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1年以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體保持較快增長,產品種類數量增加,日本長期位居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國別市場第一位,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然而,近年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合作發(fā)展中仍存在總量相對不足、增勢趨于放緩、后勁較為乏力、產品種類數量拓展有限、結構不夠合理、合作層次偏低、貿易互補性減弱、頻遭貿易壁壘和外部競爭持續(xù)加劇等問題。新時期,中國應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建設為重要契機,加速推進國內農業(yè)經濟轉型升級,完善農產品質檢體系,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日兩國農業(yè)戰(zhàn)略對接,完善雙邊合作機制;拓展產品種類數量,積極培育貿易新增長點,以增擴數量來調整結構;促進雙邊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談判,推進互聯(lián)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創(chuàng)新貿易合作方式,推廣跨境電商業(yè)務,實現(xiàn)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
中圖分類號:F74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4)05-0047-12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4.05.005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人文相近,自然資源差異大,雙方農業(yè)經濟互補性較強,交集多,貿易合作成效顯著,尤其日本長期作為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第一大國別市場,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日本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發(fā)達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農產品進口貿易大國,位居第五位,進口貿易金額約800億美元,其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消費層次較高,未來發(fā)展前景看好。2022年1月1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生效實施為中日雙邊經貿合作發(fā)展提供了新機遇、創(chuàng)建了新平臺,這是中日兩國首次達成自貿協(xié)定[1],根據協(xié)定,日本承諾將對中國近六成的農產品進口實施“零關稅”,同時,還將逐步開放農業(yè)投資與農業(yè)服務業(yè),并深入實施貿易規(guī)則一體化改革,其必將有利于改善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環(huán)境,推動雙邊貿易進一步發(fā)展[2]。然而近年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總體趨于下降,增勢逐漸放緩,合作地位不斷下滑,影響力持續(xù)減弱,競爭加劇,挑戰(zhàn)日益嚴峻。新時期,面對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形勢,中國政府應深化國內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強品質,外樹形象,增進中日雙邊經貿合作友好協(xié)商,完善雙邊農業(yè)合作機制,增進互補性,減少競爭性,優(yōu)化通關流程,創(chuàng)新貿易模式,推動中國農產品對日本出口貿易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的歷程與特征
自2001年以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成效顯著,總體規(guī)模保持較快增長,彼此互為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出口產品種類數量增加,產品結構趨于優(yōu)化,出口貿易合作中仍以競爭優(yōu)勢類產品為主,雙方合作是優(yōu)勢互補、互利共贏的[3]。
(一)貿易總量與地位
以中國商務部關于農產品貿易統(tǒng)計口徑為基礎,根據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UN Comtrade)資料統(tǒng)計:2001—2012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呈波浪式上升。200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為57.17億美元,日本位居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首位,所占比例高達35.79%[4]。201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09.92億美元。2012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達到歷史峰值119.77億美元,同比增長8.96%[5]。自2012年以來,中日兩國因“釣魚島事件”導致雙方政治關系惡化,較大程度上影響了雙邊經貿合作正常發(fā)展。2013—2020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震蕩起伏,略微下降。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響,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同比下降6.92%。