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本殖民同化的影響與琉球身份認同的重構

        2024-01-01 00:00:00王重斌戴維來
        日本問題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琉球民族文化日本

        摘 要:琉球被日本吞并后,經歷了日本政府的殖民同化政策,包括政治上的軍事占領和行政控制、經濟上的資本主義化改造、文化和教育領域的“皇民化運動”等,這些措施系統(tǒng)性地解構了琉球固有的身份體系,削弱了琉球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主體意識。戰(zhàn)后,美國對琉球的占領以及琉球“回歸”日本后的“復歸”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琉球身份的重塑,包括尋求政治認同、文化復興、爭取原住民權益、民族意識覺醒以及謀求自治等。琉球身份認同重塑的未來走向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日本政府依然堅持對琉球的統(tǒng)治,美軍依然駐扎琉球,殖民主義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繼續(xù)影響琉球人的身份認同。深入研究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對琉球人身份認同的具體影響機制十分必要,可借此更好地理解琉球社會文化的復雜性,深化對日本殖民同化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琉球;日本;殖民同化政策;民族文化;身份重構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4)05-0022-14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4.05.003

        琉球作為一個曾經獨立的王國,擁有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但自1879年被日本吞并、納入版圖后,琉球遭受了日本長達百余年的殖民化統(tǒng)治。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對琉球采取了全方位的殖民同化政策,從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對其進行全面改造,力圖將其徹底納入日本的國家體系。這一殖民同化過程,對琉球社會發(fā)展軌跡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給琉球人的族群身份認同帶來了強烈的沖擊與挑戰(zhàn)。

        一、研究背景

        本文兩個核心概念是日本對琉球的殖民同化和琉球人追尋自我的身份認同。殖民同化主要是指宗主國對殖民地采取各種手段,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方方面面對其進行全面改造,力圖在制度、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使其向宗主國趨同,最終成為宗主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過程。近年來,學者開始關注殖民同化中的權力運作機制。對于殖民同化的內涵,卡米拉·韋斯特伍德將其界定為宗主國以其價值觀、生活方式為標準,對殖民地進行文化滲透乃至強制改造的過程[1]。而身份認同則是指個人對自身所屬群體(如民族、國家、地域、階層等)的歸屬感和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感依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本文試圖以日本對琉球實施殖

        民同化政策為切入點,重點關注其對琉球人身份認同的塑造和影響,以期深化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對于琉球民族而言,其身份認同經歷了一個從自然形成到被殖民解構,再到戰(zhàn)后重構的復雜過程。在琉球王國時期,琉球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和文化共同體。盡管長期處于中日兩大國的朝貢體系中,但憑借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和外交策略,琉球在相當程度上維持了自身的主體性。這一時期,琉球人以尚氏王朝為政治歸屬,以獨特文化符號為精神紐帶,以海洋貿易為經濟基礎,形成了一套穩(wěn)定的身份認同體系。夏敏從明清中國與琉球文學關系的角度,詳細考察了琉球王國與當時中國緊密的藩屬聯(lián)系。明清時期,琉球與中國保持著長達507年的邦交關系,稱為宗藩關系。中國文化在明清時代大量東漸到琉球,琉球在方方面面全盤吸收中國文化,漢語成為琉球王室官方文書用語[2]。王海濱對琉球名稱的演變與沖繩問題的產生作了梳理研究。他認為,無論從歷史還是從法理角度來看,琉球的主權及前途地位問題直到現在皆屬未曾了結之案[3]。徐勇、湯重南主編的《琉球史論》從客觀的歷史研究角度,完整介紹有關琉球王國的歷史及其諸多現實遺留問題[4]。中國與琉球之間的關系,與日本與琉球的關系有著明顯的不同。琉球與中國之間有著明確的儀式和規(guī)范,顯示出琉球的一種獨特的地位[5]。

        然而,這一格局在日本明治政府對琉球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后被徹底打破。1879年日本的“廢藩置縣”,標志著琉球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終結。此后數十年間,日本在琉球大肆推行殖民同化政策,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系統(tǒng)性地瓦解著琉球固有的身份體系。在政治方面,琉球淪為沖繩縣,原有的統(tǒng)治機構和權力精英被徹底廢除。在經濟方面,日本資本大舉入侵,對琉球進行赤裸裸的掠奪,破壞原有經濟結構。在文化方面,日本強力推行“皇民化”教育,貶抑琉球語言習俗,扼殺其民族特質。在社會方面,移民殖民、分化離間,使琉球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群體依托。種種措施無不體現日本帝國主義“解構”琉球身份認同的殖民邏輯。對于日本在琉球推行殖民同化、解構琉球政治與文化身份認同的具體過程,學界已有不少研究,如波平恒男的《東亞近代史中琉球的吞并》[6]等,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川畑恵較為詳細地考察了“琉球處分”過程及對琉球的吞并[7]。近年來隨著后殖民理論研究的深入,作為日本帝國邊緣的琉球殖民歷史進一步受到關注[8]。我部政男對近代日本與琉球關系作了深入研究,闡述了琉球被納入日本近代化進程的過程[9]。

        關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對琉球人身份認同的影響以及琉球人興起的“抵抗文化”,學界關注較早,但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20世紀中后期,隨著戰(zhàn)后美國對琉球的占領,以及琉球“回歸”日本后的“復歸”運動,琉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開始引發(fā)學界關注。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浪潮中“沖繩論述”的興起,作為地方、少數族裔、弱勢群體,沖繩人的主體意識受到格外關注。勞拉·海因和馬克·塞爾登認為,主張和塑造琉球身份的一個關鍵策略是調動最近的歷史記憶,特別是在戰(zhàn)爭和被占領期間對日本和美國政府的暴力服從的記憶[10]。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井上正道通過實地考察,對沖繩身份的新表述進行了仔細分析。井上正道在探討沖繩身份形成的地方國家全球動態(tài)時,試圖解釋美國在沖繩的長期存在如何促進戰(zhàn)后琉球身份、抵抗文化和深厚的島嶼團結感的形成。他認為沖繩人不再將自己看作一個一直貧困和受壓迫的群體,而是一個自信、多元、接受民主、人權和男女平等理念的中產階級公民。隨著沖繩人“對全球傳播的生態(tài)、男女平等、和平觀念的覺醒”,維持凝聚力變得更加復雜。抵抗文化是沖繩與日美決策者關系較量的一個變量。然而,面對這種抵抗文化的發(fā)展,日本政府努力破壞它,并施加壓力讓沖繩人繼續(xù)支持美國的軍事存在。井上追蹤了這些發(fā)展,巧妙地將當地社會關切與日本國內政治進程、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相連接[11]??偟膩砜?,目前學界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與琉球人身份認同之間復雜糾葛的關注還不夠,對日本在琉球推行的具體殖民同化措施如何影響琉球人的身份認同,其作用機制如何,都有待進一步實證研究。特別是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方方面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通過何種途徑影響了琉球人的身份認同?這些措施造成的認同危機是否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后?琉球人在“回歸”過程中是如何尋求身份重塑的?關于這些問題的探討,對于反思琉球人獨特的心路歷程,理解琉球社會文化的復雜性,乃至推進整個東亞殖民主義理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日本殖民同化政策的實施及其影響

