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肝臟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為臨床治療細菌性肝膿腫提供參考。方法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內蒙古包鋼醫(yī)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60例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切開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1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手術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術前、術后1個月炎癥因子水平,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更高,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縮短;與術前比,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能夠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細菌性肝膿腫 ; 超聲介入 ; 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 ; 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57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8.0010.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8.004
肝膿腫指肝臟組織化膿性病變,是由于被多種化膿性微生物侵襲感染所致。臨床將其分為細菌性、真菌性及阿米巴性3種類型,其中細菌性肝膿腫最為常見,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細菌性肝膿腫患者主要癥狀為肝區(qū)疼痛,且具有持續(xù)性發(fā)作的特點,并會因為深呼吸或者壓力過大而加重疼痛[1]。早期有效引流是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關鍵,臨床常采用腹腔鏡切開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但其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且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臨床應用受限[2]。隨著醫(yī)學界超聲介入體系的逐漸完善,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成為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重要手段,經皮穿刺抽膿可迅速縮小膿腔,且具有臨床操作便捷、創(chuàng)傷性小的優(yōu)點,且超聲引導可進行準確定位,在操作時有助于防止將膿腔壁刺破,減少感染或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內蒙古包鋼醫(yī)院收治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60例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14例;年齡23~72歲,平均(47.57±6.43)歲。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16例;年齡26~75歲,平均(50.58±7.51)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2版)》 [4]中相關標準者;臨床表現(xiàn)為寒顫、高熱、肝區(qū)疼痛者;可耐受手術者等。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既往存在腹部手術史、膽囊部位疾病、肝膽系統(tǒng)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等?;颊呒凹覍俸炇鹬橥鈺?,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抗感染治療、全程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切開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取仰臥位,全身麻醉,于臍上緣作1 cm左右切口,建立氣腹并將壓強維持在12~14 mmHg(1 mmHg=0.133 kPa),將腹腔鏡置入,確定肝膿腫直徑和位置后,根據(jù)膿腫位置選擇適當位置作主副操作孔,腹腔鏡直視下,剝離膿腫周圍粘連后,將膿腫腔最薄弱或隆起部位電凝切開,使用吸引器將膿液徹底吸凈,將部分膿液做細菌培養(yǎng)加藥敏,指導術后抗生素應用,之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無菌敷料包扎。觀察組患者采用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取仰臥位,2%鹽酸利多卡因浸潤麻醉,超聲引導下使用18 G套管針對膿腫進行穿刺,到達膿腫中間位置后,將針芯退出,注射器回抽有膿液,并通過超聲確認穿刺位置正確,經穿刺針將導絲送至病灶并固定,緩慢拔出穿刺針,使用擴張器適當擴張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后沿導絲將導管緩慢置入,退出導絲,使用注射器抽膿,抽取部分膿液做細菌培養(yǎng)加藥敏,指導術后抗生素應用,于超聲引導下調整導管深度,抽吸干凈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固定導管并連接引流袋。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體溫監(jiān)測,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均使用甲硝唑沖洗膿腔,定期復查B超,觀察膿腫恢復情況,膿腔基本消失或無明顯膿液即可拔除引流裝置。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個月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根據(jù)《實用肝膽外科學》 [5]進行療效評估,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水平,病灶部位和膿腔基本消除;有效:患者經治療后,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水平,病灶部位和膿腔明顯減?。粺o效:患者接受治療后,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均未恢復正常水平,病灶部位和膿腔無改善,甚至出現(xiàn)惡化趨勢。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統(tǒng)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③于術前、術后1個月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④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腹腔感染、膽漏、氣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臨床療效及腹腔感染、膽漏、氣胸發(fā)生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手術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血清IL-6、CRP、TNF-α水平等計量資料經K-S檢驗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均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炎癥因子水平較術前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細菌性肝膿腫的常見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該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危重的特點,常見癥狀為肝區(qū)疼痛、寒顫、高熱、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等。肝臟由于接受來自其肝動脈和肝門靜脈提供的雙重血液供應,一旦患者肝細胞內部發(fā)生細菌感染后,大量致病微生物毒素立即釋放進入整個血液循環(huán),可造成全身的炎癥反應,感染較為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應及時采用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以提高患者存活率[6]。既往臨床在治療細菌性肝膿腫時主要采用常規(guī)的腹腔鏡切開置管引流術,術中可直觀地看到膿腔并直接對膿液進行抽吸,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并且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所需時間較長,患者恢復速度比較慢[7]。
