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鐘繇故里“中牟”說駁議

        2024-01-01 00:00:00王堅

        摘 要:本文是對陳隆文教授鐘繇故里“中牟”說的駁議。漢魏時代,潁川郡長社縣與城前張村中間隔著苑陵縣等大片區(qū)域,城前張村位于苑陵縣城北部,不屬于潁川郡長社縣?!扮姵恰睘殓婔淼摹笆骋亍倍枪世铩iL葛市是鐘姓的重要起源地,是兩漢魏晉鐘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鐘繇故里。鐘繇的輝煌歷史及其成就,終究只是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500余年輝煌歷史及其成就的一部分。

        關(guān)鍵詞:鐘繇故里;潁川長社鐘氏家族;長葛;城前張村

        中圖分類號:K236.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4)04-0012-06

        收稿日期:2024-09-14

        作者簡介:王堅(1980-),男,河南長葛人,河南大學(xué)長聘教授,博士。

        東漢三國時期的鐘繇作為“楷書之祖”,與王羲之并稱“鐘王”,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盛譽。長期以來,學(xué)界根據(jù)正史、方志和其他史料中鐘繇為“潁川郡長社縣人”的記載,認(rèn)為鐘繇故里在今長葛市。2022年,陳隆文教授發(fā)表《鐘繇故里考辨》一文(以下簡稱“陳文”)[1],通過地名考證,提出鐘繇故里在今中牟縣刁家鄉(xiāng)城前張村北(以下簡稱“城前張村”)。筆者通讀陳文,認(rèn)為該文存在眾多漏洞,鐘繇故里“中牟”說難以成立。陳文主要從地名考證等歷史地理的層面進(jìn)行論證,采用的是“外證”法,本文在駁議時,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從歷史地理等“外證”展開,分析陳文地名考證時的漏洞與問題,第二部分從“內(nèi)證”層面梳理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大地500余年的發(fā)展史。

        一、外證:地名考證、食邑來歷與命名方式等

        (一)潁川長社縣城與城前張村相距50余公里,中間區(qū)域有幾百平方公里

        在陳文的地名考證中,涉及一系列古今地名的當(dāng)今位置。為避免后續(xù)考證敘述雜亂,需要先確定鐘繇生活時代的潁川郡長社縣城

        (以下簡稱“潁川長社縣城”)在當(dāng)今的大概位置和它距今城前張村的距離。

        第一,鐘繇生活時代潁川長社縣城之位置。關(guān)于此城位置,學(xué)界早有比較一致的意見,認(rèn)為該城在今長葛市老城鎮(zhèn)①西北轆轤灣、打繩趙兩村一帶。陳文在第64頁中,根據(jù)《資治通鑒》所載東魏與西魏在公元549年潁川長社縣城爭奪戰(zhàn)導(dǎo)致了該城被雙洎河沖淹廢棄的史料,也認(rèn)可這個意見。換言之,鐘繇生活時代的潁川長社縣城在今長葛市老城鎮(zhèn)西北轆轤灣、打繩趙兩村一帶。轆轤灣、打繩趙兩村雖位于老城鎮(zhèn)西北,但離鎮(zhèn)政府駐地大約只有3公里,轆轤灣、打繩趙與老城鎮(zhèn)西關(guān)、北街沿雙洎河一線向東展開,打繩趙與老城鎮(zhèn)西關(guān)相連。

        第二,陳文提及的今中牟縣刁家鄉(xiāng)城前張村。此村位于中牟縣南部與今尉氏縣、今新鄭市及鄭州航空港區(qū)交錯的地帶。以導(dǎo)航地圖搜索,該村距長葛市老城鎮(zhèn)轆轤灣、打繩趙一帶50余公里。該村不但與今長葛市并不交界,而且與潁川長社縣城相距很遠(yuǎn)。

        在城前張村與轆轤灣、打繩趙一帶之間的中間區(qū)域中,夾著今新鄭市東部、今尉氏縣西部、鄭州航空港區(qū)部分區(qū)域和今長葛大周鎮(zhèn)、董村鎮(zhèn)及老城鎮(zhèn)、佛耳湖鎮(zhèn)部分等區(qū)域,有幾百平方公里的面積。

