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于闐籍文人丁文苑出身于中下層官員家庭,因受家庭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學習儒家文化并掌握了較高的漢語詩文創(chuàng)作技能,并躋身于士人圈中。他的交游圈中有漢族,也有少數(shù)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士人群體。他的文學交游真實地反映了元代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元代內(nèi)遷少數(shù)民族文人對漢語文化的認同與羨慕。
[關(guān)" 鍵" 詞] 元代;丁文苑;交游
元朝時期,大量西域人士因從軍、為官、經(jīng)商等原因跟隨蒙古大軍內(nèi)遷中土,他們的內(nèi)遷促進了西域和內(nèi)地的文化交流。內(nèi)遷人群中有不少于闐人,丁文苑家族可謂典型之一?,F(xiàn)有相關(guān)元代存世文獻中記載內(nèi)遷的于闐人極少,相比較而言,丁文苑家族的存世文獻保存較多。
因身處中華文化的汪洋大海,相當一部分內(nèi)遷人士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漢語文化的影響,接受或部分接受漢語文化習俗。為了更好地參與地方治理,與漢族士大夫交流,他們紛紛取漢式的姓名、字號。丁文苑(一名哈八石),元代于闐籍內(nèi)遷漢語文人,家住大都附近的宛平縣,因父名剌馬丹,字勘馬拉丁,以其父名字末字為漢姓丁。取漢姓、有字號是元代西域人士人化的標志,可見內(nèi)遷后深受漢語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濡染。丁文苑登延祐乙卯(1315)進士第,說明他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具備較高的漢語詩文寫作技能。
目前,學術(shù)界對丁文苑及其家族的研究不多。白壽彝的《回族人物志(元代卷)》將有關(guān)丁文苑的文史資料進行了輯錄。[1]尚衍斌的論文《元代于闐人哈八石事跡考述》利用碑文和方志文獻考證了哈八石的家族世系、活動軌跡、與元代多族詩人交游的史實。[2]韓喜凱主編的《民本·貴民篇》 “哈八石父子之善政”記述了勘馬剌丁、丁文苑父子在祁陽縣、固安縣的善政事跡。[3]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梳理丁文苑的交游情況,考訂現(xiàn)存史料中其文學交游的情況,論述其交游意義。
一、丁文苑的家世
許有壬撰《故忠翊校尉、廣海鹽科司提舉,贈奉訓大夫飛騎尉、漁洋縣男于闐公碑銘》(下文簡稱《于闐公碑銘》)是為丁文苑之父勘馬拉丁所寫的碑銘。該銘記載了于闐丁氏的來歷與背景。丁文苑的曾祖父名為斡兒別亦思八撒剌,做過邵兒干(又名牙里干、鴨兒看,現(xiàn)新疆喀什地區(qū)莎車縣)牧民官。牧民官一職說明丁文苑家族內(nèi)遷前在于闐地區(qū)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丁文苑的祖父名為迷兒阿里,做過腹里大名路的宣課提領(lǐng)(掌管財稅的官職)。丁文苑父親勘馬拉丁曾為永州祁陽縣達魯花赤,從許有壬的記述中得知:“公聞道赴州,遇賊四至,射刃七人,馳出?!刂菽祥T,賊攻北門,敗之?!?[4]可見丁文苑父親勘馬拉丁頗有軍事才能。
