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組在云南省西雙版納測量、調查了曼咪人121 例成年人的61 項體質指標、20 項體質指數(shù)與13 項觀察指標,研究結果顯示:曼咪人身高、頭長等56 項指標值性別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女性大腿圍大于男性外,其余55 項指標值均男性大于女性。曼咪人男女性上眼瞼皺褶出現(xiàn)率男性為94.3%,女性為85.3%;蒙古褶率男性為28.3%,女性為33.8%。曼咪人眼外角多高于眼內(nèi)角,鼻背側面觀以直型為主,耳垂多為圓形。曼咪人男女性均以圓頭型、高頭型、超闊面型、中鼻型、寬胸型、寬肩型、寬骨盆型出現(xiàn)率最高。與國內(nèi)族群比較,曼咪人男女體質特征與布朗族、基諾族接近,屬于南方族群體質特征。與國外族群比較,曼咪人男性頭面部特征與泰國人最為接近,女性則與越南人最為接近。
關鍵詞:曼咪人;活體測量;頭面部;體質特征;聚類分析
曼咪人居住于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人口約1000 人,1958 年劃歸為布朗族。曼咪人說克蔑語,屬于孟高棉語族的語言。曼咪人主食為大米,經(jīng)濟來源方式多樣,文化多元。青年大都自由戀愛,一夫一妻制,住房現(xiàn)在為水泥磚房。信仰小乘佛教,重大節(jié)日為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服飾受傣族影響較大[1-3]。
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布朗族[4]、基諾族[5]、蒙古族[6]、漢族[7]、藏族[8]、彝族[9]、維吾爾族[10]、傣族[11] 等民族的體質特征均進行了調查,但關于曼咪人的體質特征至今未見文獻發(fā)表。為了豐富中國少數(shù)民族體質數(shù)據(jù),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體質人類學的數(shù)據(jù)支撐,我們對曼咪人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的調查與研究。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2022 年8 月,研究組在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測量、調查了曼咪人121 例成年人(男53 例,女68 例)的61 項體質指標、20 項體質指數(shù)與13 項觀察指標,過程嚴格按照《人體測量方法》[12] 的規(guī)定進行,曼咪人男性平均年齡為47.9±14.4 歲,女性為48.1±14.3 歲。該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中“知情同意”的原則,采用隨機整群取樣的方法確定測量樣本。被調查者身體健康,均為世居當?shù)厝陨系某赡耆恕?shù)據(jù)采用Excel 2003、SPSS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指標、指數(shù)性別間檢驗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體質指數(shù)分型與頭面部觀察指標分型性別間檢驗采用卡方檢驗。聚類分析采用類間平均連鎖法(Between-groups linkage),主成分分析用于12 個族群數(shù)據(jù)的降維,提取數(shù)據(jù)的主要信息,對數(shù)據(jù)變量進行綜合判斷和分類。
2 結果
2.1 中國曼咪人測量指標與身體指數(shù)
中國曼咪人男女頭面部與體部指標值見表1,頭面部與體部指數(shù)見表2。
由表1 可知,曼咪人眼內(nèi)角間寬、上唇皮膚部高度、骨盆寬、臀圍、小腿圍性別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身高、體重、頭長等56 項指標值性別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大腿圍女性大于男性外,其余55 項指標值均是男性大于女性。
由表2 可知,曼咪人的容貌面指數(shù)、形態(tài)面指數(shù)、頭面寬指數(shù)、頭面高指數(shù)、馬氏軀干腿長指數(shù)和身高肩寬指數(shù),性別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男性指數(shù)值均大于女性。頭長高指數(shù)、身高坐高指數(shù)、身高骨盆寬指數(shù)、身高軀干前高指數(shù)和肩寬骨盆寬指數(shù),性別間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男性指數(shù)值均小于女性。頭長寬指數(shù)、頭寬高指數(shù)、額頂寬指數(shù)、顴額寬指數(shù)、鼻指數(shù)、口指數(shù)、容貌耳指數(shù)、身高體重指數(shù)和身高胸圍指數(shù),性別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中國曼咪人觀察指標的出現(xiàn)率與指數(shù)分型
