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為響應國家關于學習戰(zhàn)斗英雄精神的號召,音樂舞臺劇《英雄楊根思》在荔枝大劇院成功演出。這部作品成功地將視聽藝術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為觀眾呈現了一種沉浸式的舞臺體驗。從舞臺美術角度來看,主創(chuàng)團隊運用了轉臺技術,巧妙地將劇情與舞臺運動相結合,為劇中人物成長營造了高度契合的舞臺環(huán)境。相較于傳統音樂劇,主創(chuàng)團隊憑借其在視聽藝術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以及電視晚會的制作經驗,靈活運用了紗幕、投影、燈光、全景聲等多種技術手段,將表演區(qū)域擴展至整個劇院的頂部和側墻,在傳統劇場創(chuàng)造出沉浸式演出的效果。這種處理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劇情。
一、什么是沉浸式舞臺演出?
沉浸式舞臺演出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融合了表演、觀念、劇場、圖像、聲音、影像等多種藝術門類。這種演出形式旨在解放被動觀看的觀眾,調動觀者的感官并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將多媒體投影、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手段與傳統演出相結合,讓觀眾置身于舞臺之中,距離演員只有咫尺之遙,甚至成為演出中的一員,視聽體驗更震撼、觀演互動更充分。同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也為沉浸式舞臺演出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和市場前景。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沉浸式舞臺演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內觀眾的視野里。
二、沉浸式舞臺演出的研究現狀
沉浸式舞臺演出,作為一種新興表演形式,通過創(chuàng)新設計與科技手段,將觀眾深度融入劇情,提供全新觀劇體驗。當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方面特性:觀眾體驗為核心,探究心理、情感及互動反應;設計元素至關重要,涉及場景、燈光、音效及表演等,均影響沉浸感和參與度;技術應用與發(fā)展趨勢受矚目,如虛擬現實、全息投影技術等,在演出中不斷創(chuàng)新應用;跨文化傳播與接受度亦為研究要點,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出案例,探討其傳播挑戰(zhàn)與接受度提升策略??傮w而言,沉浸式舞臺演出的研究仍處于不斷發(fā)展和深化的階段。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表演形式的多樣化,沉浸式舞臺演出的研究將更加深入和全面,為這一領域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三、沉浸式舞臺演出的特征與要素
場景設計:沉浸式舞臺演出通常會在一個特定的場景或環(huán)境中進行,這個場景需要經過精心的設計和布置,以營造出逼真的氛圍和情境。這可以包括燈光、音效、道具、布景等元素。
演員表演:沉浸式舞臺演出中,演員的表演是至關重要的。他們需要通過精湛的表演技巧,將觀眾引入故事中,讓他們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演員的表演需要真實、自然,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
觀眾參與:沉浸式舞臺演出強調觀眾的參與和互動。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選擇,參與到演出中去,與演員互動,影響劇情的發(fā)展。這種參與感讓觀眾更加深入地融入場景中,增強了沉浸感。
故事情節(jié):沉浸式舞臺演出通常有一個核心的故事情節(jié),這個故事情節(jié)需要引人入勝,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和情感上的投入。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需要考慮到觀眾的參與和互動,讓他們能夠有所期待和發(fā)現。
技術應用:沉浸式舞臺演出通常會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投影、虛擬現實、全景聲等,來增強觀眾的沉浸感。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入地融入場景中,感受到更加逼真的體驗。
靈活性:沉浸式舞臺演出需要具備靈活性,能夠根據觀眾的反應和參與程度進行調整和改進。這要求制作團隊具備高度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隨時應對各種情況。
總的來說,沉浸式舞臺演出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藝術形式,它打破了傳統演出的界限,讓觀眾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演出中去。通過精心的場景設計、演員表演、觀眾參與、故事情節(jié)和技術應用等要素的結合,沉浸式舞臺演出能夠創(chuàng)造出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體驗。
