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義理解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文本理解的根本問題。確定詞義主要有查閱古代工具書和古代注疏、分析字形、考察語境三種方式;認識詞義的變化有規(guī)律與路徑、渾言與析言兩個維度。詞義的理解之所以出現(xiàn)偏差,往往是以今律古、詞形誤認與混淆、不明造詞理據(jù)、一詞多義等原因造成的;教材中的釋義存在的問題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
關鍵詞:文言詞匯;詞義辨析;意義來源;文言注釋
一、詞義的確定
詞語釋義,一般是根據(jù)工具書,或者根據(jù)字形推定、比對用例歸納。多數(shù)詞的意義不難理解,有些義項比較多的詞,要弄清義項之間的關系,就得弄清詞義引申線索;弄清了線索,才能更好理解意義的發(fā)展與變化。
(一)古代工具書及古書注疏
要了解一個詞的意義,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是查工具書,因為詞的義項往往是依據(jù)古代工具書以及前人注釋確定的。
暫,《說文》云:“不久也?!薄稄V韻》藏濫切:“暫,《左傳》云:‘婦人暫而免諸國?!瘯邯q卒也?!北玖x指時間很短,即短暫,須臾,引申指突然,忽然,形容詞:
(1)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忽然,一下子。(《琵琶行》必修上64)凝絕不通聲暫歇。
(2)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暫得于己:一時感到自得。(《蘭亭集序》選修下75)
句中的“暫”均指忽然,一下子。進一步引申為暫且,暫時,副詞:
(3)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選修下8,9)
(4)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幃暫駐。(《滕王閣序》,專題100)
(5)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九上54)
漸,《廣雅·釋詁一》:“漸,濕也?!薄夺屧b二》“漸,漬也?!薄稄V韻》子廉切:“漸,入也,漬也?!贝热厩校骸皾u,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睹之始也?!北玖x為浸,浸濕,讀jiān。
(6)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漸(jiān):浸濕。(《氓》選修下2)
句中的“漸”,《經(jīng)典釋文》釋為“濕也,漬也?!币隇槁魅搿獫u進,逐漸發(fā)展,后詞義變虛,指逐漸、慢慢地,做副詞:
(7)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揚州慢》選下19)
(二)字形分析
有些詞的意義,通過字形分析,可以與工具書記載相印證,也可以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詞義。
襍,《說文》:“五彩相會。從衣集聲。”段注:“五采相合也……引伸為凡參錯之稱。亦借為聚集字。《詩》言‘雜佩’,謂集玉與石為佩也?!稘h書》凡言‘雜治之’,猶今云會審也?!北玖x是五彩相合,引申為交錯,錯綜;聚集:
(1)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項脊軒志》必修下72)
(2)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行》必修上64)
進一步引申為都;共同:
(3)雜然相許。(《愚公移山》八上140)晉·張湛注:“雜猶僉也?!?/p>
(4)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記》九上55)
雧,《說文》:“群鳥在木上也。從雥從木。集,雧或省?!北玖x是群鳥棲止在樹上。
(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岳陽樓記》九上51)
(6)臨視,蟲集冠上。集:止。(《促織》必修下122)
獄,《說文》:“確也。從?從言。二犬,所以守也。”?為二犬相嚙,引申為爭斗、爭執(zhí),本義是爭訟,引申指訴訟案件:
(7)小大之獄,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九下122)
排,《說文》:“擠也。從手非聲?!北玖x為推、擠開,就是使之違離,特指沖向:
(8)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排闥:推開門。(《書湖陰先生壁》六上87)
(9)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排:推開。(《秋詞》七上140)
(10)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排空:沖向天空。(《岳陽樓記》九上51)
成語有“排山倒?!薄R隇榕沤?,消除,如“排憂解難”;排斥,排擠,如“力排眾議”;再引申為安排,設置;排列:
(11)[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群蟻排衙(yá):這里指整齊地排列著。(《說和做》七下10)
(三)語境考察
1.對舉見義
漢語文學作品的重要特點是講究韻律,常用對仗的修辭手法,使得對應的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往往意義相同,不僅韻文如此,不少散文也具備這一特點。
(1)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馬作的(dì)盧飛快:戰(zhàn)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九下59)
“作”與“如”相對,可以理解為“如、好像”。
(2)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選修上36)
“騖”與“馳”,意義相近?!榜Y”本義為趕馬快跑,引申指向往。“騖”本義為奔馳,引申指力求,追求,如《敬業(yè)與樂業(yè)》(九上21):“一點不旁騖,便是敬?!?/p>