        (二)在潁川長社縣城與城前張村中間在漢晉時期設(shè)有苑陵縣

        漢晉時期,這個中間區(qū)域設(shè)有苑陵縣,該縣位于今長葛、新鄭、尉氏、中牟之間的匯聚地帶,正好夾在長葛和中牟之間。

        苑陵縣興廢的來龍去脈,古今史料都有比較詳細(xì)的記載。概言之,前230年,秦滅韓。前221年設(shè)新鄭、苑陵二縣,屬穎川郡。西漢時,新鄭、苑陵改屬河南郡。新朝王莽曾改名為左亭縣,治所還在苑陵。東漢建安17年(212),復(fù)又改名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屬魏,苑陵、新鄭屬司州河南尹。西晉泰始二年(266),分河南尹立滎陽郡,新鄭并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在西晉、北朝時期,鄰縣新鄭、尉氏曾一度并入苑陵縣,到隋唐時期,苑陵縣被撤銷,其轄地劃入新鄭、尉氏。②

        關(guān)于苑陵縣問題,張新斌辨析甚詳細(xì)。他認(rèn)為,苑陵是個常規(guī)的地名,漢唐時為縣,其縣域管轄面積雖有變動,但中心區(qū)域在今新鄭東北、尉氏西南的交界區(qū)域?!鞍丛妨瓿?,新鄭及尉氏洧川三縣志并載,今以地度之,新鄭東北即洧川西北,漢以來之苑陵,本在于此”。[2]這個區(qū)域正好卡在長葛與中牟之間,把兩者隔開。

        漢晉時的苑陵縣城(下文簡稱“苑陵縣城”),城址在今新鄭市北龍王鄉(xiāng)龍王村西北(下文簡稱“龍王村”)約2公里,城墻大多保存較好,今建有苑陵故城遺址公園,屬鄭州航空港區(qū)。該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周長4 000余米,城墻最高約16米,城垣總體保存較為完整,東墻長約820米,西墻長約800米,南墻、北墻均長1 200余米。墻為夯土所筑,其中下層為春秋早期夯層。[3]苑陵縣城位于城前張村西南約35公里,轆轤灣村北約26公里,夾在潁川長社縣與城前張村的中間。

        對于苑陵縣,陳文不但避而不談,反而在第63頁提出,“若以位于今天許昌長葛市境內(nèi)轆轤灣、打繩趙一帶的長社故城為坐標(biāo),自長葛市長社縣故城、老城鎮(zhèn)一線向東北逾尉氏縣、長葛市之間的雙洎河,經(jīng)今尉氏縣西部崗李、大馬、大營三鄉(xiāng)至中牟縣刁家鄉(xiāng)城前張村,與尉氏縣莊頭鎮(zhèn)雞王村、房家村比鄰地帶而止,西南、東北縱橫 48公里,寬20~25公里的區(qū)域范圍,可能就是漢魏長社縣的轄境”[1。這個“可能”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區(qū)域內(nèi)首先有苑陵縣,把長社縣與城前張村隔開。

        同時,從漢晉時期的行政區(qū)劃來說,苑陵縣屬于司隸校尉部(三國魏時改為司州)管轄,長社縣屬于豫州管轄。城前張村位于苑陵縣城北部,也就是屬于司隸校尉部(司州)轄區(qū)。它連豫州轄區(qū)都不是,更不屬于潁川郡長社縣。

        (三)長社縣東北界限向城及白雁陂位置考

        1.漢晉長社縣東北界向城位置。對此,陳文在第60頁考證向城位置時所引的清代道光《尉氏縣志》卷三《古跡》“向城”條值得特別注意,陳文認(rèn)為該志“是將古向城地望與沿革記載最詳盡的志書”[1。茲引用材料如下:

        舊志:在縣西南高寺保。 杜預(yù)注云:向城在今長社縣東北界;一統(tǒng)志:在尉氏縣西南五十里;《左傳》:諸侯伐鄭,會于北林,師于向。

        (增)《水經(jīng)注》:沙水又東與康溝水合,水首受洧水于長社縣東,東北逕向?qū)?,即鄭之向鄉(xiāng)也;又司馬彪《郡國志》云:苑陵有林鄉(xiāng)亭、白雁陂,又引瀆南流,謂之長明溝,東轉(zhuǎn)北屈,又東逕向城北,城側(cè)向?qū)?;《方輿紀(jì)要》云:在縣西南五十里;《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會于北林,師于向,杜預(yù)曰:向城在長社西北,又襄公十四年晉及諸侯會吳于向,襄公二十年仲孫速會莒人,盟于向;又《洧川志》元作高公惠政碑謂:考叔祠在向城南牛脾山上。