中國曼咪人觀察指標出現(xiàn)率見表3,頭面部與體部指數(shù)分型見表4。
由表3 可知,曼咪人男女性均以直發(fā)為主。男性的上眼瞼皺褶率為94.3%,女性為85.3%;男性的蒙古褶率為28.3%,女性為33.8%。眼裂高度以中等為主,眼外角多高于眼內(nèi)角。鼻根高度以中等型為主,鼻背側面觀以直型為主,鼻基部多為上翹,鼻孔最大徑以斜型為主。耳垂多為圓形,下頦多為直型,上唇皮膚部高度以中等為主;男性多為厚唇,女性多為中唇。曼咪人上紅唇厚度、眼裂高度、鼻根高度、鼻背側面觀、發(fā)型類型出現(xiàn)率的性別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4可知,按指數(shù)分型出現(xiàn)率來看,曼咪人男女均以圓頭型、高頭型、超闊面型、中鼻型、寬胸型、寬肩型、寬骨盆型出現(xiàn)率最高。此外,男性還以闊頭型、亞長腿型、中軀干型出現(xiàn)率最高,女性以中頭型、亞短腿型、長軀干型出現(xiàn)率最高。曼咪人男性多為亞中等型和矮型身高,女性多為矮型身高。曼咪人身體指數(shù)分型出現(xiàn)率性別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 曼咪人與國內(nèi)11 個族群的聚類分析
本文選取曼咪人、布朗族[4]、基諾族[5]、蒙古族[6]、北方漢族[7]、南方漢族[7]、藏族[8]、彝族[9]、維吾爾族[10]、傣族[11]、佤族[13] 和德昂族[13] 的頭長、頭寬、形態(tài)面高、面寬、鼻高、鼻寬、唇高、口裂寬、身高、坐高、肩寬、骨盆寬12 項指標值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展示如圖1。
由圖1: a 可知,聚合水平大于15 時,12 個男性族群可分為兩大組,布朗族、基諾族、德昂族、佤族、傣族、彝族、曼咪人為第1 大組,蒙古族、北方漢族、維吾爾族、藏族、南方漢族為第2 大組。曼咪人位于第1 大組,結合歐氏距離分析,曼咪人與傣族(25.281)、布朗族(37.441)、基諾族(41.967)距離較近。由圖1: b 可知,聚合水平大于15 時,12個女性族群可分為兩大組,布朗族、基諾族、德昂族、曼咪人為第1 大組,蒙古族、北方漢族、維吾爾族、藏族、南方漢族、彝族、傣族、佤族為第2 大組。曼咪人位于第1 大組,結合歐氏距離分析,曼咪人與布朗族(27.876)、基諾族(31.419)、德昂族(38.501)距離較近。綜上所述,曼咪人男女體質特征跟布朗族、基諾族接近,屬于南方族群體質特征。
2.4 曼咪人與國內(nèi)11 個族群的主成分分析
本文選取曼咪人、布朗族、基諾族、佤族、德昂族、蒙古族、北方漢族、南方漢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傣族的頭長、頭寬、形態(tài)面高、面寬、鼻高、鼻寬、唇高、口裂寬、身高、坐高、肩寬、骨盆寬12 項指標值進行主成分分析。
男性第1 主成分(PC1)的貢獻率為35.336%,第2 主成分(PC2)的貢獻率為24.151%,第3 主成分(PC3)的貢獻率為17.737%,累積貢獻率為77.223%。PC1 載荷較大的指標為身高(0.973)、坐高(0.885)、骨盆寬(0.828)、頭寬(0.712)、形態(tài)面高(0.654),PC1 值越大,身高、坐高、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越大。PC2 載荷較大的指標為鼻寬(0.971)、口裂寬(0.745)、唇高(0.721)、鼻高(0.678)。PC2值越大,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越大。PC3 載荷較大的指標為面寬(0.568)、肩寬(0.564)。PC3 值越大,面寬和肩寬越大。
由圖2: a 可知,曼咪人、佤族、德昂族、傣族男性位于第2 象限,PC1 值較小,PC2值較大,表明曼咪人、佤族、德昂族、傣族男性的身高、坐高、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較小,而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較大。由圖2: c 可知,曼咪人男性位于第2 象限,PC1 值較小,PC3 值較大,曼咪人男性的面寬和肩寬值較大??傮w來看,曼咪人男性的身高、坐高、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較小,而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面寬與肩寬值較大。
