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它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觀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等心理成分,其中,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部分。自我認知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經過調查研究,發(fā)現影響農科高校學生自我認知的因素有家庭、社會、學校等幾個方面。對此,高校需進一步加強思想引領、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同時關注特殊群體,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促進大學生人格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自我認知;大學生;家庭;農科高校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2-0137-04
自我認知對一個人的發(fā)展,尤其是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個體的自我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的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同時也影響人的興趣、理想、信念、愛好等個性傾向性,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大學生處于青年早期,由于其生活環(huán)境簡單、生活經歷單一、心理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人格正處于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此時,很多學生的自我認知依然十分模糊,定位不清晰、目標不明確,即使有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逐漸增強,但也常常出現偏差,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不思進取、松懈懶散,對待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無積極主動性、對生活沒有規(guī)劃、被動執(zhí)行學校及老師的要求,甚至還有個別學生沉迷于游戲,致使其無法完成學業(yè)。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能夠有一定目標,但卻由于不能正確全面地認識自我而導致對自身定位不明確、努力方法不恰當,進而出現偏差[1]。
自我認知的全面準確能夠促使學生盡早適應大學生活、完善人際關系、調整自身心理狀態(tài)、不斷糾正心理偏差、努力完善自我,可使自己的心理、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相協調。
1 農科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影響因素
1.1 家庭經濟狀況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的政治階層思想已在人們心中淡化,但經濟與金錢對人的影響卻逐漸加重。大學生處于年齡敏感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心理發(fā)育不成熟,他們受經濟因素的影響尤其嚴重。據調查,農科高校大學生中農村生源與城鎮(zhèn)生源的占比雖然基本持平,其中家庭經濟困難者占比18.42%,經濟一般者占比68.14%,較好者占比約13.44%??梢钥闯觯洕щy者占比較少,但這部分同學容易將自己歸屬于某一“階層”,這也影響了他們對自我社會地位的認知[2],而這種不合理認知的形成,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在諸多社會活動中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得他們在對自己與他人、與外界事物、與理想自我的關系認知上出現偏差,進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1.2 父母及教師評價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心理學上把人的自我意識分為3個時期,即自我中心期、客觀化時期及主觀化時期。大學生的年齡正處在從客觀化期到主觀化期的過渡時期,自我意識尚未成熟,還處于分化期。他們喜歡將自我分化為“客體我”和“主體我”,但二者之間常常出現差距,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心理矛盾與沖突[3]。這種情況下,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客觀化期”的特點就顯露出來,他們雖然意識到自己的一些心理變化,但是并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情緒理解為自己的主觀感受,而是常常將它們視為客觀上伴隨某種行動而產生的。此時,他們的心理特點是敏感、易波動的,表現在實際生活中就是會常常因為自己與老師、同學或者父母之間的一點小問題而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并且認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都是自身無能為力、無法解決的,也就是說,他們在自我認知上受外界的影響較多,更在意父母及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并將其內化,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外界評價作為標簽貼在自己身上,并深信不疑[4]。
1.3 班級同學的發(fā)展狀況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在評價活動中,大學生無論是自我評價還是作為被評價者,都需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而大學校園的教育管理環(huán)境恰恰滿足了此項要求。大學期間,大學生們生活在固定的環(huán)境中,周圍人群也相對固定,而且他們在校期間的很多任務目標基本一致,學習、生活環(huán)境也基本一致,這就意味著,在學校的很多評價體系中,管理者需要通過將這些具備相同外界環(huán)境的被評價者進行互相比較從而得出一個相對結論。班級作為大學教育行為得以實施的最小單位,也是管理者將學生進行比較評價的最基本單位和常用單位,因此班級同學間具有較強的參照性。同樣,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往往也更愿意以班級同學為參照,通過觀察同學的優(yōu)缺點、找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確定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并最終給自己一個結論。但這也就意味著,班級同學的發(fā)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內部每一名成員的發(fā)展,就像我們在實際中常??吹降哪菢?,某個班級的學風特別好,但獎學金往往名額不夠,而有的班級學業(yè)成績第一名放到其他班級卻連獎學金都拿不到。由此可見,班級同學的發(fā)展狀況在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中起重要作用[5]。
