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須臾離不開光纖,沒有光纖網絡的日子是無法想象的。沒有光纖就沒有高速傳輸的互聯(lián)網,沒有精彩紛呈的高清數字電視,沒有遍布城鄉(xiāng)的移動通信,沒有即發(fā)即收的電子郵件,也不會有微信和QQ等實時聊天工具,正是光纖將全球連成了“地球村”。高錕以光纖通信理論方面的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榮膺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謹以此文紀念享譽全球的“光纖通信之父”高錕先生90周年誕辰。
人才輩出的金山高氏家族
1933年11月4日,應用物理學家、光通信大師、電氣工程師、教育家和企業(yè)家高錕出生于祖居地一個殷實書香世家,高家祖宅閑閑山莊(由高燮始建于1916年,1917年落成)位于今上海市金山區(qū)(時屬江蘇省金山縣,1958年11月金山縣劃歸上海市)張堰鎮(zhèn)秦望村10組,因年久失修,早已荒廢。高錕祖父高燮曾家住上海法租界賈爾業(yè)愛路(今徐匯區(qū)東平路)8號的花園洋房。幼時高錕曾家住上海法租界著名時尚商業(yè)街霞飛路(今徐匯區(qū)淮海中路)1670弄中南新村15號的一棟三層洋房。
高錕祖父高燮(字時若,號吹萬)是著名詩人、書畫家、藏書家和儒學家,與武進的錢名山和昆山的胡石予(即胡蘊,南社社友)合稱“江南三大文學家”(“江南三大儒”之說系訛傳),尤以其藏書保存了國學而聞名。父親高筠(字君湘)系高燮三子,1924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第七屆法學學士畢業(yè),1925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底特律法學院(今密歇根州立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同年留美歸國,早期當過法官,1932年在上海注冊為律師,系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知名執(zhí)業(yè)律師,曾任上海法學院(1951年被撤并)法學教授和滬江大學(1952年秋在院系調整中被撤并)商法教授。母親金靜芳出身于寶山一個書香門第(金高兩家相距很近),系知名學者、編輯和文史館員金其源(字巨山)之長女,受過良好教育,秀外慧中,會作詩。1967年,高君湘夫婦從香港移居倫敦,與長子全家團聚。
1923年農歷九月,高筠和金靜芳在上海喜結連理,翌年9月他乘船離滬赴美留學。金靜芳最初生下的1女1子均因麻疹并發(fā)癥而早夭,接著又流產過2次,然后才誕下高錕和高铻兩兄弟。1937年7月20日,美籍華裔土木工程教育家高铻生于上海,1963年獲密歇根大學土木工程學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起任美國天主教大學工程學院教授,主攻流體動力學。
金山高氏家族素以崇文重教而著稱。高平子(字君平)系高燮胞兄高煌(字望之)之長子,近代中國天文學的開拓者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籌建者。1982年8月,月球上一環(huán)形山被第18屆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大會命名為“高平子”。1909年11月13日,著名文藝團體南社在蘇州虎丘成立,其活動中心則在上海。南社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頗具影響力,故民國社會流傳著“文有南社,武有黃埔”之說。南社三位發(fā)起人是陳去病、高旭(字天梅)和柳亞子。1923年10月14日,因南社出現內訌紛爭,柳亞子等人在上海發(fā)起組建新南社。同年底,南社基本解體。文學家和藏書家姚光(字鳳石)是號稱南社精神領袖高燮的親外甥,1918年接替柳亞子出任南社第二任主任。高燮、高旭(高燮堂侄)及其胞弟高增(字卓庵)合稱“金山高氏三杰”,均是南社重要社友,高君湘僅是南社紀念會(1935年12月29日,由柳亞子發(fā)起成立于上海,只持續(xù)了1年多)成員。高铦(1928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定居北京,仍健在)系高燮四子高垿(字君賓)之長子,高錕堂兄,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譯審、學術委員會主任和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秘書長。
高錕的愛情故事
1957年夏,高錕從技術學院畢業(yè),首份工作是到英國標準電話和電纜公司做見習工程師,入職幾天后便初識(經仔細考證,廣為流傳的“邂逅”說與事實不符)公司同事、英籍華裔系統(tǒng)分析師和計算機工程師黃美蕓小姐。黃小姐祖籍廣東開平,1934年生于英國倫敦,1955年獲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學位。黃美蕓上有1個哥哥(生于1928年)和1個姐姐,下有1個妹妹(生于1938年),父親在她12歲那年因病早逝,文化程度很低的母親(2000年2月18日仙逝于倫敦,享年100歲整)在異國他鄉(xiāng)獨自艱難地拉扯大4個孩子。