女性PC1 的貢獻率為36.398%,PC2 的貢獻率為24.397%, PC3 的貢獻率為15.368%,累積貢獻率為76.163%。PC 1 載荷較大的指標為身高(0.944)、坐高(0.863)、肩寬(0.749)、骨盆寬(0.740)、頭寬(0.725)、形態(tài)面高(0.707),PC1 值越大,身高、坐高、肩寬、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越大。PC2 載荷較大的指標為鼻寬(0.948)、口裂寬(0.762)、唇高(0.846)、鼻高(0.720)。PC2 值越大,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越大。PC3 載荷較大的指標為頭長(0.883)、面寬(0.822)。PC3 值越大,頭長和面寬越大。
由圖2: b 可知,曼咪人、佤族、德昂族女性位于第2 象限,PC1 值較小,PC2 值較大,表明曼咪人、佤族、德昂族女性的身高、坐高、肩寬、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較小,而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較大。由圖2: d 可知,曼咪人女性位于第3 象限,PC1 與PC3 值均較小,說明曼咪人女性的頭長和面寬值均較小??傮w來看,曼咪人女性的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較大,而身高、坐高、肩寬、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頭長和面寬值均較小。
由圖2 所示,橫軸正半軸多為北方族群,負半軸多為南方族群。曼咪人位于橫軸負半軸,身高、坐高、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較小,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均較大,屬于南方族群的體質特點。
2.5 曼咪人與國外10 個族群的聚類分析
本文選取曼咪人、新加坡華人、越南人、泰國人、日本人、德國人、俄羅斯人、伊朗人、印度人、美國黑人、北美白人的容貌面高、形態(tài)面高、面寬、下頜角間寬、眼內(nèi)角間寬、眼外角間寬、鼻高、鼻寬、口裂寬、容貌耳長10 項指標值進行聚類分析(表5)。其中,國外10 個族群數(shù)據(jù)來源于文獻[14]。
由表5 所示,曼咪人男性的頭面部特征接近于泰國人、新加坡華人、越南人等族群;結合男性歐氏距離分析,曼咪人與泰國人的歐氏距離為16.041,與新加坡華人的歐氏距離為16.890,與越南人的歐氏距離為17.908,與其他國外人群的歐氏距離較大。曼咪人女性的頭面部特征接近于越南人、新加坡華人等族群;結合女性歐氏距離分析,曼咪人與越南人的歐氏距離為14.796,與新加坡華人的歐氏距離為17.179,與其他國外人群的歐氏距離較大。
3 討論
頭面部與體部特征受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影響。李祎等[15] 認為EDARV370A 與8 個面部形態(tài)的定量表型、下頦類型以及3 個耳郭形態(tài)定序分類表型顯著相關。Zhang 等[16] 證實了MRPS22、TBX18、PPP1R3B、MKX、EMX2、SOX9 等13 個基因影響東亞群體特有面部特征。杜抱樸等[17] 認為遺傳和自然環(huán)境因素在中國現(xiàn)代人群兩性身高差異的區(qū)域化演變中更趨主導性。劉祥君等[18] 認為遺傳、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是導致身高、體質量與經(jīng)緯度呈正相關的因素。趙鐘鳴等[19] 認為父母身高與民族因素是影響雙生兒身高的最大因素。Marouli 等[20] 認為身高是一種可遺傳的多基因性狀,并發(fā)現(xiàn)了83 個與身高相關的編碼變體具有較低的次要等位基因頻率(在0.1%~4.8%的范圍內(nèi))。Li 等[21] 認為ATF3 基因很可能來源于尼安德特人,此基因可以使鼻背變高,鼻背變高能使人類適應寒冷氣候,增高的鼻背能預熱冷空氣,避免氣管和肺部受到刺激。Bonfante 等[22] 通過研究確定了32 個影響面部特征的基因區(qū)域,發(fā)現(xiàn)VPS13B 基因能影響人類嘴唇形狀,此基因來自丹尼索瓦人。Kun 等[23] 認為人類所有骨骼比例參數(shù)都是高度遺傳的,占比大約是30%~50%;并且確定了145 個獨立的基因位點,這些位點大多數(shù)是調節(jié)骨骼發(fā)育的基因。