        以類推之,向城在大隧山北,洧河之滸,今之上乘是也,俗呼音訛耳,今有上乘寺。 查溱洧去尉氏城五十余里,《洧志》是為得之,舊跡應(yīng)在尉氏、洧川之交,且洧川本屬尉氏之宋樓鎮(zhèn),當(dāng)即如《洧志》之說。

        根據(jù)上述材料,可以獲得如下信息:(1)根據(jù)杜預(yù)的注釋,“向地在今長社縣東北界”,即漢魏潁川長社縣的最東北端是向地。(2)如果以洧川鎮(zhèn)為坐標(biāo),漢魏長社縣之向鄉(xiāng),在洧川鎮(zhèn)西南三里左右。(3)向鄉(xiāng)位置還可以大隧山(即牛脾山)和洧河(即雙洎河)來確定,即位于牛脾山北至雙洎河兩岸的一帶。

        在對材料分析時,陳文只分析第二點,但其他兩點信息也相當(dāng)重要。

        第一,杜預(yù)說得很明確,向地是長社縣的東北界,即長社縣當(dāng)時管轄范圍的最東北端。杜預(yù)(222—284)是鐘繇(151—230)的晚輩,是鐘繇幼子鐘會(225—264)的同代人。杜預(yù)與鐘會頗有交集。景元四年(263),鐘會被任命為鎮(zhèn)西將軍伐蜀時,杜預(yù)贊畫軍事。不但如此,杜預(yù)又在西晉泰始年間出任河南尹,而長社縣就是“河南尹”所轄苑陵縣的鄰縣,長社縣的東北界,也就是苑陵縣、“河南尹”的東南界。他說“向地在今長社縣東北界”,就相當(dāng)于說他所管轄區(qū)的東南界,從各方面來講都更具權(quán)威性。

        第二,上述材料所引的牛脾山、考叔祠,目前尚存,在今長葛市董村鎮(zhèn)十里鋪村一帶,在轆轤灣村東,距離約15公里處。此處“考叔”指春秋時代鄭莊公的大臣潁考叔。牛脾山、考叔祠的由來主要是因為潁考叔調(diào)解了鄭莊公與其母武姜的矛盾。對此事,《左傳》中《鄭伯克段于鄢》有詳述,該文后收入《古文觀止》,為首篇,頗為聞名。此高臺地雖被稱為牛脾山,又名大隧山,實際上是一道又小又低的土丘陵,原來中間還有一斷壑,但在一片平原中十分突兀,后世在山上建有考叔祠,供奉不斷。21世紀(jì)初,此山還殘余有20多米高。此山東北3公里左右是雙洎河,此段雙洎河是今尉氏縣洧川鎮(zhèn)(現(xiàn)由鄭州航空港區(qū)代管)與今長葛市董村鎮(zhèn)的界河。洧川鎮(zhèn)駐地在轆轤灣村東北,距離約20公里處。如果以此段雙洎河、洧川鎮(zhèn)駐地為坐標(biāo)確定牛脾山位置,此山在雙洎河西南約3公里左右,在今洧川鎮(zhèn)駐地西南約5公里處。根據(jù)此位置,不難確定“向城”大致位置在董村鎮(zhèn)十里鋪村北到洧川鎮(zhèn)駐地的雙洎河兩岸。也就是說,漢魏長社縣的最東北端不會超過今洧川鎮(zhèn)駐地。

        2.白雁陂位置。對此,陳文在第62頁考證白雁陂位置時所引的《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二《沙水》條值得特別注意。因為陳文所引有刪減,并把《水經(jīng)注》原文與晚清民國楊守敬和他自己的觀點混在一起,邏輯上頗為混亂。茲引用《水經(jīng)注》相關(guān)全文材料如下:

