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護根與續(xù)脈:從侗語電影《童年的稻田》看三江侗族語言的代際傳承及母語文化保護

        2023-12-29 00:00:00李勝蘭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1期

        【摘 要】侗語電影《童年的稻田》表明目前三江侗語代際傳承情況有好的一面,也蘊藏著危機。實地調(diào)查也印證了這一點。文章結(jié)合電影中所折射的語言代際傳承問題以及田野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侗語面臨的代際傳承危機,提出以言護根、以文續(xù)脈,實施侗族母語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四個一”工程等活態(tài)保護策略,以提升侗族人民的母語文化認同,從而守住侗族文化的“根”,延續(xù)侗族文化的“脈”。

        【關(guān)鍵詞】侗語電影;代際傳承;母語文化保護

        【作 者】李勝蘭,南寧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文學博士,泰國華僑崇圣大學特聘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南寧,530001。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1-0132-0009

        一、引 言

        《童年的稻田》是一部取材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zhèn)的原生態(tài)侗語影片,2011年上映。該片獲得了美國紐約哥譚銀幕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佳影片、最佳攝影以及評委會特別獎的最佳女主角獎”等三個獎項。電影以12歲侗族姑娘阿秋的日記為主線,講述了一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及其渴望上學的故事。整部影片用侗語作對白,配有中英文字幕。導演旨在從語言藝術(shù)角度清晰地再現(xiàn)侗族人民生活的傳統(tǒng)狀態(tài),讓人們通過熒屏不僅能欣賞到侗歌這一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還通過影視敘事語言的展示,傳達一種被稱為“集體無意識”1的民族心理積淀。這部電影就像一個窗口,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三江侗鄉(xiāng)的民俗和風光,也看到了侗語代際傳承的情況。

        有關(guān)侗族語言文化傳承研究成果中,有張景霓[1]、吳亞洲[2]等人調(diào)查分析了侗語的使用現(xiàn)狀及語言傳承機制;彭吉軍[3]、楊玉梅[4]、龍昭寶[5]從電影《我們的嗓嘎》出發(fā),深入分析侗族文化傳承的抉擇焦慮與傳承危機。以電影《童年的稻田》為切入點、從語言學視角結(jié)合侗語電影對侗語代際傳承及母語文化保護的研究目前還未見。本文擬以《童年的稻田》為切口,觸發(fā)語言文化傳承及母語保護方面的思考,并結(jié)合實地田野調(diào)查,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侗語面臨的代際傳承危機,提出侗語保護相關(guān)策略。

        二、三江侗語代際傳承的思考

        侗語分南部和北部兩大方言區(qū),每個方言區(qū)各分三個土語。三江境內(nèi)的侗語屬于侗語南部方言,含第一土語(以獨峒鎮(zhèn)為代表)和第二土語(以良口鄉(xiāng)為代表)。

        (一)電影中的母語傳承與多語接觸

        1.母語傳承

        《童年的稻田》中,阿秋祖孫三代都熟練掌握侗語,反映出三江侗語代際傳承良好的一面。阿秋等人作為留守兒童,其侗語能力較強。日常生活中,他們通常使用一口流利的、較純粹的侗語交流,借用漢語詞匯較少,比如:qau31?a?n?3“秈稻”、qau31mu?i?3“秕子”、ma31?a?i31“螳螂”、nok31??i11“鸕鶿”、mu????ma??“筲箕(洗菜盛物用)”、?i?n???ip31“堡坎(石頭砌的坎子)”、?e?n??to??“門閂”、?o?3qo11“喉結(jié)”等。這些與日常生活有關(guān)的詞匯(包括一些動植物、農(nóng)作物、建筑類等)他們用侗語能流利表達,卻不知如何用普通話表達。

        2.多語兼用

        隨著國家通用語言(即“普通話”)的不斷深入普及,兒童的語言使用出現(xiàn)多語現(xiàn)象。影片中,師生課堂內(nèi)外互動,均使用普通話,而在家時又能自然切換為侗語。在多語條件下,兒童所接收到的文化信息,已經(jīng)不局限于自己的母語文化。當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不同于母語文化的新文化形式,并對此產(chǎn)生興趣,母語文化就會逐漸被冷落。影片中孩子們更喜歡非母語的“流行歌曲”,以侗語為載體的侗族傳統(tǒng)民歌被冷落,傳承出現(xiàn)危機。