        1879年,日本逮捕琉球國王,正式吞并琉球王國,改名為沖繩縣,并實行嚴厲的同化政策,等同于實施種族“文化滅絕”政策,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對琉球社會進行全面改造。

        (一)1879—1945年日本吞并及殖民同化時期

        1.從政治上實施軍事占領和行政控制

        1879年3月27日,琉球處分官松田道之率熊本鎮(zhèn)臺分遣隊400人、警官160人、內務省官員41人抵達那霸,向首里城全面展開武力進攻,并向琉球國王遞交了一封信函,宣布東京決定廢藩,并結束君主制,實行“琉球處分”,將琉球藩改稱為沖繩縣[12]。

        琉球國王尚泰被軟禁,原王朝貴族被大量撤換,關鍵職位由日本人擔任。與此同時,明治政府在沖繩推行警察制度、司法改革、戶籍管理、土地調查等一系列措施,強化其對琉球的軍事管控和行政統(tǒng)治,剝奪了琉球在政治上的自主權。琉球國王向宗主國中國清政府求助,清政府得知日本此舉立即進行了抗議。在日本吞并琉球的過程中,清政府不斷與日本進行交涉,多次提交照會,堅決主張琉球王國必須復國,始終不承認日本吞并琉球的合法性[4]。事實上,雖然當時琉球曾尋求宗主國清政府的援助,中日圍繞琉球歸屬問題進行了三次交涉,但由于清政府實力衰退,未能阻止日本對琉球的吞并。1882—1883年,中日之間仍在就這一問題進行談判。在重新商討《中日修好條規(guī)》時,清政府再次提出琉球問題,而日本外務省表示要將修改貿易協(xié)議與琉球問題分開討論,但清政府的談判代表反對這一提議。直到1887年,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向日本駐華公使鹽田三郎提出琉球問題尚未解決[13]。然而,日本已經實際控制了琉球,不再理會清政府的立場,拒絕與清政府交涉琉球問題,并關閉了南部邊界。清政府一直未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并吞,而且中日兩國在琉球問題上沒有簽署任何條約。琉球問題因此成為中日關系中的一個未決之案。在日本武力占領的過程中,琉球的反抗活動一直延續(xù)至近代,一些王族逃往福建和北京,尋求援助。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更使日本對琉球的殖民統(tǒng)治地位得以鞏固。

        2.從經濟上推行日本化改造

        日本對琉球進行的土地私有化改造,徹底破壞了琉球原有的自然經濟和公社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農業(yè)資本主義化改造。與此同時,大量日本資本涌入,在糖業(yè)、紡織、礦產開發(fā)等領域形成壟斷,日本財閥三井、三菱等在沖繩設立了糖廠、織物廠,對琉球經濟進行全面滲透和控制。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修筑鐵路、公路,為資本輸出、原料掠奪提供便利。在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琉球淪為日本的商品供給地和原料產地,大量廉價勞動力被抽取,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經濟遭到破壞。

        日本統(tǒng)治期間,琉球經濟高度依賴于日本。日本政府在琉球地區(qū)推行了農業(yè)、工業(yè)和基礎設施發(fā)展等政策,實施了一系列的“發(fā)展”計劃,如推廣糖料作物種植、發(fā)展糖業(yè)等小規(guī)?,F代農業(yè)經濟,糖的生產為日本帶來了豐厚利潤。在40年內,琉球的糖料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十多倍,產量增加了大致相同的比例。公路、鐵路、機場、郵政電報、無線電服務以及現代氣象服務開始引入沖繩。隨著沖繩地方政府職能和服務的擴大,成本相應增加,東京政府自然希望將成本負擔的最大部分轉嫁給當地人民。1892年和1893年,每個地區(qū)都召開了代表性議會,可對當地預算提出意見。1896年,各地區(qū)重新劃分,議會被賦予了一定權力,以影響當地稅收和本地支出的預算。1898年,沖繩成立了一個臨時土地調整局,將近76%的土地即傳統(tǒng)的國有土地轉為私人所有,以維持私人企業(yè)、個人稅收和現代管理。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看,這一舉措被視為沖繩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點,也是自琉球國王于1879年退位到1945年被美軍占領之間最重要的事件。這種由國有制到私有制的轉變,必然導致傳統(tǒng)琉球社區(qū)生活的嚴重失序。這場由東京強制實施的政策引發(fā)了激烈的反對。與其他行政區(qū)相比,沖繩與它們之間的差距更加明顯。琉球人直到四十多年后才在東京的議會中獲得與其他日本公民平等的代表權。

        3.在文化教育領域推行“皇民化”運動

        日本試圖切斷琉球與中國的文化脈絡,通過語言同化和改變琉球人的名字實現同化。為從根本上實現對琉球的同化,日本政府在琉球大力推行“皇民化”教育,建立以宣傳天皇制思想為宗旨的學校,強制推廣“國語”,禁止琉球方言的使用。各級學校普遍使用日語教學,宣揚日本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優(yōu)越性,貶低琉球傳統(tǒng)。與此同時,日本還通過修建神社、改易服飾、改名換姓等手段,對琉球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進行全面否定和改造。民間習俗、節(jié)慶活動、祭祀儀式等,無不打上了日本文化的烙印。教育系統(tǒng)在“日本化”計劃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幾乎島上每個孩子都必須接受“同化”教育,經過一兩代人即可逐漸完成“同化”?!巴苯逃澈蟮倪壿嬍侨照Z的強制教學,日本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的注入,也就是“殖民教育”[14]。在日本的強力打壓下,琉球人必須學習日語。琉球傳統(tǒng)語言在其社交生活中變得沒有用處,除研究人員記錄和保存的材料之外,琉球的傳統(tǒng)方言也無法擺脫被遺忘的命運[15]。

        日本政府推行日本教育系統(tǒng),禁止琉球語的書寫,迫使琉球人學習和使用日語,學習和欣賞日本文學、音樂等藝術。此外,日本政府還在琉球建立日式學校、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進一步推進日本化。此外,在社會生活層面,日本殖民當局對琉球民眾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生活方式進行全面干預和改造,不斷向民間滲透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人們被要求穿和服、說日語、過日本式生活,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人際關系網絡、社會組織形態(tài)遭到肢解。這一切無疑對琉球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強烈沖擊,導致其民族自尊心、主體意識不斷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對琉球同化的主要障礙已經被消除。年輕一代傾向于認同全國性的日本利益。有抱負的年輕人把東京或大阪視為未來的希望。隨著八重山和宮古在1921年獲得完全的政治地位,內部統(tǒng)一進程完成了。但是,由于明治時期后被日本武力吞并的琉球是日本殖民主義的產物,“琉球人是日本人這一點并不明顯”,“沖繩人從那時起就被貼上‘落后’‘不文明’‘二等公民’的標簽。吞并之初,我受到了歧視”[16]。一部分知識分子、琉球的貴族和普通民眾,為了擺脫日本人的歧視,開始追求日本人的認同,以獲得與日本其他地區(qū)同等的地位。一些被琉球主流群體看不起的沖繩知識分子在推動“日本人認同”方面扮演了“推手”角色。如伊波冬裕、東名寬準和柳田邦夫等。伊波冬裕被譽為“沖繩學之父”,在琉球時代遭受琉球士族的歧視,他將“琉球處分”稱為一種“奴隸制度的解放”,畢生致力于證明沖繩人與日本人有著相同的祖先,目的就是主張沖繩人可以與日本人平等[17]。