(3)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池塘”與現(xiàn)代漢語的“池塘”不同,而是指池塘的堤壩,是個偏正詞組,因為下句相對位置的詞“園柳”,正是偏正詞組。趙師秀《約客》“青草池塘處處蛙?!保ㄆ呦?63)這里的“池塘”與現(xiàn)代含義相同。
(4)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庾信《春賦》)
(5)月色還將雪色同,雪光卻與月光通。(楊萬里《月夜觀雪》)
(6)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下124)后兩句寫茅草紛飛飄落的兩種情形:高-下、掛罥-飄轉(zhuǎn)、長-沉、林梢-塘坳,與“長”相對的是動詞“沉”,從這個角度說,“長”似有另一解,讀zhǎng,與“沉”相對,生長,動詞。塘坳,亦作“坳堂”,《莊子·逍遙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泛指低洼之處。
2.上下文意
每個詞都有基本意義或者概括意義,有時還有語法意義、色彩意義,在具體的語境中,需要根據(jù)上下文文意,仔細辨別。
(1)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洞,洞穴,這里用作動詞,指挖洞。隧,通道,這里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狼》七上106)
句中的“洞”“隧”均是名詞,但是“洞”處于謂語的位置,“隧”修飾動詞“入”,而名詞不具有這兩個功能,因而兩個詞均是活用,所以教材注為“打洞”“從通道”。
(2)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去,離開。(《陳太丘與友期行》七上30)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同上)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誡子書》七上81)
(5)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去,離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136)
(6)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為符合格律而倒置。(《漁家傲·秋思》九下57)
(7)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九上51)
(8)昔人已乘黃鶴去……黃鶴一去不復返。(《黃鶴樓》八上61)
(9)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石壕吏》)
(10)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九下138)
上面例句中的“去”,根據(jù)上下文文意,均可以理解為“離開,離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中的“去”則是引申義,表示趨向;而《兩小兒辯日》“日始出時去人近”(六下81),“去”則表示距離。
3.同義連文
文言里很多雙音節(jié)形式往往是同義構(gòu)成的,知道其中一個詞(字)的意義就理解了另一個詞(字)的意義,如:
(1)黃鶴一去不復返。(《黃鶴樓》八上61)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借:借。(《送東陽馬生序》九下54)
(3)言語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附麗:附著,依附。(《無言之美》九下81)
(4)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遮護。(《鴻門宴》必修下15)
(5)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同上16)
上述句中的“復返”“問訊”“假借”“附麗”“翼蔽”“誅殺”均是同義連用。
二、詞義變化的認識維度
詞的意義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這就對意義的理解帶來了一些障礙。大多數(shù)詞的意義不難理解,但有些義項比較多的詞,要弄清義項之間的關系,就得掌握詞義之間的變化線索;厘清了線索,才能更好理解意義的發(fā)展與變化。詞義變化的最重要方式是引申,體現(xiàn)為詞義擴大、縮小、轉(zhuǎn)移;引起意義變化的動因,既有可能起于語言本身的自然發(fā)展,又有政治社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詞義變化除了理性意義變化以外,詞的感情意義也會有變化,即褒義、中性、貶義三者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以及輕重之間的變化。[1]
(一)規(guī)律與路徑:考察詞義變化的多元視角
詞義變化的最重要的路徑是詞義引申,引申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表現(xiàn)為擴大、縮小、轉(zhuǎn)移三種情況,如:
(1)“江、河”本來分別專指長江、黃河,今天泛指大江大河,這是詞義擴大。
(2)《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保ò讼?6)《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五下55)其中的“妻子”指妻子兒女;現(xiàn)代指男性的配偶。
(3)《得道多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庇H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八上136)“親戚”本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有血緣關系的人,現(xiàn)在一般不包括家庭成員。