        (二)三江侗語代際傳承現(xiàn)狀的田野調(diào)查

        一部電影,能折射出的問題是有限的,且可能因其文藝屬性而失真,我們擬結(jié)合田野調(diào)查來探討三江侗語的代際傳承問題。

        1.良好傳承

        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目前三江常住人口逾32萬人,其中侗族人口約18萬,占55%以上,在全國七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占比最多,侗族人口高度聚居。三江的侗族人平時書面表達用漢字,口頭交流用侗語,演唱民歌也用侗語。

        2021年7月,筆者到三江獨峒鎮(zhèn),選取該鎮(zhèn)的獨峒村、唐朝村、知了村和高定村對侗族語言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選取這四個村作為調(diào)查點,是因為:第一,電影《童年的稻田》故事取材于唐朝村,且取景于唐朝、知了二村;第二,獨峒村是獨峒鎮(zhèn)的政府所在地、集市所在地,是全鎮(zhèn)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人口密度大,是侗族人口的大村;第三,在獨峒鎮(zhèn)的民族語中,侗語是主流語言,因為在唐朝村、知了村、高定村,侗族與苗族雜居,苗族發(fā)生語言轉(zhuǎn)用,已全部使用侗語;第四,唐朝、知了二村與高定村侗語分別代表獨峒鎮(zhèn)侗語的兩大口音,具有典型性。

        我們的調(diào)查獲取了獨峒鎮(zhèn)4個村5~12歲、13~18歲、19~40歲、41歲~59歲、60歲以上(含60歲)五個年齡段的643名村民的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表明,以侗語為母語的占比89.3%。另外,我們對獨峒鎮(zhèn)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語言使用狀況調(diào)查表明,留守兒童對侗語的使用還比較熟練(見表1)。

        所以,從筆者實地調(diào)研和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可得出結(jié)論:目前三江侗語代際傳承情況良好。[1]這與影片體現(xiàn)的侗語代際傳承良好情況一致。

        2.多語兼用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多語接觸目前十分頻繁和深入,獨峒鎮(zhèn)四個村均有語言兼用現(xiàn)象。語言兼用情況主要指語言使用中的雙語或多語現(xiàn)象,是指一個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人除了使用本民族母語外,還兼用臨近族群的一種或多種語言的語言使用現(xiàn)象。[6]三江侗族日常交際除使用母語侗語外,還兼用普通話、漢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桂柳話(下稱“桂柳話”),主要集中在6~18歲和19~50歲的人群。6~18歲這一年齡階段的侗族人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接受學校教育,逐步掌握普通話,家庭教育不斷弱化,家長也更愿意用普通話或桂柳話作為子女學習的主要語言,以便長大后適應外出生活和工作。19~50歲的人群因外出求學、務工,為便于交流而使用桂柳話或普通話。多語兼用正是三江侗族自治縣的語言使用狀況,與電影《童年的稻田》中的情況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多語兼用是文化碰撞的結(jié)果,理論上多語兼用現(xiàn)象應該不會對侗語構(gòu)成必然威脅。然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及受區(qū)域多元語言文化的影響,三江侗語的語言功能將逐漸減弱,此持續(xù)減弱的勢頭蘊藏著母語傳承的危機,此危機體現(xiàn)在我們對獨峒鎮(zhèn)非留守兒童的語言使用狀況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上(見表2)。

        侗族人兼用侗語和漢語,如果導致侗語變?nèi)?,必然?jīng)過如下三個階段:侗強漢弱 gt; 侗、漢勢均力敵 gt; 侗弱漢強。表2表明,目前,三江獨峒鎮(zhèn)的非留守兒童已經(jīng)到了第三個階段,即“侗弱漢強”,這說明侗語的母語文化出現(xiàn)了危機。

        三、三江侗族母語文化的代際傳承思考

        (一)電影中侗族母語文化傳承與多元文化碰撞

        民族語言孕育于相應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侗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制度文化、宗教信仰、人生禮儀等,沉淀出侗族文化的物態(tài)象征物,彰顯了侗族地域文化特色,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留下了絢麗多彩的篇章。本文將以電影中體現(xiàn)最多的鼓樓文化和侗族歌謠文化為例進行闡釋。