德國特賓根大學Manuel Will 測試了環(huán)境因素對過去100 萬年中人屬身體和大腦進化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溫度是體型變化的主要預測因子,平均每冷卻1 度,體型增加0.87%[24]。Serrat 等[25] 研究發(fā)現(xiàn)在恒溫動物中,溫度通過直接調節(jié)軟骨生長來控制肢體長度,較高的溫度有助于軟骨生長,而使肢體長度增加。李詠蘭等[6] 認為蒙古族男女的身高、體重與緯度呈顯著正相關,與年平均溫度呈顯著負相關,符合貝格曼法則;蒙古族男女的鼻高與年平均溫度呈顯著正相關,頭寬與年平均溫度呈顯著負相關。鄭連斌等[7] 認為中國鄉(xiāng)村漢族男女體重、體表面積與年平均溫度呈顯著負相關,上肢全長、前臂長與年平均溫度呈顯著正相關。Katzmarzyk 等[26] 認為氣候因素是全球范圍內(nèi)人體大小和形態(tài)變化的重要相關因素。杜抱樸等[27] 認為多數(shù)頭面部測量性狀與地理環(huán)境因素呈中等程度或低度線性相關。馬立廣等[28] 認為身高與地區(qū)太陽總輻射量、地區(qū)平均風速指數(shù)、降雨量與濕度相關。向小雪等[29] 認為身高、體重等指標與年平均氣溫、年降雨量等相關較高。Wells[30] 認為體重與年平均氣溫具有負相關。
通過主成分分析可知,曼咪人的身高、坐高、骨盆寬、頭寬、形態(tài)面高值較小,鼻寬、口裂寬、唇高、鼻高值均較大,具有南方族群的體質特點。曼咪人生活在西雙版納地區(qū),西雙版納位于北緯21°10′N~22°40′N、東經(jīng)99°55′E~101°50′E,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沿,屬熱帶季雨林氣候,高溫多雨、干濕季分明,其東部為無量山脈,中部為低峽與寬谷盆地,西部為怒江山脈余脈[31]。據(jù)2021 年統(tǒng)計,西雙版納地區(qū)年降雨量1024.4~1365.3 mm,總日照時數(shù)1878.5~2241.0 h,年平均氣溫18.9~23.5℃。由此分析可知,曼咪人的體質特征受生活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較大。
通過與國內(nèi)11 個族群的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曼咪人男女體質特征與布朗族、基諾族接近,這說明曼咪人屬于南方族群體質特征。與國外族群相比,曼咪人男性頭面部特征與泰國人最為接近,女性與越南人最為接近。傳說曼咪人的祖先最早是作為泰國公主的侍從,隨公主遠嫁西雙版納領主,侍從一共有4 對夫婦,后來公主被領主遣返,留1 對夫婦為領主飼養(yǎng)白象,這對夫婦由此定居下來,該夫婦即為曼咪人的祖先[1]。曼咪人男性頭面部特征與泰國人最為接近,可以多少印證了此歷史傳說。通過語言學資料查證,曼咪人說克蔑語,屬于孟高棉語族。聚類分析顯示曼咪人與國內(nèi)的布朗族和基諾族比較接近。布朗族屬于孟高棉語族族群,基諾族屬于藏緬語族族群,布朗族與曼咪人的族源相同,而與基諾族的族源不同。布朗族、基諾族和曼咪人都居于西雙版納,屬于熱帶濕潤地區(qū),活動積溫大于8000℃,水稻一年三熟,均以大米為主食。族源、生活環(huán)境及飲食習慣相同是曼咪人與布朗族體質特征相近的主要原因。曼咪人與基諾族體質特征相近的原因可能主要取決于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與飲食習慣。曼咪人的體質特征與布朗族、基諾族等南方族群接近,與蒙古族等北方族群差別較大。南北方的生活環(huán)境差異較大,南方多為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氣溫年較差小。北方多為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氣溫年較差大,氣溫高使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南方以大米為主食,大米蛋白質含量較低。北方以小麥為主食,小麥蛋白質含量較高。這些都是南北方族群體質特征差異較大的原因之一。曼咪人過去從事山地農(nóng)業(yè),以狩獵和采集為輔業(yè),經(jīng)濟活動單調,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農(nóng)業(yè)收成不穩(wěn)定。建國后,隨著農(nóng)業(yè)技術改進,種植農(nóng)作物種類增多,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1,3]。包金萍等認為基諾族體質的變化與生產(chǎn)力發(fā)展,飲食結構改善、勞動強度變化都有關[5]。本文認為曼咪人當?shù)厣鐣?jīng)濟水平與生產(chǎn)力的提高也影響其體質特征??偟脕砜?,曼咪人有屬于南方族群的體質特點,這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及經(jīng)濟條件有關。