202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呈現(xiàn)止跌回升、逆勢上揚態(tài)勢,同比增長6.57%,但日本首次失去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一大市場地位,退居第二位,僅次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所占比例為12.81%。2022年1月1日,RCEP的正式生效實施為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2022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小幅增長3.25%,金額為106.02億美元,日本在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為11.69%。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為101.60億美元,同比下降4.17%,日本蟬聯(lián)中國農產品出口第二位,僅次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109.83億美元),所占比例降至10.30%(圖1)。
(二)種類結構與重點產品
200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產品種類分別為HS16(肉、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以及昆蟲的制品)、HS03(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HS07(食用蔬菜、根及塊莖),所占比例分別為25.35%、16.85%和15.75%,合計為57.95%。2001—2023年,HS16一直位居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首位,中日雙方長期互為該類產品貿易的第一大合作伙伴。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產品種類分別為HS16、HS03、HS20(蔬菜、水果、堅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增長率分別為-11.62%、-11.19%、-1.44%,所占比例分別為23.86%、17.30%和16.18%,合計為57.34%。
以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商品名稱及編碼協(xié)調制度(2022)》6位為基準:200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為486種,其中,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為10種,前十位產品集中度為40.31%。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為482種,其中,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增至23種,HS160232(雞肉制品)位居首位,所占比例為7.02%,中國是日本雞肉制品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國,所占比例為33.26%,僅次于泰國(65.27%);HS160417(鰻魚制品)排名第二位,所占比例為4.15%,中國是日本鰻魚制品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國,所占比例高達99.06%;前十位產品集中度為36.48%,見表1。
(三)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
中國作為農業(yè)經濟大國,位居世界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五位,但近年來隨著國內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短板日益凸顯,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日趨減弱[6]。根據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測算,中國農產品RCA由2001年的0.77持續(xù)下降至2023年的0.33,為比較劣勢。以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商品名稱及編碼協(xié)調制度(2022)》6位為基準,2001—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競爭優(yōu)勢類的產品種類數量及金額所占比例趨于下降,由極強競爭優(yōu)勢轉為較強競爭優(yōu)勢;同時,比較劣勢類的產品種類數量及金額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由2001年的7.95%上升至2023年的35.46%,見表2。另外,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前十位產品仍為競爭優(yōu)勢,但較2001年有所減弱,其中,中國雞肉制品的RCA由2001年的5.43降至2023年的0.76,為比較劣勢,大幅低于同期泰國雞肉制品的RCA(21.41)。
(四)貿易互補性
貿易互補性指數(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TCI)反映了進出口貿易雙方在某類產品供需之間的吻合度[7]。2001—2008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TCI呈大幅下降態(tài)勢,其中,200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TCI為1.33;2008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TCI連續(xù)降至0.46,貿易互補性較弱[8]。自2009年以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TCI仍延續(xù)以往下滑態(tài)勢,但降幅相對有所收窄。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TCI小幅回升至0.35(圖2)。
二、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貿易增速趨于放緩,外部挑戰(zhàn)加劇
