》的“六法”論作了中國畫論史上最早的系統(tǒng)理論歸納,其中“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二法使得中國畫論的人化特點突出地顯示出來。
歐陽修繪畫思想中的“意境論”,是對宋以前畫論的發(fā)展。歐陽修的美學思想推崇的是“蕭條淡泊”的畫境,是一種荒寒之境。而這種荒寒之境,又有著無限幽深的弘遠之美,是以人的自身氣韻、立意為內在根據(jù)的。而在宋以前畫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畫論的確立、成熟的過程是從“形神論”到“氣韻論”再到“意境論”。顧愷之最早明確了中國畫論的形神論,謝赫則在顧愷之和其他畫家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tǒng)地提出“六法”,更加確切地把“氣韻生動”樹立為畫論的第一要義,突出了繪畫的氣和韻。唐代張彥遠在謝赫的基礎上加以闡發(fā),實現(xiàn)了從“氣韻論”到“意境論”的過渡。到了唐代,詩論發(fā)展繁盛,在詩論中意境論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而王維以來以水墨山水為主要特色的文人畫的興起發(fā)達,造就了畫論中的“意境論”。
中國畫論有著“向內求善”的審美文化傳統(tǒng)和重情重志的思想,飽含人文精神。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發(fā)展趨勢下,歐陽修的繪畫美學思想才得以形成,成為中國畫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蕭條淡泊”在文人畫中的體現(xiàn)
(一)倪贊:逸筆草草,聊以自娛
元代倪瓚文化底蘊深厚,性情恬淡,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獨樹一幟。他不僅構圖巧妙,用筆精湛,并且作品意蘊深遠,有極為豐富的巧妙構思。其飄逸空靈的畫風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山水畫美學風韻,與歐陽修之“蕭條淡泊”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
歐陽修“蕭條淡泊”思想在倪瓚的作品體現(xiàn)為簡潔恬淡之美。歐陽修淡的意境中,表達的正是這種擯棄世俗、閑適恬淡之美?!暗础笔翘竦延?,在畫面上是蕭疏簡淡之景,在精神上是淡泊名利、自由自在的境界,這也正是倪瓚所展現(xiàn)的。簡潔恬淡是倪瓚山水畫的一大追求,從倪瓚在山水畫中的布局可以看出,筆墨清淡、寥寥幾筆給人意蘊悠長的美感。這與他當時的心境有著極大的關系。他少年得志,晚年失志,現(xiàn)實的孤寂冷漠讓他感到十分失望,這使得倪瓚的個性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孤獨空寂,不再眷戀世間的濃墨重彩。而他書法與繪畫結合的技法,也展現(xiàn)出了他的文人底蘊。他那種文人的孤傲愛潔之情展現(xiàn)在了畫作之中,正如王世禎所說:“宋人易摹,元人難摹,獨倪瓚不可學也?!保?9](P317)
歐陽修“蕭條淡泊”思想在倪瓚的作品體現(xiàn)為飄逸空靈之美。他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追求“逸”品,所謂逸品也就是畫之最高品格。唐代張懷瓘提出了神、妙、能三品,能品指的是能準確地對物象進行描繪;妙品指的是筆墨技法已經相當完善,能夠流露出微妙的自然本性;神品的關鍵在于傳神。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又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了“逸”品。宋初黃修復進一步將“逸格”提到神、妙、能三格之上?!耙莞瘛钡弥匀?,完全是自然而然、妙筆偶得的結果,如黃修復所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保?0](P507)這與歐陽修“蕭條淡泊,乃難畫之意”的主張不謀而合?!耙荨斌w現(xiàn)為一種繪畫中的韻味與意境。歐陽修所說“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31](P285),意指具體的物象可以直接描寫,但抽象的情感卻難以表達,意境與氣韻則最難描繪,而這正是畫家所推崇的“逸格”,也是至高之境。在倪瓚山水畫中,逸的境界正是他想表達的獨特的內心世界。倪瓚在《答張藻仲書》中寫道:“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32](P136)倪瓚以這種“聊以自娛”的態(tài)度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寄托在畫中,創(chuàng)作出獨樹一幟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瀟灑超逸的畫境。
歐陽修的“蕭條淡泊”在倪瓚的作品中體現(xiàn)為立意深遠之美。歐陽修的“趣遠之心”,這里的遠并不是對距離的描述,而是在感官上的一種胸懷曠達、意趣超遠。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過三遠法,即“高遠”“平遠”“深遠”[33](P129)。而想要給人“意遠”之感,需從創(chuàng)作的各個方面進行巧妙的構思,融入自己的情感,筆墨淡泊,才能構造出意遠悠長的美感。這種“遠”的審美,也是受到文人熏陶后的中國畫之審美特征。它不僅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還需要內心的平靜與超脫,才能在畫作中展現(xiàn)“遠”的意境。
倪瓚這種“聊寫胸中逸氣”的思想正是他無欲無求、恬淡無爭的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是文人之品格,也是中國畫之特征。倪瓚也與歐陽修一樣,自信灑脫,認同自我,注重內心情感在畫面上的釋放,乃成山水畫之一大格局。
(二)文徵明:超凡脫俗,雅致清高
明代文徵明深受文人思想的影響,他的繪畫作品多表達文雅清幽的審美情趣,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歐陽修所追求的畫境也是這種意境高遠、雅致淡泊的文人情趣。
