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皎 馮新華
(鎮(zhèn)安縣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陜西 鎮(zhèn)安 711500)
老年人群中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是較為常見的代謝性骨病,且以女性居多。補充鈣攝入和調節(jié)生活方式是其常用治療手段。但長期使用鈣制劑、降鈣素、雌激素等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影響預后。中醫(yī)認為,脾胃虛弱,腎精虧虛為骨質疏松癥病機[1]。參苓白術散可滲濕止瀉、補益脾肺,用于治療肢倦乏力、食少便溏、脾胃虛弱等[2]。溫針灸法是一種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方法,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脈作用,該法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3]。本文主要探討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脾腎兩虛型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脾腎兩虛型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7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64~79歲,平均(70.25±3.12)歲,病程1~7年,平均(4.64±0.48)年;對照組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65~80歲,平均(70.87±3.10)歲,病程1~8年,平均(4.84±0.52)年。納入患者均經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確診為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用藥依從性好、精神認知正常、可較好配合研究;無合并肢體殘疾;臨床病例資料記錄完整。已排除合并有其他嚴重內分泌疾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其他骨科疾病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碳酸鈣D3口服,1片/d,并給予溫針灸治療,取腎俞穴、太溪、足三里、命門、委中、懸鐘、大杼,常規(guī)消毒,以毫針25~40 mm斜刺或者直刺,放置2 cm艾條套于針柄上,點燃艾條,3壯/穴,隔日溫針1次,連續(xù)治療6個月。觀察組給予溫針灸聯(lián)合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薏苡仁各30 g,白術、茯苓、肉豆蔻、砂仁(后下)各10 g,甘草5 g,水煎200 mL,1劑/d,2次/d。溫針灸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觀察比較兩組中醫(yī)癥狀評分,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和無,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采用法國MEDILINK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OSTEOCORE檢測兩組患者腰椎L2~4及股骨頸和橈骨遠端1/3處骨密度值并比較;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檢測血清Ⅰ型膠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骨鈣素(BGP)水平。
2.1臨床療效 治療后,兩組顯效、有效、無效的情況分別為,觀察組19例、14例、2例;對照組9例、17例、9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28%(χ2=5.285,P<0.05)。
2.2中醫(yī)癥狀評分 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的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t=-13.891、-10.198、-7.483、-19.902、-15.422、-9.01、-10.43,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分]
2.3骨密度水平 治療后,兩組腰椎L2~4、橈骨遠端1/3處和股骨頸骨密度值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8.789、3.474、6.19,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密度水平的比較
2.4血清CTX-Ⅰ、TRACP-5b、BGP水平 治療后,兩組血清CTX-Ⅰ和TRACP-5b均低于治療前(P<0.05),BGP水平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更明顯(t=-6.122、-2.95、3.573,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CTX-Ⅰ、TRACP-5b、BGP水平比較
骨質疏松癥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代謝性骨病,屬中醫(yī)“腰背痛”“骨痿”“骨痹”等范疇,主要病機為血瘀絡阻、筋骨失調、脾腎兩虛,治宜強筋壯骨、活血通絡、滋補肝腎。參苓白術散中黨參、白術、茯苓化痰滲濕、健脾益氣;薏苡仁、肉豆蔻消水腫、健脾補肺;砂仁、甘草安神寧心;諸藥合用調和脾胃、益氣健脾,化生氣血,濡養(yǎng)百骸,骨質疏松從根本上得以改善[4]。骨質疏松的發(fā)生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中醫(yī)學中溫針灸具有舒筋活絡、固本扶元和調和陰陽的功效,其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多靶點調節(jié)全身經絡,激活經絡之氣,機體內整體調節(jié)功能得以啟動[5]。通過溫針灸腎俞穴、太溪、足三里、命門、委中、懸鐘、大杼,具有條達氣血、滋養(yǎng)臟腑及活血通絡功效;溫針灸能夠抑制骨吸收和骨轉換,調節(jié)整體營養(yǎng),促進骨形成,改善骨代謝,增加骨密度;與參苓白術散共同發(fā)揮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的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P<0.05)。提示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溫針灸可改善脾腎兩虛型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癥狀,提高療效。骨質疏松癥的主要表現(xiàn)為骨密度下降,改善骨密度一定程度上將降低骨折風險[6]。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腰椎L2~4、橈骨遠端1/3處和股骨頸骨密度值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溫針灸可增加脾腎兩虛型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這與王剛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骨代謝平衡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過程。CTX-Ⅰ反映Ⅰ型膠原分解,TRACP-5b分泌減少代表體內骨吸收減少;二者表達水平高低與骨量丟失嚴重程度呈正比;BGP是反映骨轉換和骨形成的特異指標[8]。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CTX-Ⅰ和TRACP-5b均低于治療前,BGP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明顯(P<0.05)。提示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溫針灸可抑制骨吸收,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增加骨密度,骨代謝水平改善。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后期還需大樣本研究以驗證其遠期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脾腎兩虛型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加骨密度,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