自2011年以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體規(guī)模一直徘徊于100億美元左右,增勢乏力,近年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甚至還連續(xù)逆勢下滑,2023年同比下滑4.17%。農產品在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12.72%下降至2023年的6.45%。從橫向對比來看,與同期美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125.38億美元)尚存在一定差距。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增速大幅放緩,同比下滑4.17%,大幅低于同期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增速(0.77%)和日本農產品進口貿易增速(9.72%),進而導致日本在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及中國在日本農產品進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2023年中國在日本農產品進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十余年來的最低水平,僅為11.78%,大幅落后于同期美國在日本農產品進口貿易中所占比例(18.17%)(圖3)。2007年8月15日,日本與東盟簽署了自貿協(xié)定,雙邊經貿關系日益密切,自2008年以來,東盟在日本農產品進口貿易中所占比例開始逐漸超過中國水平,尤其近年來日本與東盟國家農產品進口貿易合作全面推進,貿易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2023年其貿易金額已達119.80億美元,所占比例為15.39%。另外,日本所主導和參與的各類區(qū)域自貿協(xié)定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CPTPP)、雙邊自貿協(xié)定如《日本與歐盟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EPA)等,也給中國農產品對日本出口貿易發(fā)展帶來巨大的“競爭效應”和“替代效應”。
從出口貿易大類分析,HS16長期作為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第一大類產品,但中國在日本HS16進口貿易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持續(xù)下滑,所占比例已由2001年的48.46%下降至2023年的35.30%,泰國(35.20%)緊跟其后,其追趕勢頭較為迅猛。另外,中國曾長期位于日本HS03進口貿易的首位,2023年已下滑至第三位,所占比例為10.39%,僅次于智利(12.32%)、美國(10.51%)。從出口貿易具體產品分析,2001年中國位居日本雞肉制品進口貿易首位,所占比例高達57.64%;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退居第二位,其中,2023年所占比例降至33.26%,僅約為泰國的一半。從產品貿易互補性與出口均價的橫向對比分析,中國在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所面臨的外部挑戰(zhàn)將日益嚴峻。綜上所述,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既受中國農產品自身國際競爭力持續(xù)減弱的掣肘,同時也面臨諸多外部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挑戰(zhàn)。
(二)產品數量拓展有限,集中度相對偏高
2001—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產品種類數量拓展相對有限,基本徘徊于400~500種,缺乏新的貿易增長點,部分新增產品的貿易規(guī)模相對有限,發(fā)展后勁不足,可持續(xù)性較弱,較大程度上束縛了雙方貿易合作潛力的全面挖掘。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為482種,較2001年(486種)減少4種,大幅低于同期中國農產品出口產品種類數量(813種)及日本農產品進口產品種類數量(870種),也低于美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產品種類數量(560種)。
產品種類數量拓展不足,也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集中度。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前十位產品集中度為36.48%(圖4),雖然較2001年(40.31%)有所下降,但總體仍相對偏高,風險較為聚集,其大幅高于同期中國對世界農產品出口貿易前十位產品集中度(26.17%)和日本自世界農產品進口貿易前十位產品集中度(28.87%)。
(三)貿易互補性減弱,不對稱問題突出
2001—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總體呈持續(xù)下降態(tài)勢(圖2),目前中國對日本農產品TCI僅為0.35,僅相當于2001的三分之一。也遠低于同期美國(1.11)、東盟(1.15)對日本農產品TCI水平。
各大類產品互補性指數同樣存在不同程度下滑,且不對稱,影響了雙方貿易合作潛力的挖掘。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前三大類產品(HS16、HS03、HS20)的貿易互補性相對較強,TCI分別達4.08、1.13、1.20,但較2001年均呈現(xiàn)大幅下滑態(tài)勢。2023年中日雙方在HS14(編結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產品)、HS24(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非經燃燒吸用的產品,不論是否含有尼古?。黄渌┤梭w攝入尼古丁的含尼古丁的產品)等方面的貿易互補性顯著增強,但雙方長期在該領域的貿易合作規(guī)模卻相對有限,有待未來進一步挖掘合作潛力,見表3。
(四)合作層次偏低,貿易條件趨于惡化