        沙水又東與康溝水合,水首受洧水于長社縣東,東北徑向?qū)?,即鄭之向鄉(xiāng)也。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則北注,水耗則輟流。又有長明溝水注之,水出苑陵縣故城西北,縣有二城,此則西城也。二城以東,悉多陂澤,即古制澤也。京相璠曰:鄭地。杜預(yù)曰:澤在滎陽苑陵縣東,即春秋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謂之龍淵泉,泉水流徑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出城西北平地,泉涌南流,徑陵丘亭西,西南注龍淵水。龍淵水又東南徑凡陽亭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長社縣東北,東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鄉(xiāng)之西南,司馬彪《郡國志》曰:苑陵有林鄉(xiāng)亭。白雁陂又引瀆南流,謂之長明溝,東轉(zhuǎn)北屈,又東徑向城北,城側(cè)有向?qū)?,《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于向者也。又東,右迤為染澤陂,而東注于蔡澤陂。[4]

        根據(jù)上述材料,可以獲得如下信息:(1)苑陵縣城東部多沼澤湖泊,“悉多陂澤,即古制澤也” 。(2)龍淵水發(fā)源于苑陵縣故城西北平地,初稱龍淵泉,后在縣內(nèi)向南匯聚其他水流后為龍淵水,向南流入白雁陂。(3)白雁陂在長社縣東北、苑陵縣林鄉(xiāng)之西南。白雁陂東北就是苑陵縣林鄉(xiāng),白雁陂當(dāng)位于長社縣與苑陵縣的東北交界處附近。(4)白雁陂在向城西或者西南。長明溝水從白雁陂南口引出,東北流過向城北后,繼續(xù)向東流入蔡澤陂。③

        總而言之,白雁陂、向城都在今新鄭市北龍王村南,根本不會到中牟城前張村。陳文雖在第59-63頁對司馬彪《郡國志》和《魏書·地形志》所列的八處地點進(jìn)行了考證,并繪地圖4幅,但根據(jù)筆者上述考證,由于無視苑陵縣的存在及對《水經(jīng)注》、道光《尉氏縣志》中關(guān)鍵信息解讀的缺失,陳文對漢魏長社縣轄境的考證及所繪4幅地圖的標(biāo)示把不少地點標(biāo)到了司隸校尉部(司州)苑陵縣等地域,其對漢魏潁川郡長社縣轄境考察的結(jié)論是不可信的。④

        (四)“鐘城”為鐘繇的“食邑”而非故里

        鐘繇作為東漢三國時期的名人,其家族作為魏晉時期的著名士族,歷史上留下的古跡不少。陳文在第63-66頁以較大篇幅論及鐘皓墓、鐘城和魏太傅鐘繇碑,并提出兩點意見:(1)位于城前張村北的漢城遺址是“故鐘城”,是漢魏鐘氏家族的世居之地,為鐘繇故里。(2)以城前張村周邊的“浩墳崗”之地名,將浩墳崗一帶推定為鐘皓墓及鐘氏家族的家族墓地。

        陳文的這兩點意見,是依據(jù)東晉義熙年間(405—418)或稍晚的郭緣生著的《述征記》以及《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等史料,都源于《述征記》記載當(dāng)時尉氏縣有“鐘城,魏太傅鐘繇故里。城南三里有鐘繇碑”⑤的一句話。這句話細(xì)分為兩層意思:(1)鐘城南三里有鐘繇碑;(2)鐘城是鐘繇故里。

        首先看第一層。鐘繇是楷書之祖,與王羲之并稱“鐘王”,其碑在歷史上不少地方都有留存。在離轆轤灣村差不多正南方向約45公里的今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zhèn)漢魏受禪臺獻(xiàn)帝廟舊址上,至今還保留有由他刻石的、見證曹丕代漢的《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碑》。而根據(jù)南宋鄭樵《通志二十略》記載,在當(dāng)時的亳州,還保存有鐘繇書的《魏武帝大饗碑》。[5]所以,有鐘繇碑與為鐘繇故里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再看第二層,即當(dāng)時屬于尉氏縣的鐘城之來歷及與鐘繇之關(guān)系。對此,近代王先謙、當(dāng)代朱紹侯等著名秦漢史學(xué)者已有相關(guān)研究。他們均指出 “鐘城”原為苑陵縣陵樹鄉(xiāng),原來是曹操封給軍師、陵樹亭侯荀攸的食邑,后來改封鐘繇,為鐘繇的“食邑”而非故里。茲先引王先謙《后漢書集解·郡國志》“陳留郡尉氏縣”條目如下:

