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細胞壞死的一種嚴重心血管疾病。它是冠心病的一種表現,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引起。
發(fā)生機制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血液的主要血管,當發(fā)生阻塞時,血液無法順利流向心肌,導致心肌缺血。如果缺血持續(xù)時間較長,心肌細胞將無法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最終發(fā)生壞死。冠狀動脈阻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即血管壁內層發(fā)生脂質沉積形成斑塊,逐漸增厚并破裂形成血栓。其他引起冠狀動脈阻塞的原因還包括血管痙攣、冠狀動脈狹窄等。
流行病學數據
(1)患病率: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人數將達到2 300萬人。
(2)年齡分布:大多數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然而近年來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患有急性心肌梗死,這可能與生活方式改變和危險因素增加有關。
(3)性別差異:男性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高于女性,這一差異部分歸因于雌激素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保護作用。然而,女性在更年期后的患病率逐漸升高,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
(4)地域差異: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在不同地區(qū)和國家之間存在差異。一些因素,如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遺傳因素和醫(yī)療條件等,可能導致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患病率差異。
危險因素和易感人群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受多種危險因素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危險因素和易感人群:
(1)高血壓:長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會增加心臟負荷,損傷心血管系統(tǒng),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
(2)高脂血癥:高膽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癥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發(fā)心肌梗死。
(3)吸煙:吸煙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
(4)糖尿?。禾悄虿』颊吒菀装l(fā)生血管病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增加心肌梗死的風險。
(5)肥胖:肥胖與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等多種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6)缺乏體力活動:會導致身體狀況下降,心血管功能減退。
(7)高齡: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和血管功能會逐漸下降。
(8)有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個體的遺傳因素可能增加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
(9)男性:男性在中年和老年階段更容易患上急性心肌梗死,這可能與缺乏雌激素保護有關。
(10)早發(fā)心血管疾病患者:40歲以下出現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容易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
(1)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癥狀,為一種劇烈而持續(xù)的壓迫、緊縮或燒灼感。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可以向左臂、頸部、下頜和背部放射。疼痛的程度可以從輕微到劇烈,持續(xù)時間長短不一。
(2)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臟功能減退,血液循環(huán)不暢,可出現呼吸困難,如氣短、呼吸急促,特別在活動或平臥時加重。
(3)惡心和嘔吐: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時,由于心肌供血不足,胃腸道功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感到惡心和嘔吐。
(4)出冷汗:心肌梗死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患者常出冷汗。
(5)心慌或心悸:心臟供血不足會導致心臟節(jié)律異常,患者可能感到心慌或心悸。
(6)疲勞和體力下降:心肌梗死會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導致全身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感到疲勞和體力下降。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
(1)立即呼叫“120”:一旦懷疑患者可能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應立即撥打當地急救電話。
(2)讓患者保持安靜:在等待急救人員到達期間,應讓患者保持安靜,避免劇烈活動??梢宰尰颊咦禄蚺P床,保持舒適的體位。
(3)給予阿司匹林:如果患者不會對阿司匹林存在過敏等禁忌,可給予300 mg阿司匹林緊急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4)監(jiān)測患者狀況: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和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和意識狀態(tài),并記錄癥狀的變化和持續(xù)時間。這些信息對醫(yī)護人員的診斷和治療決策有幫助。
(5)禁食:急性心肌梗死時,進食可能加重心臟負荷。
(6)進行心肺復蘇:如果患者出現心跳驟停,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包括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有助于維持血液循環(huán)和供氧。
(7)送至醫(yī)院:急救人員到達后,會根據患者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轉運至醫(yī)院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心肌梗死后的護理
(1)醫(yī)學治療: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醫(yī)學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血管成形術或搭橋手術等,同時要定期進行復查和隨訪。
(2)心臟康復:患者可以進行適度的運動訓練、接受心理支持和教育,改善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
(3)良好的飲食習慣:患者應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入均衡的營養(yǎng),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和高鹽食物。適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類食物和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4)控制風險因素: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控制各種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所以,在平時要保持合理的體重、戒煙戒酒、定期測量血壓和血糖,以及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
(5)心理支持:心肌梗死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可能出現焦慮、抑郁和恐懼等情緒問題。此時,要通過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詢,幫助患者應對心理壓力,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
(6)避免過度勞累:患者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對心臟造成壓力。
(7)定期復查:心肌梗死后,應定期進行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以監(jiān)測心臟功能和病情變化。同時,定期進行血脂、血壓等相關指標的檢測。
結束語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發(fā)生,要在最短的時間讓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療,這對改善預后極為重要。在平時,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控制危險因素,避免疾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