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Strauss)1902年在柏林觀看了愛爾蘭詩人與戲劇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于1891年創(chuàng)作的法語戲劇《莎樂美》后,次年開始創(chuàng)作這部獨幕歌劇。該劇腳本由德國女作家、翻譯家和詩人海德薇·拉赫曼(HedwigLachmann)根據(jù)王爾德戲劇翻譯的德語版本改編,理查·施特勞斯做了修改。1905年12月,歌劇《莎樂美》于德累斯頓的皇家歌劇院(K?niglichesOpernhaus)首演。1907年,理查·施特勞斯與法國音樂學(xué)家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合作了一個法語版本,意在盡可能保留王爾德的原作,并對樂譜做了一些修改??上У氖?,該版本歌劇在倫敦被宮務(wù)大臣辦公室(TheLordChamberlain’sOffice,英國審查劇院制作的官方機構(gòu))禁演。最終,該劇于1910年12月在英國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首演。巴黎歌劇院和大都會歌劇院在1930年代分別上演了法語版和德語版,但如今法語版已鮮為人知。
《莎樂美》的故事源自新約圣經(jīng)。希羅底的女兒在希律王生日宴會上的舞蹈使他非常愉悅,因此許諾滿足她的任何要求。莎樂美與母親商量后提出要求將施洗約翰的頭放入盤中。希羅底讓女兒提出如此要求,是因她懷恨約翰宣布她與希律的婚姻非法。希律王無法改變在眾多客人面前所做的承諾,下令處決了約翰。盡管此事在圣經(jīng)中只簡單提及,且希羅底的女兒沒有名字,但人們因她引發(fā)的想象幾個世紀(jì)以來滲透到一些文學(xué)藝術(shù)和音樂作品中。后來她被賦名莎樂美是因公元1世紀(jì)猶太歷史學(xué)家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FlaviusJosephus)在他的《猶太古史》(AntiquitiesoftheJews)中提到古猶太統(tǒng)治者希律·安提帕斯(HerodAntipas)的繼女名為莎樂美。莎樂美后來被描繪為象征誘惑與危險的女性,她的舞蹈被稱為“七層紗之舞”(TheDanceoftheSevenVeils)。這部歌劇現(xiàn)在是世界各大歌劇院的經(jīng)典保留劇目之一,其中莎樂美的最后一段宣敘調(diào)為戲劇女高音經(jīng)常演唱的曲目。
主要角色精彩表演
著名蘇格蘭導(dǎo)演大衛(wèi)·麥克維卡爵士(SirDavidMcVicar)的《莎樂美》,2008年首演于科文特花園。麥克維卡的作品受意大利電影制作人帕索里尼(Pasolini)充滿暴力色情的恐怖電影《薩羅》(Salò)啟發(fā),把故事背景從圣經(jīng)中的猶地亞(Judaea)搬到1940年的德國,巧妙描繪了希律宮廷的頹廢和墮落。2022年9月,該版歌劇的第四次復(fù)排版導(dǎo)演為西班牙歌劇與戲劇導(dǎo)演芭芭拉·盧赫(BárbaraLluch)。盧赫2011年作為《唐璜》的復(fù)排導(dǎo)演首秀皇家歌劇院之后,又復(fù)排了其他幾部作品。
王爾德的戲劇與帕索里尼的電影描繪了虐待、暴力與變態(tài),這部歌劇院事先提醒觀眾“16歲以下不宜”的麥克維卡作品也有某些血腥與色情,但我與多數(shù)觀眾一樣,感到其“不宜”尚處于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