根據(jù)頭面部與體部指數(shù)均值可知,曼咪人男女均為圓頭型、高頭型、中頭型、超闊面型、中鼻型、中軀干型、寬骨盆型、寬肩型,男性還為亞長腿型、中胸型,女性則為中腿型、寬胸型。按頭面部與體部指數(shù)均值來看,中國男女均為圓頭型、高頭型、中頭型、中鼻型、中肩型、中骨盆型、中腿型;男性還為中面型、長軀干型、中胸型,女性則為狹面型、中軀干型、寬胸型[32,33]。曼咪人男女體質特征符合中國人男女體質特征的共性,從體質人類學角度實證曼咪人屬于中華民族的一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體質人類學的數(shù)據(jù)支撐。
參考文獻
[1] 陳國慶.克蔑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李興軍.文化主體性與創(chuàng)新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基本理念:基于云南江頭曼咪村旅游發(fā)展“ 停滯” 現(xiàn)象的調查[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 3: 56-61
[3] 陳麗暉,梁曉慧,李科.基于陸稻地方品種農(nóng)家保護決策行為的支持系統(tǒng)研究:以云南省景洪市江頭曼咪寨為例[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09, 21(2): 7-15
[4] 宇克莉,杜慧敏,賈亞蘭,等.布朗族的體質特征[J].解剖學雜志,2017, 40(5): 574-579+602
[5] 包金萍,鄭連斌,宇克莉,等.基諾族體質特征及35 年來體質的變化[J].人類學學報,2021, 40(2): 261-271
[6] 李詠蘭,鄭連斌.中國蒙古族體質人類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7] 鄭連斌,李詠蘭,席煥久,等.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8] 李詠蘭,宇克莉,張興華,等.藏族的體質類型和人種學特征[J].人類學學報,2022, 41(4): 698-711
[9] 宇克莉,董文靜,李詠蘭,等.四川涼山彝族的人體測量學[J].人類學學報,2018, 37(3): 478-483
[10] 宇克莉,李詠蘭,張興華,等.維吾爾族體質類型:來自喀什的資料[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20, 50(9): 983-995
[11] 宇克莉,鄭連斌,李詠蘭.西雙版納傣族的人種學特點:來自人體測量學的數(shù)據(jù)[J].人類學學報,2017, 36(4): 553-560
[12] 席煥久,陳昭.人體測量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3] 金力,席煥久,鄭連斌.中華民族體質表型調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4
[14] Farkas LG, Katic MJ, Forrest CR, et al. International Anthropometric Study of Facial Morphology in Various Ethnic Groups/Races[J].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05, 16(4): 615-646
[15] 李祎,趙雯婷,李丹,等.EDARV370A 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群面部及耳朵形態(tài)的效應[J].遺傳,2018, 40(11): 1024-1034
[16] Zhang M, Wu S, Du S, et al. Genetic variants underlying differences in facial morphology in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populations[J]. Nature Genet, 2022, 54: 403-411
[17] 杜抱樸,殷鈺喆,譚伊,等.中國現(xiàn)代人群兩性身高差異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人類學學報,2023, 42(2): 191-200
[18] 劉祥君,張興華,席煥久,等.中國漢族鄉(xiāng)村成年人的身高與體質量的地理性分布[J].人類學學報,2018, 37(3): 484-495