關(guān)于丁文苑的家庭情況,許有壬有以下記載:“(勘馬拉?。┤⒀览锔墒?,先卒。繼將(蔣)氏,賢而讀書,事公姊如姑。……二子沙阿不丁,出周氏,蔭道州行用庫使。哈巴石出龍氏,四歲失母,蔣氏子之……” [4]可知丁文苑父親先后娶了牙里干氏、龍氏、周氏、蔣氏四個夫人,而蔣氏是受過儒家教育的女子。
關(guān)于丁文苑的姻親關(guān)系,元人鄭元祐《送丁希元序》中記載:“淮西公告老于朝,天子不允,召拜翰林學士,于是公乘傳入覲,而以其甥丁希元從。公與希元皆斡端國人?!T跏唐溆H,讀書江浙間,稽經(jīng)質(zhì)疑,問學大備,使對策大廷,其取必右選,若探囊發(fā)所素有,曾何難哉?” [5]該文中的丁希元與其舅父淮西公都是斡端人。斡端是元代于闐另一個音譯的對音,而現(xiàn)存文獻中元代于闐籍漢語文人進士只有丁文苑,學者尚衍斌認為丁希元是丁文苑之誤。筆者認為尚衍斌的分析是正確的,淮西公是勘馬拉丁早逝妻子的兄弟,是掌握較高漢語創(chuàng)作技巧的翰林學士。
丁文苑的兒子叫丁仲倫(一名慕禼),現(xiàn)存其詩兩首:《報恩寺避暑偶遇》[6]《題明秀亭》[7]?!都螒c廣西通志·職官表十一》中有“知昭州,丁仲倫”[8]的記載?!对y(tǒng)元年進士錄》謂:“(丁仲倫)父哈八石,乙卯進士,廉訪僉事,母阿魯溫氏,贈縣君?!蓖浦∥脑菲拮邮俏饔蛏贁?shù)民族女性。
二、丁文苑的生平與文學創(chuàng)作
對于丁文苑的生卒年,馬祖常在《丁君誄》中寫道:“至順元年(1330)六月二十三日,山北道廉訪丁君文苑卒?!?[1]許有壬在《哈八石哀辭》中寫道:“今文苑才四十有七,赍志以沒,此又何也?……余嘗獨坐閱同年錄,十六年間,為鬼錄者十七人(五)矣?!保?]許有壬在延祐二年(1315)中進士,到至順二年(1331)正好是16年。丁文苑去世于公元1330年,年僅47歲,由此可以推斷出他出生于公元1284年。
許有壬在《哈八石哀辭并序》一文中記述了丁文苑的仕歷。丁文苑中進士后,曾先后在中書省、禮部、秘書監(jiān)、御史臺、戶部、浙西道廉訪司任職。后調(diào)任山北道廉訪使,由浙西到山北路途遙遠,他在赴任途中因染上瘟疫而病故。
根據(jù)許有壬《哈八石哀辭并序》《于闐公碑銘》記載,同時參考《元史·許有壬傳》可知,丁文苑的生平如下:
延祐二年(1315),32歲中乙卯科進士。
延祐三年,33歲任固安州判官、中書省右司屬官。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丁文苑38歲,任禮部主事。因許有壬《哈八石哀辭并序》記載:“(哈八石)倅固安州,掾左司,除禮部主事。予佐吏部,故游從為多。” [4]下又《元史·許有壬傳》記載:“至治元年,(許有壬)遷吏部主事?!保?0]
至治二年(1322),丁文苑39歲,改秘書著作,拜監(jiān)察御史。事見許有壬《哈八石哀辭并序》:“改秘書著作,拜監(jiān)察御史,又與予同官?!保?]下又《元史·許有壬傳》記載:“(至治)二年,(許有壬)轉(zhuǎn)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保?0]
泰定元年(1324),丁文苑41歲任中書戶部員外郎。因許有壬《哈八石哀辭并序》記載:“(丁文苑)遷戶部員外郎,予在左司計事,率相見?!保?]下又《元史》載: “泰定帝元年,(許有壬)選為中議。(許有壬)改中書左司員外郎?!保?]