歐陽修的“蕭條淡泊”是一種超脫世俗的雅,是清心寡欲的高遠之意。在文徵明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尚雅之意。他的山水畫多清新淡雅、雅致清高,不與塵世同流合污。追求“雅”,實際上是一種對畫格的堅守。沈宗騫曾說過:“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道,四曰親風雅以正體裁。”[34](P364)雅所在畫面上體現(xiàn)的就是格調,雅也與畫家的人品、學問、才情有關。唐代張彥遠乃云:“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事高人,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保?5](P175)雅也是一種閉世,脫離世俗之情。文徵明的雅來自他想要入仕而不得志的情緒,也包含著對官場黑暗腐朽的鄙視之意。
歐陽修的“蕭條淡泊”是一種“士人之氣”。他對“平淡”心境的推崇來自中國文化、社會整個歷史情境,是文人思想的縮影。文徵明作為一名文人畫家,自有一種文人的情懷。他熱愛生活,游歷山水,把自己對人生的體驗與感悟抒發(fā)在山水畫之中。文徵明在他的《蘭亭修禊圖》中描繪了一群士人“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36](P415)。這一場合,讓我們可以感受到文人們在溪邊吟詩作賦的情景。文人修禊的閑適喜樂與現(xiàn)實的黑暗恰恰相反,實際上這種情景也暗含了文徵明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暗含他對文人雅士所具有的隱逸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
(三)徐渭:真率自然,畫出己意
徐渭之所以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能夠在眾多畫家中脫穎而出讓人耳目一新,與他自身的人格與個性,與他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同時,明代中后期追求個性自我與人性解放的潮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真率狂放的個性,也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書畫之中,為我們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而體現(xiàn)于畫作上的美學觀,也是他對歐陽修美學思想的一種繼承與出新。
徐渭以畫言志的思想是對歐陽修思想中“趣遠之心”的繼承。繪畫不僅僅是審美上的滿足,以畫寄情、以畫言志,更是精神上的宣泄與情感的抒發(fā)。歐陽修認為繪畫的難能可貴之處也就是“意”與“心”在畫面上的表現(xiàn)。繪畫的難畫不在于表象,而是如何用筆墨表現(xiàn)這種趣遠之心。而徐渭這種真率放達、寄情山水的繪畫風格,實為對此的追尋。徐渭的畫風狂放不羈,往往一揮而就,而筆墨的濃淡干濕又極具變化,自稱為“戲抹”。雖只是寥寥幾筆,但仍從中窺見其內心世界與真情實感。徐渭的《墨葡萄圖》上面自題:“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置野藤中?!保?7](P24)這首詩體現(xiàn)了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仕途不得志的情感,其墨葡萄不僅是一顆顆生動的“明珠”,還是徐渭壯志未酬的點點淚滴。
徐渭“舍形悅影”的美學觀點也是對歐陽修所主張的“忘形得意”的繼承與發(fā)展。歐陽修要求賞畫者把觀畫的重點放在“形似之外”,意境與氣韻才是繪畫最要緊的。這也是中國畫家長期以來的宗旨。與歐陽修思想相似,徐渭對繪畫中的形與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徐渭在《書夏珪山水卷》中提出:“觀夏珪此畫,蒼潔曠迥,令人舍形悅影。但兩接處,墨與景俱不交,必有遺矣,惜哉?!保?8](P21)這里的“形”指的是山林的外在姿態(tài),而“影”指的是透露出內在生動氣息的畫面印象,“舍影悅形”所表達的就是人們超越了單單對于形體的精準描繪,而把注意力放在畫面所蘊含的氣韻上。對徐渭來說畫面的“形”并不是最要緊的,而表現(xiàn)主體感受的“影”才是所要強調的。
徐渭是一名擁有文人情懷的大家,他的繪畫觀念師前人之所長,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特點。徐渭這種推崇個性化、主體化的美學風格,對于后世的藝術家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歐陽修“蕭條淡泊”的當代啟示意義
(一)“蕭條淡泊”對于當代藝術理論建設的意義
歐陽修“蕭條淡泊”的美學思想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產生的,有著十分強烈的傳統(tǒng)色彩,但也有著一定的超前性,對于當代藝術理論的建設有著較強的啟示意義。充分挖掘歐陽修美學思想中的現(xiàn)代意蘊,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歐陽修的繪畫理論,并且能讓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歐陽修的“蕭條淡泊”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孕育出的思想,可為當代藝術理論的根基。當代中國藝術理論的建設,需要從文化的源頭尋找創(chuàng)造性,將傳統(tǒng)變?yōu)榛畹牧魉@才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根本道路。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一周年之際,黨中央下發(fā)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華美學精神”是《講話》和《意見》提到的重要命題,對于當代中國藝術學理論建設和美學建設,指導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繁榮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而在歐陽修的“蕭條淡泊”美學思想中高度統(tǒng)一的真善美,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
歐陽修的美學思想主張超越模仿現(xiàn)實的意象,強調對意境的追求,這是當代藝術所要學習的。歐陽修認為繪畫藝術要表現(xiàn)天地萬物之精神、性情,所謂“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然而世俗的觀畫者,大多只是指摘畫面間的形象位置、筆墨瑕疵而已。這可謂舍本而逐末。面對這些膚淺的觀點,歐陽修提出了“得意忘形”的主張,對意境的創(chuàng)造與對神韻的傳達才是最應該重視的。歐陽修在《戲答圣俞》中寫道:“畫師畫生不畫死,所得百分三二爾,豈如玩物玩其真。凡物可愛惟精神,況此二物物之珍?!保?9](P33)這種繪畫美學觀念,除具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的特點外,還帶有很強的現(xiàn)代審美色彩。隨著繪畫技法的不斷發(fā)展,寫實性繪畫在當代的地位逐漸降低,人們更加認同那些意蘊豐富、氣韻傳神的作品。真正成功的鑒賞,也應當是“以形似之外求其畫”。藝術的上乘作品,應使人得其氣韻而忘其形似與否。