        4.強制鎮(zhèn)壓

        日本對琉球的吞并,激起了一批琉球人士的反抗。日本警察逮捕了大量領導人,將他們關押在監(jiān)獄中,進行了長時間的勸說,并使用暴力威脅他們。琉球的士紳不再是這里的主人,關鍵職位由東京來的日本人填補。數百名新來者超越了舊的貴族階層,形成了新的精英階層。在那霸(首里)的城市貴族與鄉(xiāng)村出生的農民之間的舊模式現在已經改變。從此以后,它將成為沖繩出生的人與來自日本其他行政區(qū)的日本人之間的模式,后者在收入和政府商業(yè)中享有更大的特權和優(yōu)惠待遇。明治政府內務大臣伊藤博文在給沖繩首任縣知事鍋島直彬的信中表示,“陰謀敗露后被捕并遭受酷刑的琉球人出于恐懼而道歉,但從未真誠悔過”。這可以說是一種懷疑的表現,伊藤告誡后者,“不要相信琉球人民” [18]。

        盡管如此,鑒于軍事力量懸殊,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中,琉球的反抗最終以失敗告終。而那些不愿被同化的琉球士族,或隱居山林,或流亡海外。這些流亡者不僅為近代中琉關系提供了新的聯(lián)結,也為戰(zhàn)后琉球人重拾民族意識埋下伏筆。根據美國東方事務專家喬治·科爾的《沖繩:島民的歷史》分析,日本政府對沖繩采取的特殊政策源于一個持續(xù)的安全顧慮:只要中國政府還在支持著顯赫的琉球流亡人士,琉球就可能存在反抗勢力,這對東京政府構成潛在威脅。為了消除這一隱患,日本政府采取了“等待消耗”的策略:讓時間逐漸削弱琉球老一輩親華領導層的影響力,同時通過“皇民化”教育馴化新一代琉球居民,使他們轉變?yōu)橹艺\的“天皇臣民”。這一策略的代價是,在日本其他地區(qū)快速推進現代化的同時,琉球的發(fā)展卻在政策的夾縫中停滯了長達十五年之久[19]。

        (二)殖民同化政策在二戰(zhàn)后的收斂與延續(xù)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二戰(zhàn)結束。根據《波茨坦公告》,琉球群島從日本分離,成為美國的托管地。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美國在沖繩群島上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基地,實施軍事占領。1945—1972年美軍占領沖繩期間,日本對琉球的殖民同化政策確實有所收斂。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取代日本,成為琉球的實際統(tǒng)治者。美軍政府掌握了對琉球的最高行政管轄權,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對當地的直接影響力。琉球被美軍占領,日本這一段殖民地時代暫告結束[20]。

        盡管沖繩居民從“日本臣民”變成了“美國保護民”,但在很大程度上,戰(zhàn)后初期美國對琉球的統(tǒng)治是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延續(xù)。沖繩縣只占日本領土面積的0.6%,卻擁有全國70%的美軍基地。日本將沖繩作為美軍的軍事基地,使它被迫擔負保護日本安全的角色,因此沖繩沒有被納入日本戰(zhàn)后復興及高度經濟增長的結構之下,沒有共享日本經濟增長的繁榮。當時沖繩經濟主要依賴美軍基地的相關收入。沖繩縣仍然是一個貧窮的縣,其收入為全國最低,兒童貧困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這些“貧困”和“基礎”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解決,是因為日本對琉球的殖民統(tǒng)治。

        1971年6月17日,美國與日本簽訂《日本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協(xié)定》(簡稱《琉球群島和大東群島協(xié)定》),將沖繩施政權“歸還”“歸還”以及后文提到的“返還”“復歸”等詞匯,本文僅指占領琉球群島的美國將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方面,不涉及主權變動,也就是琉球群島的主權并不“歸于”日本。日本。協(xié)定同時規(guī)定駐琉美軍基地不撤離,并賦予其治外法權。1972年條約生效后,美國將琉球“返還”給日本的舉動僅涉及行政管轄權的轉移,而未導致琉球主權的實質變動。美國在批準《琉球群島和大東群島協(xié)定》時所發(fā)表的聲明也強調,這一過程并未構成主權變動。并且,盡管行政管轄權轉移給了日本,但美軍在琉球的基地仍被保留,占據了琉球約20%的面積,且享有不受日本干涉的專屬管轄權。這使琉球實際上仍然處于一種“共管”的狀態(tài),即使行政權歸屬日本,美軍在該地區(qū)的存在和權限也似乎并未受到影響。對于1972年日美合謀之下的所謂“沖繩復歸日本”,堅持琉球自主精神的人們稱之為“第三次琉球處分”[4]。1972年,美國“歸還”沖繩并不涉及琉球人民的非殖民化過程,而是對琉球的“重新吞并”,即通過美國和宗主國日本之間的秘密協(xié)議,以“沖繩縣”的名義建立了一個新的殖民地[21]。

        琉球“復歸”日本后至今,日本對琉球的統(tǒng)治在法理上盡管不屬于殖民統(tǒng)治,但實質上仍然具有某些新殖民主義色彩。(1)在政治權力方面,雖然沖繩已成為日本的一個縣,但在政治上并未獲得與日本其他地區(qū)真正同等的地位。一些重大決策,如駐軍用地、基地搬遷等,往往由日本中央政府直接做出,很少顧及當地民意。沖繩在國會議席配置上也常年處于劣勢,難以左右關乎自身的政策制定。這種制度性差別,使沖繩在事實上淪為日本的政治“二等公民”。(2)在經濟利益方面,戰(zhàn)后日本對沖繩的開發(fā)在某種程度上延續(xù)了戰(zhàn)前的經濟剝削邏輯。許多本土財團憑借資金和技術優(yōu)勢,在沖繩大舉侵占市場,壟斷旅游、地產等優(yōu)勢資源。而當地中小企業(yè)在競爭中則處于明顯劣勢,大量利潤被商業(yè)資本攫取。同時,眾多污染性產業(yè)也向沖繩轉移,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3)在軍事基地方面,戰(zhàn)后駐琉美軍基地的長期存在及其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已成為沖繩的沉重負擔,而日本政府對此卻常以“國家安全”為由予以包庇,甚至變本加厲地推進新基地建設,引發(fā)民眾強烈不滿?;貑栴}已成為沖繩人與中央政府矛盾的集中體現,反映日本政府以犧牲琉球利益的方式,維系不平等的日美軍事同盟。(4)在文化身份方面,盡管戰(zhàn)后日本在官方層面開始重視沖繩的地域文化,但主流話語中依然充滿了對琉球文化的偏見和“矮化”。許多媒體、教材仍以奇異化、邊緣化的眼光看待琉球,本土中心主義傾向根深蒂固。而隨著戰(zhàn)后“美國化”“日本化”浪潮的侵蝕,琉球傳統(tǒng)文化自身也面臨失語的危機。文化“去主體化”使當地民眾陷入認同迷失,難以從殖民主義陰影中徹底走出。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戰(zhàn)后初期美日“媾和”導致的政治經濟格局的慣性延續(xù),也有日本政商界基于自身利益對沖繩推行的新殖民政策,更有主流社會根深蒂固的帝國意識和文化偏見。戰(zhàn)后琉球長期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在很大程度上是戰(zhàn)前殖民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延伸。盡管與戰(zhàn)前相比已有了較大改觀,但這并不意味殖民主義在琉球已不復存在。它以更隱蔽、更細膩的方式潛藏于社會肌理之中,成為一種無形的束縛力量。這也是今天許多琉球人仍對身份認同倍感困惑的重要原因。