2001—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以制成品(HS16—HS24,HS3301,HS3501—HS3505,HS380910,HS382460)為主。其中,2001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制成品所占比例為44.31%,2007年制成品所占比例攀升至歷史峰值,為59.81%,但自2008年以來制成品所占比例呈連續(xù)下降趨勢,2023年制成品所占比例降至55.00%(圖5)。誠然,初級產品附加值有限,貿易綜合效益不高,并易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外部風險較多,加之市場可替代性較強,導致合作發(fā)展缺乏平穩(wěn)性和可持續(xù)性。
圖5 2001—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制成品所占比例
長期以來,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粗放型特征較為明顯,較多依賴數量擴張,一方面,中國對日本主要農產品出口均價較多低于同期對世界出口均價水平;另一方面,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均價普遍呈現(xiàn)下降趨勢,貿易條件趨于惡化。2023年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前十位產品中有六個產品的出口均價呈現(xiàn)不同程度下降趨勢,其中,出口貿易規(guī)模位居前列的雞肉制品、鰻魚制品的出口均價較2022年分別下降3.72%、10.53%,見表4。
(五)貿易自由化程度偏低,出口頻遭貿易壁壘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對本國農業(yè)保護范圍較廣且程度較高,對大多數農產品仍維持較高的進口關稅[9]。根據《世界關稅報告(2024)》,日本農產品最惠國待遇(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MFN)簡單平均進口關稅稅率高達12.2%,遠超同期歐盟(10.8%)、美國(5.0%)、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0%)等。根據RCEP框架下中日雙邊自貿協(xié)定的降稅計劃安排,以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商品名稱及編碼協(xié)調制度(2022)》的9位為基準:日本將自中國農產品進口貿易產品列入其降稅清單的種類數量相對偏少,其中,承諾立即降為“零關稅”的為715種,占農產品總數不足三分之一;降稅速度較慢,時間跨度較長;另設有不降稅產品數量多達1 033種,約占農產品總數的46.28%;至第21年日本給予中國農產品進口“零關稅”覆蓋率僅為53.72%,顯著低于同期其給予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優(yōu)惠待遇水平(72.01%),見表5。從具體產品分析,日本未能將中國對其出口的重點農產品納入降稅計劃之中,如2023年日本對雞肉制品(HS160232)進口仍保持不降稅(關稅稅率為21.3%),進而大幅增加貿易成本,削弱產品競爭力,制約貿易規(guī)模增擴,影響企業(yè)經濟效益。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高度保護國內農業(yè),在農產品進口管理中設置了大量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衛(wèi)生與植物檢疫等),大幅提升市場準入門檻,掣肘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正常發(fā)展[10]。2006年5月29日,日本政府頒布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農產品進口質檢標準,導致中國農產品對其出口中頻遭技術性貿易阻礙[11]。如日本對茶葉農藥殘留(maximum residue limit,MRL)檢測指標達276項,不限量標準則參考歐盟要求(即MRL一律控制在0.01mg/kg以下);而目前中國現(xiàn)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12]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2,4滴丁酸鈉鹽等1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1—2022)》[13]中關于茶葉的MRL檢測指標為74項(另外以飲料類包含茶葉涉及MRL檢測指標36項),檢測指標種類數量及其標準要求均大幅低于日本。2023年中國對日本茶葉出口貿易金額持續(xù)銳減至0.53億美元,僅約為2001年(0.90億美元)的六成左右,中國在日本茶葉進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已由2001年的60.08%急劇萎縮至2023年的33.07%。另外,日本在進口產品檢測標準方面常常對來自中國的農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歧視政策,如關于進口雞肉中的農獸藥殘留(克球粉)標準,對中國的要求是0.01 mg/kg,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標準則是0.05 mg/kg[14]。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醫(yī)藥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發(fā)布的歷年進口食品檢測統(tǒng)計報告:2004—2023年,中國違反食品衛(wèi)生法事件數量為5 373件,約占同期全球各國違反事件總數(18 969)的28.33%,成為其進口關注重點對象。2023年日本通報中國違反食品衛(wèi)生法事件的數量為206件,較2022年(195件)有所上升,主要涉及產品類別為蔬菜及制品、糧谷及制品、水產及制品等;違反原因主要為農藥殘留、微生物污染、黃曲霉毒素等。2023年日本對中國農產品進口抽查件數占進口總量的比例再度提升至9.43%,明顯高于同期日本對全球(8.48%)、美國(8.31%)等的抽查比例(圖6)。
三、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的政策建議
