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檫M行市級課題研究,進一步開發(fā)西安歷史文化資源,且進行漢石渠閣等文化遺址的多學科探討,再赴漢未央宮建筑群遺址進行實地調研與考證。漢高祖7年(前200年)由楊成延總體設計的該建筑群中位于北面由丞相蕭何主持建造的石渠閣、天祿閣,均為西漢時代的國家(皇家)圖書檔案館,司馬遷、楊雄、劉向等先后校書、著述于此地,且有著名的“石渠論經(jīng)”活動。
史念海、何清谷、劉慶柱等專家早就親赴實地,對漢未央宮建筑群及所屬石渠閣、天祿閣進行了歷史地理學等多方面研究,指出:“漢時未央宮是大政朝會之所,”(史念海:《河山集九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531頁)“漢未央宮還有石渠、天祿二閣,是專門儲藏皇家圖書的地方。這兩個建筑的存在,又給未央宮增加了文化方面的內涵?!保ㄊ纺詈?、蕭正洪、王雙懷:《陜西通史——歷史地理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26頁)
在西漢時期,石渠閣作為西漢國家檔案館,多位皇帝曾召集當時的著名學者在此討論各學派文化、講論學術觀點。文景盛世時,推崇道家文化,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武帝執(zhí)政時,采納董仲舒之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了漢宣帝時,為了統(tǒng)一思想,在石渠閣召開會議,史稱“石渠(閣)論經(jīng)”,“石渠閣會議是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召開的一次重要經(jīng)學討論會。因為會場設在當時皇家藏書處石渠閣,故史稱石渠閣會議。這次會議既是進一步落實以儒學(今文經(jīng)學)為依據(jù)建構統(tǒng)治思想體系和社會規(guī)范體系的重要標志,又是自漢初特別是自‘獨尊儒術’以來事關經(jīng)學發(fā)展前途之重要轉折的重要標志?!保ɡ罹懊鳎骸吨袊鍖W史》(秦漢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5頁)
石渠閣會議也是在經(jīng)學內部日趨分化、紛爭,由“師法”嬗變?yōu)椤凹曳ā?,需要“講論《五經(jīng)》同異”,統(tǒng)一經(jīng)義的形勢下召開的。石渠閣會議之前,經(jīng)學內部已經(jīng)產(chǎn)生日趨嚴重的分化,“雖曰師承,亦別名家”,各家標新立異,致使經(jīng)學“蕃衍滋蔓”,給學術界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帶來了混亂。
同時,各家為“攻乎異端”,爭立博士,紛爭不息。經(jīng)學內部各派別的爭論在漢武帝時就經(jīng)常發(fā)生,如公羊學家董仲舒與《韓詩》學創(chuàng)始人韓嬰之間發(fā)生的齊學與韓學之爭,董仲舒與公孫弘之爭,董仲舒與《轂梁》學家瑕丘江公之爭等。今文經(jīng)學的內部之爭歷武、昭至宣帝時期而全面展開,其中有名的紛爭就有多次。
侯外廬先生對石渠閣會議的參會人員進行了詳細論述:“甘露三年(前51年)三月,修武帝故事,詔蕭望之、劉向、韋元成、薛廣德、施讎、梁丘臨、林尊、周堪、張山拊、歐陽地余諸儒,講五經(jīng)同異于石渠,帝親臨決焉?!保ê钔鈴]:《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2頁)據(jù)考證,石渠論經(jīng)(石渠閣會議)的參會學者還有:賈倉、戴圣、嚴彭祖、張長安、薛廣德、王亥等。劉向為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別錄》、《七略》(劉向之子劉歆完成)之編撰者。
石渠閣會議(石渠論經(jīng))對各派文化學術人,尤其對儒家文化學術人與傳承人,既有認同,也不乏“扭曲”——皇權支持了儒家文化,也干預了學術,并非“公正的”“百家爭鳴”、“學術論爭”。
與西漢漢宣帝主持的在陜西長安召開的“石渠論經(jīng)”(甘露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會議相似,東漢時期,由漢章帝主持在河南洛陽召開了“白虎觀會議”(建初四年,公元七十九年)。此次會議依然是討論儒家文化及其定位,“五經(jīng)同異”,“使諸儒共生敬意”。這次會議的討論記錄,后來由班固整理成書,名為《白虎通德論》,或簡稱《白虎通義》。
西漢、東漢均有皇帝親自主持,召集了多位著名學者參會,討論五經(jīng)及儒家文化,并作定位、定論,反映了政府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與宣傳及傳承。
中國思想史學科奠基人侯外廬先生認為:“從宣帝至章帝,把經(jīng)學當成國教……于是經(jīng)學便以所謂‘國憲’的形式固定化起來?!保ā吨袊枷胪ㄊ贰返?卷,第314頁)張豈之先生認為:“宣帝時為統(tǒng)一經(jīng)學做了很大努力。甘露元年(前53年)召開了一次討論《公羊》《轂梁》同異的會議……甘露三年(前51年)又召開了石渠閣會議討論五經(jīng)同異……石渠閣會議使今文經(jīng)學各派別全部成為官學并形成了一些共同結論……但是,這次會議……思想方法受師法家法禁錮,未能充分分析說理,最后又是憑借皇帝的權利裁定是非……”(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77頁)
參加了石渠論經(jīng)的劉向及其兒子劉歆,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別錄》、《七略》,其中設立了“六藝略”大類,六藝又稱六經(jīng),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即《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樂記》、《春秋》?!稑酚洝穪G失,成為“五經(jīng)”——“石渠論經(jīng)”中的“五經(jīng)”。
“六藝(六經(jīng))”,在分類法中被列在首位。分類目錄中此大類的設置,是石渠論經(jīng)指導思想的反映,也是儒家文化在分類目錄中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