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其為肝膿腫的治療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能夠借助超聲及時對患者體內病灶部位進行快速準確的定位,確定穿刺路徑、進針方向與深度,且穿刺針和導管均較細,可減輕對組織的創(chuàng)傷,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的優(yōu)勢,患者更易于接受[8];同時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有利于操作人員避開患者肋骨、胸骨,避免對胃腸氣體的流動產生的各種物理干擾,并且可避開膽管和大血管,有效地避免了穿刺將膿腔壁組織刺破引起繼發(fā)細菌感染等情況[9-10]。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隨訪期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能夠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的恢復,且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肝膿腫患者機體處于炎癥狀態(tài),IL-6、CRP、TNF-α等是典型的炎癥指標,主要由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等分泌,當機體存在炎癥反應時,其在血清中水平異常升高,可在穿膜移行過程中增加鈉離子逆向擴散,使肝黏膜屏障受損[11-12];另外,IL-6、TNF-α是機體急性感染期最先激活并釋放的細胞因子,能夠啟動患者的全身炎癥反應,機體內大量炎癥介質的產生會導致肝細胞凋亡,是導致細菌性肝膿腫病情惡化的關鍵[13]。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研究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控制患者病情。分析原因在于,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沖洗治療時,可對手術過程進行全程監(jiān)控,清晰顯示針尖到達位置及引流情況,可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處并發(fā)揮作用,達到有效抑菌、殺菌的功效,及時對感染進行控制,有助于促進膿腔的快速恢復;同時,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通過減少患者穿刺膿腔組織中殘留膿液細菌及其活性代謝毒素在體內積聚,能夠盡快控制腹腔感染的擴散,從而大幅提高患者疾病治療效果,顯著縮短了整個治療恢復周期,并且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14]。
綜上,超聲介入輔助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能夠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手術時間,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有助于患者恢復,且并發(fā)癥較少,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王忠輝, 王峰杰, 蘇樹英. 經皮穿刺雙置管引流在細菌性肝膿腫自發(fā)性破裂中的應用[J/CD]. 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 2019, 8(4): 349-352.
張瑩.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肝臟穿刺置管引流術用于臨床治療肝膿腫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8, 12(6): 21-23.
曹曉明. 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肝臟穿刺置管引流術用于臨床治療肝膿腫的療效觀察研究[J].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 3(24): 139-140.
許斌. 外科學[M]. 2版.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20: 304-305.
楊東昌. 實用肝膽外科學[M].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 53-58.
劉軍廷, 閆軍. 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置管引流與腹腔鏡手術引流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療效研究[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5, 6(21): 49-51.
靳和平. 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與腹腔鏡下切開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7, 44(15): 20-22.
董達, 徐斌, 胡潔敏, 等. 超聲聯(lián)合多層螺旋CT引導穿刺抽吸與置管引流對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炎性反應的影響[J]. 肝臟, 2021, 26(3): 312-315.
倪博, 李玲, 周軍. 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對細菌性肝膿腫患者氧化應激指標及影像學特征的影響[J]. 分子影像學雜志, 2022, 45(1): 106-109.
鄧兵水, 林惠芳, 胡丹, 等. 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肝臟穿刺置管引流術用于臨床治療肝膿腫的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9): 1923-1924.
田黎, ??。?張志堅, 等. 細菌性肝膿腫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變化分析[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20, 41(2): 150-153.
王思琪, 申遠, 崔振興, 等. 腹腔鏡穿刺置管引流術與腹腔鏡切開置管引流術治療肝膿腫患者療效觀察[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22, 25(2): 283-286.
楊海茹, 張文寧. B超定位引導穿刺沖洗治療肝膿腫療效及對患者血清IL-6、IL-8、TNF-α因子水平的影響[J].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9, 48(11): 1474-1476, 1499.
矣哲, 周策勛, 董嬌樓, 等. 超聲介入輔助下經皮肝臟穿刺置管引流術用于臨床治療肝膿腫的療效分析[J]. 系統(tǒng)醫(yī)學, 2019, 4(7):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