        陳留□□志曰有陵樹鄉(xiāng),北有澤,澤有天子苑囿,有秦樂廄,漢諸帝以馴養(yǎng)猛獸?!都狻坊輽翟唬骸叭ΨQ云:尉氏鄭國之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注:陵樹鄉(xiāng)故平陵縣也。馬與龍曰:“尉氏侯劉蒜,見《天文志》。建安中荀攸封陵樹亭侯,見《水經(jīng)·渠水注》。又縣人張升見本傳?!毕戎t曰:“前漢縣,三國魏因謝云有鐘城,鐘繇故居,見《元和志》。《晉志》因《一統(tǒng)志》。故城今尉氏縣治?!?sup>[6]

        朱紹侯在其《蔡邕故里探源》一文中在考察“圉”的來龍去脈時,引用到王先謙此條目并作出了更為詳細(xì)明確的說明,他說:“以上引文說明,圉在秦以前是周天子苑囿。戰(zhàn)國時,是鄭國東方的邊鄙,是封給鄭大夫的采邑,秦為樂廄,漢時為馴獸場,后封給劉蒜為侯國,漢末曹操又把尉氏封荀攸,后又封給鐘繇為鐘城?!?sup>[7]

        換言之,就是“鐘城”與鐘繇有聯(lián)系,但只是鐘繇的食邑,而非故里。此地歷史上叫過“圉”“陵樹鄉(xiāng)”等名字,封主也歷經(jīng)變遷。最早是周天子苑囿,戰(zhàn)國時,是鄭國東方的邊鄙,是封給鄭大夫的采邑,秦為樂廄,漢時為馴獸場,后封給劉蒜為侯國,漢末曹操先封給荀攸,后又封給鐘繇,稱為鐘城。

        關(guān)于荀攸受封陵樹亭侯,是在建安中,《三國志》《水經(jīng)注》引司馬彪《郡國志》中均有記載,茲不詳述。⑥與荀攸關(guān)系莫逆同為曹魏重臣且遠(yuǎn)比前者更為長壽的鐘繇,官職、爵位、食邑也在不斷增加。鐘繇晚年,家族權(quán)勢極盛?!度龂尽ょ婔韨鳌酚涊d如下:

        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為之銘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睌?shù)年,坐西曹掾魏諷謀反,策罷就第。文帝即王位,復(fù)為大理。及踐阼,改為廷尉,進(jìn)封崇高鄉(xiāng)侯。遷太尉,轉(zhuǎn)封平陽鄉(xiāng)侯。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罷朝,謂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后世殆難繼矣!”明帝即位,進(jìn)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八百戶,遷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時華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見皆使載輿車,虎賁舁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為故事。[8]394-395

        鐘繇去世后,其弟、子也被封侯,有食邑?!疤退哪辏磙?。帝素服臨吊,謚曰成侯。子毓嗣。初,文帝分毓戶邑,封繇弟演及子劭、孫豫列侯”。[8]399鐘城應(yīng)該就是鐘繇這些眾多“食邑”中的一個。

        總而言之,鐘城只是鐘繇的一個食邑,并且在封給鐘繇之前,封主歷經(jīng)變遷。所以,它不可能是潁川長社鐘氏家族的世居之地、鐘繇故里,城前張村周邊的“浩墳崗”不屬于潁川郡長社縣,不是鐘皓墓地。畢竟,“浩”在中國姓名里面是個比較普通的名字,不能僅憑“浩墳崗”中的“浩”字就說是鐘繇祖父鐘皓之墓。