        換言之,“復歸”后琉球雖名義上重歸日本,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軍事殖民地”,大量土地被美軍占用,當地民眾飽受軍事基地之苦。更嚴重的是,日本政府為鞏固日美同盟,對駐琉美軍的違法行為采取縱容態(tài)度,犧牲琉球人利益。而大量縣外資本的涌入,加劇了沖繩的經濟附庸地位。由此可見,所謂“復歸”,實質上是日美合謀下對琉球實施的“第三次處分”,琉球再次淪為日本的“事實殖民地”。

        (三)日本對琉球殖民同化政策的影響

        日本對琉球地區(qū)實施的殖民同化政策對琉球的影響復雜而深遠。

        1.政治上成為日本一部分

        琉球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體系經歷了劇烈的變化。日本政府在琉球建立了新的政治機構,如警察系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和行政管理機構,對琉球實施直接統(tǒng)治。通過這些機構,日本政府在琉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將琉球完全融入日本的政治和社會體系。被日本吞并后,琉球國王被迫退位,琉球王國成為日本的沖繩縣。日本政府通過直接從東京派遣官員來控制琉球,確保琉球政策與日本的國家利益一致。琉球人被剝奪了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變成了政治被動的對象,而不是主體。琉球人民曾經享有的自治和自主權利被完全剝奪,他們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被迫按照日本政府的意志重構。這種主權的喪失不僅造成了琉球在法律和行政層面發(fā)生的巨大改變,也對琉球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身份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隨著琉球王國的覆滅,日本政府在琉球建立了直接的軍事統(tǒng)治。沖繩縣知事和警察系統(tǒng)直接受日本中央政府的控制,琉球人民在本土事務上的發(fā)言權被極大削弱。琉球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受到了嚴格監(jiān)管和壓制。日本政府對琉球的控制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的直接管轄,還體現在通過軍事手段強化了統(tǒng)治。琉球被納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戰(zhàn)略中,日本在琉球建立了軍事基地,以此作為對外擴張的跳板,特別是作為針對中國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前哨,為日本提供了一個在亞洲增強自己存在和影響力的前沿陣地。美軍占領沖繩后設立了大量的軍事基地,給當地居民和環(huán)境帶來了許多問題,包括土地占用、環(huán)境破壞、噪聲污染和犯罪等。這引發(fā)了琉球地區(qū)居民對基地存在和軍事占用的不滿和抗議。

        2.文化上失去民族獨立身份

        琉球的傳統(tǒng)上層精英,尤其是那些忠于琉球王室的士族,曾被視為“日本化”進程中的障礙。他們遭受了迫害和驅逐,被剝奪了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而新一代的琉球精英被培養(yǎng)成了日本的忠誠臣民。這一過程不僅改變了琉球的社會結構,還加速了文化同化的進程。

        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琉球地區(qū)經歷了深刻的文化變革。日本政府通過實施強制性的教育政策、語言壓制和文化禁令等手段,試圖將琉球地區(qū)融入其統(tǒng)一的文化體系。這一過程導致了琉球傳統(tǒng)文化、語言以及核心價值觀的逐漸喪失和邊緣化。教育政策的強制推行削弱了原有的教育體系,使琉球人逐漸失去對自身傳統(tǒng)知識的傳承。例如,學校教育中對琉球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讓新一代琉球人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大大降低。語言壓制和文化禁令進一步加劇了文化同質化的趨勢,琉球在日本主導的文化滲透下逐漸失去獨特的文化特色。曾經,琉球語沒有母語書寫系統(tǒng),所以大部分琉球歷史文獻都是用漢語書寫的。然而,日本的同化政策迫使琉球人停止使用漢語,改用日語,這使今天的琉球人不得不用日語假名書寫琉球語。這種改變使原有的琉球語失去了其延續(xù)的土壤,特別是在教育體系中,對琉球語的強制性排斥導致年輕一代對其了解甚少,這無疑加速了語言的消亡。

        文化同化對琉球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人們的身份認同受到了挑戰(zhàn)。在日本主導的文化環(huán)境下,琉球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日本文化的認同之間產生了沖突,這對他們的自我認同造成了困擾。其次,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社會等級和角色被日本的社會制度所替代,這也改變了社會的內部動態(tài)。最后,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理解和傳承受到了挑戰(zhàn)。受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傳統(tǒng)的琉球價值觀在日本價值觀的沖擊下逐漸邊緣化,這對琉球地區(qū)的長期穩(wěn)定和身份認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經濟上落后并依附于日本

        二戰(zhàn)后遭受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和被美國長期占領,導致琉球經濟起點低,發(fā)展落后于日本其他地區(qū)。無論以何種標準來衡量,沖繩的實體經濟與日本其他縣所取得的發(fā)展相比均是墊底的。沖繩是日本47個縣中的貧困地區(qū)之一,平均收入最低,失業(yè)率最高[22]。日本厚生勞動省2023年3月公布的2022年薪資結構基本統(tǒng)計調查數據顯示,日本普通勞動者的平均月工資同比增長1.4%,達到31.18萬日元,而沖繩僅為25.2萬日元,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排名第45位。失業(yè)率也比其他地區(qū)高出1~2個百分點,失業(yè)的年輕人數量特別多。2020年,29歲及以下的沖繩人失業(yè)率為32.0%,而同期日本全國的這一數字為26.7%[23]。這種情況并非近年才出現。琉球銀行研究部在1984年編撰的重要著作《戰(zhàn)后沖繩經濟史》中,對琉球“歸還”日本時的混亂狀況進行了詳細描繪:貨幣兌換和美元大幅貶值并發(fā),對沖繩經濟產生了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這導致物價飆升,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引發(fā)許多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動蕩。

        同時,日本將琉球視為資源供給和軍事戰(zhàn)略的重要地區(qū),導致琉球過度依賴旅游業(yè)和美軍基地。1955年,琉球從美軍基地獲得的收入占其所有外匯收入的66.7%,超過出口收入[24]。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現狀有較大改善,但沖繩對美軍基地的相關采購依然有依賴。旅游業(yè)為沖繩帶來了經濟效益,但它也顯示出當地經濟的脆弱性。過度依賴旅游業(yè)意味著在國際市場動蕩或出現如全球性疫情這樣的突發(fā)事件時,沖繩的經濟會受到嚴重沖擊。長期的軍事化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不足,限制了沖繩經濟多元化的可能性。美國軍事設施占沖繩本島陸地面積的15%,占沖繩縣中部和南部九個市町村陸地面積的23%。美軍基地占據了大量土地,限制了其他經濟活動的發(fā)展空間,并對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此外,基地周圍的大部分經濟活動集中在服務業(yè),如餐飲和零售,而這些行業(yè)通常標志著較低的生產率。

