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為十三王朝古都,曾經(jīng)是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長達千余年。自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后,便開始了作為都城的“使命”……
08:30—10:30
冢下絕無藏匕客何須兵馬俑三千
一早,驅車40分鐘左右,從西安市區(qū)前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剛即位時,便下令開鑿酈山修建自己的陵墓。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我們能找到這樣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麗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笨梢娖淞昴挂?guī)模之龐大,布局之精細。
秦兵馬俑作為秦代寫實藝術的典范,形體高大,形象生動,神態(tài)逼真,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整齊排列的軍陣,仿佛再現(xiàn)了秦始皇軍隊士飽馬騰的盛景。兵馬俑陪葬坑坐西朝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一號坑是目前整個遺址中發(fā)掘時間最早且面積最大的陪葬坑,也是最吸引游客的觀光點??觾戎饕宫F(xiàn)了當時戰(zhàn)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憑欄俯視,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后面為戰(zhàn)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wèi)和后衛(wèi)。每個軍陣中間都有一面平行的土隔墻,匠人們在墻兩邊排列木制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墻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整體構造一氣呵成,彰顯著古代匠人的智慧與高超技藝。
作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兵馬俑,堪稱一顆獨放異彩的明珠,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增光添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11:00-12:30
問君曾可知長生殿里癡心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華清宮同屬臨潼區(qū),只需十幾分鐘的車程,西安歷史巡禮就來到了“大唐盛世”。
唐華清宮是唐代帝王的別宮,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杜牧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正是他經(jīng)過此地時有感而作。
來到華清宮,映入眼簾的便是望京門,名字的由來言簡意賅,即站在此處,便可望見京都長安。進入望京門,氣派奢華的皇家園林展現(xiàn)眼前。整座宮殿建立于驪山腳下,曾經(jīng)“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周幽王,就是在此為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失去了群臣的信任,導致西周就此淡出歷史舞臺。
你方唱罷我登場,位于望京門西北方向的飛霜殿,作為唐玄宗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寢宮,飛檐翹角、紅墻綠瓦,是典型的唐式建筑。冬天,長安大雪紛飛,而華清宮地下溫泉,溫度常年保持在43℃左右,熱氣上升,化雪為霜,所以被稱為“飛霜殿”。
早在西周時期,華清宮一帶就以溫泉水聞名,這里是歷朝歷代帝王建造離宮別苑的不二選擇?!捌咴缕呷臻L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正是在華清宮的長生殿內許下山盟海誓,開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唐天寶五載,唐玄宗還詔令擴建溫泉宮,并專為楊貴妃修建了一座“海棠湯”,專供貴妃沐浴之用。湯池造型華麗,整個外形酷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池中央有一小孔,溫泉水從此處流出?!按汉n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楊玉環(huán)如凝脂一般的肌膚,或許正是沐浴了華清宮溫泉的緣故。
13:30-15:00
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
回到市區(qū),在西安風味集結地——灑金橋,來一碗西安風味,能夠撫慰舟車勞頓的身體。
西安人喜面食,是不爭的事實。關中平原盛產(chǎn)小麥,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因此面食也成為西安人的日常主食。
一下車,濃郁的羊肉泡饃氣味撲面而來。古時,人們常稱之為“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譽。羊肉泡饃相較于其他面食,味道更加濃郁,湯鮮味濃。手掰饃是這道美食的一大特色,先將饃掰成不規(guī)則的小塊,店家盛入熱氣騰騰的湯底和米粉,才算完成開動前的準備工作。沒有經(jīng)驗的食客,食用前總習慣用筷子來回攪動,這是一忌。對于西安人來說,吃的時候要一點一點“蠶食”,這樣才能品味出羊肉泡饃的鮮味。時不時再配上一粒糖蒜,更能減少羊肉帶來的油膩感,達到口味的中和。
吃完主食,應該再來一點西安風味的“飯后甜點”——甑糕。甑,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古老的蒸器,用“甑”蒸成的糕,謂之“甑糕”。甑糕的原料主要是以江米和大棗組成,將提前泡好的江米、去核的大棗一層一層鋪入甑中,蓋上濕布和蒸蓋用旺火燒開。待蒸汽冒出后,將濕布取下灑上清水,反復三次,文火燜蒸5~6小時即成。初嘗甑糕,棗味濃郁,接踵而至的就是糯米的綿密口感,香甜如蜜,沁人心脾。
15:30-17:30
漢風起兮城長安未央宮
《詩經(jīng)·小雅》曾這樣寫道:“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如今的未央宮遺址,早已不見當初雄偉壯觀的宮廷樓閣,多的是渴望透過眼前蕭瑟景象,遙想當初西漢盛景的旅人。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天下不久,在丞相蕭何的建議下,長安城開始了一項曠日持久的重大工程——未央宮的建造。作為西漢的大朝正宮,宮殿總面積約為5平方千米。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高祖在關東,令蕭何成未央宮。何斬龍首山而營之”,說明未央宮前殿建立在西安市龍首原的山丘之上,而前殿地基遺址,正是整個未央宮最大的宮殿地基遺址。
漢時,前殿被分為三大殿,上朝大殿、宣室殿、后閣。宣室殿作為前殿的正室,一直都是作為皇帝登基、重要朝會以及皇帝的婚喪嫁娶來使用。公元前139年,張騫就是在此地,從漢武帝手中接過象征大漢的旌節(jié),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西域”序幕。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閣序》中的“宣室”,指的則是未央宮前殿的一個宮室,為皇帝起居和辦公的重要場所,這里也承載了許多激蕩的王朝故事。數(shù)千年前的一個夜晚,撰寫《過秦論》的才子賈誼,就曾在這里和漢文帝徹夜長談。
再向北,行至用磚墻圍起來的區(qū)域,到了漢代皇后的寢宮——椒房殿遺址。宮殿墻體是用花椒樹的花朵曬干以后磨成粉,和泥抹在墻壁之上的。之所以選擇花椒,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花椒特有的香氣,也能讓殿內滿室生香。
形勝,即地勢優(yōu)越壯美,是漢長安城選址的基本思路。漢未央宮選擇修建在地勢高處,除預防水患這一地理因素之外,它作為漢朝的政治中心,彰顯著古代王朝建筑“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理念。
18:30-19:30
千年朝市仍更變獨有南山石未灰
西安鼓樓是歷史巡禮的最后一站。作為現(xiàn)存同類建筑最完整的鼓樓,西安鼓樓一直是歷史愛好者、拍照愛好者的“打卡地”。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鼓樓與西安鐘樓常合稱為“西安鐘鼓樓”,但他們實際并不是同一座樓,而是相鄰的兩座建筑,游客們登上西安鼓樓,便能看見距離200米左右的西安鐘樓。
在還沒有出現(xiàn)手表、鬧鐘的年代,古代的報時建筑顯得尤其重要。西安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早建4年。樓上原有一面巨鼓,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整體面積1924平方米,是一座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建筑。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為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鼓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整個建筑層次分明,威嚴壯麗。
夜幕降臨,西安鐘鼓樓在燈光的照射下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們酷似棋盤的兩個對立角,堅定不移地矗立在西安城市中央?,F(xiàn)代與歷史的結合,建筑與人潮的碰撞,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梅子熟時,乍知春去,始覺情深。十三朝古都的歷史遠不止于此,漫步于西安街頭,隨風而來的,盡是歲月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