(二)“蕭條淡泊”對于當代人價值構建的啟示
歐陽修的繪畫思想不僅對于當代繪畫理論建設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的建構也有著借鑒的作用。
“蕭條淡泊,此乃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若乃高下向背,遠近重復,此畫工之藝爾,非精鑒之事也?!保?0](P224)歐陽修強調繪畫中的“意”與“心”,“蕭條淡泊”正是一種自然超脫、清心寡欲的境界。這種淡泊名利的心境正是一般人所難達到的。在當代,人們?yōu)榱私疱X、物欲可以放棄本心,將名利放在第一位。在這種雜念之下,又怎能創(chuàng)作出有靈魂的作品?歐陽修認為一名熱愛藝術、擁有高雅審美情趣的藝術家,就應該擁有一顆“閑和趣遠”之心,只有有了這樣的人格與心性,在畫家筆下呈現(xiàn)的意趣才能超出世俗,才能營造出獨特的意境,這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摒棄雜念,靜心學習,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心胸,發(fā)現(xiàn)生活中、自然中的隨處可見的美,描繪出真正富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是歐陽修對于我們當代藝術人最重要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金國永.蘇轍[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祁志祥.中國美學全史(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9]朱祖延.引用語大辭典[Z].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
[4]張涵.古詩詞誦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
[5]于民.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6]曾棗莊.三蘇文藝理論作品選注[M].成都:巴蜀書社,2017.
[7][30]蔣義海.中國畫知識大辭典[Z].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8][40]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修訂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10]余徐剛.文化藝術的歷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11]吳世常,陳偉主編.新編美學辭典[Z].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12]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第7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13][元]趙孟頫.趙孟頫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14]陳師曾.中國繪畫常識[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9.
[15]趙玲玲.“逸”范疇的審美空間[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16]邱芬.國學常識[M].合肥:黃山書社,2012.
[17][18][19][3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葉自成.《老子》全解[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9.
[21]葉朗.中國美學通史(5)[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2]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8.
[23][35]周積寅.中國畫論大辭典[Z].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24]中國佛教協(xié)會.中國佛教(第2輯)[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2.
[25][27]弘學.中觀學概論[M].成都:巴蜀書社,2016.
[26]李云.菜根譚·鬼谷子[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8][宋]沈括.夢溪筆談注譯[M].王洛印注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29]徐琛.中國繪畫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32]周京新.江蘇省國畫院專業(yè)創(chuàng)作與研究系列 姜永安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33]陳師曾.陳師曾說中國繪畫[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8.
[34]陳傳席.陳傳席文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36]張有山.中國歷代詩詞賦選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37]李延,李坤.人美畫譜 徐渭[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8]何樂之.徐渭[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39]張林春.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劉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