        1.鼓樓:侗文化的物態(tài)象征物

        鼓樓是侗族人經(jīng)過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建筑,“是侗族直觀的、物象的文化,是侗族人民用空間語言的形式譜寫的詩和歌”[7]177。修建鼓樓,才有圍繞鼓樓而開展的一切鼓樓文化。影片中,阿秋的爺爺是一位專門建造鼓樓的木匠(侗語稱?a???3mai31),可謂鼓樓文化的核心傳承者。他跟“弟弟”提及了侗族建筑工藝的幾個關(guān)鍵詞,如:?a?u11mak11(墨尺)、?u???en??(計尺寸)等。

        侗族人的生活,靠單打獨斗做不成事,必須團結(jié)起來,有事大家有商有量,討論決策。侗歌唱道:

        “獨木不成林,滴水難成河。一根棉紗容易斷,十根棉紗能把牯牛拴。三人同行老虎怕,一人走路猴子欺。我們要像鴨腳板連塊塊,不要像雞腳爪分叉叉。[8]20(mai31tok1na?n11qhan35ta33,?i?k33nam31na?n11qhan35?a55.lha?u13?i?u11mje11ji55l?i33tak55,??p11?i?u11mje11?u?k31l?i33??n11tak11.?a?m55mu??31

        to??11?ha?m13m?m31tu55jha?u13,lha?u13mu??31?ha?m13qhan3?mu?n?3tu???a?u??we31pja?n33.ta?u??ju?3?o???3pa?3

        p?t??thai??3thai??3?a?p33,p?i31?o???3?e?u33qa?i?3tpe?3pi?t33lja?i??.)這首侗族款詞就是這種觀念的寫照。而要實現(xiàn)議事決策的場所就是鼓樓。一般而言,鼓樓建在村子的中央,作為村寨的“中心”,方便大伙聚集。侗族人不管是擊鼓傳信、娛樂聊天,還是開展侗歌展演、迎賓送客等活動,都在鼓樓進行。鼓樓是侗族人民非常重要的族群符號,是彼此認可族屬身份的標志。

        但是,以鼓樓為代表的侗族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建筑在歷史沿襲中長期面臨重大安全考驗。幾乎所有傳統(tǒng)侗族村寨都經(jīng)歷過寨火。影片結(jié)尾的失火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2009年11月6日凌晨兩點,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xiāng)林略村林略屯發(fā)生火災,196座吊腳樓被燒毀。[9]雖然電影拍攝時的主要取景點現(xiàn)已重建,但已不是從前那個百年老寨了。導演用影像記錄這些,將是珍貴的文化影像資料。

        2.侗歌: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侗語中有qau31?a??31??n??,qa???a??31?a?i33即“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的名言,這是對侗族鄉(xiāng)村社會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高度藝術(shù)概括,也說明侗族人認同“qa??”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總和的觀念。

        侗族民歌可分為大歌、河歌、山歌等,其中大歌知名度最高。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qa??la?u31),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侗歌是侗族語言的延伸、流動的文字,活的百科全書,體現(xiàn)了“勞動以歌鼓勁,求偶以歌為媒,對幼以歌施教化”等的教育功能[10]614。侗族民間有這樣關(guān)于歌(qa??)的俗語:“漢人有書,侗人有歌”(ka31me11le11,kam??me11qa??)、“生活中沒有歌,就像吃飯沒有鹽巴”(?a?n??man??qhe11me11qa??, ?u??3pa?u?3?a?n?? qau31qhe11to33jim1)、“話說不盡的,就用歌來唱”(l?i31qa??33qai33lje?u31p?n33, tau?3?a?u??qa??mha3?pa?u?3)。影片中所唱部分侗歌如下:

        (1)電影中字幕:小寶貝乖乖,今晚媽媽給你帶好吃的回來,她出門上山干活去了;小寶貝乖乖,今晚媽媽收工回來看你。直譯如下:

        tu11?a?3we31qo????phe3???m??mai31,pu31nai31?a??31ta?u???u?i?3ja???3??m??,

        只 那 "做 工 " 末 "尖 "樹 " "父 母 "養(yǎng) "咱 " 貴 " 樣 "金

        ?a??31l?i33?a?m???i?n11jo31pha??3?tham??3,nai31to33?a11?am?3pan?3lhjam13l?n11,

        養(yǎng) " 得 "三 " 年 "知 "高 " 低 " "母親用 背帶 背 甩 后背 "后

        man??nai31pa?i????n11tau?3ta?u??ne33,tau?3ta?u????n3?te??na?n11ta?3man??.