        三、琉球身份認同的重構努力

        對琉球民族而言,其身份認同經歷了一個從自然形成到殖民解構,再到戰(zhàn)后重構的曲折歷程。在琉球王國時期,憑借相對獨立的政治地位、繁榮的海洋貿易、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琉球形成了區(qū)別于中國和日本的族群認同。琉球王統(tǒng)的文化象征、海洋貿易網絡的經濟紐帶,共同支撐起一個穩(wěn)固的身份體系。然而,從19世紀末起,日本明治政府對琉球發(fā)動軍事侵略,并在隨后數十年間系統(tǒng)性地瓦解琉球的政治、經濟、文化根基,毀壞其固有的身份認同。戰(zhàn)后沖繩雖然脫離了日本統(tǒng)治,但又陷入美國軍政府的管轄,處于“無主之地”的尷尬境地。這種雙重殖民的局面,使琉球人一度陷入身份認同的迷失,但也為琉球人的自我身份認同意識的覺醒埋下了種子。

        (一)尋找自我政治認同

        二戰(zhàn)后,琉球(沖繩)的政治認同和自治成為復雜且充滿爭議的問題,琉球的政治地位變得尤為復雜。在這一過程中,琉球經歷了兩次“犧牲”,首先作為日本戰(zhàn)后和平進程的一部分,全面交由美國管理。1945年美軍占領琉球群島后,實施軍政府管理,這里的居民經歷了政治上的重大變化。美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政治組織架構,如行政機構的建立(1945年至1946年)、政黨的成立(1947年)以及選舉政治的開始(1950年秋)。雖然政黨成立,選舉開展,但琉球的最終政治地位仍然不明確。當得知對日和談的初步談判明確表示該條約將支持美軍長期駐留于琉球群島時,1950年10月4日,美軍參聯(lián)會通過直接管制琉球體制的決議,其后于10月11日指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琉球群島軍政府改組成文職管理。12月15日,麥克阿瑟發(fā)布命令,建立美國琉球群島民政府(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以取代原先的軍政府。因此,美國對群島的文職管理始于1950年12月15日[25]。然而,這只是稱謂上的改變,主要官員和他們的職責保持不變。與此同時,軍政府和民政府之間的界限模糊,美軍總是將軍政官員和民政事務官員的稱謂交替使用。

        美國等部分同盟國與日本締結《舊金山和約》,賦予美國對琉球群島的管理權,而美國在琉球的統(tǒng)治通過一系列政策逐步制度化和行政化。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在琉球的統(tǒng)治地位,并為美國在島上的長期軍事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一時期,美國在琉球設立了雙重行政架構:美方主導的琉球民政府和由當地人組成的琉球群島政府。雖然琉球政府的成立在形式上標志著自治的開始,但實際上這一雙重行政架構加強了美軍對琉球的控制,使其統(tǒng)治更加制度化、層級化。

        1952年2月29日,美國琉球民政府發(fā)布第13號公告,宣布成立琉球群島政府,這是一個由琉球當地人組成的中央政府,覆蓋整個琉球群島。美國同時發(fā)布第68號法令,規(guī)定琉球政府主席和副主席由民政府副長官委任,這使琉球政府在名義上擁有的權力受到民政府的嚴密監(jiān)管。1952年4月1日,美國民政府任命比嘉秀平為琉球政府第一任首席執(zhí)行官[26],琉球政府正式成立,可以在琉球群島內行使權力,但所有決策、法律和行政執(zhí)行都必須受民政府的約束管轄。民政府擁有絕對的否決權、修改權以及調離官員的權力[27]。這使琉球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執(zhí)行機構,缺乏實質性的自主權。

        隨著琉球政府的成立,琉球的政治討論逐漸公開化。琉球與日本本土的關系成為熱門議題,關于琉球是否屬于日本的討論禁忌被打破。琉球內部的政治局勢也在迅速發(fā)展,各種政治力量開始形成,并表達了不同的政治立場。政治格局逐漸轉向更強烈的自治或獨立愿望。主要的政黨包括共和黨、社會黨、社會大眾黨和人民黨,各自代表了琉球居民在美國統(tǒng)治下的不同愿景。人民黨提出了“實現完全自治”和“拒絕美軍否決權”的口號。相比之下,社會大眾黨在立場上較為溫和,提出“最大自治”的主張,試圖在自治和與美方合作之間尋找平衡。而共和黨則主張琉球從日本獨立出來,進一步挑戰(zhàn)美國的控制[28]。盡管琉球政府的成立和某些政治力量的崛起標志自治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美國依然通過民政府牢牢控制琉球的政治、經濟和司法。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圍繞美國“施政權返還”,琉球社會就“獨立”還是“復歸”再起論爭,主張“自治獨立”者認為日本同美國一樣是外來統(tǒng)治,要求按照民族自決原則重建獨立國家,而主張“復歸”日本者則將“回歸”視為實現與日本國民同等權利的必由之路。盡管最終以“復歸”方式收場,但這一過程深化了琉球社會對自身政治前途、民族利益的再思考,為后來的社會運動積淀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日本法律強行剝奪了琉球人的土地用于美軍基地,美軍強制驅逐居民離開居住區(qū),建立軍事基地,琉球淪為美軍占領地,當地居民的人權受到侵犯。最終,琉球人民期望在日本統(tǒng)治下得到更好的生活,卻再次感到被背叛。“復歸”日本之后,日本政府不承認琉球人作為獨立的民族,對琉球的所有領域擁有權利。琉球人無權決定自己的政治命運。特別是1995年發(fā)生的美軍士兵強奸事件在當地引起了廣泛的震驚和憤慨,沖繩當地居民對日本政府表現出極度的失望和憤怒,加劇了對日本政府和美國軍事存在的抵制情緒。隨著琉球人對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身份的認識不斷加深,自我意識增強,不滿情緒和危機感增加,對日本的反感也更加強烈。

        (二)尋求文化復興

        琉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歷了廣泛的社會變革和政治覺醒。琉球人民的自立運動是對文化、政治和環(huán)境議題的全方位響應,展現了他們在歷史轉型期的主動性和決心。二戰(zhàn)后新一代琉球知識分子通過研究挖掘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重塑了濃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運動興起。隨著社會進步和民主潮流的東傳,琉球人開始通過組織活動表達政治訴求,推動形成強大的民族復蘇動力。一部分人發(fā)起琉球自立運動,其主要訴求:(1)沖繩自治。一些人主張沖繩應該獲得更大的自治權。他們認為,沖繩的居民應該能夠自主制定本地的政策和法律,不同于日本其他地區(qū)都道府縣的行政限制,在經濟和社會事務上擁有更多自主權。(2)沖繩獨立。另一部分人主張沖繩應該完全獨立于日本。他們認為,沖繩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征,應該擁有自己的國家地位。(3)基地問題。一些人認為,沖繩承擔了過多的軍事負擔,基地的存在給當地居民帶來了許多問題,包括噪聲污染、環(huán)境破壞和犯罪等。

