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到秋冬農(nóng)閑時,村里就會邀來皮影戲班子娛樂。平日里寂靜的鄉(xiāng)村夜晚,因皮影戲班子的到來變得豐富多彩。整個村莊都沸騰起來,鄉(xiāng)親們奔走相告,吸引十里八村的人們前來觀看。
戲臺子搭在一塊空地上,幾張桌子,兩盞馬燈,前面白色幕布一拉,另三面罩上布幔,特別簡陋。太陽剛落山,戲臺下面的場地已有很多板凳占了位子。先到的男人們吸著煙閑聊,婦女們納鞋底或奶孩子。貨郎們搖著撥浪鼓,穿梭在人群中賣瓜子、花生等各種零食,長一聲短一聲地吆喝著。
那時,跟隨大人去看皮影戲,更多的是圖熱鬧和吃零食。趁母親看戲心情好,伸手討要幾毛錢,往往不會遭拒。拿上零花錢,趕緊跑到貨郎那兒買一包瓜子或者花生解解饞。
等到臺下觀眾密密麻麻時,皮影戲也就要開場了。鑼鼓喧天,一聲開嗓,就是開場。咿咿呀呀的鄉(xiāng)音唱腔裊裊回蕩,大人們聽得如癡如醉。臺下也有好戲登場了。瞧,少男少女,情竇初開,趁機瞄對象。誰家小伙子看到哪位姑娘長得俊,便使勁擠到姑娘身邊。倘若姑娘坐的是長凳,小伙子一屁股坐上去,厚著臉皮獻殷勤。我曾見一愣頭青買來瓜子,竟一慌張坐到姑娘腿上,板凳一斜,瓜子撒了一地,惹得周圍的人捧腹大笑。這種戲外之戲,饒有趣味。唱皮影戲的夜晚,猶如過年一樣熱鬧。
臺上,皮影緊貼屏幕,鏤空的人影施以五彩繽紛的顏色,在方寸之間演繹《楚漢之戰(zhàn)》《包公案》《岳飛傳》等皮影戲的傳統(tǒng)劇目,真切動人、栩栩如生。大人們沉浸在劇情之中,而我們這群孩子最不安分,跑到臺前看,還嫌不過癮,索性繞到后臺鉆入布??p隙間探頭探腦。記得有一次看皮影戲《岳飛傳》,我們站在后臺窺視得真真切切,藝人們靈活撥弄十個指頭,用一根根棍子操縱各色皮影人馬做出行、立、坐、臥、打斗等百般姿態(tài),看得人眼花繚亂。藝人們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唱,手腳并用,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岳飛大戰(zhàn)金兀術”那一場武戲,岳飛乘勝追擊,與金兀術對壘列陣。但見一會兒雙槍對打,一會兒旌旗搖曳,一忽兒縱馬飛奔,一忽兒跺腳吶喊助威,武戲非常緊湊,真是“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令人大飽眼福,大開眼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jīng)濃熱的皮影戲已成為遠去的記憶。在寡淡如水的歲月里,融入泥土扎根鄉(xiāng)村的皮影戲,既是一曲古樸的戀歌,又是一曲蒼涼的挽歌,為老百姓帶來一時的慰藉和陶然。
時光易逝,皮影戲唱出的濃濃鄉(xiāng)音與鄉(xiāng)情,永遠鐫刻于我記憶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