1.4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角色扮演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決定了他們與集體生活有著更緊密的聯系,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大學生更無法做到脫離集體而單獨生活。因此,對大學生而言,人際交往不僅必不可少,而且尤為重要。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人際交往主體之間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彼此之間相互準確理解對方的信息才能順利進行下去。每一個學生在與某個圈子的人進行人際交往時,往往都會扮演相對固定的角色,他們對自身的角色有著自己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會促使他們按照角色需求做出相應的反應、傳遞相應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交往對象也會對該學生的角色行為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兩個理解出現了,問題也就存在了:二者對角色的理解、定位如果一致,那么他們之間的人際交往將是順利的,這種交往對大學生角色的自我認知也會起促進和完善作用。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大部分時候,兩者會存在差距,在A眼中的自己是B最親密的人,但在B眼中的A卻只是普通朋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不歡而散,而且交往雙方都會感受到不愉快[6]。很多時候,這種差異需要在交往過程中不斷試探直至最終消失,此時的雙方認知才能達到一致。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自己對自身角色的認知與他人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認知之間存在差異,之后便不斷采取措施來消除這種差異,這一行為就是人際交往中與他人不斷磨合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學習他人專長、才能、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助于大學生個體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知、行為和評價。
1.5 班風建設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班風,是一種班級文化,是經過建設而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價值觀、信念和精神。文化于人的影響有很多,主要表現在:第一,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第二,影響人的價值觀。對大學生來說,班級是基本的學習生活單位。如今,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同一專業(yè)、不同班級之間的學習、凝聚力會有較大差異,個別班級成員之間的差異更是十分明顯。這一現象充分說明,班級文化環(huán)境對成員的影響巨大,不同的文化對學生的價值觀、目標、思想、學習、行為都會存在不同的影響。在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下,班級成員對自己方方面面的感知、觀察、分析與評價也都會存在差異。
2 農科高校促進大學生自我認知提升的方法
2.1 加強思想引領,以正確“三觀”影響自我認知
大學生正處在思想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他們逐漸開始思考但深度不夠,甚至會出現方向性的偏差,尤其現代社會中存在個別不正之風,大學生又容易受到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此外,進入大學后,全新的環(huán)境又帶來了不一樣的沖擊,這正是學生接受思想洗禮,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刻。
2.1.1 立足理論,夯實正確“三觀”的基礎 農業(yè)在國家社會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農科高??山Y合專業(yè)教育,通過輔導員、班級、寢室、個人四位一體的學習方式來開展理論學習。大學生可通過輔導員引領集體學習、班級召開主題班團會、寢室開展交流討論、個人自學等形式來進行不同層次的學習。此外,還要積極抓住新媒體陣地,宣傳農業(yè)發(fā)展史、農業(yè)專家的典型事跡,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愛國、愛校、愛專業(yè)的思想,進而達到真學、真解、真用的效果[7]。
2.1.2 扎根實踐,筑牢正確“三觀”的過程 農科高校學生應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號召下,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給學生增任務、加擔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擔當和勇氣,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感受并體會理論與現實的關系,這也有助于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1.3 全員育人,把好正確“三觀”的方向 教師是學生前進路上的指引者。大學里,教師是學生的榜樣,隨著大學生思想的日趨成熟,其對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教師的思想、理論水平、品質、言行都是學生極其關注的焦點。良師不在于說多少,而在于做多少,這就要求不僅僅是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規(guī)范自己的言語行為、維護自身的良好形象,更要求全體教師潤物無聲,將自己融入課堂思政中,將農業(yè)專業(yè)知識與學生思政教育相融合,以此來達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8]。
2.2 建設優(yōu)良班風,以良好風氣影響自我認知
2.2.1 規(guī)范制度,以“三權”保證良好班風的形成 作為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集體,高校學生的歸屬感更多體現在對班級的認可程度上。如何使學生對班級更加認可?需要的是班級各項工作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權、自主權、知情權,讓學生覺得自己在班級事務中有話語權,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而不是“無能為力”“事不關己”。要保證這“三權”,就要使班級的各項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要讓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范走在前邊,讓全體同學知道是什么、知道為什么、知道怎么做。要達到這種情況,僅靠學生自身的力量是存在很大困難的,這個過程需要輔導員的力量參與進來。輔導員應在充分調查研究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相對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相對成熟的操作規(guī)范,并設立監(jiān)督體系、完成監(jiān)督過程,借此來使班級工作順利、有序進行,進而在班級營造良好氛圍。
2.2.2 凝練精神,以“精神力量”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精神是一個集體發(fā)展的核心動力。一種精神能夠引發(fā)人的內心共鳴,使人在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力量,之后這股力量會促使人們確立目標、采取行動,百折不撓,直至完成目標,這就是精神的強大之處。在高校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某個班級里學習成績、綜合素質好的同學通常是一個寢室的;某個學院里主要的學生干部、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通常出自于某一個班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究其本質,是因為這個寢室、這個班級具有一種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影響著全體成員朝著某一個方向前進。對于一個班級來說,這種精神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對此,農科高校可將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相結合,再根據專業(yè)特性,錨定“三農”廣大天地來設定目標,引導學生學農愛農,形成專業(yè)氛圍、凝聚班級力量、提煉班級精神,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目的[9]。