        在日本和美國的殖民統(tǒng)治下,琉球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嚴重的侵蝕和破壞。為了保護和傳承自己的文化,琉球人開始積極參與文化復興運動,重振琉球傳統(tǒng)的語言、舞蹈、音樂、繪畫等文化活動。琉球爭取自立運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言復興。琉球語言是琉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復興項目不僅包括在學校和社區(qū)中推廣琉球方言,還包括出版書籍、舉辦工作坊和開設語言課程,以及使用媒體傳播琉球語言。二是傳統(tǒng)舞蹈和音樂展演。琉球舞蹈和音樂是該地區(qū)文化的顯著特征,傳統(tǒng)的琉球舞蹈和音樂如“盂蘭盆會舞”(エイサー)被作為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演繹。在節(jié)日和特殊活動中,這些舞蹈和音樂表演成為展示琉球文化的重要形式。三是繪畫和工藝。琉球的繪畫、紡織品和陶瓷等工藝,也是文化復興的一部分,琉球人通過維護和發(fā)展這些傳統(tǒng)工藝來保留他們的文化遺產。四是國際推廣。他們還積極將琉球的文化推廣給全世界,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琉球作家、政治評論家和活動家山里英吉作為著名的文化領袖,在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后來被翻譯成英文并出版。他特意將文章集命名為《日本不是我們的祖國》。琉球藝術家和表演者參與國際節(jié)日和交流項目,通過展示他們的文化藝術推廣琉球文化,并尋求國際認同,為琉球人在國際社會中爭取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爭取原住民權益

        琉球人意識到,要想在維護自己的文化和環(huán)境方面實現自立,他們需要在國內外政治舞臺上積極爭取更多的正當權利。這些活動反映了琉球居民對持續(xù)存在的政治和環(huán)境問題的深切關注,以及他們?yōu)楸Wo自己的家園而做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通過選舉、示威游行等途徑,捍衛(wèi)自身權益。如發(fā)起政治行動與倡議,琉球居民通過選舉支持那些主張更多地方自治權和對美軍基地持批評態(tài)度的政治候選人。反對在沖繩建立新的美軍基地和要求現有基地減少對當地社會和環(huán)境影響的示威在沖繩一直很常見。沖繩縣政府和日本政府之間就美軍基地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斗爭,包括對新基地建設的反對訴訟。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活動,特別是參與聯(lián)合國原住民會議及其有關活動,爭取國際社會對琉球自立的認可和支持。20世紀90年代,琉球運動人士成立了琉球原住民協(xié)會,并開始參加聯(lián)合國論壇,要求拆除美國軍事基地并保護琉球原住民文化和語言。具體來說,他們聲稱美國軍事基地的持續(xù)存在侵犯了琉球人的土地權和自決權,因為盡管他們提出政治要求,但這些基地仍然占領著他們的祖國。作為回應,聯(lián)合國機構向日本政府提出多項建議,要求其承認沖繩原住民地位并保護他們的原住民權利。松島康勝等發(fā)起反對針對琉球的結構性歧視運動,呼吁聯(lián)合國展開對琉球原住民身份的認定認可活動。1996年,松島康勝參加了聯(lián)合國土著人民工作組會議。這次會議討論制定了《聯(lián)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草案。隨后,其他琉球人也加入了工作組并參與了起草過程。2008年,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HRC)呼吁日本承認沖繩人為原住民。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六種琉球語言認定為“瀕?!被颉皣乐貫l危”[29]。2010年,聯(lián)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批評美國軍事基地在沖繩的密集分布是“當代形式的種族主義”。2014年,人權委員會和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向日本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沖繩代表在聯(lián)合國原住民會議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積極發(fā)聲,表達自立的訴求和爭取自決權的要求,尋求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例如,2015年,時任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在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控訴美國和日本政府無視并侵犯沖繩居民權利,呼吁國際社會采取措施,支持沖繩人民爭取自決權的努力。2023年,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在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指責“美軍基地過于集中,威脅和平”,并反對日本政府不顧民意強行在名護市邊野古建設新的美軍基地[30]。

        琉球人團體采取環(huán)境保護行動,對因美軍基地引起的環(huán)境問題進行了抗議,要求解決污染問題。琉球的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但在日本統(tǒng)治和軍事占領的過程中,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尤其是美軍基地經常被曝出污染當地環(huán)境的丑聞。比如,2016年,在駐日美軍嘉手納基地附近的水源地檢測出高濃度的有機氟化物,這種物質被認為對人體有害,而且污染程度仍然很高,最高值高出正常值36倍[31],但日方無權進入基地調查,美方一直拒絕公開承認對此負有責任并拒絕接受調查[32]。美軍基地引發(fā)的環(huán)境污染給沖繩當地民眾造成了持續(xù)困擾。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琉球人開始積極參與環(huán)保運動,呼吁政府和國際社會加大環(huán)境保護力度,保護琉球的珍貴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反對任何破壞資源和環(huán)境的行為。

        (四)民族意識的崛起

        日本的軍事干預也激發(fā)了琉球人民強烈的抗日情緒和民族意識。面對日本的壓迫和剝削,一些琉球人民開始對日本的殖民同化表示不滿,表達了對自身獨立和自治的渴望。這種不滿情緒和民族意識為后來琉球的獨立運動奠定了基礎。從歷史來看,琉球被日本吞并后,當地貴族展開了持續(xù)的抗日運動,以爭取琉球的獨立地位。這場運動充分反映出當時一些琉球人強烈的民族認同,他們不愿意成為日本的屬民,仍然堅守琉球人的身份認同,向明治政府提出請愿,反對合并琉球,并在琉球以外的地方如東京和中國開展運動。運動人士向清政府呈交的請愿書中包括了一些表達反對日本的詞語,如將日本稱為“倭奴”或“和奴”,以及“生不愿為日國屬人,死不愿為日國屬鬼”等文句,這表明當時一些琉球貴族持有親中反日的琉球人認同。此外,琉球士族階級以琉球末代國王尚泰的兒子尚寅、尚順為中心,發(fā)起名為“公同會”的琉球人自治運動。1896年左右,尚寅聯(lián)合志同道合的琉球人,成立公同會,試圖讓琉球王室(第二尚氏)成為世襲的沖繩縣執(zhí)政者(沖繩縣知事)[33]。

        (五)追求自治自立

        琉球民族追求自治自立的歷程,是一部充滿艱辛與坎坷、卻也閃耀著不屈斗志的奮斗史詩。自明治時期日本吞并琉球之始,琉球人就展開了不同形式的抵抗運動。王府統(tǒng)治階層各官員自動集結于中城御殿,照舊對地方官吏征收租稅,維持琉球國日常管理,無視“沖繩縣廳”的存在和命令,以不合作的方式與明治政府對抗[34]。這股抗爭的力量,在20世紀上半葉演化為獨立運動的洪流。一部分仁人志士或組織團體,或著書立說,呼吁琉球脫離日本。1941年,琉球人蔡璋推動成立致力于琉球從日本獨立出來的“琉球青年同志會”,其宗旨是“發(fā)動革命,解放琉球,歸屬中國,并啟發(fā)琉球之民族思想,擊破日本之侵略政策”。該組織在1947年初改名“琉球革命同志會”[35]。在1948年出版的《琉球地理志略》一書中,時任國民政府內政部南海諸島接收專員鄭勵儉與內政部方域司傅角今也主張支持琉球人歸并中國的運動[36]。