        天 母親 去 "山 "留 "咱 "哭 " "留 "咱 跟 外婆 難 "渡 日

        (2)電影中字幕:(女)日日忍受離別的煎熬,情哥呀,我今天借機會向你傾訴衷腸,千言萬語無從說起。(男)情妹呀,我只能遠遠地看著你,感嘆人生由不得自己。直譯如下:

        女:mje??11?i?n11na?i?3mha3?lj?u11??n11qa??kam??mha3??o??11?e?n?3,?a11he?m31

        幾 " "年 "這 "來 " 流 "行 "歌 "侗 "來 " "濃濃 " " "你 " 喊

        ja?u11hen?3man??nhu3??a?3?a?3?i??nhu3?tu??qo31?ha??3?.

        我 " 限 "天 " 哪 "那 是 如何 " 伸 喉 "唱

        男:?a???qai33to33qa???a?3???11la?m11pa?i??tha?u??3,ja???3pu?3?i?u11?o?3?i??qa?u?3

        久 " 不 唱 歌 是 "真 "忘 " 去 " 完 " " 若 "也 條 "嗓 "依 舊

        kwe11ju?3pa?n31?a33ta???phe??3??e?????o?3ta?n11,?a???3ta????i?n11qa?n??na?i?3

        不 "要 "友 "那 來 " 催 " 生 "聲音 彈 " 想 "來 "年 "間 " 這

        la?i??p?n33?a???3ja?m???a?u??ta?u???o??11?e?n33……

        多 "只 " 想 " 約 "你 "我們 " 濃濃

        (3)電影中字幕:彎下的樹再把它扶直很難,你想成為我的老公就難上加難。直譯如下:

        na?i?3?i?u???a?n??qau31ja???a??11?a?i33?a???3?a?u??,ma??11qai33pji??11mo?i11

        這 "我 " 吃 " "飯 爺 "娘 "腸 " 想 "你 " 何 " "不 "憑 " 媒

        ta???3tu?3?u33ta?3ja?n??.

        造 "渡 守 "過 夜

        阿秋的母親是一位“歌師”(侗語?a???3qa??)。在侗族民間,“歌師”可謂侗族的語言大師,語言表達和創(chuàng)作能力較強。影片中多次展示的侗族傳統(tǒng)民歌(以下簡稱“侗歌”),是流傳于廣西三江獨峒、八江、林溪及湖南通道平坦的山歌。這類山歌基本沒有固定歌詞,需要歌師根據(jù)對手的演唱內(nèi)容即興創(chuàng)作,及時妙答,非??简灨枋值恼Z言能力。由此可見,阿秋的父輩侗語能力很強,且侗歌保存完好。與傳統(tǒng)侗歌分離的新時代年輕人,正在不斷遺忘本民族的民歌和固有詞。體現(xiàn)在阿秋在旁白中說:“媽媽老愛唱這種為愛情要么出走要么尋死的老歌?,F(xiàn)在年輕人早就不這樣了?!倍⑶锒啻魏叱吧缴系纳交▋洪_呀,我才到山上來”(流行歌曲《踏浪》)的旋律。年輕一代對侗歌的態(tài)度,影響到侗歌的傳承。影片已通過主角阿秋對侗歌的態(tài)度揭示了這一點??梢?,以侗語為載體的母語文化傳承出現(xiàn)了危機。

        (二)侗族母語文化傳承的相關(guān)現(xiàn)實情況

        1.鼓樓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象征,是侗族人民群眾參加重大集體活動的聚集場域。當前廣西三江鼓樓的現(xiàn)實情況是:

        (1)火災多發(fā),維護困難

        火災是鼓樓的天敵,由于鼓樓全部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極易被火災損毀。比如: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獨峒鼓樓、馬胖鼓樓、干沖鼓樓及林略鼓樓等均因不慎失火全部被燒毀。尤其可惜的是,林略鼓樓是三江的侗族生態(tài)博物館,火災導致博物館內(nèi)陳列的文化遺產(chǎn)被付諸一炬,損失慘重。這與電影中展現(xiàn)的鼓樓不慎引發(fā)火災的場景也吻合。