四、傳統劇場空間與沉浸式演出的融合
傳統劇場空間與沉浸式演出的融合是一個引人關注的發(fā)展趨勢,這種融合為部分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戲劇體驗,使他們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劇情之中。
傳統劇場通常以舞臺為中心,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而觀眾則坐在觀眾席上觀看。這種形式的演出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演員的表演技巧、劇本的精心編排以及舞臺美術的呈現等。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觀眾對于演出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僅僅是被動地觀看演出,而是希望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
沉浸式演出則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演出形式,它打破了傳統劇場的限制,將觀眾引入一個全新的、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中。這種演出形式通常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60度投影等,將觀眾包圍在一個全方位的視聽盛宴中。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察者,而是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可以與演員互動、參與劇情的發(fā)展。
傳統劇場與沉浸式演出的融合則結合了兩種形式的優(yōu)點。一方面,傳統劇場的舞臺表演、劇本編排和舞臺美術等經典元素得以保留,確保了演出的藝術性和專業(yè)性;另一方面,通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劇情之中,享受到一種全新的沉浸式體驗。
實現傳統劇場與沉浸式演出的融合需要克服一些挑戰(zhàn)。首先,技術的運用需要得當,以確保演出的順暢進行。其次,需要保持劇情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以避免過于復雜的技術手段干擾觀眾的體驗。此外,還需要考慮觀眾的舒適度和安全性,以確保他們在參與演出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體驗。
然而,一旦克服了這些挑戰(zhàn),傳統劇場與沉浸式演出的融合將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享受。同時,這也將為藝術家們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推動戲劇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五、音樂舞臺劇《英雄楊根思》在沉浸式演出方面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
(一)《英雄楊根思》的沉浸式舞臺設計
1.投影輔助舞臺空間設計
在空間設計方面,為了賦予觀眾開闊的視野,將傳統舞美與多媒體技術相融,使表演空間從一般意義上的平臺區(qū)域延伸至觀眾席兩側的幕墻和天花板,著力打造沉浸式的劇場效果,利用紗幕、投影等多維技術手段讓觀眾身臨其境。如在實景布景的舞臺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虛景視覺效用,無數“敵機”同時飛過劇場上空,觀眾不再像以前那樣始終面向前方目視舞臺,而是主動仰首觀望,仿佛置身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頭頂的炮彈馬上就要落在自己的身邊。利用投影造景的方法,不論是小河潺潺的家鄉(xiāng)美景,還是漫天炮火的戰(zhàn)地,舞臺所呈現出的每處事物、每處細節(jié)都是客觀真實與主觀真實相互作用的產物。再如楊根思與敵人同歸于盡時的爆炸場景,猛烈的“火焰”從舞臺中央迅速擴散到劇場和觀眾席的天花板以及四周的幕墻上,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汽油燃燒彈的威力,以及楊根思犧牲時的慘烈和悲壯。這些從山石到銀杏樹、船只、推車、槍支、石碑等實景實物,還包括實景之上衍生的多媒體虛景,共同營造了或溫馨、或緊急、或雄壯、或詼諧的舞臺氛圍。而導演依據情節(jié)主線,創(chuàng)設出與劇情相契合、與氛圍相適應的視覺群像,輔以旋轉舞臺的設計方式,不僅便于快速切換場景,保持故事的連貫性與觀賞性,還能將有限的舞臺表演空間拓展為無限的敘事空間。
2.道具與燈光運用
燈光的呈現與運用也是該劇在舞美設計上的一大亮點。燈光是舞臺的重要表現元素。該劇除了緊跟主角以設置視線焦點、凸顯人物形象外,光線更以獨到的想象力擺脫了固有的戰(zhàn)場場景,將布景、影像、表演融為一體,使故事情節(jié)生動真切。如蘇團長被手榴彈擊中的那一刻,一白一紅兩道截然不同的光束垂直灑下,既是對其偉大犧牲的歌頌,也是對生與死的分割;文秋紅在沖洗照片時,燈光的投射塑造了一個極為窄小的空間,紅藍的兩種撞色也讓少女的情懷在意境中朦朧;戰(zhàn)場殺敵,遭遇空襲,戰(zhàn)士們的躲閃在雜亂的燈光下無所遁形,一束束刺眼的光照與醒目的閃動意在模擬美軍的掃射和炮火的殘酷,一幕幕高能場景緊抓觀眾眼球,不僅震撼人心,更深刻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酷慘烈與犧牲的偉大意義。誠然,作為一部紅色主題戲劇,舞美中的紅色道具與意向符號并不少見。該劇前有紅纓槍、石碑刻字,后見表彰的紅花、不倒的國旗,這抹“紅”包含期望、鼓舞、獎賞與信仰,被賦予了不同的現實意義,“未盡之言”所體現出的隱含線索也賦予了劇目舞臺背后的深刻內涵。如在演出最后《英雄》唱段中,漫天的紅花傾灑而下,紛揚的情感映襯著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的錚錚誓言,像是在激勵后人要銘記紅色歷史、賡續(xù)紅色血脈。