(4)《送東陽馬生序》“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背?,香氣。(九下55)臭,古代指氣味,包括好聞的、不好聞的氣味,即臭氣、香氣,今只指臭氣。這是詞義縮小。
(5)《出師表》“臨表涕零?!保ň畔?33)“涕”指“眼淚”,今多指“鼻涕”,是為詞義轉(zhuǎn)移。
詞義變化的另一個路徑是虛化。一個實詞,其詞義引申,很多時候會引申出虛詞意義,最終從一個實詞變成一個虛詞。漢語里,很多副詞、介詞、連詞都來源于實詞。
(1)和,本指聲音諧和,引申指和諧、和睦,《岳陽樓記》“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九上44)再引申為暖和:《滿井游記》“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弊鲃釉~,指連帶,伴隨,如成語“和盤托出”;進一步引申作連詞:《滿江紅》“八千里路云和月”。
(2)就,本指高,引申為走向,靠近:《活板》“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就,靠近。(七下154)《狼子野心》“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七上107)《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保ㄟx修下71)再引申為從事;成就,完成:《孫權勸學》“蒙乃始就學”(七下22)《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本停瓿伞#ㄆ呦?54)《傷仲永》“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天多作副詞、介詞、連詞,如“就事論事”。
詞義變化的第三個路徑是社會原因如政治制度、避諱等帶來的詞義趨同。同義避諱是避諱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漢代帝王名劉邦、劉盈、劉恒、劉啟、劉徹、劉詢,分別用來避諱的詞是:國(邦)、滿(盈)、常(恒)、開(啟)、通(徹)、謀(詢),唐太宗李世民,對應的避諱詞是“代(世)、人(民)”??梢?,避諱構(gòu)成的同義詞很常用?!蛾惽楸怼罚ㄟx修下71)“拜除拔擢”、《出師表》(九下133)“陟舉”均是指職務升遷,是一組同義詞。
詞義變化的第四個路徑是情感表達的改變。詞義有褒貶,有輕重,其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1)《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恐懼伴隨著他成長的各個階段,并在他行將就木時,給他致命一擊使其崩潰?!毙袑⒕湍荆嚎煲M棺材了。指人臨近死亡。(八下89)行將就木,古代是中性詞,今多用于貶義。
(2)《智取生辰綱》“那十一個廂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贝祰u:急促喘氣。(九上117)吹噓,本指呼氣,引申指急促喘氣,再引申為獎掖,汲引;今指吹捧,夸口,說大話,貶義。
(3)《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犧牲:指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九下124)犧牲,古為中性詞,今引申特指為正義事業(yè)舍棄生命,褒義。
(4)《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北氨桑荷鐣匚坏臀ⅲ娮R短淺。(九下134)卑鄙,古代是中性詞,今多為貶義。
(5)《出師表》“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蓖春蓿和葱?、遺憾?!睹ァ贰凹盃栙衫?,老使我怨。”(選修下1)恨、怨為同義詞,均有“怨恨”義,但程度輕重不同,“怨”,程度重;“恨”,程度輕,往往指遺憾。
(二)求同與存異:辨析詞義的細微差異
詞義的發(fā)展變化,有時候會讓兩個不相干的詞變得意義相近,如“徐”與“慢”;或者讓兩個本來意義相近的詞變得不相關聯(lián),如“好”與“美”,這種異同的變化及其辨析,是考察詞義演變的重要維度。
1.坻沚洲渚
在“水中高地”義上是同義詞。洲是州的后起區(qū)別字?!稜栄拧め屗罚骸八锌删诱咴恢?,小洲曰陼(渚),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為為潏?!?/p>
(1)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長洲:滕王閣前的沙洲。(《滕王閣序》傳統(tǒng)文化102)
(2)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鶴汀鳧渚:鶴、野鴨止息的水邊平地和小洲。(同上)
(3)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必修上61)
(4)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坻(chí):水中高地。(《小石潭記》八下58)
(5)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蒹葭》八下64)
(6)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汀:小洲。(《岳陽樓記》九上51)
(7)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汀洲:水中的小洲。(《咸陽城東樓》九上148)
(8)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春江花月夜》選修上100)
(9)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湄(méi):岸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蒹葭》八下64)
(10)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涘(sì):水邊。(《蒹葭》八下64)
(11)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浦:水濱。(《滕王閣序》傳統(tǒng)文化102)