高錕和黃美蕓在他鄉(xiāng)相遇,同為炎黃子孫,分外親切,一見如故,倆人很快便熟絡起來并迅即共墜愛河??墒?,兩位年輕人的相愛卻遭遇來自女方家庭的極大阻力,黃老夫人固守中國傳統(tǒng)老習俗:在家族長子未結婚前,其弟妹一律不得談婚論嫁。她強令女兒在哥哥成婚前不得考慮自己的婚戀問題,可是當時年近30歲的哥哥連女朋友都還沒有。
高錕和黃美蕓兩情相悅,相互愛慕,很快便陷入熱戀之中,雙方感情迅速升溫,談婚論嫁已水到渠成。黃美蕓從小就常被重男輕女觀念濃厚的母親責罵,幼小心靈備受創(chuàng)傷。為了追求自己的真愛和幸福,這次她罕見地勇敢下定決心,寧可“私奔”也要掙脫母親的擺布。
1959年9月19日,羅馬天主教教徒高錕和英國國教圣公會教徒黃美蕓在倫敦布萊克希斯教區(qū)的一個圣公會教堂舉行婚禮,有情人終成眷屬,喜結良緣,他倆浪漫的蜜月旅行選定在西班牙地中海海邊的一個度假勝地。夫婦倆婚后育1子1女:獨子高明漳,1961年9月22日生于倫敦,美國布朗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碩士畢業(yè);獨女高明淇,1963年9月19日生于倫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學碩士畢業(yè)。兄妹倆均工作和定居于加州舊金山灣硅谷附近。高錕在《自述》中透露,兒子兒媳結婚十余年仍是無意生育的“丁克族”,女兒更是干脆選擇做獨身的“不婚族”。
黃美蕓是第一代IT(信息技術)從業(yè)人員,在夫君事業(yè)有成后便棄職專司家事,在家相夫教子,樂做賢內助。高錕在《自述》中提及,妻子作為計算機程序員,正是她編寫的軟件幫助他解決了介電波導類型的選定以及協(xié)助確定輻射的特性。高錕自稱在1966年那篇獲得諾獎的著名論文中沒有向她不可或缺的貢獻致謝,實屬不該并表歉意。
2004年初,高錕被確診患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俗稱老年癡呆癥。自2010年10月29日起,在香港改稱腦退化癥,以消除公眾可能因名稱誤解或成見而帶來歧視),開始接受康復治療和訓練。高錕罹患此病源自家族遺傳,其父80歲起就開始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隨著病程進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通常會逐步加重,語言、認知和生活自理能力會逐漸衰退。高錕患病后的全部生活都由夫人晝夜悉心貼身照料,夫婦倆晚年定居香港,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間(2010年1月29日至3月20日曾返港參加多項慶典活動)主要在舊金山灣山景城與子女相伴,共享天倫之樂。為了幫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屬,高錕夫婦捐出一部分諾獎獎金并聯(lián)合社會力量創(chuàng)辦阿爾茨海默病高錕慈善基金,2010年9月21日(即第17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在香港舉行基金成立典禮,黃美蕓親任董事會主席,期望此舉能提高公眾對這種常見老年病癥的認知,喚起社會更多的關注,給患者提供更好的關懷。
高錕和黃美蕓伉儷家庭生活和諧美滿,倆人鸞鳳和鳴,情深意篤,相濡以沫,廝守終生。黃美蕓夸贊夫君是“三好男人”:擅長做菜的“好丈夫”,樂于跟子女玩耍的“好父親”和疼愛學生的“好校長”。高錕贏得諾獎后不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謙恭而詼諧地表示:諾獎并不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大成就,甜蜜的愛情才是。
高錕生平簡介
高錕和高铻兄弟倆從小就在家接受良好的傳統(tǒng)私塾啟蒙教育,國學根基和古典文學修養(yǎng)扎實深厚。高錕曾坦言,他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家學淵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高錕與中國電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教授兼博士生導師蔡生民(1933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蕭山。中譯本《自述》中的“周同學”說有誤)是1936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世界學校的小學兼初中同學。高錕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小學六年級時就和蔡同學悄悄地把自家三樓的儲物間改造成“化學實驗室”,在那里肆無忌憚地做各種各樣有趣的化學實驗,幼小的他們?yōu)槿〉谩叭紵龑嶒灐焙汀澳嗲蛘◤棇嶒灐钡某晒Χd奮不已?;瘜W實驗風險大,一次意外濺出的熾熱酸性液體灼傷了高錕堂兄的手,不諳科學的父母在知曉后便嚴令禁止高錕和蔡同學再做化學實驗,他倆無奈就只好把興趣轉移到無線電方面,不久后就成功組裝真空管收音機,這些早年訓練和愛好為他們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8年秋,高錕隨家人乘船離滬南遷,先到臺北稍作逗留,一是父親謀求在臺職業(yè)發(fā)展(未果),二是探訪父系在臺親友。在母系親屬的幫助下,翌年舉家移居香港。