2.2.3 加強學生干部培訓,以“優(yōu)秀火車頭”帶動良好班風的形成 任何一個集體都需要一個領頭人,他能帶領團隊成員確立目標、完成任務,因此領頭人的思想水平、能力、品質對內部成員的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班干部是班級領頭人,是一個班級的風向標,其工作表現、個人素質對班級的整體氛圍有著重要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內部學生的班級歸屬感。班干部來自班級,他們的經歷與其他同學基本相同,因此在思想意識、工作方法上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對此,可定期開展青馬工程,組織學生干部業(yè)務技能培訓,嚴格學生干部考核,促使他們當好火車頭,這對加強班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2.4 提供學生成長舞臺,以“個體高配置”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競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文體活動等,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廣闊舞臺。通過各種比賽、活動,可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有助于其高自尊模式的養(yǎng)成,此外這也能引導學生適應、掌握新的學習方法,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職業(yè)技能,從而為未來的就業(yè)打下良好基礎。
2.3 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為大學生良好自我認知的形成提供多維保障
教育改革讓社會看到,對學生的評價不應是單一的,而是要多方面的。大學考核中常常存在的誤區(qū),就是過度用成績來解讀衡量一切,這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容易出現偏差,一旦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生就會自動將自己歸為“不上進”的一類。而這一心理暗示的產生,會逐漸彌漫到學生成長的其他領域,最終導致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自我否定,進而嚴重影響學生的日后發(fā)展。
在大學里,高校應充分考慮學生作為個體的差異,著手建立評價學生的多元體系,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舞臺,幫助其在不同的評價體系中建立自信,并完成更全面、更正確的自我認知[10]。
2.3.1 發(fā)掘第二課堂的力量,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 學生特點千差萬別,高校應注重傳統(tǒng)第一課堂外的陣地的發(fā)掘和應用,同時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合理設置第二課堂板塊,在思想引領、文體活動、科技創(chuàng)新、實習實踐等方面設置多條杠桿,使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并充分地參與進來。這些活動既能豐富校園文化,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己、評價自己的舞臺,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動手實踐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提升自我認同感。
2.3.2 增任務、加擔子,在實踐中提升學生自我價值感 高校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的應該是能夠擔起國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顯然,只有優(yōu)異的成績并不能說明學生的培養(yǎng)是成功的,應更多地聚焦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鍛煉機會。擔任學生干部是學生鍛煉能力、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對此,可設立不同的學生干部崗位,以崗位來發(fā)掘、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策劃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再通過老師的引導、培養(yǎng),使學生干部們承擔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培養(yǎng)、自我成長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通過解決問題來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質,同時也有利于提升自我價值感。
2.4 關注經濟困難群體,減輕經濟分化帶來的自我意識偏差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經濟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漸提升,經濟水平對每一個人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經濟的巨大分化帶給人們的往往是社會階層意識的分化,這種影響體現在大學生身上有時候尤為明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受到家里經濟的影響,在校期間往往既需要承擔學習壓力,又要承擔經濟壓力,導致心理負擔極大。同時,由于過去家庭條件的限制,其所受的教育現代化水平也會與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存在一定差距,這些會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能在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共存時保持冷靜狀態(tài),大部分同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冷漠、焦慮等癥狀,這些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均不利于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成長。
2.4.1 提供相應的經濟幫扶措施,從經濟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 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物質生活中與他人存在著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給學生帶來社會階層意識的分化,使學生對自己的定位發(fā)生偏差,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就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實際困難,滿足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基本需求,不僅使他們能夠享有與其他同學均等的受教育機會,還要關注這些同學的學習生活質量,在最大程度上解決學生由于經濟困難而帶來的消極的心理認知。