(1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春江花月夜》選修上100)
(1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詩經(jīng)·魏風·伐檀》)干、漘:均指水邊。
“坻沚洲渚汀”是指水中陸地,區(qū)別就在于面積大小不同;“湄涘浦干漘”均指水邊。
2.寢寐臥眠睡
這幾個詞都有(睡覺)休息的意思,但側(cè)重點各不相同。
“寢”指躺著休息;“寐”,顧野王云:“寐,睡而眠熟也?!敝溉胨?、睡著:《國語·晉語》:“歸寢不寐?!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肮讶艘拐邔嫸幻?。”寢而不寐、寢不成寐,就是睡覺了但是睡不著,《論語》有“食不語,寢不言”?!懊摺敝负现劬π菹ⅲ弧八敝缸蝾弧芭P”指伏幾休息,焦循《孟子正義·公孫丑下》于“隱幾而臥”下釋云:“臥與寢異,寢于床,《論語》‘寢不尸’是也;臥于幾,《孟子》‘隱幾而臥’是也。臥于幾,故曰伏?!北嫖龊芫健O旅媾e幾個課文中的例子: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瞑(míng):閉上眼睛。(《狼》七上105)
(2)長橋臥波,未云何龍?(《阿房宮賦》必修下148)
(3)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氓》選修下3)
(4)嬌兒惡臥踏里裂。//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下125)
(5)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狼子野心》七上107)
(6)后小山下,怪石亂臥。//東曦既駕,僵臥長愁。(《促織》必修下120,121)
3.操持握秉執(zhí)把
在“拿著”這一義項上是同義詞,但它們之間又有細微區(qū)別。《說文》:“操,把持也。”把即握,把持即握持。“持,握也。”“握,搤持也。”(掐住,握持)“執(zhí),捕罪人也。”“秉,禾束也?!?/p>
“握”是攥著,攥在手里,意義窄;“持”是拿著、握著,意義寬。“秉”由“一束禾谷”引申出“持、拿著”,成語有“秉燭待旦”。“執(zhí)”由拘捕、捕捉引申出手持、握著,成語有“執(zhí)子之手”。“操”指長時間拿著;“把”是一只手握著。[2]
(1)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保ā而欓T宴》必修下16)
(2)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八上140)操吳戈兮被犀甲。(《楚辭·國殤》)
(3)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操:持。(《答司馬諫議書》必修下146)
(4)持其踵而為之泣。(《戰(zhàn)國策·趙策四》)
(5)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六上14)
(6)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賣炭翁》八下126)
(7)[荊軻]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戰(zhàn)國策·燕策三》)
(8)將軍亞夫持兵揖。(《周亞夫軍細柳》八上)
(9)乃強起扶杖,執(zhí)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促織》必修下120)
古書上常見“操刀把杖”(論衡)、“操刀持楯”“操刀持矟”(三國志)、“把酒持螯”(晉書)、“秉鈞持軸”(唐順之)、“持竿執(zhí)柄”(全唐文)、“持籌握算”(聊齋)、“持弓操矢”“執(zhí)手把吳鉤”等成詞,大致可以看出這些詞的搭配對象并不相同。
三、詞義理解何以出現(xiàn)偏差
語文學習中,詞語使用不恰當甚至是張冠李戴,并不少見,有時甚至語文教師也會犯類似錯誤。究其原因,大多是詞義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
(一)以今律古:古今詞義不同
有些詞意義變化較大,古今迥然不同;有的詞不同義項之間差距大,看不出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有時會理解偏差。最常出現(xiàn)的偏差,就是以今義理解古義,或者以常用義理解罕用義。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八上54)
略無,完全沒有。略,義為“全”,副詞;今多指大致,大概,副詞,如《答司馬諫議書》:“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保ū匦尴?46)
(2)河水縈帶,群山糾紛。//往往鬼哭,天陰則聞?。ā多嚰谙取菲呦?)
糾紛,指群山交錯在一起,動詞。今指紛爭的事情,名詞。往往,文中指到處,處處,表空間;今多指常常,表時間。
(3)這藤野先生,據(jù)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jié)。(《藤野先生》八下24)
模胡,句中指馬虎、不講究?,F(xiàn)在寫作“模糊”,指不分明;不淸楚。引申指混淆。
(4)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屈原列傳》選修中83)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傳》選修中84)
句中“明年”“顏色”“形容”均不能以常義去理解:“明年”指第二年;“顏色”指面容、面色;“形容”指外貌,模樣。
文言里有些詞的意義難以理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該詞的造詞理據(jù),造詞本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義差別較大。如:
嬰,《說文》:“頸飾也。從女賏。”(“賏,頸飾也?!眱勺轴屃x同)段玉裁以為“嬰”的本義當是繞。傳抄致誤。此字在現(xiàn)代漢語里表意較單純,指初生兒,致使學生對古文中的用法比較陌生。