歌劇的故事從猶太領(lǐng)主希律·安提帕斯宴請賓客開始。士兵們聽到了約卡南(施洗約翰)從被囚禁的蓄水池傳出不可理解的預(yù)言,但所有人被禁止看到他。希律的繼女莎樂美離開宴會,渴望沐浴在月光中,當(dāng)莎樂美聽到約卡南對她母親希羅底的詛咒時,莎樂美要求見他但沒有被允許。于是她命令渴望自己的衛(wèi)隊長納拉博斯把約卡南帶出來。約卡南被帶上來后陳述了希律與其兄弟的妻子希羅底亂倫,將兄弟殺害后與她結(jié)婚的惡行。莎樂美感到震驚但為約卡南著迷。莎樂美不顧納拉博斯的瘋狂懇求,她對約卡南的熱情很快變?yōu)榘V迷,并要求親吻他。納拉博斯因強烈震驚而自盡。約卡南厭惡地排斥莎樂美,并讓她尋求基督的寬恕,但莎樂美無法理解并再次嘗試親吻約卡南。約卡南詛咒莎樂美后被士兵扔回蓄水池。希律來尋莎樂美,說服她與他一起飲酒但被拒絕。約卡南怒斥希羅底的聲音再次傳出時,莎樂美責(zé)問希律為何不把約卡南交給耶路撒冷。迷信的希律王稱,據(jù)傳此人可能是回到地上的埃利亞斯(Elias,公元前9世紀(jì)以色列北部王國的一位先知),因此更愿意將他囚禁。賓客中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聽到此事感到震驚并爆發(fā)了一場神學(xué)辯論。希律請莎樂美為他跳舞被一再拒絕時,允諾滿足她提出的任何要求,并不顧希羅底的憤怒抗議,依莎樂美的要求在客人面前發(fā)了誓。莎樂美的舞蹈令希律欣喜若狂,但被她將約卡南的頭放在銀盤上的要求嚇壞了。莎樂美一意孤行,拒絕了希律給她的其他所有選擇后,無奈的希律終于同意了。約卡南血淋淋的頭顱被帶上來時,莎樂美得意揚揚地歌唱并親吻約卡南的嘴唇。希律命令士兵處死莎樂美。
飾演莎樂美的是瑞典女高音馬林·拜斯特羅姆(MalinBystr?m)。拜斯特羅姆2002年以威爾第的《強盜》(Imasnadieri)中的阿瑪麗亞(Amalia)首秀英國皇家歌劇院后,又在幾部歌劇中領(lǐng)銜。這是她繼2018年復(fù)排版后再次飾演這一角色。
昏暗地下室中,美麗蒼白、身著銀色緞面禮服的莎樂美在一束明亮的追光下耀眼奪目;之后她身穿的白色長裙更襯托得她宛如一位天使,正是這獨特外表與清新氣質(zhì)強烈吸引了希律和衛(wèi)隊長納拉博斯。拜斯特羅姆迷人的聲音華麗優(yōu)雅,她吐詞清晰,中低音厚重豐美,演唱非常動聽。在莎樂美拒絕希律請求她放棄瘋狂念頭時,她只是任性地反復(fù)而持續(xù)咆哮出一句惡毒的“我想要約卡南的頭”,其狡猾和冷漠令人毛骨悚然。在最后一幕結(jié)尾時的宣敘調(diào)里,拜斯特羅姆以水晶般清亮銳利的聲音釋放出的情感洪流,強度甚至超越了管弦樂隊的喧囂,如夾帶著閃電的狂風(fēng)暴雨,令人身心強烈震撼。
從執(zhí)迷不悟的癡迷發(fā)展至惡毒致命的結(jié)局,莎樂美身上純潔與血腥的共存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拜斯特羅姆表現(xiàn)的這一任性專橫的少女可謂出神入化、扣人心弦。她的莎樂美,面部表情可在瞬間轉(zhuǎn)變,如在為迷惑約翰時表現(xiàn)出自己的柔和迷人,在被約翰拒絕時又瞬間變得嚴(yán)厲而冷酷。莎樂美最初表現(xiàn)出的旺盛發(fā)展的性覺醒如孩子般無意識,之后發(fā)展到癡迷瘋狂。但在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欲望之后,她仍然像是個沒有任何道德概念并對后果毫無意識的孩子。她在欣喜地親吻約卡南的頭顱并質(zhì)問“你為什么不看我”時,完全迷失在致命的妄想中。拜斯特羅姆的歌聲和表演,最后伴著莎樂美臉上的血痕與白裙上觸目驚心的血跡達到戲劇頂峰,也使得觀眾被恐懼、憤怒、沮喪、絕望與憐憫所吞噬。