        (2)“中心地位”岌岌可危

        隨著公路“村村通”的推行,便捷的交通條件使一些侗族村民不斷遷移,將新房建在公路沿線,遠離居住了幾代人的侗寨及鼓樓,致使鼓樓被“邊緣化”,不再處于村寨的中央,失去“中心地位”。

        (3)外來文化的引入

        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侗族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外出務工,他們感受到了城市樓房功能的優(yōu)勢,認為干欄建筑與現(xiàn)代生活不太相符,羨慕磚瓦結(jié)構(gòu)的房屋。因此,現(xiàn)今不少侗寨已改半干欄式吊腳樓為鋼筋混泥土式的磚房,一些磚房已打破居民樓不得高于鼓樓的侗族傳統(tǒng)建筑思維。

        鼓樓文化,正逐漸消逝,或為侗族傳統(tǒng)文化之“殤”。鼓樓危機,使侗族群眾聚在一起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大減少了群眾口語使用的機會。人們交流少了,那么侗語賴以生存的土壤就被破壞了。當然,為了避免侗族傳統(tǒng)文化之“殤”,《三江侗族自治縣申遺侗寨保護辦法》中的第九條明確提出了重點保護包括鼓樓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

        2.侗歌

        侗族人民通過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反映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也通過唱侗歌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增加了溝通交流的機會。目前,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歌的實際情況是:

        (1)年輕人唱歌漸少,部分侗歌瀕臨失傳

        筆者在三江侗族地區(qū)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侗寨“人人都會唱侗歌”的情形早已不復存在,會唱2首侗歌以上的中老年人(35歲以上)約占此年齡段總?cè)藬?shù)的45%,年輕人(16~35歲)約占此年齡段總?cè)藬?shù)的18%。而且,這些會唱侗歌的中青年人,實際上也只會唱那幾首廣為流傳的侗歌。目前仍在傳唱侗歌的情況主要有:一是侗寨在婚喪嫁娶或舉行大型活動時;二是通過政府積極干預,被作為旅游區(qū)保護起來的村寨,侗族大歌已被當作一種文化商品。

        (2)青少年普遍喜歡流行歌曲

        我們走訪了廣西三江的梅林鄉(xiāng)中學、獨峒鎮(zhèn)高定小學、古宜鎮(zhèn)中心小學等幾所中小學,發(fā)現(xiàn)只有在開展“非遺”文化進課堂時,學生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才會學唱侗歌。課后,大家都喜歡學唱流行歌曲。這與電影中阿秋在不同場合多次哼唱流行歌曲也一致。

        侗語沒有歷史傳承的文字,所以沒有書面語。光靠口語傳承,很難保存歷史侗語。某種程度上,侗歌由于代代相傳,其作用類似于有文字的語言中的歷史書面語,使歷史侗語可以用活態(tài)的方式保存下來。當侗歌出現(xiàn)傳承危機,語言傳承也相當于被打斷了。

        四、新時代背景下侗族母語文化保護的現(xiàn)狀與對策

        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11]他還強調(diào),“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12]33。如果說侗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是顯性的母語之“根”,那么其對外部世界獨特的感知方式和認知體系則是隱性的母語之“魂”。

        目前,三江在侗族母語文化保護傳承方面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努力。

        (一)侗族母語文化保護的現(xiàn)狀

        1.侗語教學方面

        (1)學校教學

        筆者在三江實地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三江中學為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民族文化對學校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本著“傳承民族精神,培育侗鄉(xiāng)英才”的辦學理念,制定了《三江中學課程設置及實施方案》,開發(fā)了包括《侗族大歌》《侗族文化歷史》《侗族建筑》等侗族文化與藝術(shù)校本課程,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開創(chuàng)了學校發(fā)展的新局面。三江中學的這種教學模式,啟人思索如何讓民族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堂,如何讓教學成為新時代繼承與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最佳路徑。