        二、內(nèi)證:兩漢魏晉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之歷史鉤沉

        總的來看,陳文基本上屬于外證層面,地名考證是其主要工作,全篇沒有考察兩漢魏晉時代潁川鐘氏家族的來龍去脈,最多涉及鐘繇祖父鐘皓的墓地。其實,鐘繇作為東漢三國時期的名人,潁川長社鐘氏家族作為魏晉時期的著名士族,有不少遺跡見諸于史料,并非只有陳文所提及的鐘皓墓、鐘城和魏太傅鐘繇碑,還有鐘亭、鐘繇臺、鐘繇故宅、鐘繇冢等。更進(jìn)一步,潁川郡長社縣是鐘姓的重要發(fā)源地,早在西漢初年,鐘姓族人就在今長葛市繁衍生息,鐘繇家族在長葛的歷史只是鐘姓族人在長葛歷史的一部分。因為此方面史料和研究成果眾多,本文在此只就主要方面進(jìn)行鉤沉,不再作詳細(xì)展開。

        (一)長葛市是鐘姓的重要起源地

        鐘姓是一個相當(dāng)古老的姓氏,關(guān)于其起源與發(fā)展之歷史,有很多記載。今人巫聲惠編著有《中華姓氏大典》,收集了眾多關(guān)于鐘氏來歷的史料[9,可供參考。根據(jù)《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廣韻》《姓解》《通志》等記載,鐘姓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宋桓公之子敖曾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大夫,因忠直勸諫得罪執(zhí)政的郤氏被殺。伯宗之子伯州犁由晉奔楚,被楚王任為太宰,食邑鐘離,其子孫以邑為氏。秦朝末年,楚漢爭霸,項羽手下大將鐘離眜,遭劉邦暗算被逼自殺。其次子接為避禍,遷居潁川長社,并且改姓為鐘,成為潁川長社鐘氏的得姓始祖。可以說,先秦時期,鐘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內(nèi),到兩漢時期,穎川長社成為鐘氏發(fā)展繁衍的中心地帶之一,成為后世鐘姓的重要郡望。

        (二)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留下的遺跡還有保存

        漢魏時期,中原地區(qū)為國家的中心地帶,經(jīng)濟(jì)富庶,人口眾多,文化發(fā)達(dá),潁川長社也不例外。在今長葛市老城鎮(zhèn)轆轤灣村方圓十余里左右發(fā)現(xiàn)的漢代大型遺址,除漢魏潁川長社縣城外,還有馬莊遺址、打繩趙漢墓群、槐樹陳漢墓群三處。經(jīng)過近400年的繁衍生息,到東漢末年,潁川鐘氏已成為郡內(nèi)大族。今人郭憲周編有《長葛鐘氏考》,初步梳理了潁川長社鐘氏家族的源流及發(fā)展情況⑦,可供參考。從鐘繇祖父鐘皓起,潁川長社鐘氏家族開始具有全國影響。鐘皓與當(dāng)時大儒李膺、陳寔等交好,“以詩律教授門徒千余人”。他曾為潁川功曹,“前后九辟公府,征為廷尉正、博士、林慮長,皆不就”,[10]與同郡陳寔、荀淑和韓韶,以清高有德行聞名于世,世稱為“潁川四長”。到魏晉之際,潁川長社鐘氏家族更是聲動全國,鐘繇位列三公,鐘繇幼子鐘會為滅蜀統(tǒng)帥,鐘繇弟、子也先后封侯。

        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的繁衍,留下了大量遺跡。根據(jù)《水經(jīng)注》等記載,北朝時期,當(dāng)時長社縣城附近還保留有潁川長社鐘氏家族聚集地 “鐘亭”。 “潩水又東南徑長社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潩水又南徑鐘亭西,又東南徑皇臺西,又東南徑關(guān)亭西,又東南徑宛亭西,鄭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p>

        ⑧根據(jù)《太平寰宇記》記載,北宋初年,當(dāng)時長葛縣城西十里還保存有鐘繇臺臺址、鐘繇冢等。“鐘繇臺,在縣西十里。魏東武亭侯鐘繇學(xué)書臺,在繇故宅中,今臺址尚存。又有鐘繇冢?!?sup>[11]