        1995年美軍強暴事件,再度喚醒了琉球人的獨立意識。民眾奮起抗議,訴求自治自決的呼聲此起彼伏。當時,《沖繩時報》和《琉球新報》發(fā)表的文章都提到了琉球(沖繩)以獨立精神行使自決權的可能性,有關活動人士成立了琉球自決權協(xié)會(籌備委員會)。沖繩縣知事大田昌秀在拒絕簽署延長美軍基地使用權訴訟的陳述書中,花了近50頁的篇幅詳細陳述了曾經是獨立國家的琉球在日本統(tǒng)治下的苦難歷史[37]。1971年5月成立的琉球獨立黨黨魁雅拉長介稱,“獨立”這個想法的時機已經到來[38]。琉球獨立黨的目標是團結今天沖繩縣的人民,恢復琉球的獨立。該黨已制定獨立后的經濟、社會和安全政策,可以迅速實施,確保這些島嶼在擺脫東京的控制后盡快繁榮發(fā)展[39]。2013年5月,琉球人獨立綜合研究協(xié)會成立,該協(xié)會致力于使琉球民族擺脫殖民地的“苦世(苦海)”,早日實現作為獨立民族的夢想,迎來能夠和平、自由、平等地生存的“甘世(樂園)”時代。脫離日本而獨立是解決沖繩問題的唯一出路[40]。不過,盡管這些團體和人士一直在探討獨立,但其政治影響力相對較弱,傳播范圍有限。

        在全球化大潮席卷、民族國家觀念式微之際,琉球的獨立運動反而更加成熟而包容。人權、原住民權益、自決權利等現代理念,成為反抗殖民主義的新旗幟、新武器。一些琉球人主張他們擁有作為準非自治民族的“未行使”自決權,并有權根據《公民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其他聯(lián)合國宣言主張自決權作為“人民”的地位[41]。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院松島泰勝教授和琉球民族獨立研究會等團體積極宣傳“琉球人民是原住民”“未被行使的自決權”“逃離殖民國家”等主張[42]。這些組織正在推動一場著眼于實現獨立的運動,并向國際社會宣傳其主張。盡管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會的會員資格僅限于“琉球人”,但在全球化和民族主義減弱的時代,這一運動變得越來越包容和多元化。從“人權”“原住民”和“自決權”的角度公開倡導“非殖民主義”是可以接受的。在1972年沖繩“復歸”日本之前,沖繩曾通過聯(lián)合國的托管領土提議或通過聯(lián)合國實現“復歸”日本的目標。松島泰勝教授指出,日本不是一個應該被“歸還”琉球主權的國家,而是一個從琉球奪取主權的國家。本來,主權應該“歸還”給琉球。為了消除結構性歧視,需要通過非殖民化運動恢復“琉球主權”[21]。目前琉球正爭取“人權”“琉球人民的權利”和“自決權”,而不再僅僅依賴聯(lián)合國爭取自立。琉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島袋純指出,擁有主權的居民有權自決建立代表他們行事的新政府,并可根據這一權利建立地方政府[43]。2005年10月,沖繩自治研究小組起草了《沖繩自治國家基本法》草案,提出“沖繩的主權屬于沖繩居民”的說法,建立一個沖繩自治政府,不再是簡單地引入全國性的都道府縣制度。

        四、琉球民族身份認同建構的反思與展望

        琉球民族身份認同的構建,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不斷反思的復雜過程。它根植于琉球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與當代社會政治變革緊密交織;既承載民族獨立自治的理想追求,也飽含后殖民語境下的身份焦慮與文化重構。琉球的民族身份建構,不僅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未來前途命運的美好憧憬。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中,琉球人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重新審視、定義自我,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探尋民族復興之路。

        琉球民族身份首先源于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曾經獨立的王國,琉球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形成了有別于中國和日本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然而,近代以來,琉球遭受日本的侵略吞并,在殖民統(tǒng)治下喪失了政治主權,本土文化遭到系統(tǒng)性的壓制、邊緣化乃至摧毀。這一屈辱的歷史記憶,化為琉球人反抗外來侵略、追求民族獨立的強大精神動力。無論是血書抗爭,還是組黨爭取自決,無不彰顯琉球民族頑強的生命力與復國意志。琉球的抵抗史也昭示著一個深刻的民族認同邏輯:主體意識的確立常常伴隨對他者的界定,而對抗與斗爭則是主體性建構的重要路徑。

        在后殖民語境下,琉球民族身份的塑造還面臨諸多理論與實踐的困境。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影響下,作為“想象的共同體”的民族國家觀念正在弱化,傳統(tǒng)的民族身份認同受到沖擊。另一方面,當代世界秩序仍建立在主權國家基礎之上,缺乏主權的民族很難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與支持。對琉球而言,如何在世界體系中尋找定位,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本土特色,在維系傳統(tǒng)認同時兼顧現代性建構,都是亟須思考的重大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琉球的身份建構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回歸”或“復歸”,而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重塑琉球民族的未來圖景。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琉球身份建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馬克思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分析、列寧對民族自決權的闡發(fā)、毛澤東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革命的論述,都為琉球民族獨立自治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尤其是后殖民主義理論,通過解構“東方主義”話語、批判西方殖民文化霸權,為琉球擺脫殖民主義桎梏、重建主體性探尋了新的路徑。在后殖民視野中,琉球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客體,而是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享有平等權利的主體。去殖民的含義不僅在于廢除政治、經濟的不平等,更在于去除殖民主義心理、重塑文化認同。正是在這一語境下,琉球民族的獨立訴求獲得了新的合法性基礎,身份建構過程也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

        展望未來,琉球民族身份認同的構建仍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從容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在日本控制下如何擴大自立自治空間,仍要看到當前日本強化對琉球主權、積極利用各種場合加強標榜其“取得”相關領土“符合國際法”的宣傳[44];如何平衡現實政治訴求與長遠理想目標,在獨立運動中把握時機、穩(wěn)扎穩(wěn)打;如何處理好民族傳統(tǒng)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民族文化根基;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進族群和諧,共創(chuàng)琉球的美好明天,都有賴于琉球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文化自覺和社會擔當去思考、去行動。琉球身份認同的重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探索、實踐、修正中前行。

        [參考文獻]

        [1]WESTWOOD R, CLEGG S. The Discourse of Organization Studies: Dissensus, Politics, and Paradigms[J].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6, 20(2): 213-226.

        [2]夏敏.明清中國與琉球文學關系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1-4.

        [3]王海濱.琉球名稱的演變與沖繩問題的產生[J].日本學刊, 2006(2):29-41.

        [4]徐勇, 湯重南.琉球史論[M].北京:中華書局, 2016.

        [5]陳靜靜.三次 “琉球處分” 與近代以來琉球主權歸屬問題研究[J].日本研究, 2019(4):75-86.

        [6]波平恒男.近代東アジア史のなかの琉球併合[M].東京:巖波書店,2014.

        [7]川畑恵.「琉球処分」過程研究に関する一試論 :大久保內務卿期を中心として「覚書」風に[J].沖縄文化研究,1993(20):191-229.