(5)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陳情表》選修下70)
嬰,指纏繞?!盾髯印じ粐罚骸氨僦仟q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睏顐娮ⅲ骸皨?,系于頸也?!贝髦閷?,也是纏繞?!稘h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孟康注:“嬰,以城自繞。”
(6)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下11)
行李指使人,外交使者。見于杜預注?!靶欣睢睘楹慰梢灾甘拐?,唐孔穎達《左傳正義》指出了其理據(jù):“襄八年《傳》云:‘一介行李。’杜云:‘行李,行人也?!咽辍秱鳌吩疲骸欣碇!旁疲骸欣恚谷??!?、理字異,為注則同。都不解‘理’字?!吨苷Z》‘行理以節(jié)逆之?!Z逵云:‘理,吏也。小行人也?!钻俗ⅰ秶Z》,其本亦作‘李’字,注云:‘行李,行人之官也。’然則兩字通用,本多作理,訓之為吏,故為‘行人,使人也?!笨追f達認為“李”本當作“理”,義為吏。因而“行李”釋為“使人”。
(二)形同意殊:詞形的誤認與混淆
某詞形古今均在使用,但結(jié)構(gòu)功能與意義均不相同,古代是詞組,今天是個合成詞,進而導致混淆誤用。
得意,今多指稱心,滿意,如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倍嘀蛤湴磷詽M,沾沾自喜。含貶義。古文中的“得意”往往是一個詞組:
(1)開卷得意,忽如會面。(《與元九書》傳統(tǒng)文化53)
(2)人生得意須盡歡。(《將進酒》選修上102)
得意,就是領會意旨,引申為得志,如《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薄暗靡忭毐M歡”的“得意”教材注為“指有興致”,實際上就是“得志”。
無論,現(xiàn)代漢語里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一樣,即不論,不管。連詞。古文中的“無論”則是“副詞+動詞”構(gòu)成的偏正詞組,指“更不必說;且不說”,表示意思更近一層;引申指豈止,不止: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桃花源記》八下56)
(4)梨園以技鳴者無論數(shù)十輩。無論:不止。(《馬伶?zhèn)鳌穫鹘y(tǒng)文化150)
有時,“無論”還指“不必追究”:《漢書·韓王信傳》:“[韓說]掘蠱太子宮,為太子所殺。子興嗣,坐巫蠱誅。上曰:‘游擊將軍死事,無論坐者!’”顏師古注云:“言韓說以掘蠱為太子所殺,死于國事,忠誠可閔。今興雖以巫蠱見誅,其昆弟、宗族應從坐者,可勿論之。”
既然,本指已經(jīng)如此,后引申作連詞:
(5)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種樹郭橐駝傳》選修下81)
(6)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故鄉(xiāng)》九上68)
既然,現(xiàn)代漢語里是連詞,一般用在分句里,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進一步做出推論。古代多指本來如此,如《漢書·趙充國傳》:“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币脖怼耙呀?jīng),已經(jīng)如此”,上面例句即用此義。
(7)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蘇武傳》選修中90)
句中“功德”指功業(yè)與德行,今天則泛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成就”現(xiàn)代指造就、成全,上文中則指栽培,提拔?!坝H近”指親近之臣。三個詞均極容易用現(xiàn)代漢語意義去理解。
(三)異同難辨:一詞多義
有時一個詞的義項過多,不易確定其在具體語句中的涵義,需要仔細判定,尤其是詞的偏僻義,更要注意:
(1)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助詞,無實義。下文“靜言思之”中的“言”用法與此相同。//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氓》選下2、3)
(2)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舉言:開口講話。//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謂言:以為。(《孔雀東南飛》選修下8)
(3)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駕言:駕車出游。言,助詞。(《歸去來兮辭》選下78)
(4)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言,晤談、對談。(《蘭亭集序》選修下75)
言,核心義是說,自說自話,動詞;也可以作助詞,無實義,成語“言歸于好”之“言”同。
(5)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氓》選修下2)
(6)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fā)爽。無毫發(fā)爽:沒有絲毫差失。(《促織》必修上120)
《說文》:“爽,明也。從?從大?!倍巫ⅲ骸八居柮?,明之至而差生焉,故引伸訓差也。朝旦之時,半昧半明,故謂之早昧爽?!薄斗窖浴肪硎骸八^也?!惫弊ⅲ骸爸^過差也?!彼玖x是明亮,引申過度,過失,差錯。上述兩個例句中,“爽”均指差錯,差失。
(7)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選下78)
情話,課文注為“知心話”,這是把“情”理解為實情、衷情,即《曹劌論戰(zhàn)》(九下124)“小大之獄,必以情”中的“情”指實際情況;李密《陳情表》之“陳情”,雖是陳述衷情,但實際上指的是內(nèi)中情況,真實情形。
(8)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極,準則。(《氓》選下2)