        (2)網(wǎng)絡教學

        在學校課堂教學之外,隨著網(wǎng)絡媒介盛行,很多侗語愛好者通過QQ、微信組建交流群,隨時隨地交流、對歌,形成“網(wǎng)絡場域”,創(chuàng)造了不同于線下空間的非直接接觸式的特殊情境,對文化與社會產(chǎn)生著深刻影響?!耙郧俺杳鎸γ妫F(xiàn)在唱歌用網(wǎng)絡”,非面對面形式,讓侗族青年更加大膽、放開,這對侗族歌謠傳承顯得更有利。不同方言、土語的人們利用網(wǎng)絡之便,交流和學習彼此家鄉(xiāng)話,加深對侗語的學習。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在同一個社群中,可以實現(xiàn)“忘年交”,敞開心扉進行暢聊,交流更加順暢。長者可以在社群中提醒或者引導青年人使用侗語固有詞匯。各地的侗文教師還可以交流侗文教學和實踐經(jīng)驗。比如:“侗語侗文侗歌微信群”有來自貴州、湖南、廣西、山東的熱愛侗語侗文侗歌的專家、學者或者民間學人等88人參與其中,年齡最大的超過70歲,最小的不到20歲。大家?guī)缀趺刻於紩谌豪镉懻摱睗h雙語教學、侗漢語互譯、侗歌對唱等。為了加大侗文推廣,促進侗語傳承與傳播,有的侗文人士還創(chuàng)辦了諸多侗語自媒體,諸如侗文綜合門戶網(wǎng)和侗音頻道等,吸引更多人參與到侗語多媒體傳播與傳承中來。

        2.文化認同與傳承方面

        (1)非遺傳承人

        據(jù)統(tǒng)計,三江侗族自治縣現(xiàn)有非遺傳承人220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人、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35人、市級非遺傳承人93人、縣級非遺傳承人87人。[13]他們傳承的項目包括侗歌、建筑、打油茶等。

        (2)節(jié)慶活動

        侗族的節(jié)日較多,除和漢族同樣都過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之外,其他節(jié)日基本都是以村寨為單位各有傳統(tǒng),有些毗鄰村寨的節(jié)日也各有不同。三江侗族集會性節(jié)日主要有三月三花炮節(jié)(?a?m???wet31?a?m??)、坡會節(jié)(?ha??3p?u??)、多耶節(jié)(?i?t33to33je?3)、斗牛節(jié)(?i?t33w?i11ta?u33)等。影片中也播放了獨峒鄉(xiāng)唐朝侗寨斗牛節(jié)的壯觀場景。

        (3)侗語電影

        目前比較有名的以侗族為題材的電影有《我們的嗓嘎》《侗族大歌》《童年的稻田》等,主要展示侗族風情和民族文化,以電影的形式記錄、保存侗語。

        (二)侗族母語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上述現(xiàn)狀表明,侗族的精英階層在侗族母語文化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侗語和侗文化只有精英的推動,還是缺乏原動力,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只要聚居,侗族母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就不成問題。一旦聚居被破壞,就難以維持侗語的使用環(huán)境。目前,開放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正在日益打破侗族的聚居生活,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需要各級各類政府及民間機構(gòu)共同參與,找到對策以最大限度地使侗語保持一定的使用度并傳承下去:

        1.盡量維護侗族人的聚居生態(tài)

        政府及相關(guān)部門在住房改造、移民安置、產(chǎn)業(yè)發(fā)展、就業(yè)安排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侗族人的聚居生態(tài)。比如移民安置,應該采取行政村內(nèi)就近集中安置、建設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依托小城鎮(zhèn)或工業(yè)園區(qū)安置、依托鄉(xiāng)村旅游區(qū)安置、縣城集中安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將操同一口音的侗族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居住。

        2.變空間聚居為“手機聚居”

        手機是大家越來越離不開的用品。侗族人雖然因生計原因不能在空間地理上聚居一處,但是可以通過手機讓侗族人的情感聚居在一起??梢越ㄒ粋€平臺,大家把日常生活方式制作成侗語為載體的短視頻,發(fā)布到平臺上,散居各地的侗族人可以共享,甚至可以互動。由于制作短視頻門檻低,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和發(fā)布,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讓侗族人重新在手機上聚居,仍然能給侗語提供使用的“土壤”。