理查·施特勞斯對莎樂美角色的要求是“一個有伊索爾德(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聲音的16歲少女”,這一對聲音的要求也與瓦格納《女武神》中的布倫希爾德和普契尼的圖蘭朵相同。因為這四個角色的共同點是需要擁有真正戲劇女高音的音量、表現(xiàn)力與耐力并且年輕,這絕非易事。更何況除此之外角色還要具備芭蕾舞演員的敏捷和優(yōu)雅舞技以表演“七層紗之舞”,這更使找尋具有所有這些品質(zhì)的演員難上加難。有些演員以專業(yè)舞蹈演員作為替身而專注于演唱,也有人自己表演舞蹈(這更符合理查·施特勞斯的設(shè)定)。盡管拜斯特羅姆的音量遜于戲劇女高音,但她以令人欽佩的敏銳、耐力、出色的演唱和完美的舞技,令人信服地飾演了莎樂美。
約卡南(Jokanaan),即施洗約翰(JohntheBaptist)的飾演者為美國男中音喬丹·沙納漢(JordanShanahan),這是他英國皇家歌劇院的首秀。沙納漢曾為荷蘭國家歌劇院工作室(DutchNationalOperaStudio)和芝加哥抒情歌劇院瑞恩中心(RyanCenteratLyricOperaofChicago)的成員,在一些世界大歌劇院舞臺和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的多部歌劇中出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沙納漢的聲音雄渾深沉,極富力量,他技巧華麗靈巧的演唱,充滿活力地表現(xiàn)出約卡南充滿正義感的巨大精神力量。形象可怕的約卡南狂躁而強大,但在某些時刻亦流露出脆弱。沙納漢出色的表演賦予了角色天賜般的莊嚴(yán)感。約卡南自蓄水池傳出的宗教宣言似乎是為了抵抗莎樂美煽動他的欲望,在被帶出時對她的輕蔑與激烈詛咒則揭示出他身為虔誠上帝之人的極為堅強的信念,但在勸說莎樂美去加利利海(TheseaofGalilee)尋找基督時(據(jù)圣經(jīng)基督在加利利海上行走),又流露出感人的溫柔。約卡南與莎樂美從相遇始就處于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兩個角色的出色互動非常能抓住觀眾的心。沙納漢的約卡南可謂一次出色的首秀。
英國男高音約翰·達扎克(JohnDaszak)飾演希律。達扎克1996年在英國皇家歌劇院的音樂會上,以威爾第《阿爾齊拉》(Alzira)中奧通博(Otumbo)的唱段首秀,之后又在幾部作品中出演主要或重要角色,包括2018年《莎樂美》中的希律。
嗓音洪亮的達扎克從容駕馭了理查·施特勞斯要求苛刻的音樂,他經(jīng)過細(xì)致處理的演唱自始至終充滿戲劇性。這個自滿的領(lǐng)主、暴躁的丈夫與違背人倫的繼父,頹廢、好色而陰險。達扎克與拜斯特羅姆將希律與莎樂美的反常關(guān)系細(xì)膩地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他以生動的肢體語言和出色的演唱,將人們帶入角色卑鄙而沖動的內(nèi)心世界。歌劇快結(jié)尾處,達扎克成功捕捉到了希律無法處理因自己輕率許愿而帶來災(zāi)難性后果時的內(nèi)心矛盾,以及在被女兒和妻子逼得走投無路、對權(quán)力和現(xiàn)實的掌控越來越脆弱時,立刻從狂妄和頤指氣使變?yōu)榫趩式^望。當(dāng)看到莎樂美手捧約卡南的頭舞蹈親吻時,希律震顫的肢體和驚恐的表情,進一步突顯了莎樂美行為的可怕。最后,他流著淚說出了與王爾德戲劇相同的一句話:“殺死那個女人!”達扎克的希律將野蠻與魅力精確組合,令人毛骨悚然,也令人贊嘆。