高錕的主要求學經歷如下。1941—1948年在寓所旁法租界福開森路世界學校(今徐匯區(qū)武康路280弄2號世界小學)念小學和初中(學號:671),因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入校便從三年級念起。1949—1953年在香港天主教男校圣若瑟書院中學部念高中(含1年預科)。1953年夏,乘坐英國Pamp;O公司“廣州號”郵輪負笈英倫留學,就讀東倫敦的伍爾維奇技術學院(倫敦大學眾多的內部學院之一,1992年升格為格林尼治大學),先上1年大學預科,1957年獲該學院電氣工程學二等理學學士學位。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工作期間,根據上司提議利用兩年時間攻下博士學位,1965年以論文《準光波導》(Quasi-Optical Waveguides)獲倫敦大學學院(UCL)電氣工程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導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士(1961)、微波研究先驅哈羅德 · 巴洛(Harold Barlow)。
高錕的主要工作履歷如下。 1957—1960年任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旗下英國哈羅子公司標準電話和電纜公司(STC)研發(fā)工程師。1960—1970年任美國ITT公司設于倫敦衛(wèi)星城哈羅的歐洲中央研究機構標準電信實驗室(STL)首席研究工程師。1970—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今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系)創(chuàng)始系主任、教授和講座教授。1974—1981年任美國ITT公司設在弗吉尼亞州的光電產品事業(yè)部首席科學家。1981—1983年任ITT公司副總裁兼工程總監(jiān),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和管理才能被委任為首位ITT“行政科學總裁”(任期5年),同年出版英文學術專著《光纖系統(tǒng)——工藝、設計與應用》。1983—1987年任ITT公司設在康涅狄格州的先進技術中心主任,其間兼任耶魯大學特朗布爾學院教授和研究員,1985年赴西德斯圖加特信號工程實驗室(ITT-SEL)研究中心訪問,1986年被任命為ITT“研究事務總裁”。1987年10月2日至1996年7月31日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3任校長,為該校創(chuàng)建多個世界一流新學科而不遺余力。1993—1997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為香港事務顧問。1996年辭任校長榮休后被港中大聘為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1997—2003年任香港高科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1999—2003年任香港資科顧問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致力于光纖領域科研成果的應用和轉化。2000年入股投資創(chuàng)辦香港首家生產光纖的高科橋光纖有限公司并自任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經營3年后易主,更名為高科橋光通信有限公司并擴大了生產經營范圍。2000年發(fā)起籌辦香港慈善私立學校弘立書院(ISF),2003年8月正式開學。
2001年,高錕撰寫完成自傳性英文書稿《潮平岸闊——高錕自述》(簡稱《自述》,A Time and A Tide—Charles K. Kao:A Memoir),許迪鏗中譯本和英文本分別于2005年和2011年在香港初版。
高錕是一位學者型謙謙君子,寬容儒雅,頗具紳士風度。他性格和善,思想開明,胸襟開闊,勇于擔當,治學嚴謹,多才多藝。高錕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業(yè)余愛好有繪畫(2015年在香港出版過《心源造化——高錕教授畫作集》)、音樂、陶藝、麻將和跳舞等,空閑時還喜歡閱讀武俠小說,體育愛好則是網球和乒乓球。
2018年9月23日上午11時45分,高錕先生最終因肺炎病逝于香港新界沙田區(qū)白普理寧養(yǎng)中心(1992年11月7日揭幕成立的香港首家臨終關懷服務機構),享年85歲。10月8日上午,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茐扌遣恍译E落,全球廣泛沉痛哀悼。
2021年11月4日,美國谷歌公司為紀念高錕先生的88歲米壽冥誕,特意選用高錕形象作為谷歌首頁中的涂鴉人物。這個創(chuàng)意很有新意,別具一格,頗具風趣,寓意深刻。