        3.大膽開創(chuàng)侗漢雙語教育的新模式

        侗族語言的傳承,離不開中華民族文化土壤,應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協(xié)同發(fā)展。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正確處理漢—侗雙語關(guān)系,對侗語的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雙語教育是處理和解決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文化傳承和個人發(fā)展之間矛盾的重要方式。[14]在學校教育中,將侗語學習與侗族文化有機結(jié)合起來,讓侗語進入各個學科的課堂中,如將侗族民間故事、侗族民歌等穿插在作文、音樂課堂中;搭建人才培養(yǎng)的“立交橋”模式,即教師授課是點、是主干,學生參與是面、是支線。同時,應制定侗漢雙語教學的相關(guān)法規(guī)或?qū)嵤┘殑t,確立雙語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正式地位,這是侗漢雙語教學實踐的新嘗試。

        4.實施侗族母語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四個一”工程

        (1)打造一個“線下+線上”結(jié)合的侗歌傳習所

        當?shù)卣膳c民間共同努力,打造一個能為侗歌文化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空間的侗歌傳習所,以激發(fā)侗族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要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傳承侗歌時要“推陳出新”,如設置專門的侗族音樂網(wǎng)站,把優(yōu)秀的侗族音樂拍攝成短視頻,在保證侗歌傳承不失“真”的情況下二度創(chuàng)作,深度融合原生態(tài)侗歌和流行音樂,助力侗族音樂“舊調(diào)重彈”,推動母語文化保護。

        (2)開設一個侗族母語文化大課堂

        一是從學前教育開始,搭建一個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教育完整的侗族母語文化教育平臺,培養(yǎng)學生對侗族母語文化學習的興趣,為保護和傳承侗族母語文化奠定基礎(chǔ);二是充分利用三江當?shù)刭Y源,聘請當?shù)氐亩闭Z文化傳承人到校為學生講課;三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府可與各民族院校合作,在大學階段開設侗語班,對口培養(yǎng)侗語專業(yè)畢業(yè)生,畢業(yè)后回到侗族地區(qū)工作學習,以熟練的母語能力和新的文化理念融入侗族社會生活,帶動侗族社會的鄉(xiāng)村振興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向中國和世界展示并傳播侗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

        (3)創(chuàng)造一個融入侗族文化元素的文創(chuàng)品牌

        挖掘和梳理侗族特色文化元素,結(jié)合當下時代發(fā)展的特點和市場需求,促使形式與內(nèi)在意蘊相統(tǒng)一,以優(yōu)質(zhì)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增強侗族民眾的文化認同與情感歸屬。比如:服飾、侗語動畫片、“侗語+動漫”“侗語+科技+時尚”等。以民族的獨特節(jié)日、民俗風情等具有差異化特點的內(nèi)容吸引游客,形成地方文化發(fā)展的品牌優(yōu)勢。

        (4)共享一個侗族典型的重大文化節(jié)慶

        民族節(jié)慶是生動的民族文化教育大課堂,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侗族集會性節(jié)日比較多,除和漢族同樣都過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之外,其他節(jié)日基本都是以村寨為單位各有傳統(tǒng),有些毗鄰村寨的節(jié)日也各有不同。但目前還缺乏像壯族“三月三”、布努瑤“祝著節(jié)”等這樣具有民族典型特點的知名節(jié)日。這些重大節(jié)日,通常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代際傳承的重要場域,就像一根線,把群眾的情感密切聯(lián)系起來,以提升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如果某種民族語言消失,則代表“當?shù)厝嗣袷来鄠鞯哪欠N交際和思維工具的永遠喪失,就意味著當?shù)鬲毦咛厣牡赜蛭幕哪欠N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的永遠喪失。”[15]筆者針對侗族母語文化保護的對策都是基于語言方面的“護根”和文化方面的“續(xù)脈”兩點,即:以言護根與以文續(xù)脈。這是因為:第一,以言護根,即以侗語為媒介守護侗族文化之“根”。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氣脈所在,很有必要從文化根脈的角度,激發(fā)侗族民眾自主地“護根”“培根”,推動侗族母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之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第二,以文續(xù)脈,即以母語文化為推手延續(xù)侗族文化之“脈”。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保?6]。保護民族語言文化,要解決“真”與“新”的問題,即:既要守得住“真”,推動民族語言文化本真性的保護與傳播,也要出得了“新”,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相結(jié)合,構(gòu)建新的和諧語言生態(tài),不讓傳統(tǒng)侗族母語文化脫離原生態(tài)文化語境或目前的生產(chǎn)生活實際,成為侗族人民高度“陌生化”了的“他者”。所以,延續(xù)侗族文化之“脈”,應消除學生和家長學習侗語“無用”的心理,從理性認知和內(nèi)心情感上理解學習侗語及其文化的重要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結(jié) 語