瑞典女中音卡塔琳娜·達萊曼(KatarinaDalayman)飾演王后希羅底。達萊曼2001年在奧地利現(xiàn)代作曲家阿爾班·貝爾格(AlbanBerg)的歌劇《沃采克》(Wozzeck)中以瑪麗一角首秀英國皇家歌劇院。原為戲劇女高音的達萊曼,曾在世界一些大歌劇院舞臺上出演瓦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歌劇中的主角,改為女中音后,演出足跡和角色更為廣泛。
達萊曼的女中音充滿光彩,犀利如鋼鐵,非常適合希羅底這一角色。她有力流暢的演唱表現(xiàn)了意欲復(fù)仇的妻子對國王的不屑一顧,以及與女兒幾乎同等的瘋狂。穿著迷人長袍的希羅底神經(jīng)質(zhì)而內(nèi)心強大,專橫狡猾又有些粗俗。她保護莎樂美并為她辯護,慫恿她提出瘋狂的要求。她以戈爾工(gorgon,希臘神話中蛇發(fā)女妖)般的眼神對視希律王,散發(fā)出邪惡、輕蔑、厭惡與憤怒,同時巧妙微妙地表現(xiàn)出對莎樂美的驕傲自豪。達萊曼的希羅底令人印象深刻。
劇中的其他角色也令人稱贊。新西蘭男高音托馬斯·阿特金斯(ThomasAtkins)飾演年輕英俊的衛(wèi)隊長納拉博斯。阿特金斯以充滿熱情的演唱和出色的演技,令人信服地飾演出納拉博斯為對莎樂美的單相思。德國女中音安妮卡·施利赫特(AnnikaSchlicht)將喜愛納拉博斯的希羅底女仆的脆弱和神經(jīng)質(zhì)表現(xiàn)得十分動人;英國男低音詹姆斯·普拉特(JamesPlatt)飾演把約卡南從地牢中帶到舞臺上的第一位拿撒勒人(FirstNazarene,注:拿撒勒為早期猶太人之一宗),他的演唱十分優(yōu)美抒情;英國男高音保羅·庫里維奇(PaulCurievici)、美國男低音邁克爾·斯科特(MichaelScott)、威爾士男高音阿萊德·霍爾(AledHall)、蘇格蘭男高音阿拉斯代爾·埃利奧特(AlasdairElliott)和英國男低音杰里米·懷特(JeremyWhite)飾演的五位猶太人,在周圍世界一片混亂恐怖之時圍繞神學(xué)爭論不休,他們的五重唱為血腥的故事添加了黑色喜劇般的諷刺與幽默,是劇中出人意料的輕松亮點。
舞臺展現(xiàn)莎樂美心路歷程
歌劇中令人最熟知的段落是莎樂美的“七層紗之舞”。麥克維卡的處理不像其他一些版本,僅僅是簡單地讓莎樂美表演誘惑的脫衣舞,或是做出種種誘惑性質(zhì)的暗示動作,他摒棄了直截了當(dāng)?shù)纳?,而是以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探索,深入莎樂美的生活,使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她的本能欲望,而是更加微妙地表現(xiàn)了她在成長過程中受虐待的經(jīng)歷和當(dāng)時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譬如,莎樂美在空曠的舞臺上,穿過的七個黑暗房間,每個房間的背景都包含著一種生活經(jīng)歷:孩提時代的毛絨玩具、少女時代的一面鏡子或青年時期的一件婚紗等。而同時出現(xiàn)在場景中的希律所暗示出的造成莎樂美反常性情的根源,早已深深植入她短暫的生命。誘人的舞蹈表現(xiàn)了莎樂美從純真走向幾乎亂倫,使這一角色更顯得凄美。與某些版本中令人感到有些過于刺激的面紗舞相比,我感到麥克維卡以抽象形象展開的視覺創(chuàng)意具有詩意美,使莎樂美違背常理的情感和行為有跡可循,并使角色更加豐滿深入。拜斯特羅姆和達扎克充滿戲劇性的舞蹈如夢幻般又優(yōu)美時尚。
