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市檔案館,有這樣一群“80后”“90后”青年檔案人才,他們活躍在檔案保管、檔案修復、展陳策劃、查檔接待、檔案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等領域。他們埋頭“故紙堆”,從一張張地契、一本本史書、一張張舊照片中搜尋、整理、展示蘇州的“城市記憶”。
微光力量,與有榮焉
“多少年后,后人會記得,我為守護歷史盡過力。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細心謹慎做好每一項基礎工作,我為存留蘇州的城市記憶貢獻過微光力量,與有榮焉?!奔垙埱辏庥傲鱾?。相信檔案人李志娟的感慨必有回響。
◆ 查檔接待,提供創(chuàng)新便民服務
2020年2月,市民王先生通過網(wǎng)絡發(fā)來查檔需求。他1981年12月從部隊退伍,被安置進華盛造紙廠,一直工作到該廠改制。在辦理退休手續(xù)時,發(fā)現(xiàn)個人檔案中缺失了1992年之前在華盛造紙廠十多年的工作證明,急需查補檔案。工作人員在館藏檔案中找到了其1981年12月退伍安置進華盛造紙廠的調(diào)配介紹信,并為其翻查了從1982年到1992年在華盛造紙廠的歷年工資單。當查檔窗口工作人員將厚厚一沓材料遞給他時,王先生豎起大拇指為檔案館的高效服務點贊。
事實上,像王先生這樣的市民不在少數(shù),蘇州市檔案館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查檔接待流程:登記查檔者信息——確認查檔訴求,窗口查檔——相關材料復印打印——查檔者在接待登記單上簽字確認。作為歷史的見證,檔案工作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不斷與時俱進,系列創(chuàng)新便民服務舉措陸續(xù)登臺。
2018年9月開始,依托長三角地區(qū)民生檔案“異地查檔、便民服務”平臺,江浙滬皖四地居民可在居住地查閱保管在其他三地的本人婚姻登記檔案,實現(xiàn)異地查檔,跨館出證;2022年7月,蘇州市檔案館接入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接收來自全國各地的查檔咨詢并提供檔案利用服務。
李志娟告訴記者,目前蘇州大市范圍內(nèi)建立了民生檔案資源共享平臺,市民可在全市范圍內(nèi)查閱婚姻登記檔案、獨生子女檔案等。
◆ 檔案展陳策劃,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
近年來,蘇州市檔案館發(fā)揮館藏檔案資源優(yōu)勢,完成了各類展陳策劃工作。確定展覽主題——篩選館藏展品、策劃文化——聯(lián)系布展公司報價、確認布展風格——裝修進場——布置展品——開展,在李志娟看來,每當跑一遍檔案展陳策劃的流程,就像是城市歷史文脈的一次延續(xù),意義非凡。
2020年策劃了《燦若星辰——館藏名人檔案選展》。蘇州最江南。蘇州素來人文薈萃??婆e時代,蘇州狀元遙居全國各城市之首;現(xiàn)當代以來,蘇州院士獨領風騷;各行各業(yè)的精英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光彩奪目,燦若星辰。他們或本籍蘇州,或成長于蘇州,或在蘇州立業(yè)成名,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此次展覽共遴選12位名人的檔案集中展出,希望通過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檔案,勾勒出12位名人的人生軌跡,帶領參觀者領略他們的人格魅力,走進他們的精彩人生。
2021年建黨100周年之際,蘇州市檔案館配合國家檔案局組織聯(lián)合舉辦的“建黨百年初心如磐——長三角紅色檔案珍品展”,策劃了該展覽的第五部分“不忘初心蘇州篇”,從中共蘇州獨立支部的建立到蘇州解放,從新中國成立初社會主義建設到新時代蘇州城市高質(zhì)量發(fā)展,跨越百年,選取各個時期代表性的文字、照片、實物等,展示蘇州這座天堂水城鳳凰涅槃般巨變;同年與蘇州革命博物館合作舉辦“光輝的歷程·蘇州篇章”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
2022年,蘇州市檔案館與市外辦、市新聞辦、市文廣旅局聯(lián)合主辦“心手相連 共創(chuàng)未來——中日韓工藝文化展”,該展是“蘇州國際日——中日韓工藝文化展”系列活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顒诱邕x了26件館藏外交禮品檔案參展。館藏外交禮品檔案是蘇州與世界各國友好城市交往的見證,記錄了蘇州外事工作的點滴歷程。這些展品凝聚著中日韓民族文化特色和審美趣味,將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蘇州與日本、韓國的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共同開啟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 默默無聞,卻守護了歷史高光時刻