天歷二年己巳(1329),46歲,請許有壬為父親寫碑銘,事見許有壬《于闐公碑銘》。該年丁文苑與許有壬游青山,或為院主高竹樓作賦。
至順元年(1330),(丁文苑)赴任山北道廉訪使,途中去世。
從元代文人與丁文苑的交游作品可知,丁文苑應該創(chuàng)作過很多詩文,只是現(xiàn)在基本散逸殆盡。《全元詩》只收錄了丁文苑的一首,該詩為《詠鄭氏義門》,詩下注釋說來源于鄭太和的《麟溪集》,內(nèi)容為:“族屬雖千共一初,人生何可不同居。當年怪殺張公藝,把酒猶將忍字書?!痹娗坝嘘P(guān)于丁文苑的簡介:“哈八石,字文苑,于闐人。延祐乙卯(1315)進士,中書戶部員外郎?!?[10]說明這首詩是丁文苑擔任六品的戶部屬司副長官時所作。宋元時期的浦江麟溪鄭氏聚族而居。張公藝聚族而居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元代無名氏《張公藝九世同居》的雜劇就是對該家族的贊揚,而丁文苑的詠義門詩首句對鄭氏家族千人聚居既感到驚嘆又感到羨慕,稱贊鄭氏后人遵循“孝”“義”之道,以“忍”字修身、齊家,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三、丁文苑的文學交游
丁文苑登延祐乙卯(1315)進士第,該科是元朝第一次正式開科取仕,有不少人成為文壇領(lǐng)袖。元代文壇大家許有壬、歐陽玄、黃溍、馬祖常、王沂都是該榜進士出身,他們是同年。封建社會的同年關(guān)系是文人入仕后結(jié)為奧援的基礎(chǔ)。這種親密關(guān)系在詩文中多有體現(xiàn),如馬祖常所說的“昔也聯(lián)裳,荷天之光”[1],也有黃溍所說的“瓊林雨邊露”[1]。
現(xiàn)存有關(guān)丁文苑的作品大多數(shù)是他去世后元代文壇名家(他的同年們)對他的哀悼類詩文。他在世時的交游作品保存到現(xiàn)在的筆者僅發(fā)現(xiàn)5篇,除上文鄭元祐在《僑吳集》中記述他與舅舅淮西公的交往外,還有不少作品。如許有壬寫有《和丁文苑同年同游漢陽韻》[4],尚衍斌認為該詩作于至治元年(1321)[2]。除外,許有壬還作有《次同年丁文苑韻四首》[4],尚衍斌認為該詩作于至治二年(1322)[2],因為該年丁文苑出任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僉事,這組是許有壬送行之作,對于尚氏對上述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的判斷,筆者認為值得商榷。許有壬在《哈八石哀辭并序》中記載:“南坡之變,梟獍黨與(羽)列居津要。文苑、康里子山暨予,實同論列。(文苑)遷戶部員外郎,予在左司計事,率相見。俄僉浙西廉防司事,遂間南北。”[1]一般來說,古代文人撰寫傳狀類的紀傳體散文都是按照時間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展開的,從全文來看許有壬所撰文也是如此。南坡之變發(fā)生在至治三年(1323)八月,從行文順序來看,丁文苑任浙西廉防司事是在南坡之變之后,他和許有壬、巙巙(一名康里子山)是泰定帝時期被倒剌沙等人排擠的對象。如果《次同年丁文苑韻四首》是在丁文苑赴任浙西廉防司事時所作,則應該在至治三年之后,在天歷三年三月之前。因為在天歷三年三月許有壬“擢兩淮都轉(zhuǎn)運鹽司使,文苑移山北?!保?]許有壬《和丁文苑同年同游漢陽韻》中有“秋興”“窮秋”這樣的詞匯。在《次同年丁文苑韻四首》也出現(xiàn)了“籬下幾叢黃菊”“樽俎霜馀登橘”的句子,可見這組詩是寫于深秋季節(jié),筆者認為上述詩歌很有可能都寫于天歷二年(1329)的農(nóng)歷九月或十月,因為在文宗天歷元年(1328)許有壬丁父憂遷居武昌,天歷二年(1329)二月許有壬的哥哥許有恒在鄂州(治所在武昌)去世,九月其妻也在武昌去世,該年是許有壬一生中心情最沉郁的時候,他在武昌與丁文苑交游密切,經(jīng)常賦詩談游。此時丁文苑雖任浙西道廉防司事,但因朝廷新政“憲官,各色止用一人。長憲者同出西域,即日隱退?!瓐耘P不起?!保?]所以他們在喝酒談論時丁文苑曰:“人生離合有數(shù)。君閑我退,機適相投?!保?]又曰:“我非瀆于進也?!叶级?,杭而鄂,鄂又山北,有力且疲,況貧乎?”[1]這里“閑”是指許有壬丁憂無官職,“我退”即指丁文苑因朝廷新政擔任廉防司事,按照元代的制度,司法官員中四等人各等只能有一人任主要職務,因浙西廉防司的主官是西域人,同為西域人的丁文苑只能退職?!昂级酢笔钦f丁文苑從浙西廉防司退職后到鄂州定居,兩人住在一個城市,因此“賦詩談游無虛日”也就可以理解了。