(9)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極,疲困。(《屈原列傳》選修中82)
(10)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選修下75)
(1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極:至、到達。//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何極:哪有盡頭。(《岳陽樓記》九上45)
(12)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肌膚、姿容都嬌媚極了。(《阿房宮賦》必修下149)
(13)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極,遠。(《滕王閣序》傳統(tǒng)文化103)
上面幾例中的“極”,有的教材給了注釋,有的沒有。極,本義為屋的正梁,引申為頂點;盡頭,極點。作動詞,則為“至、到達”“窮盡”。作形容詞,義為“遠”;再引申為準則,標準;由“窮盡、窮極”引申為疲困,疲病。
(14)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必修下85)
(1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八下124)
《說文》:“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敝稳苏?,就是官吏之義?!蹲髠鳌こ晒辍罚骸巴跏刮谌??!倍蓬A注:“三吏,三公也。三公者,天子之吏也。”可見,“吏”原指大官,如酷吏、循吏、封疆大吏等均是;后來由于“官”由官署義演變出“官吏”義(多指大官),“吏”則開始指小官,指那些在底層當差的人,如石壕吏、刀筆吏,有時特指差役。
(四)詞形不定:字面不可拆解
有一些單純詞如聯(lián)綿詞、音譯詞、疊音詞、擬聲詞等,往往不能拆開來解釋,閱讀中容易望文生義:
(1)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窈窕,幽深的樣子。(《歸去來兮辭》選修下78)
(2)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諫逐客書》必修下85)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窈窕,幽閑也。(《關雎》八下63)
(4)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孔雀東南飛》選修下10)
句中的“窈窕”意義不同,第一句指深邃、幽深;第二句指妖冶,后兩句指幽嫻美好、嫻靜。
闌干,指橫斜貌??v橫散亂貌;交錯雜亂貌。
(5)夢啼妝淚紅闌干。(《琵琶行》必修上63)
(6)瀚海闌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九下132)
(7)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歌》)
明·周祈《名義考》卷十二物部“闌干”:“階際木勾欄曰欄干,亦作闌干。眼眶亦曰闌干。蓋闌干以橫斜為義,勾欄木縱橫為之,故曰闌干,以木為之,故字從木……淚出于眼,因謂眼眶為闌干。曹植詩‘月落參橫,北斗闌干’。薛令之詩‘苜蓿長闌干’,近孫太初詩‘山中芝草闌干長’,凡橫斜皆可言闌干?!笨芍瓣@干”本指橫斜,引申指欄桿,也可指眼眶。
(8)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唧唧:嘆息聲。(《木蘭詩》七下47)
(9)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嘆息。(《琵琶行》必修上64)
(10)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歐陽修《秋聲賦》)
(11)妻遂詈其夫,唧唧不休。(《口技》)
唧唧,擬聲詞,指嘆息聲,也指鳥鳴、蟲吟聲,還可以指人的嘮叨聲。《琵琶行》例的“唧唧”與“嘆息”對文,作動詞。
(12)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關雎》八下63)
(13)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荷塘月色》必修上110)
(14)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望海潮》選下17)
(15)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阿房宮賦》必修下148)
參差,本指不齊、不一致,引申為差不多,幾乎;最后一句指(屋瓦的接縫)紛紜繁雜。
四、課本釋義不盡合理帶來的困擾
語文學習中,語篇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于對詞義的準確把握。教材中的注釋有時不盡嚴謹,有時釋義理據(jù)不明,有時模棱兩可,難以理解。
(一)釋義不嚴謹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感嘆惋惜。(《桃花源記》八下56)
惋,不是惋惜義,“惋在晉人語言中,往往與驚字同義?!盵3]《玄應音義》引《字略》云:“惋嘆,驚異也?!薄痘哿找袅x》引《桂苑珠叢》云:“惋,驚嘆而藏于心也?!币段淖旨浴吩疲骸巴铮@異嘆恨也?!薄犊珊橐袅x》“惋”主要釋為“驚嘆也?!薄绑@嘆貌也?!薄皣@也。”
(2)黯兮慘悴,風悲日曛。曛(xūn):昏暗。(《鄧稼先》七下6)
曛,釋為“昏暗”不準確。曛,《廣韻》許云切:“日入也。又黃昏時?!薄都崱罚骸叭杖胗喙?。”本義是日沒時的余光,引申指太陽落山時,黃昏。
(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五尺之僮:指兒童、小孩子。(《陳情表》選修下70)
教材將“五尺之僮”釋為“兒童、小孩”,與上文“既無伯叔,終鮮兄弟”相矛盾,又與“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相沖突,自己是孤兒,而且自己的孩子還很小,因而“僮”應是奴隸、奴仆義。
(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這里是“冒”的意思。(《登泰山記》必修上120)