2015年,市民嚴先生來到蘇州市檔案館查檔,查找關于婁門外大街工商業(yè)方面的歷史資料。嚴先生最初主要是查找自家祖上在這條街上開醬店的資料,隨著對檔案的深入了解,他漸漸萌生了制作婁門外大街工商業(yè)經(jīng)濟地圖的念頭,想通過檔案印證,來重現(xiàn)這條街道的原始風貌,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市工商聯(lián)和婁葑街道的支持。
李志娟說:“嚴先生多次來我館查找文字和圖片資料,窗口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幫他調(diào)閱檔案百余卷。嚴先生多次留言表示感謝,又手寫了表揚信,并制作錦旗送到查檔窗口,贊市檔案館‘獲全國檔案先進集體名不虛傳’。”
記者了解到,2018年至今,蘇州市檔案館共接待各類查檔者22404人次,調(diào)閱檔案91369卷,提供檔案復印69631張。在李志娟眼中,檔案是歷史的見證,檔案人是歷史的守門人。檔案工作大都是基礎性的幕后工作,默默無聞,極少有光鮮亮麗的時刻。但檔案人守護的是黨的歷史,是國家民族的歷史,是城市發(fā)展的歷史,是個人奮斗的歷史。她說:“檔案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p>
將青春傾注進每一頁檔案中
每張不到五分之一毫米厚的紙上,記錄著蘇州的千年風雨,往事悠悠。
這些歷史的信箋,能平安地送到眼前,靠的是一雙雙巧手,安于寂寞,日復一日,呵護著一段段過往的時光。
1991年出生的蘇州本地姑娘王穎華,她就有著這樣的一雙巧手。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畢業(yè)后便進入了蘇州檔案館工作。時間一晃就是十年,這十年光陰在王穎華看來,是幸運又驕傲的。
◆ 做歷史的傳薪人,是最驕傲的事
對于檔案館的工作,很多人都很好奇,剛畢業(yè)的王穎華也不例外。她坦言,正是檔案室那股神秘感的誘惑力,讓當年的她欣然地選擇了這份工作。
如今的王穎華是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檔案修復保護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鬃刷、漿糊、排筆、軟毛刷子、竹起子、噴壺、修裱墻、墊板、鑷子、棉簽……這些工具是每天伴隨她一起“找回舊時光”的親密伙伴。
王穎華告訴記者,檔案修復保護中心是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近兩年才設立的部門,所以于她而言,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檔案修復人,在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中成長。她參與修復的第一件檔案是清代《魚鱗冊》。魚鱗冊,又稱魚鱗圖籍、魚鱗簿、丈量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登記簿冊,將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連接地繪制,標明相應的名稱,是民間田地之總冊。由于田圖狀似魚鱗,因此得名。這批需要修復的《魚鱗冊》共有5本,每本一百多頁。一開始的她只能跟著師父修冊,給老師傅打下手,在她看來,修復工作就像給檔案做手術一樣,需要十分專業(yè)的技術。這批《魚鱗冊》主要的破損情況是封面糟朽,紙張蟲蛀、霉變、撕裂等等,蟲蛀是最突出的問題,“別小看這一個個小小的蟲洞,要完美地修補,得花大功夫,從選紙、裁條、調(diào)制漿糊到把一個個不規(guī)則的蟲洞給修補起來,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有時候一天下來,只能修復一兩頁?!蓖醴f華參與修復了其中兩本,用了整整五個月。“當看到修復完工的全套《魚鱗冊》展現(xiàn)在面前時,再對比之前的舊模樣,就像是一塊蒙塵的璞玉,被拂去歲月煙塵,再現(xiàn)皎潔光澤一般……內(nèi)心滿是欣喜與滿足,我深深地為從事這一專業(yè)而感到由衷地驕傲?!?/p>
◆ 修復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
日復一日,一份份檔案,在王穎華和同事們的巧手中得以修復,盡可能的再現(xiàn)了檔案的原貌,延續(xù)它的“生命”,講述它的歷史。
在檔案搶救保護的過程中,時有發(fā)現(xiàn)檔案紙張存在蟲蛀、霉變、老化等破損現(xiàn)象。這些破損的檔案會第一時間送到王穎華所在的部門。“修檔案的第一步,不是修,而是順?!蓖醴f華解釋,每卷檔案都有自己的順序,要一頁一頁地核對,查看是否有漏編或重復編號?!敖^對不可以貿(mào)然拆卷,破壞檔案的本來面貌,這可是大事兒。”
除了像《魚鱗冊》這樣的古籍,還有碑刻拓片等不同類別的檔案需要修復,“拓片往往大而薄,修裱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二次損壞,修復時來不得半點兒馬虎?!彼^修裱,是使用紙張和黏合劑等對破損檔案進行拼接、修補、整托等,并按照一定形式進行裝訂,以恢復檔案原貌,增加檔案耐久性和耐用性的技術。
