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課標改革深度,深度學習逐漸成為學科教學導向,被教師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深度學習理念最早起源于人工智能領域,但從教育視角看,深度學習理論內涵與教育改革方向具有一致性,可以推動教育改革進程,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诖耍恼潞唵侮U述深度學習和小學信息科技,立足于深度學習背景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構建意義,分析有效課堂構建策略,以期為學生持續(xù)、全面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深度學習;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
深度學習理論的核心是推動學生深度掌握學科知識,根本目的是形成辯證性思維、解決復雜難懂的問題、高效協(xié)作溝通以及獨立思考、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綜合掌握學科知識具有推動作用。教師要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構建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就要透徹了解深度學習理論,基于深度學習設計信息科技教學,通過優(yōu)化課堂氛圍、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加課堂互動增加學生學習深度,落實信息科技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深度學習與小學信息科技概述
(一)深度學習
1. 深度學習概念
深度學習也被稱為深層學習,相比機械性識記、運用知識和非批判性的接受學習模式,深度學習是學生建立學知識理解基礎上的自主性學習、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高階思維能力,并在學習中獲得良好體驗感。從重視學習方式到強調學習成果,深度學習理論仍處于探究過程中?;趯W習方式分析,深度學習理論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整合性,重視辯證性理解和信息整合記憶方法的運用?;趯W習過程分析,深度學習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行為和投入程度?;趯W習成果的關注,深度學習重視對現實意義的學習、目標的達成和知識遷移、對知識的運用以及學生高階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
2. 深度學習特點
深度學習相比淺層學習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對學科知識形成深度理解、掌握是深度學習的基礎。深度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理解性掌握、識記信息科技知識,要求學生真正把握知識內涵、定理、運用、操作等方面內容,摒棄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識記方法。其次,建立系統(tǒng)知識結構。隨著小學階段學生年齡不斷增長,信息科技知識難度、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整合信息科技知識,構建新舊知識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結構,推動學生整體掌握學科知識,開展深度學習。再次,深度學習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靈活運用和遷移。推動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辯證性地應用知識,逐漸形成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深度學習充分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體驗和主動性,是深度學習理論的顯著特點。
(二)信息科技
概念蘊含知識與方法,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響問題分析邏輯和觀念的形成。信息科技概念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特殊性特點,雖然信息科技概念沒有數學概念的嚴謹性、抽象性、邏輯性,也沒有科學學科要基于觀察、實驗、記錄得出結論的論證性,但信息科技概念具有顯著的時代性特點,沒有具體概念和固定答案,因此,信息科技概念的理解難以把握和理解。小學階段學生以具象化思維為主,需要通過具體形象構建思維邏輯,對信息科技概念學習具有一定難度,難以深度理解信息科技概念。并且,信息科技概念涵蓋較多計算機原理知識,部分專業(yè)性語言較為抽象、難懂,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二、基于深度學習構建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的意義
淺層學習是深度學習的前提,在淺層學習基礎上開展深度學習可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究信息科技知識。深度學習背景下開展小學信息科技高效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增加信息科技相關知識的儲備,持續(xù)性感受信息科技學習趣味性。并且,基于深度學習對小學生的困難程度,高效信息科技教學需要以學生合作的方式開展,利于啟發(fā)學生科學思維,形成正確的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構建豐富、完善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推動學生在深度學習的導向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以此增加學生記憶深度、理解深度和運用靈活性,推動學生成長和發(fā)展。
三、基于深度學習構建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的策略
(一)優(yōu)化課堂氛圍,奠定深度學習基礎
1. 立足信息技術營造課堂氛圍
良好課堂氛圍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前提,只有在良好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fā)揮思維靈活性、敏捷性,從而更加深入、多層地分析、思考教學內容,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由此可見,良好課堂氛圍的重要性?;诖耍畔⒖萍冀處熞匾暳己谜n堂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和作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優(yōu)勢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氛圍,并借助信息技術直觀性、生動性特點將教學內容明確呈現給學生。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運用圖片、視頻、PPT等方式體現教學內容,并基于學生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興趣和發(fā)展特點設計圖片、視頻和PPT,如以鮮艷色彩或卡通圖案展示教學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從學生主觀意識方面調動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學習興趣,感受學習信息科技知識的趣味性。不僅如此,教師在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時,不僅要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氛圍,還要輔以鼓勵式教學,進一步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放松身心狀態(tài),更加主動、深度地思考信息科技知識,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例如,小學信息技術“認識機器人朋友”一課中,圍繞機器人的整體認知展開,以理論性知識為主,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內容,學生學習程度直接影響后續(xù)學習深度。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以視頻形式展示生活中的機器人朋友,如車站中的機器人、云酒店中的機器人和工地、醫(yī)療、制造業(yè)等方面的機器人,以機器人自我介紹的動畫視頻體現機器人理論知識,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視頻,此時,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課堂中,并且,這一方式具有較強趣味性,能在較大程度上放松學生身心,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但對學生深度學習的推動作用較小,基于此,教師可以輔以鼓勵式教學,提出難度適當的教學問題,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要基于鼓勵,委婉提出建議,避免批評、懲罰,增加學生成就感、榮譽感,激勵其他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和學信息科技知識,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2. 立足教學內容營造課堂氛圍