        將古文獻(xiàn)記載和考古資料、考察所得相結(jié)合,在今長葛市增福鎮(zhèn)田莊村⑨及周邊發(fā)現(xiàn)有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及鐘繇的遺跡。田莊村位于雙洎河南岸、潩河故道東北岸,雖不屬于老城鎮(zhèn),但與轆轤灣村相距很近,在其西南約2公里,離老城鎮(zhèn)駐地約5公里左右。該村位置與《水經(jīng)注》等記載的“鐘亭”及《太平寰宇記》記載的鐘繇故宅、鐘繇臺、鐘繇冢之位置大致相當(dāng)。1966年前,該村南側(cè)尚有漢魏墓冢兩座,中有磚砌甬道可通,甬道一側(cè)有漢代陶圈井一口,大冢高約10米,小冢高約7米。墓冢南側(cè)有大坑塘一個。早期兩墓冢被稱為“鐘墳”“鐘子墳”,后因距住宅很近,時人嫌其名不吉,遂改稱“冢子”。坑塘則一直稱為“鐘池”。冢、池占地約十余畝。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平冢開地,曾于大墓冢一側(cè)發(fā)現(xiàn)石供桌一個、墓碑一通,碑上刻有“鐘”字。

        (三)東晉初年潁川長社部分鐘氏族人南遷走向全國

        作為魏晉士族,潁川長社鐘氏家族的命運與王朝緊密連接。西晉末年,遭逢八王之亂,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下,西晉滅亡,東晉建立,北方漢族大批南遷。在這個潮流中,從鐘雅B11開始,潁川長社的部分鐘氏族人也開始追隨朝廷南遷。南遷的潁川長社鐘氏族人中最著名的是鐘嶸。

        鐘嶸(約468—518),字仲偉,鐘雅七世孫,南朝著名文學(xué)批評家。梁武帝天監(jiān)十二年(513)以后,鐘嶸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全書以五言詩為主,將兩漢至梁作家120余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jìn)行評論。鐘嶸《詩品》與劉勰《文心雕龍》齊名,是一部杰出的詩歌理論批評專著,在中國文學(xué)理論批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總而言之,鐘姓作為一個相當(dāng)古老的姓氏群體,長葛市是其重要起源地。從西漢初年鐘接遷居于此成為潁川長社鐘氏的得姓始祖后,長葛市成為兩漢魏晉鐘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之一。漢魏之際,潁川長社鐘氏家族迅速成長,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世家大族。鐘繇的崛起,既在于順應(yīng)及影響了漢魏之際潮流,更根植于潁川長社鐘氏在兩漢的長期積累。隨著西晉滅亡、晉室南遷,從鐘雅開始,潁川長社鐘氏家族部分族人南遷。鐘繇的輝煌歷史及其成就,終究只是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500余年輝煌歷史及其成就的一部分。對鐘繇故里的討論,不應(yīng)離開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在長葛500余年的歷史。

        注釋:

        ①今老城鎮(zhèn)駐地為唐宋至1950年代的長葛縣城,位于轆轤灣打繩趙東、雙洎河南岸,與轆轤灣村相距約3公里。

        ②參見《新鄭鄭國祭祀遺址》上冊,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9頁;《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476頁;《鄭州市文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155頁。

        ③陳文在第62頁認(rèn)為,白雁陂即洧川鎮(zhèn)西北三里的楊家湖,不知有何證據(jù)。但即便如此,楊家湖與長葛市董村鎮(zhèn)隔雙洎河周邊也只有約4公里。

        ④囿于篇幅原因,筆者對陳文考證及所繪4幅地圖標(biāo)示的錯誤不再一一列舉。

        ⑤《述征記》又稱《續(xù)述征記》,原書散軼,某些條目因被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等引用,得以保存,今人有輯校。其大概內(nèi)容,可參看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遼海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6頁。

        ⑥陳壽撰:《三國志》卷十《荀攸》,裴松之注,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4頁;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卷二十二,陳橋驛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534頁。