        [8]中野敏男,波平恒男,屋嘉比收.沖縄の占領と日本の復興:植民地主義はいかに継続したか[M].東京:青土社,2013.

        [9]我部政男.近代日本と沖縄[M].東京:三一書房,1981.

        [10]HEIN L, SELDEN M. Islands of Discontent: Okinawan Responses to Japanese and American Power[M]. Lanha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11]INOUE M. Okinawa and the U.S. Military: Identity Making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9-10.

        [12]我部政男.明治國家と沖縄[M].東京:三一書房, 1979:71, 270.

        [13]張海鵬,李國強.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N].人民日報, 2013-05-18(9).

        [14]藤澤健一.沖縄 に お け る同化教育の 論理 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研究[J].日本教育政策學會年報,1995(2):150-151.

        [15] IZUYAMA A. Studies on Luchuan grammar[M]. Kyoto: ELPR, 2003:12.

        [16] 野村浩也.植民地主義と共犯化[J].解放社會學研究,2000(14):24.

        [17]比屋根亮太.沖繩認同的形成─社會內部及外部因素的分析[J].遠景基金會季刊,2019,20(4):127.

        [18]琉球処分史料 分斷の歴史を斷ち切ろう[EB/OL].(2015-06-12)[2024-03-15]. https://ryukyushimpo.jp/editorial/prentry244156.html.

        [19]KERR G. Okinawa: The History of an Island People[M]. North Clarendon: the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58:393-394.

        [20]徐勇.近代日本殖民主義與琉球復國問題研究[EB/OL].(2024-07-12)[2024-07-15].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374.html.

        [21]松島泰勝.復帰50年、同化されない琉球[J].現代の理論,2022(32):52-55.

        [22]FISHER J C. The Dark Side of Japans “Okinawa Boom” [EB/OL].(2017-08-09)[2024-03-26]. https://tokyoreview.net/2017/08/thedarksideofjapansokinawaboom/.

        [23]日本勞動厚生省.令和4年賃金構造基本統(tǒng)計調査結果の概況[EB/OL].(2023-03-17)[2024-03-28]. https://www.mhlw.go.jp/toukei/itiran/roudou/chingin/kouzou/z2022/.

        [24]KENSUKE K. Okinawas Continuing Economic Burden: Will Okinawa Ever Realize Equality with the Mainland? [EB/OL].(2022-05-20)[2024-04-06]. https://www.nippon.com/en/indepth/a08203/.

        [25]FISCH A G. Military Government in the Ryukyu Islands, 1945-1950[M]. Washington D. C: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8: 4-5.

        [26]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yukyus Islands [EB/OL]. (2008-05-13)[2024-09-17]. http://rca.open.ed.jp/web_e/history/story/epoch5/beigun_up/up02.html.

        [27]Draft Directive for 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 [EB/OL].(1954-01-11)[2024-09-17].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52-54v14p2/d731.

        [28]BARR J. The Ryukyu Islands: A U.S. Bastion in the Pacific[J]. The World Today, 1961, 17(5): 189-192.

        [29]HEINRICH P, BAIRON F, BRENZINGER M. The Ryukyus and the New, But Endangered, Languages of Japan [J].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2009, 7(2):1-2.

        [30]日本沖繩縣知事在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指責美軍基地威脅和平[EB/OL]. (2023-09-19)[2024-09-17]. http://m.xinhuanet.com/202309/19/c_1129870827.htm.

        [31]PFAS 30地點で基準値超える 県の水質調查、嘉手納飛行場周辺で36倍の最大値 大半は米軍基地の下流[EB/OL].(2023-07-14)[2024-04-15]. https://ryukyushimpo.jp/news/entry1747223.html.

        [32]岳林煒.駐日美軍基地再曝污染環(huán)境丑聞[N].人民日報,2023-01-04(15).

        [33]松永歩.沖縄公同會運動と早熟な「自立」構想:「特別制度」の「自治」を手がかりに[J].政策科學,2009,16(2):113-126.

        [34]賴正維.東海海域移民與漢文化的傳播:以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為中心[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259-260.

        [35]許育銘.戰(zhàn)后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民政府對琉政策[EB/OL].(2006-09-25)[2024-04-25]. http://www.law.osakau.ac.jp/~cforum/symposium/0611hsuyuming.htm.

        [36]傅角今, 鄭勵儉.琉球地理志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48:85-86.

        [37]沖縄県.沖縄:苦難の現代史——代理署名拒否訴訟準備書面より[M].東京:巖波書店.1996:1-50.

        [38]FACKLER M. In Okinawa, Talk of Break from Japan Turns Serious[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7-05(A4).

        [39]RYALL J. In Okinawa, Ryukyu royalty descendant stands firm on independence from Japan[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0-11-07(Life and Culture).

        [40]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EB/OL]. (2013-05-15)[2024-05-11]. https://www.acsils.org/cs.

        [41]ABE A. An Outstanding Claim: The Ryukyu/Okinawa Peoples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und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J]. As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23, 13(1):33-36.

        [42]松島泰勝.琉球獨立への道[M].京都:法律文化社,2012:128.

        [43]島袋純.琉球/沖縄の「自己決定権」について[J].立命館法學,2021(5/6):446-447.

        [44]李毅,杜娜.日本強化其領土主張宣傳機制及多元化宣傳模式的措施評析[J].日本問題研究,2024(3):8-9.

        [責任編輯 劉俊華]

        The Impact of Japanese Colonial Assimil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Ryukyuan Identity

        WANG Zhongbin1, DAI Weila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mp;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201399;

        2. China Institut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After being annexed by Japan, the Ryukyua Islands underwent a series of colonial assimilation policies impos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ese included political military occup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trol, economic 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imed at “Japanization”. These measures systematically deconstructed the inherent identity system of Ryukyu, weakening the national pride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Ryukyuan people. After the war,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Ryukyu and the “reversion movement” following Ryukyus “return” to Japan facilitated the reshaping of Ryukyuan identity to some extent. This involved seeking political recognition, cultural revival, striving for indigenous rights, awaken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ursuing autonomy etc. The future trajectory of Ryukyuan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remains highly uncertain, a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assert its rule over Ryukyu, the U.S. military remains stationed in Ryukyu, and the influences of colonialism remain deeply entrenched, continuing to affect the identity of the Ryukyuan people. It is essential to deeply study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how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mpacts Ryukyuan identit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Ryukyuan soci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Japans implementation of “colonial assimilation”.

        Key words: Ryukyu; Japan; colonial assimilation policies; ethnic culture;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23ZDA023)

        作者簡介:王重斌,女,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yè)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日本文化與社會思潮研究。

        猜你喜歡
        琉球民族文化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琉球的領土地位與自決權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xiāng)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悲憤琉球
        全國新書目(2015年4期)2015-05-11 13:35:05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女人| 久久偷拍国内亚洲青青草| 国产av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观看免费视频18|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器| 国产天堂av在线一二三四|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 色婷婷精品| 亚洲av一二三又爽又爽又色|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激情| 亚洲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 日本污视频|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视频| 亚洲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女同视频网站一区二区|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亚洲天堂av黄色在线观看|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午夜福利|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二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网| 成人影院yy111111在线|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黄色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制服丝袜人妻av| 青青草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