教學氛圍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氛圍,從根本上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增加學生對學科的理解和感受,使學生沉浸式開展學習活動,逐漸加強學習深度。
例如小學信息技術“認識機器人構件”一課中,圍繞組裝機器人的零件名稱和組合原理展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方式,立足教學內容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教學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知識點,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復習前面所學內容,并出示思維導圖,讓學生基于學習核心內容或重難點內容初步構建單元知識結構,學生完善思維導圖后,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補充,初步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此時學生學習意向較為濃烈,要把握住時機,在學生對前面內容具有深刻理解基礎上開展自主閱讀教學,推動學生基于原有知識分析機器人構件和組件原理,并將機器人構件與對應功能結合,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在學生匯報時,教師要適當引導和主觀上鼓勵,激發(fā)競爭心理,在良好學習氛圍中加入競爭元素,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二)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供深度學習環(huán)境
1. 融入生活元素提供學習環(huán)境
生活環(huán)境是學生成長、發(fā)展、學習的主要環(huán)境,也是學生獲取生活經驗的重要途徑,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事物等內容具有一定了解和實踐經驗,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關鍵?;诖耍處熢陂_展信息科技教學中可以融入生活元素,拉近信息科技與學生的關系,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導向初步了解教學內容。小學階段學生在初步了解信息科技知識時,由于信息科技知識的專業(yè)性、抽象性、綜合性特點影響,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學習具有較強難度,為推動學生克服困難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用于信息科技學習,從學生主觀上降低學習難度,培養(yǎng)獨立思考、學習能力。
以小學信息科技“仿真機器人避障”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學生常見的玩具避障、家用電器避障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基于對玩具、家用電器的了解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將帶有避障功能的玩具帶到課堂中,引導學生分析帶有避障功能的玩具和不帶有避障功能玩具的差異,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可以很快明確避障功能原理和作用,此時學生對“避障”形成初步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機器人避障功能與玩具避障功能的差異,進一步理解仿真機器人避障,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 內外知識融合提供學習環(huán)境
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活動不僅要學習教材內容,還要與時俱進學習與時代同步的信息科技知識,豐富知識儲備。并且,課外教學資源是對課內教學內容的延伸、拓展和補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時代前沿知識,提升知識視野和眼界,明確信息科技發(fā)展程度和水平。小學信息科技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而生活實際問題具有綜合性特點,涉及范圍較廣,一個問題會涉及信息科技領域不同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整合科學教學資源,以課內教學內容為導向深度探究課外教學資源,幫助學生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鍛煉信息科技思維和綜合學習能力,實現深度學習,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知識基礎。
(三)增加課堂互動,推動學生深度學習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課堂互動是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重要舉措,可以為學生提供思維上的啟發(f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明確方向。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構建有效信息科技課堂,教師可以增加信息科技課堂互動頻率,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逐層探究信息科技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在互動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教學內容,從生活、應用、問題解決等方面思考概念、定理、專業(yè)名詞等知識,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習深度,更加牢固地記憶信息科技相關知識。
以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意筆筒增趣味”為例。課程內容以運用三維學建模創(chuàng)意設計筆筒為主要內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將前面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促使學生深度掌握、靈活運用三維學建模知識,將其運用到生活實際需求中,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能力和知識基礎,明確學生設計水平、創(chuàng)作思維能力,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分組。雖然學生同在一個班級,但由于思維、天分、智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學習側重點也具有一定差異,導致學生之間存在能力、思維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小組學習可以實現優(yōu)勢互補,為高效課堂構建奠定基礎。其次,將學生科學分組后,教師要讓小組成員合作復習前面所學內容,在細致掌握、理解前面所學內容后,教師可以提出合作學習形式,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優(yōu)勢互補解決問題,深度探究教學知識和問題,并獲得新的啟發(fā)和思路,實現深度學習。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完成的作品提供展示平臺,以生生評價的方式選擇最佳作品制作成真實物品擺放到展覽區(qū)域,增加學生榮譽感、成就感,推動學生持續(xù)深度學習,構建高效課堂。
四、結語
深度學習是學生立足于課時核心內容不斷延伸,準確把握深層次內涵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深刻理解課程內容,實現信息科技知識的遷移。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的構建利于學生深層次把握知識,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加深知識記憶深刻性,提高信息科技知識運用靈活性。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不斷探究深度學習理論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蔡麗琴. 芻議小學信息科技教育中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J]. 華夏教師,2022(36):17-19.
[2] 鐘積鋒. 以微課為基礎的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優(yōu)化策略[J]. 亞太教育,2022(23):8-11.
[3] 常慧. 科技引領教學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J]. 中國新通信,2022,24(18):194-196.
[4] 王英燕. “互聯(lián)網+”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課堂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J]. 中國新通信,2022,24(12):128-130.
[5] 顧琛潔. 在小學信息科技學科中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實踐探索[J]. 教育觀察,2020,9(1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