        ⑦郭憲周:《長葛鐘氏考》。參見《長葛文史資料(第5輯)》,1990年,第192-200頁。

        ⑧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卷二十二,陳橋驛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23-524頁。按:《水經(jīng)注》記載的“鐘亭”與《續(xù)述征記》記載的“鐘城”相距甚遠(yuǎn),如果兩者都為鐘繇故里,則會引起一系列混亂和誤解。近代地理學(xué)者熊會貞(1859—1936)在參疏《水經(jīng)注》時又發(fā)現(xiàn)其中的抵牾之處。不過他認(rèn)為“鐘城”當(dāng)是“鐘亭”, 郭緣生因傳聞之異敘述偶差,后來者對此不察,誤記至當(dāng)代?!皾澦帜蠌界娡の?,會貞按:《元和志》,故鐘城在尉氏縣西三十五里,魏太傅鐘繇故里?!跺居钣洝?,在尉氏縣西北三十里。引《續(xù)述征記》,鐘城,魏太傅鐘繇故里。繇長社人,故里何得在尉氏?當(dāng)是郭氏因傳聞之異,敘述偶差,而李吉甫、樂史誤沿之??紳h、魏之長社縣,隋以后為長葛。證以《寰宇記》鐘繇臺在長葛縣西十里繇故宅中,則鐘城在長葛無疑?!蹲ⅰ吠峭せシQ,是鐘城即此鐘亭矣。在今長葛縣西北?!贬B道元撰,楊守敬纂疏,熊會貞參疏:《京都大學(xué)藏鈔本水經(jīng)注疏》卷二十二,遼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8頁。

        ⑨該村現(xiàn)名源于明代,因明初田姓長門由山西遷此而命名?!逗幽鲜¢L葛縣地名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頁。

        ⑩郭憲周:《長葛鐘氏考》。參見《長葛文史資料(第5輯)》,1990年,第197頁。

        B11鐘雅(?—329),為潁川長社鐘曄之子,字彥胃,晉室南遷,鐘雅跟隨晉王司馬睿,任振威將軍、北軍中候等職。關(guān)于其在潁川長社鐘氏家族中的世系,《晉書》卷七十《鐘雅傳》、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引《鐘雅別傳》、《元和姓纂》卷一、《新唐書》卷七十五上《宰相世系五十》、《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王鑒集》時下注均有提及。但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引《鐘雅別傳》與《元和姓纂》皆云鐘雅為鐘繇弟弟鐘演之后,《晉書》卷七十《鐘雅傳》與《新唐書》卷七十五上《宰相世系五十》則云鐘雅為鐘繇之后。

        參考文獻(xiàn):

        [1]陳隆文.鐘繇故里考辨[J].黃河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22(10):56-69.

        [2]張新斌.苑、宛的姓氏源流與歷史地理考辨[J].中原文化研究,2018(2):62-63.

        [3]鄭州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鄭州市文物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54-155.

        [4]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533.

        [5]鄭樵.通志二十略:下冊[M].王樹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1853.

        [6]王先謙.后漢書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4:1227.

        [7]朱紹侯.蔡邕故里探源[J].中原文化研究,2019(1):5-9.

        [8]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9]巫聲惠.中華姓氏大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14-816.

        [10]范曄.后漢書[M].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2064-2065.

        [11]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29.

        責(zé)任編輯:韓曾麗

        Further Study on the Hometown of Zhong Yao

        Wang Ji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refutation of Prof. Chen Longwen's claim that the hometown of Zhong Yao is Zhongmu.During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Changshe county of Yingchuan commandery was separated from Chengqianzhang village by a large area such as Yuanling county. Chengqianzhang village wa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Yuanling county and did not belong to Changshe county of Yingchuan commandery.

        \"Zhongcheng\" is Zhong Yao's fief rather than his hometown. Changge city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the Zhong surname, a central area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Zhong surname during the Han、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also the hometown of Zhong Yao.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Zhong Yao are ultimately only a part of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Zhong family in Cangshe

        County of Yingchuan commandery for over 500 years.

        Key words:hometown of Zhong Yao; Zhong family in Changshe county of Yingchuan commandery; Changge; Chengqianzhang village

        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青青草最新在线视频观看| 婷婷开心五月亚洲综合|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丰满少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欧美曰韩一区二区三区|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丝袜|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五月开心婷婷六月综合| 图片区小说区激情区偷拍区|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日本一区二区三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一线区|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亚洲区1区3区4区中文字幕码| 国产av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1| 在线观看视频亚洲|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看|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男女裸交无遮挡啪啪激情试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麻豆| 国内偷拍第一视频第一视频区 | 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 最新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一区|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午夜精品人妻中字字幕| 蜜臀av在线观看|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国产女主播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