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語文教學,不僅是講教材、用教材,更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效整合與合理運用,做到精準備課,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加強課堂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前精心準備、課上有效教學、課后減負增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精準備課;有效教學;課后服務
“雙減”政策嚴格限制學生做作業(yè)的時間和數量,以保證每名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打疲勞戰(zhàn),同時嚴禁校外培訓機構超標、超前培訓。在這種情況下,對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勢必更高,教師對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監(jiān)督和把控也變得尤其重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駕馭課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課前精心準備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課前的精心準備,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方法等。教師要根據設置的教學目標,設計個性化的問題,整合相關資源,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效達成目標要求。教師要重視每一節(jié)課,注重課堂的內涵和外延,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讓每節(jié)課都生動形象,減少重復性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深入研究教材,做到精準備課
(1)備教材。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發(fā)布和語文教材的改版,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結合《標準》要求,深入研究教材。語文課不僅是講教材、用教材,更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效整合。教師要備好教材、活用教材,把每篇課文講得活靈活現,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科學重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章節(jié)內容的整體分析,體會教材編者的思想和意圖,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并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2)備學生。
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備課時,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往往是不同的。在進行合作探究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合理分組,以保證每名學生都能有所進步,有所提升。
(3)備教與學的方法。
對于教師而言,要想讓學生扎實掌握所學知識,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有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常用到游戲教學法、競賽教學法、表演教學法等,改變傳統“灌輸式”教育,讓學生在愉悅、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充分掌握并合理運用相關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2. 重視課前預習,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
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緊湊,而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接受知識的能力有所差異,這就需要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教師要在每節(jié)課前發(fā)布問題式學習提綱,引導學生進行扎實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事先熟悉所學新課內容,能夠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
(1)指導預習方法。
在布置預習任務的同時,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常規(guī)性預習方法的指導。默讀:了解課文的主要梗概,劃出不理解的語句。查閱:通過查閱字典、詞典,讀準不認識字的字音,初步了解不理解詞語的含義。朗讀:大聲朗讀課文,能讀準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課文,了解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摘抄:將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為寫作搜集素材。預習后,學生可以將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留在課堂上請教教師或同學。
(2)布置預習任務。
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應該有具體的預習目標,預留合理的習題,如預習生字新詞,要明確會讀還是會寫。以問題的形式列出預習提綱,讓學生讀、寫,便于精準預習。扎實的課前預習,能使學生明確所學學習內容,在課堂上大膽參與討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重視預習檢查。
預習檢查是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展示。預習檢查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預習檢查,既可以是課前檢查,又可以是課堂檢查。教師不僅要檢查學生在教材上的批注,還要檢查學生對課文概括、內容敘述等情況。
二、課上有效教學
課堂是減負增效的主陣地。教師要專注自己的教學,改進教學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等,用生動有趣、幽默形象的語言提高教學質量。
1. 加強課堂提問
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需要設計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教師要結合教材,精心構思,設計的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更要聚焦重點、簡潔明了。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
2. 凸顯學習主體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麻雀》這篇課文時,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前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小組合作搜集有關麻雀的資料,還鼓勵他們拍攝麻雀的圖片、視頻。課上,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并且展示自己拍攝的圖片、視頻,還紛紛暢言拍攝圖片、視頻的過程。通過布置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3. 開展多元評價
教師要把對學生的多元評價作為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日常評價讓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fā)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生,包括正式的、系統的評價,以及在日常教學、學習生活中的口頭評價,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適度肯定或者表揚。
三、課后減負增效
1. 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
教師要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在作業(yè)形式上,注重作業(y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減少抄寫等重復性、機械性作業(yè),讓學生樂于做作業(yè),杜絕抄襲現象。同時,嚴格控制作業(yè)總量和時長,避免作業(yè)內容過于冗長,以量取勝不可取。在作業(yè)內容上,教師要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布置的作業(yè)要精,要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針對性強的作業(yè),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yè),使作業(yè)真正發(fā)揮鞏固知識、夯實基礎的功能。
2. 做好課后延時服務
課后延時服務是以學生完成作業(yè)、教師答疑解惑為主。學校方面,要保證課后服務時間,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語文學習。教師方面,既要多關注基礎薄弱的學生,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進行針對性輔導,又要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空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四、結束語
“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無論是課堂講解還是作業(yè)練習,教師都要合理把控“量”和“質”的關系,在“精”上下功夫。如果課堂教學能實現課前精心準備、課上有效教學、課后減負增效,便能夠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廷萍.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思考與實踐[J]. 考試周刊,2023(38).
[2]陶梅菊. “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20).
[3]聞炳吉. “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探索[J]. 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