光纖通信之父高錕
“光纖”是“光導纖維”或“光學纖維”之簡稱,舊稱“光纜”。光纖通信是指以激光作為信息載體,通過光導纖維基于光的全反射原理來傳遞信息的通信系統(tǒng)。光的全反射是指光由光密介質(折射率稍大)射到光疏介質(折射率略?。┙缑鏁r出現光全部反射的現象。按傳輸方式不同,光纖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兩種:用來傳輸單一基模光波的光纖稱單模光纖,用來傳輸多種模式光波的光纖稱多模光纖。單模光纖對光源要求較高,其傳輸損耗和傳輸色散相對較小,頻帶較寬,技術難度較高,價格較貴,適宜于較大容量和長距離傳輸。多模光纖則只適宜于中小容量和中短距離傳輸,價格較低。單模和多模光纖纖芯/包層直徑的典型值分別是9/125μm和50/125μm。
1951年,美國物理學家布萊恩·奧布萊恩(Brian O’Brien)和荷蘭物理學家布拉姆 · 范海爾(Bram van Heel)各自獨立地提出石英光纖結構中“包層”的概念。1954年,范海爾首次證實透明包層光纖束可用于圖像傳輸。同年,英國物理學家哈羅德 · 霍普金斯(Harold Hopkins)與美國和印度(雙重國籍)物理學家納林德 · 卡帕尼(Narinder Kapany)合作,成功實現用一束1萬多根纖維來傳輸圖像,這是光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光纖包層結構的應用和利用纖維束傳輸圖像成功標志著光纖作為一門新興獨立學科的誕生。因卡帕尼對光纖早期研究作出過重要貢獻并于1956年首創(chuàng)“光纖”這一專用術語而被西方公認為“光纖之父”。光通信大師高錕作為光纖通信領域研究先驅和作出過重大貢獻的關鍵性人物,被譽為“光纖通信之父”是恰如其分和實至名歸的。將高錕譽為“光纖之父”并不恰當,因為它與光纖發(fā)展演變史不符。高錕在西方還享有“寬帶教父”和“太比特技術概念之父”的美譽。
1963年,高錕開始從事玻璃纖維理論和實驗研究。同年,被譽為“日本半導體先生”和“日本光通信之父”的日本物理學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西澤潤一提出并初步實現了集束型玻璃纖維通信,翌年首創(chuàng)梯度漸變折射率光纖理論,對推動光纖通信發(fā)展和應用作出重要貢獻。1964年,高錕首先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的大膽設想,被人譏諷為“癡人說夢”后仍矢志不移,堅守信念,潛心研究,終成正果。在STL任職期間,高錕主要從事微波和光學通信新方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他率領一個光纜中介電材料衰減機制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確定光纜的體積極限和光功率在結合點處的衰減程度,同時推動其他小組開展對符合光纜直徑和能發(fā)出預期紅外線波長的半導體激光器的研究。通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介電波導管的理論推導、微波模擬實驗和玻璃純凈度分析實驗都充分表明:無論是在機械性能上,還是在表征性上,高純度石英基玻璃纖維(玻璃光纖)都是作為波導首選材料的絕佳選擇。1966年7月,高錕與同事、英國電氣工程師喬治 · 霍克姆(George Hockham)精誠合作,聯(lián)袂在《英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第113卷第7期上發(fā)表了劃時代的8頁經典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首次明確提出低吸收率石英基玻璃纖維可用作光通信媒介,以解決雙絞銅線的電話通信容量問題,建立起光纖通信物理模型,描述了采用超純硅低損耗(光損耗lt;20dB/km)單模光纖進行長距離(gt;100千米,普通纖維只能傳輸光信號20米遠)和大容量(1Gb)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這項重大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奠定了光纖通信理論的基礎,開啟了光纖通信投入實際應用的大門,為后來包括互聯(lián)網和移動通信在內的電信業(yè)的迅猛發(fā)展鋪平了道路。高錕還研發(fā)出實現光纖通信所需的輔助子系統(tǒng),他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做過大量研究并取得卓著成效。
1960年12月,貝爾實驗室旅美伊朗物理學家和發(fā)明家阿里 · 賈范(Ali Javan,1948年移居美國,1963年4月22日入籍)小組發(fā)明了可穩(wěn)定輸出激光束的氦氖激光器。加上1966年高錕小組發(fā)現的光纖光損耗特性,現普遍被認為是光電子學光纖通信領域發(fā)展史上的兩個重要里程碑。高錕發(fā)明的光纖通信是人類繼發(fā)明無線電報、有線電話和無線電通信之后的又一座不朽豐碑。