(一)提升中國農產品品質,完善出口產品質檢標準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錨定建設農業(yè)強國目標,全面構建中國式農業(yè)現(xiàn)代化,加速推進中國國內農業(yè)經濟轉型升級,深化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科技興農、綠色興農戰(zhàn)略[15]。靈活運用WTO的“綠箱政策”,加大財政、金融、保險、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全面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整合國內農業(yè)優(yōu)勢資源,組建專業(yè)農業(yè)合作社,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型農業(yè)類企業(yè),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實施標準化生產,增強生產經營規(guī)模經濟效應。踐行綠色發(fā)展新理念,構建綠色生產綜合體系,嚴格規(guī)范農藥、化肥、生長素的使用,為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大力發(fā)展有機生態(tài)農業(yè),走高質高效的綠色健康發(fā)展之路。對標對表國際農產品質檢標準,參考日本農產品進口檢驗檢疫管理制度要求,不斷完善中國農產品質檢體系。強化企業(yè)市場意識和國際化經營思維,引導國內農業(yè)出口企業(yè)開展國際認證及出口備案工作,推廣實施“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經營模式[16]。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產品溯源制度。深化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延伸產業(yè)鏈,提升附加值,重視特色品牌建設,增強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17]。
(二)完善雙邊農業(yè)合作機制,提升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
新時期,中日雙方政府應高瞻遠矚,著眼于大局,增進兩國政治戰(zhàn)略互信,密切高層對話與交流,管控分歧,推動雙方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良性對接,協(xié)商制定農業(yè)領域中長期合作規(guī)劃,建立重大項目庫和合作清單,有序推進雙邊農業(yè)領域合作走深走實。中方企業(yè)應積極開展市場調研,根據日本國內市場農產品需求動態(tài),精準施策,及時應對[18]。拓展出口產品種類數量,提振自身優(yōu)勢類產品出口,增進互補性合作,減少競爭性沖突[19]。培育貿易新增長點,挖掘合作潛力,優(yōu)化商品結構[20]。中日兩國政府應密切雙方社會民間組織溝通與對話,發(fā)揮雙方農業(yè)協(xié)會作用,減少信息不對稱,為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21]。促進兩國農業(yè)、海關、檢驗檢疫、運輸等相關部門合作,探索實施農產品“兩國一檢”模式,簡化雙邊農產品通關手續(xù),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費用。以中日友好城市為橋梁和紐帶,多軌并行,拓展兩國地方間農業(yè)合作,豐富合作內涵。以RCEP實施為重要契機,秉持互利共贏與友好協(xié)商原則,持續(xù)推進中日雙邊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升級”談判,增擴降稅產品種類數量,加速推進“零關稅”進程,規(guī)范非關稅貿易壁壘,減少歧視,促進公平貿易,增強農產品進口管理信息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分享進出口信息。搭建日本農產品市場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公布日本農產品進口管理制度,收集近年來出口受阻案例,重視歷史問題的原因分析與教訓總結,完善出口預警機制,加強風險評估,支持和幫助國內農業(yè)出口企業(yè)更好地應對貿易摩擦與爭端,實現(xiàn)出口業(yè)務的順暢發(fā)展[22]。
(三)創(chuàng)新貿易合作模式,完善互聯(lián)互通基礎設施
增進中日兩國農業(yè)領域產能投資合作,共建農業(yè)國際產業(yè)園示范項目,增進優(yōu)勢互補,拓展上下游產業(yè)鏈,增強聯(lián)動效應,豐富內涵,提升層次。充分利用RCEP的原產地累積規(guī)則,推動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發(fā)展。同時,增進優(yōu)勢互補,攜手開發(fā)國際市場和第三方市場,實現(xiàn)雙方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雙贏[23]。積極做強兩國一般貿易,不斷優(yōu)化貿易方式。拓展“互聯(lián)網+農業(yè)”內涵,發(fā)展智慧農業(yè),提升中國農業(yè)經濟的數字化水平,推進中日兩國農產品跨境電商業(yè)務,完善信息平臺,培養(yǎng)跨境電商人才,引導和推動國內農業(yè)類電商企業(yè)“走出去”,借助日本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優(yōu)勢擴大宣傳,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24]。推動兩國互聯(lián)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體系,構建地區(qū)性農產品貿易集散中心,增設兩國農產品貿易專航,提升多式聯(lián)運效率,降低物流費用,實現(xiàn)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全面升級發(fā)展,不斷增進中日兩國國家利益,更好地惠及雙方社會民眾。
[參考文獻]
[1]黃會丹.RCEP背景下中日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與潛力分析[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15(2): 9-15.
[2]馬文秀, 李瑞媛.RCEP生效對中日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 2023, 2355(15): 56-60.