英國舞臺設(shè)計師艾斯·德芙莉(EsDevli)和德國燈光設(shè)計沃爾夫?qū)じ曦悹枺╓olfgangG?bbel)與麥克維卡的制作意圖絕妙吻合的設(shè)計,為作品打造出完美場景。德芙莉2005年在歌劇院林伯里劇場(LinburyTheatre)上演的美國當(dāng)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Glass)的《奧爾菲》(Orphée)首秀后,又為幾部歌劇和一部芭蕾舞擔(dān)當(dāng)舞臺設(shè)計。戈貝爾1993年在英國皇家歌劇院以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ingervonNürnberg)首秀后又為其他幾部歌劇和芭蕾舞劇設(shè)計燈光。
德芙莉設(shè)計的帶有“樓上”和“樓下”兩部分的舞臺背景很具創(chuàng)意,精致的舞臺組合表現(xiàn)力豐富。曲線優(yōu)美的樓梯,將觀眾的視覺從樓上希律明亮的宴會廳一直延伸到丑陋混亂、污跡斑斑的地下室。樓上的奢華,通過一張長宴會桌和一些吊燈表現(xiàn);角色主要的表演空間是地下室,其中有帶有酒架和肉架的廚房,還有關(guān)押約卡南的蓄水池。一兩個半裸的女仆在昏暗的燈光中慵懶游蕩,士兵們在警戒的同時與她們調(diào)情,整個場景充滿道德淪喪的氣息。莎樂美離開宴會,到樓下與士兵和女仆為伴,大約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因為鄙視希律和客人們的虛偽。場景和燈光帶來視覺奇觀,使觀眾為好奇、厭惡與恐怖強烈吸引,尤其是高度聚光燈光下渾身是血的莎樂美愛撫約卡南的頭時,這種感覺達到了極致。復(fù)排版的英國編舞艾米麗·皮爾西(EmilyPiercy)所編排的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的“七層紗之舞”非常生動與個性化。
王爾德以文字表達強烈情感,理查·施特勞斯則以音樂使達到更加震撼的效果。英國指揮家亞歷山大·索迪(AlexanderSoddy)以精彩指揮首次亮相英國皇家歌劇院,他將理查·施特勞斯這部被稱為“帶有致命結(jié)局的諧謔曲”的歌劇的許多細(xì)節(jié)以敏銳的洞察力完美詮釋。在他深思熟慮的處理下,樂團的演奏彰顯了音樂的輝煌和各種力量間的奔突,整體效果非常出色。流動閃光的抒情弦樂聲部在最后戲劇的高潮融入管樂聲部時,灼熱喧囂的旋律與不和諧的和聲,猛烈撞擊人們的耳鼓和心靈。
20世紀(jì)法西斯主義的背景,為這版歌劇《莎樂美》提供了吸引人的環(huán)境。莎樂美在一個墮落世界長大,在那里任意攻擊和殺戮是常見事實。她的本能覺醒與好奇,把她的內(nèi)心帶入最隱秘、最黑暗的角落。麥克維卡的這部優(yōu)雅與美共存的作品,激起觀眾對道德骯臟與放蕩的強烈恐懼與厭惡,是一部令人贊嘆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