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廣西靈山縣豐塘鎮(zhèn),有一個很特別的民俗:炮期節(jié)。意為在“炮期”中用“炮”會客、祈福、鬧新春,從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五開始至二十日結束,各村輪流坐莊開展,場面熱鬧。
炮期節(jié)古稱“炮圩”或“炮會”,由新春正月“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習俗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炮期伊始,為了避免節(jié)慶時間沖突,會采取抽簽形式選定正月里的某一天為某一村的炮期。豐塘鎮(zhèn)炮期分布在豐塘鎮(zhèn)的各個村委、社區(qū),多達17個。炮期當天的農(nóng)歷號就是做彩炮的個數(shù)。
炮期是村民自發(fā)組織的活動,每年都會選出炮委會,炮委會再推選出炮長和副炮長。炮長一年換一次,不能連任。炮長是整個活動的總策劃、總導演。
豐塘炮期活動豐富多彩。做炮、送炮、祭炮、放炮是重頭戲。炮委會定做的彩炮成為焦點,它代表著整個節(jié)日的形象,做彩炮的都是盛情邀請來的能工巧匠。編模、糊裱、繪畫,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制成的彩炮有花瓣狀的、有籃子狀的、有燈籠狀的,大的如籮子,小的如竹筒,玲瓏剔透。外邊繪制的圖案古樸典雅、清新秀麗、色澤渾厚,堪稱手工藝一絕。
炮期前一天,到處張燈結彩,全村群眾自覺集隊搭炮臺、搭彩樓,張貼對聯(lián),懸掛橫額。炮期到來的清晨,各家各戶都把壇上的大彩炮視為吉祥之物,紛紛前來燒香祈福。這時,全村已一片歡騰。
中午時分,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以“炮童”的身份亮相。在彩旗的引領下,托著五色彩炮的炮獅隊繞村而行。隊伍所到之處,村民無不燃起鞭炮迎接炮獅隊伍的拜賀。村民們認為,迎送炮獅隊伍到家門“拜廳”會帶來新一年的福氣,所以紛紛敞開家門,燃起喜炮迎接福氣的到來。
隨后,五色彩炮被送到空曠的水田中,按一定的距離擺好,給彩炮裝上火藥。點火燃炮的瞬間,炸開的彩炮化作響徹云天的驚雷和五彩繽紛的禮花漫天飛舞。最后一個彩炮燃放過后,整個村子都籠罩在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中。
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代的炮期節(jié)還增加了拜老壽星、發(fā)獎學金、文藝表演、體育比賽、迎親訪友、購物娛樂等活動。 村與村之間還舉行貿易交流會,唱戲、籃球賽、拔河等各項文體活動也如期進行。
金獅起舞,巨龍騰空,鑼鼓喧天,商賈云集,人潮涌動,各方好友紛紛前來拜賀,熱鬧非凡。豐塘炮期以其獨特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來,成為廣西民俗節(jié)慶的一朵奇葩。
2012年,靈山豐塘炮期習俗,經(jīng)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入選第四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