宋褧和答里麻較為特別,他們不是丁文苑的同年。宋褧是泰定元年(1324)年進士,兩人都是宛平縣人,都和許有壬交好,同樣的籍貫,相同的好友,兩人有了交游基礎(chǔ)。答里麻曾和丁文苑同官,兩人是同事。丁文苑的兒子慕卨想將父親的骸骨遷葬于杭州,但力不能舉,答里麻請賻于朝,不報。雖然丁文苑與答里麻沒有文學交游的文獻遺存,但《元史·答里麻傳》記載,答里麻是高昌人,于泰定元年(1324)遷浙西廉防使,至文宗天歷元年(1328)因受阿兒哈禿誣陷而解職,而丁文苑是在至治三年(1323)或泰定元年(1324)至天歷二年(1329)間任浙西道廉防司事,他們做過5年的同事,丁文苑的退職應該也是因為他和答里麻同屬西域人的原因。
四、結(jié)語
盡管丁文苑出身于中下層少數(shù)民族官員家庭,但長期生活在元代多元文化浸潤下的江南地區(qū),同經(jīng)史、修禮樂、被儒術(shù)、中進士,經(jīng)歷像元代著名色目家族偰氏、貫氏一樣的轉(zhuǎn)變過程。他的漢語詩文創(chuàng)作技能已達到相當高的成就。許有壬評價他的詩:“作歌行,跌宕如其人。古詩清粹,皆可傳也?!保?]在丁文苑的交游圈中,許有壬、宋褧、黃溍、王沂是漢人,馬祖常、答里麻是少數(shù)民族。他們聲氣相投,聯(lián)絡與共,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士人群體。丁文苑的文學交游拉近了其與漢族士大夫之間的距離,真實地反映了元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內(nèi)遷少數(shù)民族文人對漢語文化的認同與羨慕。
參考文獻:
[1]白壽彝.回族人物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2]尚衍斌.元代于闐人哈八石事跡考述[J].民族研究,2016 (1):86-97,125.
[3]韓喜凱.民本·貴民篇[M].濟南:齊魯書社,2001:153-154.
[4]許有壬.至正集[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5] 鄭元祐.鄭元祐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82.
[6]楊鐮.全元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3:399.
[7]楊鐮.全元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3:37.
[8]謝啟坤昆,胡雯纂.嘉慶廣西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75.
[9]宋濂.元史[M].北京:中書書局,1976:4199.
[10]楊鐮.全元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3:144.
作者簡介:
王章震(1985—),男,蒙古族,河南鎮(zhèn)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先秦至隋文學、域外漢籍。
楊紹固(1977—),男,漢族,河南延津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域文史、域外漢籍。
作者單位:1.和田師范??茖W校文學院" 2.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元代畏兀兒文學及其與漢文化的交流”(項目編號:21XZW0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元代于闐籍漢語文人研究”(項目編號:18BZW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