        本文以電影《童年的稻田》為切入點,結(jié)合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實際情況,對三江侗族語言文化的使用與保護傳承狀況做了考察和思考,具體內(nèi)容有:

        第一,三江侗語的使用因聚居與非聚居有不同的表現(xiàn)。聚居區(qū)的侗族,一方面侗語母語有良好的傳承,從長到幼祖孫之間,侗語使用熟練;另一方面,聚居區(qū)內(nèi)的侗族,除了使用侗語外,漢語普通話和桂柳官話也使用頻繁,形成了多語兼用。非聚居區(qū)的侗族(即外出務工的侗族),下一代的侗—漢語兼用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侗弱漢強的狀況,蘊藏著典型的母語危機。

        第二,三江以鼓樓和歌謠為代表的侗族文化形式出現(xiàn)了被稀釋的風險,體現(xiàn)為:以鼓樓為代表的侗族傳統(tǒng)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建筑難以維護;鼓樓的議事決策功能被淡化,地理位置被去“中心化”。傳統(tǒng)侗歌難以吸引年輕人,面臨失傳。

        任何一種文化,最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方法就是使用。語言也是在使用時才能真正被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文根據(jù)考察到的情況,提出侗族母語文化使用與保護傳承的若干對策。這些對策針對侗族群體在現(xiàn)代生活中難以聚居的特點,著力營造各種使用侗語和侗文化的土壤和氛圍,維系侗族語言的使用度。

        (本文系南寧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景霓,蘇丹.廣西三江侗語使用情況及演變趨勢預測[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2] 吳亞洲.生態(tài)語言學視角下外寨村侗語的演變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9.

        [3] 彭吉軍.從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嘎》看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境遇與突圍[J].貴州民族研究,2013(3).

        [4] 楊玉梅.變革的焦慮與文化的抉擇——評第一部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嘎》[J].中國民族,2010(3).

        [5] 龍昭寶.論侗語電影《我們的嗓嘎》中的價值沖突與路徑選擇[J].電影新作,2014(5).

        [6] 陳國玲.語言接觸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羅城仫佬族為例[J].百色學院學報,2021(5).

        [7] 馮祖貽,朱俊明.侗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8] 朱慧珍.詩意的生存:侗族生態(tài)文化審美論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 諶貽,梁克川.三江侗寨近兩百民房成焦土[EB/OL].(2009-11-07)[2022-12-14].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91107/newgx4af4bf2f-2385381.shtml.

        [10] 王軍,董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11]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綱領(lǐng)性文獻[N].人民日報,2021-11-08(12).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guān)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3] 人民網(wǎng):三江侗族自治縣多耶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http://gx.people.com.cn/n22021/0611/c179430-34771683.html.

        [14] 王曉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民族地區(qū)語言治理方案:基于河池、百色的語言使用情況調(diào)查[J].廣西民族研究,2022(2).

        [15] 曹志耘.方言瀕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學者的使命[J].中國語言學報,2012().

        [16]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1(02).

        ROOT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A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IN DONG AUTONOMOUS COUNTY OF SANJIANG BASED

        ON THE DONE LANGUAGE FILM THE RICE PADDY

        Li Shenglan

        Abstract:The Dong language film The Rice Paddy showcases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the Dong language is in a good state but also contains crisis, which is proved by fieldwork. On the basi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the language reflected in the film and the results of field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crisis of the Dong language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uts forward dynamic protective measures, such as protecting cultural roots, inheriting the cultural by virtue of language, and the \"Four one\" Project about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mother tongue culture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so a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Dong People's mother tongue and inherit the Dong culture.

        Keywords:Dong language film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protection

        〔責任編輯:陸 "露〕

        丁香婷婷六月综合缴清|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麻豆视频av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av片|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无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1精品丝袜美腿在线| 91九色国产老熟女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av久久久 | 激情内射人妻1区2区3区|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秘 蜜桃1区| 黄页免费人成网址大全|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青草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av一区二区在线|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无遮挡很爽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av天堂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停| 美女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av|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加勒比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九| 亚洲夫妻性生活免费视频|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