3.全景聲技術的運用
音效與音樂在音樂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劇運用了全景聲技術,不僅豐富了音樂劇的表現形式,還為觀眾帶來了更加沉浸式的觀劇體驗。首先,全景聲音效為音樂劇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加立體和逼真的聲音環(huán)境。它能夠精確控制聲音的方向、距離和強度,使得聲音在劇場內傳播得更加自然、真實。這樣的音效設計不僅讓觀眾能夠更清晰地聽到每一個角色的臺詞和歌唱,還能感受到聲音在場景轉換、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巧妙運用。例如,在表現長津湖戰(zhàn)斗場景時,全景聲模擬出不同方向的人聲、身后的坦克聲、頭頂的飛機的轟鳴聲等背景音效,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真實戰(zhàn)場的中心點。此外,全景聲音效與音樂的緊密結合為音樂劇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音效可以為音樂提供背景和支持,使得音樂在表現上更加立體、豐滿;而音樂則可以為音效提供情感和節(jié)奏上的引導,使得音效在運用上更加精準、有力。全劇將泰興地方民謠《涼月子巴巴》符號化,構成“英雄母親”的形象,通過空靈的女聲,采用齊唱方式,結合不同場景中的風聲、水聲、槍炮聲等音效,既表現出溫婉如水、楚楚生動的母親形象,也傳達出思念、訣別等不同的情緒。
(二)沉浸式舞臺演出對傳統劇場的影響與挑戰(zhàn)
1.劇場空間利用
傳統劇場通常具有固定的舞臺和觀眾席布局,而沉浸式舞臺演出往往打破了這一常規(guī)。它要求劇場空間更加靈活多變,以適應不同演出場景的需求。因此,傳統劇場在引入沉浸式演出時,面臨著如何有效改造和利用現有空間的挑戰(zhàn)。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主創(chuàng)團隊嘗試對荔枝大劇院的空間進行局部改造,如降下樂池,將凌亂的石塊鋪至觀眾席前排,以擴大舞臺區(qū)域;設置可轉動的布景和道具來實現場景的快速變換;在劇院的不同位置共安裝18臺激光投影機,將觀眾席區(qū)域的天花板和兩側的幕墻設置為投影介質;除了利用原有的音響,還在觀眾席后方左右位置臨時增加了環(huán)繞音響設備。這些改造旨在打破傳統劇場空間的限制,為觀眾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觀劇體驗。然而,這也對劇場硬件設施的協調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模式
沉浸式演出強調演員與觀眾之間的緊密互動,這與傳統劇場中演員與觀眾相對隔離的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該劇沉浸式演出中,觀眾和演員之間的“楚河漢界”變成了從舞臺伸向觀眾席的石階。觀眾可以與演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甚至仿佛參與到演出的過程中。如團長犧牲后楊根思坐在石階上思念的場景,演員離觀眾幾乎只有2米左右的距離,表演的眼神和微表情,唱歌的口型和聲量,妝發(fā)的細節(jié),服裝道具的材質,觀眾都看得一清二楚。在這樣“壓力”下,演員需要把觀眾當作場景的一部分來“真情流露”。筆者在演出排練時就坐在觀眾席第一排的位置,曾數次被演員的精湛表演和舞臺的沉浸式氛圍深深地打動。這種互動模式的轉變對傳統劇場的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具備更強的即興表演能力和觀眾互動技巧,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音樂舞臺劇《英雄楊根思》以深刻的主題、創(chuàng)新的敘事、精湛的表演和沉浸式的舞臺效果獲得成功,展現了傳統劇場空間與沉浸式演出融合的廣闊前景。為推動其持續(xù)創(chuàng)新,筆者認為:未來在該領域的研究應關注優(yōu)化劇場空間布局,提高觀演舒適度,包括座位配置、舞臺設計和聲學效果的靈活性,同時提升空間利用效率。加強觀眾與演出的互動,創(chuàng)新互動環(huán)節(jié),平衡觀眾參與和劇情推進,確保觀演關系的和諧。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是關鍵,應探索將先進技術(如VR、AR)融入演出,為觀眾帶來深刻的藝術體驗,并確保技術為藝術服務。此外,應拓展多元化票務和宣傳渠道,與社交媒體、流媒體平臺合作,制定合理公平的票務策略,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這些研究將有助于推動傳統劇場空間與沉浸式演出的融合發(fā)展,節(jié)約社會資源,提升觀眾體驗,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創(chuàng)意視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