“乘”并無“冒”義,教材實際上是把隨文翻譯當做了詞義,是不合適的。乘,本指駕車、駕馭,“乘風雪”即駕風馭雪或駕著風雪,是說自京師出發(fā)時大雪紛飛,也就是頂著風雪出發(fā),“乘”是動詞,與下文“歷、穿、越”三個動詞并舉,描寫自京師出發(fā)、到達泰安的經(jīng)過。
(5)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項脊軒志》選修下72)
“垣墻周庭”,教材注為:“四周圍繞院子砌上墻。垣墻,用作動詞,砌上垣墻。垣,矮墻,也泛指墻。”這個注釋值得商榷:圍著院子砌墻,含有周遍義,則“四周”為贅余;“垣墻”為名詞作動詞,則與“周庭”是何關系,作動詞“垣墻”的補語嗎?“周庭”是什么結(jié)構(gòu)?其實,這一句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個動賓結(jié)構(gòu)(垣墻+周庭)構(gòu)成的一個復合詞,意即砌上圍墻,圍起院子,“垣”與“周”均活用作動詞,垣指筑墻,周指環(huán)繞,《左傳·成公二年》:“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敝芗喘h(huán)繞義。蘇軾《雪堂問潘邠老》:“蘇子得廢園于東坡之脅,筑而垣之,作堂焉?!痹钢@。
(6)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小石潭記》八下59)
如鳴珮環(huán),教材注作“好像珮環(huán)碰撞的聲音”?!奥勊暋薄傍Q珮環(huán)”均屬動賓結(jié)構(gòu),教材注釋“珮環(huán)碰撞的聲音”是偏正結(jié)構(gòu),不貼切?!叭瑛Q珮環(huán)”可以注作“如同珮環(huán)相碰撞一樣”。
(二)釋義理據(jù)不明
(1)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戍(shù):防守。(《石壕吏》八下124)
戍,《說文》:“守邊也?!北玖x是防守邊疆,引申指駐守,表主動,而“防守”表被動。
(2)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北冥有魚》八下116)
水擊,教材注為“擊水,拍打水面?!崩斫獬蓜淤e結(jié)構(gòu),明顯違背先秦漢語事實。水,當是名詞作狀語,“水擊”指在水面上擊打。
(3)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七上106)
假寐,教材注為“假裝睡覺。寐,睡覺?!贬尅凹佟睘榧傺b,當屬望文生義。《詩經(jīng)·小雅·小弁》“假寐永嘆,維憂用老?!编嵐{云:“不脫冠衣而寐曰假寐?!薄冻o·九懷·匡機》“假寐兮愍斯?!蓖跻葑ⅲ骸耙鹿诙鴮?,自憐傷也。不脫冠帶而臥曰假寐?!薄秶Z·晉語五》“盛服將朝,早而假寐?!表f昭注:“不脫冠帶而寐曰假寐?!薄蹲髠鳌ば辍贰白倜??!倍蓬A注:“不解衣冠而睡?!薄痘哿找袅x》卷10“假寐”引顧野王曰:“假寐者,具衣冠坐而眠熟也?!笨梢?,假寐就是不脫衣帽打盹,亦即和衣打盹。上文說“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也說明是坐著打盹而不是“假睡”。將其理解為“假睡”,最早見于五代《可洪音義》卷4“假寐”條,云:“詐睡也?!?/p>
(4)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選修中94)
誰何,教材注為“盤詰查問”。按,這個注釋沒有給出語源,容易誤解?!稘h書·陳勝傳》顏師古注:“問之為誰。又云何人,其義一也?!薄妒酚洝ざ阑实郾炯o》“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薄都狻罚骸叭绱驹唬汉为q問也?!薄端麟[》:“崔浩云:何或為呵?!稘h舊儀》宿衛(wèi)郎官分五夜誰呵,呵夜行者誰也。何、呵字同?!本硭氖恕蛾惿媸兰摇贰罢l何”:“《索隱》:猶今巡更問何誰也?!薄稘h書·衛(wèi)綰傳》“及景帝立,歲余,不孰何綰?!鳖佔ⅲ骸胺唬翰粏栆?。李奇曰:孰,誰也。何,呵也。師古曰:何即問也。不誰何者,猶言不借問耳?!饎⒎钍涝唬赫l何,漢之通語,不須解為借問?!?/p>
(5)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社戲》八下4)
鳧(fú)水,教材徑注為“游泳”,不是很貼切。鳧指野鴨,鳧水是說像野鴨子一樣浮水,“鳧”是名詞作狀語。
(6)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用兩尉的頭作祭品。(《陳涉世家》九下131)
祭,課本理解為“作祭品”,不知何據(jù)。上句說“為壇而盟”,指筑起高臺,面對上天起誓,下句“祭以尉首”是說用兩尉的頭來祭天,祭是祭祀義。
(三)釋義不夠貼切
(1)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選修中86)
末句教材譯為“(武帝)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jié)(出使匈奴),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卑矗摹笆埂睕]有譯出,應將“出使”移至括號外?!稘h書·平帝紀》“遣車騎將軍王舜、大鴻臚左咸使持節(jié)迎中山王?!鳖亷煿抛ⅲ骸盀槭苟止?jié)也。使音所吏反?!笔钩止?jié)就是奉命出使時手持符節(jié),“使”為出使義。
(2)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蘇武傳》選修中86)
“置幣遺(wèi)單于”,教材注作“備辦了一些財物送給單于”,是將“幣”理解為“財物”,不確。上文說“厚賂單于”,就是送給單于大量的財物,到達匈奴以后,又置辦禮物送給單于,均是回報單于的“善意”,因而“幣”理解為禮品、禮物,似乎更合適。
(3)蘇厲、樂(yùe)毅之徒通其意。(《過秦論》選修中93)
通其意,教材釋為“溝通他們的意圖”。按,這里是說六國有樂毅這些能人替各自的國君傳達自己的目標、意圖,將“通”理解為“溝通”不是很妥帖,理解為“傳遞”更好,傳遞、傳達國君的意圖是這些賢人的職責之一。
(4)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zhàn)》九下125)