修復工作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找到最適合的修復方法,根據(jù)檔案的破損程度、紙張材質(zhì)、厚薄、字跡穩(wěn)定性等實際情況,采用的修裱方法均不一樣,如果方法不當,會對檔案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在修復過程中,許多地方用到的都是蘇州人講的所謂的“軟硬功”,用力要恰到好處,只有很好的掌握修復的順序、時間、方法和速度才行。特別是在修復一些小的細節(jié)時,手拿鑷子尖在紙上進行反復地拼接,不斷思考這一個個缺口所吻合的形狀,這一個個字的正確位置所在,有時候甚至都不敢呼吸。修復工作入門并不難,但是干好確實不易,在每一日的修復中,打磨的不僅是檔案修復者的手上功夫,更多的是耐心、細心和恒心。
◆ 蘭臺匠心,留住時光注腳
為打磨好手上功夫,王穎華跟隨修復專家、老師傅們學習操作技巧一年多,面對面交流請教,手把手學習實踐,自己反復研究練習,不斷改進缺點不足。一有空閑,她就通過網(wǎng)絡、書籍查找修復相關知識,學習行業(yè)新標準、新要求,并利用廢舊報紙和宣紙反復演練,把完整的紙張揉皺、撕破,再一點點地修復完成……
檔案修復,絕不是為了使其煥然一新?!皺n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修復時要選用最適宜的修裱材料,修復方法要有可逆性,盡量做到‘最小干預’,最大程度地恢復檔案原貌,延長檔案‘壽命’?!蓖醴f華說。
在配紙、調(diào)漿、修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王穎華都細致、耐心?!懊恳淮沃中迯?,猶如走入歷史時光,與之對話,這是非常美好的感受與體驗。”正因擁有如此的熱愛,才有了日復一日的堅持,有了“敢撿殘山取剩水,補懸便可起云煙”的決心,她將自己的執(zhí)著與堅守傾注進每一頁檔案中,并為之努力奮斗。
歲月無聲,檔案保管讓歷史留痕
存放著五十余萬卷、四十余萬件檔案史料,將近六萬冊資料、八萬張照片,包含數(shù)以萬計的文書檔案、專門檔案、科技檔案和實物檔案等特殊載體檔案的蘇州市檔案館,可以說是蘇州城市記憶的保管地。
◆ 未經(jīng)修飾的第一手資料,有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美
池景彥,是蘇州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的一名工作人員。1984年,他從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畢業(yè)后,一直從事著檔案工作。2015年,他跟隨愛情來到蘇州后在蘇州市檔案館工作,一干就是八年。
在池景彥看來,檔案館就像一個城市的大腦和記憶庫,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在此留痕。
受家庭氛圍影響的池景彥,從小就非常喜歡閱讀。在這些鮮活的歷史中,他收獲了知識與成長。池景彥坦言,他非常喜歡歷史,尤其是檔案?!皺n案本身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美麗,它們是未經(jīng)修飾的第一手資料,有著最高的真實性。它們浩如星海,在其中挖掘鉆研,其樂無窮。”
◆ 沒有鮮花和掌聲,但檔案承載了華夏的文明與成長
檔案館工作是一份名副其實的幕后工作,要做好這份工作,除了細心和耐心,更需要身為“檔案人”的責任與擔當。
池景彥說:“在檔案的世界里,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但它承載了華夏的文明與成長,這也許就是檔案存在的意義。”
每一天,池景彥都要無數(shù)次出入庫房,和防磁設備、消毒設備、冷凍滅菌設備、風淋系統(tǒng)等打交道。可不要以為檔案保管是個輕松清閑的工作,每天他都要對檔案進行盤點和管理,日常的安全檢查,定時記錄庫房的溫濕度,還要配合專家、學者調(diào)閱大量的檔案資料,以及主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辦的未成年人活動。除了腦力勞動,檔案資料的上架下架工作也是一個力氣活。一件件的檔案裝在檔案盒里,有兩厘米至五厘米厚,池景彥一口氣兒要搬一大摞,直到抵住下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蘇州市檔案館搬遷,所有館藏檔案資料都要搬家,重新上架?!斑@些重要的檔案絕對不能丟失,我們?nèi)^本著‘一冊不丟’的信念,搬了整整兩個月。尤其是上架和下架過程,全靠人工?!眱蓚€月的檔案搬遷工作,讓池景彥整整瘦了十斤。
◆ 讓歷史檔案活起來,歷史的傳承永無止境
為讓檔案資料更加親民、接地氣,池景彥和同事們在檔案的利用工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在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池景彥以檔案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蘇州廣電紀錄片《紅色檔案話百年》中,生動地講解了蘇州獨立支部和蘇州解放的歷史故事。蘇州市檔案部門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對紅色檔案的保護和開發(fā),保管利用處也積極創(chuàng)新,讓老百姓讀懂紅色歷史,珍惜和熱愛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