[3]劉曉亮, 姚永瑾.RCEP生效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的影響及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 2023, 408(1): 26-32.
[4]張云芝.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現(xiàn)狀及對策探討[J].世界農業(yè), 2011(5): 65-69.
[5]王圓.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研究[J].中國林業(yè)經濟, 2020, 164(5): 61-63.
[6]李蓓, 沈丹萍, 邵繼勇.中日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J].日本研究, 2006(3): 41-44.
[7]于津平.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qū)間的比較優(yōu)勢與貿易互補性[J].世界經濟, 2003, 26(5): 33-40.
[8]孫曉海, 江激宇, 呂長勇.中國與日本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34(1):66-72.
[9]史亞千, 邢軍, 趙興方,等.RCEP對中日動植物及其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中國動植物檢疫, 2023, 39(8):66-71.
[10]韓建東.我國農產品適應日本貿易壁壘的對策[J].日本問題研究, 2004, 18(1): 17-21.
[11]李銘, 黃蔚.日本 “肯定列表制度” 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J].亞太經濟, 2008(5): 39-42, 56.
[12]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農業(yè)農村部, 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 2763—2021[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21.
[13]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農業(yè)農村部, 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2, 4-滴丁酸鈉鹽等1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 2763.1—2022[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23.
[14]史亞千, 邢軍, 張風展, 等.RCEP對中日農食產品貿易的影響[J].中國海關, 2023, 412(7):80-82.
[15]王晰, 雷源.中國與日本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J].農業(yè)經濟, 2021, 412(8): 117-119.
[16]周向陽, 夏英, 薛桂霞, 等.基于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的日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經驗及啟示[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20, 104(2): 90-94.
[17]王國華.日本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構建及影響研究[J].世界農業(yè), 2016, 446(6): 11-15, 30.
[18]樊晶慧, 朱方林, 朱大威.RCEP對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貿易影響及潛力分析[J].江西農業(yè)學報, 2023, 35(3): 179-184, 195.
[19]樊晶慧, 朱方林, 朱大威.中國出口日本農產品的競爭力和互補性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 2023, 416(9): 21-28.
[20]商偉, 管娜.試析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J].日本問題研究, 2009, 23(2): 16-19.
[21]徐玥.日本農產品出口促進措施及對中國的啟示[J].農業(yè)經濟, 2020(9): 115-117.
[22]公維麗, 楊增旭, 童廣印.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分析:以中國對日本出口為例[J].棗莊學院學報, 2020, 37(5):110-117.
[23]馬文秀, 李瑞媛.RCEP生效對中日貨物貿易的影響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 2022, 36(4): 11-26.
[24]向紅梅.日本農產品電子商務發(fā)展實踐及借鑒[J].世界農業(yè), 2017, 454(2): 149-153.
[責任編輯 劉俊華]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with Japan
ZHENG Guofu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Guangx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China)
Abstract:" Since 2001, Chinas overall export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Japan has maintained rapid growth,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variety and quantity of products. Japan has long been the largest national market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cooperation with Japan, such a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otal volume, slowing growth, weak momentum, limited expansion of product types and quantities, unreasonable structure, low level of cooperation, weakened trade complementarity, frequent obstacles from trade barriers, and continued intensification of external competition. In the new era, China should take the RCEP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economy, improve the 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mote the alignment of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improve b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Expand the variety and quantity of products, actively cultivate new growth points in trade,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by increasing the quantity. Promote b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negotiations,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onnected infrastructure, optimize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novate trade cooperation methods, promote crossborder ecommerce busines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apans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Key words: China; Jap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rad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基金項目:中央農辦、農業(yè)農村部鄉(xiāng)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軟科學項目(RKX202104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9XJY015);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高層次人才項目(2023SBNGCC006);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自治區(qū)級一流專業(y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國際投資”一流課程項目(GMYLKC2205)
作者簡介:鄭國富,男,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農產品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