教材給的注釋是:“下視其轍:向下察看車輪碾出的痕跡。登軾而望之: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齊國軍隊。”兩句說的是曹劌怕齊國使詐假裝失敗,所以下車仔細檢查車轍的痕跡,又上車眺望“旗靡”是否是真實的,注釋中的“向下”“登上車前的橫木”均極其不嚴謹。
(5)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諫逐客書》必修下85)
教材將“隨俗雅化”注釋為“嫻雅變化而能隨俗?!贬尅把拧睘閶寡?,且改變原文詞序,均不合原文含義,“隨俗雅化”與“佳冶窈窕”均是做“趙女”的定語,意為“善于隨著時俗好尚改變服飾打扮的容貌美麗的趙女”,“雅”理解為善于更符合文意。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所之既倦:(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已經(jīng)厭倦。之,求得。(《蘭亭集序》選下76)
“及其所之既倦”是基于上文“當其欣于所遇”而言,“所之”,教材釋“之”為“求得”,不準確,這是把隨文翻譯當做詞義,“之”作動詞,是“至、往”義,可以翻譯為“追求、擁有”。
(四)釋義前后不一
有些詞,在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有時首見出注,有時重復做注,但卻前后不一,給讀者帶來困惑,不易取舍。
1.舂
(1)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舂(chōng)米:用杵把糙米搗成精米。(《阿Q正傳》選修下22)
(2)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掺╟hōng)谷〕用杵臼搗去谷物的皮殼。(《十五從軍征》九下137)
舂米、舂谷的舂,均指用杵臼搗去皮殼,《阿Q正傳》的注釋明顯有誤。
2.相
(1)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陳太丘與友期行》七上30)
(2)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態(tài)度。(《孔雀東南飛》選修下8)
相,表偏指(《陳太丘》教材注釋可信),可以借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稱,這在《孔雀東南飛》一課里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如“嬉戲莫相忘”“誓天不相負”“登即相許和”均是表偏指,但是教材給的注釋表意不明。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孫權勸學》七下22)
(4)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九下129)
(5)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項脊軒志》選修下73)
后兩例教材沒有注釋,但表偏指則無疑,“相為應答”就是為之應答,一一回答她。
3.過
(1)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過余:到我(這里來)。意思是來看我。(《項脊軒志》選修下72)
教材“過余”的解釋乃是誤解?!斑^”應當理解為“訪,探望”,《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边^即拜訪義。
(2)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過,經(jīng)過。(《孫權勸學》七下22)
但下句中的“過”是何義,就頗費周章了:
(3)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選修下19)
過,可以理解為①過去,從前;也可以理解為②經(jīng)過,到達,動詞。哪一個更合適呢?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句的“過”即過于,過分,副詞:
(4)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八下59)
4.競
(1)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與朱元思書》八上58)
(2)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沁園春·長沙》必修上2)
負勢競上,教材注為“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比f類霜天競自由,教材注為“萬物都在深秋競相自由地活動?!鼻罢咧浮案偂睘闋幹?,后者釋為“競相”。競,《廣韻》:“爭也,強也,逐也,高也,遽也?!北玖x為爭競,后引申指角逐、比賽。其意義核心是“競爭”,《莊子·齊物論》:“有競有爭?!惫笞ⅲ骸安⒅鹪桓?,對辯曰爭。”《韓非子·五蠹》:“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薄案偂迸c“逐、爭”義近,均是動詞。因而“競”翻譯為“競相”不很準確。倒是《答謝中書書》“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八上56)中的“競”與“欲”相對,可以理解為“競相、爭相”,副詞。
總之,理解詞義,首先要強調(diào)的是準確,尤其是同義詞,更要弄清其間的異同,“迥別”易辨,“微殊”難分;其次要弄清源流,了解詞義的引申線索,避免望文生義,避免增字訓釋。語文教學中,詞義的細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
參考文獻:
[1]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74-81.
[2]黃靈庚.課文注釋焉能如此草率[N].中華讀書報,2020-6-18.
[3]徐復.后讀書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84.
(作者:儲泰松,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胡承佼;校對: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