今年,蘇州市檔案館推出了原創(chuàng)“紅色檔案飛行棋”。池景彥介紹,這款飛行棋是以蘇州的革命歷史發(fā)展進程為主線來設計棋盤,將館藏紅色檔案巧妙地制作成事件卡。事件卡中,記錄著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成立、蘇州解放、蘇州與威尼斯結(jié)為友好城市、近現(xiàn)代蘇州絲綢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等史料?!拔覀兺诰蝠^藏,把紅色檔案融入飛行棋這樣一個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中。希望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小朋友銘記革命先輩為了蘇州的解放和發(fā)展做出的努力?!?/p>
好學、沉穩(wěn)、細致、創(chuàng)新,這是池景彥的標簽,同時也是年輕“檔案人”的縮影。就是這樣一群年輕人,跟隨著前輩的步伐,凝聚著專業(yè)的執(zhí)著,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覺醒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從“紙間”到“指間”,
做有溫度的數(shù)字檔案
周為“天府”、漢為“蘭臺”、唐為“史館”、宋為“架閣庫”……檔案館在各個時期稱呼不一,但使命未變,作為一種公眾記憶的媒介,它與城市文化一脈相承,是城市記憶最直接的記錄。如今,數(shù)字時代來臨,檔案正順應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趨勢,進行著從紙質(zhì)到數(shù)字化的“蝶變”,不僅注重將記憶保存在現(xiàn)在,更注重將其傳承到未來。
◆ 青春接棒蘭臺生涯
我們常說,檔案是一個城市“記憶的起源”。城市記憶不僅包含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建筑、街區(qū)等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變化,也包含了非物質(zhì)的城市文化和精神,而這些都需要歷史的記錄者——檔案來傳承,也因此,檔案人自工作初始就被賦予了保存城市記憶的歷史使命。
由于專業(yè)使然,應禮文早早地就與“蘭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自2011年進入蘇州市檔案館信息技術處,他至今已經(jīng)扎根“蘭臺”12年,從懵懂初識到業(yè)務精通,他在檔案信息化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奉獻了無悔的青春。
檔案信息化工作并不是外人所想的一份“閑活”,應禮文談到:“這份工作是一個將檔案和信息化融合的崗位,不但要了解檔案收存管用各項業(yè)務,而且要熟悉信息化的技術特點?!痹谒磥?,態(tài)度上愛崗敬業(yè),工作上嚴謹細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是一位檔案工作者應有的職業(yè)素養(yǎng)。
◆ 我與蘇州城的記憶
應禮文是蘇州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我應該算是第一批的‘蘇漂’,1997年小學畢業(yè)就跟隨父母來到蘇州。眼看著古老的城市日新月異,由旅游城市向工業(yè)城市逐漸轉(zhuǎn)化?!痹谶@個過程中,蘇州市檔案館也從政府大院搬遷到了北園路。
在他看來,城市發(fā)展是歷史的自然規(guī)律,但發(fā)展過程卻需要保存。他直言:“哲學終極三問,是誰?從哪來?去哪里?這個問題針對人乃至城市是同樣的重要,保存城市記憶能夠更好的回答問題,促進發(fā)展?!?/p>
他認為錄音、錄像等檔案類型能夠更充分、更具體、更生動地保存蘇州城市記憶,同時,將紙質(zhì)記錄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可以實現(xiàn)對檔案目錄及全文的檢索,提升利用效率,擴大利用范圍。
◆ 在平凡中謳歌華章
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應禮文談到數(shù)據(jù)缺失是重大風險,此外,據(jù)他介紹,2016年市檔案館搬遷時,弱電布網(wǎng)、機房建設、系統(tǒng)遷移等各方面問題交織,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
縱然在工作中遇到諸多困難,但包括應禮文在內(nèi)的一代代檔案人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忠實地守護著城市的記憶,讓這份記憶得以一代代傳承。都說檔案工作是枯燥清冷的,但是在應禮文看來枯燥反而是一件好事情,意味著有經(jīng)驗可以學習,有方法可以繼承?!肮ぷ骺菰稂c不是問題,反而是很大的優(yōu)勢。”他說。
檔案工作是平凡的,它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轟轟烈烈,它需要工作者用青春的熱情去堅守,平凡的工作,卻是不平凡的意義。于他而言,干好本職工作是責任,最終就是要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涓滴成海,潤物無聲。記者想,正是這份平凡中的默守初心與職責堅守,讓檔案工作,也讓蘇州城市記憶的傳承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