[19] 趙鐘鳴,沈建華,胡梅影,等.雙生子的身高等形態(tài)指標的遺傳度及身高的影響因素和預測的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7, 11: 110-113
[20] Marouli E, Graff M, Medina-Gomez C, et al. Rare and low-frequency coding variants alter human adult height[J]. Nature, 2017,542(7640): 186-190
[21] Li Q, Chen J, Faux P, et al. Automatic landmarking identifies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face morphology and implicates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in human nasal shape[J]. Commun Biol, 2023, 6(1):481
[22] Bonfante B, Faux P, Navarro N, et al. A GWAS in Latin Americans identifies novel face shape loci, implicating VPS13B and a Denisovan introgressed region in facial variation[J]. Sci Adv, 2021, 7(6): eabc6160
[23] Kun E, Javan EM, Smith O, et al.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human skeletal form[J]. Science, 2023, 381(6655): eadf8009
[24] Will M, Krapp M, Stock JT, et al.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predict body and brain size evolution in Homo[J]. Nat Commun, 2021, 12: 4116
[25] Serrat MA, King D, Lovejoy CO. Temperature regulates limb length in homeotherms by directly modulating cartilage growth[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49): 19348-19353
[26] Katzmarzyk PT, Leonard WR. Climatic influences on human body size and proportions: ecological adaptations and secular trends[J]. Am J Phys Anthropol. 1998, 106(4): 483-503
[27] 杜抱樸,杜靖.從頭面部測量性狀分析中國現(xiàn)代人群體質類型及其成因[J].解剖學報,2019, 50(6): 805-815
[28] 馬立廣,曹彥榮,徐玖瑾,等.中國102 個人群的身高與地理環(huán)境相關性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8, 27(3): 223-231
[29] 向小雪,鄭連斌,宋晴陽,等.中國14 個未識別群體的體部特征[J].解剖學報,2020, 51(5): 802-808
[30] Wells JCK. Ecogeograph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limate and human body composition: Analyses based on anthropometry and skinfold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2, 147(2): 169-186
[31] 字冉,孔震,朱原欽.1959—2018 年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地區(qū)氣候特征分析[J].農(nóng)業(yè)災害研究,2019, 9(6): 61-66+114
[32] 李詠蘭,鄭連斌.中國人群的體部指數(shù)[J].人類學學報,2022, 41(5): 848-861
[33] 李詠蘭,張興華,孫澤陽,等.中國人的頭面部形態(tài)特征[J].人類學學報,2022, 41(3): 45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