目前,國家針對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的資助政策較多,力度也較大,這些政策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正常在校學習生活,使他們受教育的權利得以保證。但也有極少部分學生,情況相對特殊,高校除按照國家政策進行資助外,還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資助形式來幫助這部分學生提高生活質量,如設置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通過付出勞動來獲得經濟回報,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也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促使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工作來肯定自己。與此同時,勤工助學的方式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理、提升其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2.4.2 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最佳心理質量 大學生處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分化,他們意識到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之間是存在差距的,而這種差距往往會使大學生感到痛苦、無力,甚至懷疑否定自己。這種狀態(tài)下,如果這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與其他學生的生活存在較大差距,那么他們將很容易在自我意識發(fā)展上表現出自卑。為解決這種狀況,需要高校在解決這部分學生經濟困難問題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輔導員談心談話,必要時還可通過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進行發(fā)展性的咨詢輔導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困難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積極評價自己,同時消除自卑心理,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認知。
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應以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工作為契機,在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有愛心、有公心,在全體學生中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并以此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11]。
3 結語
大學生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有助于其形成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可為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因此,高校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主要載體,有必要針對學生在自我認知的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并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 郭韶敏.大學生自我認知偏差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10,24(6):215-217.
[2] 楊成輝.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3] 韓曉婭.大學生自我教育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
[4] 勾曉晴,臧爽.大學生自我認知的研究現狀[J].教育心理,2017,383(4):146-148.
[5] 曲藝,方明東.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自我認知困境及對策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5,27(1):56-60.
[6] 劉媛媛.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我認知的關系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2017,16(5): 128-129.
[7] 黃國成.淺議大學生自我認知障礙及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1,16(5):237-238.
[8] 王晶,詹三瑞.大學生自我認知現狀調查及教育引導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4):41-43.
[9] 馬前廣.大學生自我認知狀況調查[J].校園心理,2011,2(9):8-11.
[10] 張貞,陳益民,劉林.大學生自我管理水平差異調查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111-114.
[11] 杜杰.班級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8,20(1):70-73.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Self-Cogni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DU Jie,WANG Lei*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Abstract:" Self-cognition is part of self-awareness,it includes self-perception, self-observation, self-concept, self-analysi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among which self-evaluation is the core part of self-awareness. Self-cogni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greatly affec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sonality ability.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lf-cogni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are family, society, school and so on. In this reg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ideological guidance, create a good campus atmosphere,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special groups, so as to enhance the self-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Key words:" self-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 family; agricultur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