1970年8月7日,總部設在紐約的康寧公司的4位博士根據高錕和霍克姆論文中頗富前瞻性的思想理論,采用內部氣相沉積(IVD)工藝來制作光纖預制棒,在纖芯中摻雜鈦,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根低光損耗(波長632.8nm時的光損耗是17dB/km)單模石英光纖樣品(29米長),標志著光通信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不久后,康寧改用外部氣相沉積(OVD)工藝,以摻鍺纖芯替代摻鈦纖芯,1972年6月時光纖的光損耗便降至4dB/km(多模光纖),1978年更是達0.20dB/km(日本NTT公司報道的單模光纖),1984年和1986年分別降至0.157dB/km和0.154dB/km,后者即目前最佳值且已十分逼近于理論計算最佳極限值0.148dB/km。1970年成功創(chuàng)制光纖,再加上當年蘇聯(lián)約飛物理技術研究所阿爾費羅夫小組和貝爾實驗室潘尼希小組幾乎同時研制成功室溫下連續(xù)工作的鎵鋁砷(GaAlAs)雙異質結半導體激光器,故1970年常被稱作“光通信元年”??祵幵谌〉蒙鲜鲋卮蠹夹g突破后,又研制出大規(guī)模生產光纖的工藝,引領了通信產業(yè)和IT革命,使得低成本、高容量光通信系統(tǒng)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1971年,康寧公司首先制成長1千米的光纖。1973年,全球首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tǒng)在貝爾實驗室建成,1976年開始進行光纖通信現場試驗。1981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生產的光纖長度每根可達40千米。同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amp;T)開始籌建“東北走廊干線”長距離光纖電話通信網。1983年2月10日,世界上首個長距離(約600千米)光纖通信系統(tǒng)在紐約至華盛頓之間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人類通信開始步入光纖新時代。1988年,橫穿大西洋海底的光纖鋪設成功,自此全球海底電纜全都改用光纖鋪設。光纖通信網早已覆蓋全球,構筑成全方位的方便快捷的信息高速公路。科學家們利用海底光纖來監(jiān)測海洋地震,這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興前沿研究領域。
1979年,中國光纖通信專家趙梓森(1995年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率領的研發(fā)團隊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拉出”中國首根具有實用價值的低損耗(4dB/km)石英單模光纖。趙梓森力主以技術難度較高的單模光纖作為中國光纖的發(fā)展方向,他被公認是中國光纖通信技術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故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在趙梓森的倡導下,“武漢 · 中國光谷”于1988年成立,趙梓森出任其首席科學家,推動它發(fā)展成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光纖、光電器件生產基地和光通信技術研發(fā)基地。
高錕所獲科學大獎與榮銜
高錕榮獲美國富蘭克林學會(費城)頒發(fā)的1977年巴蘭坦獎章,表彰他“對使用激光產生光波進行光導通信時,在細小的玻璃纖維中傳輸信息的理論研究”。
高錕榮獲日本獎基金會頒發(fā)的1996年第12屆日本國際獎(簡稱日本獎),褒獎他“在寬帶低損耗光纖通信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英國皇家工程院將1996年菲利普親王獎章頒發(fā)給高錕,獎勵他“開創(chuàng)性工作導致光纖的發(fā)明,并經其領導實現光纖的工程和商業(yè)化應用,以及他對香港高等教育的杰出貢獻”。
2009年10月6日(周二),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和香港中文大學高錕教授等3人,高錕的獲獎理由(即頒獎詞)是“光通信領域中有關光在纖維中傳輸的突破性成就”。諾獎是饋贈給高錕夫婦結婚50周年金婚紀念的最珍貴禮物。高錕分享當年1 000萬瑞典克朗(當時約合143.6萬美元、1 100萬港元或780萬元人民幣)諾獎獎金的一半,威拉德 · 博伊爾(加拿大和美國雙重國籍)和喬治 · 史密斯(美國)均享獎金的另一半,他倆的獲獎理由是“因發(fā)明一種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高錕當時擁有英國(1960年前后入籍)和美國(1984年10月19日入籍)雙重國籍,同時還擁有中國香港公民身份(1950年前后獲得)。
在夫人黃美蕓的陪護下,高錕帶病親臨斯德哥爾摩,參加一年一度的“諾貝爾周”(12月6日至13日)系列活動。2009年12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大學馬格納會堂球形大廳內,獲獎者高錕因健康原因,改由黃美蕓代夫君用英語發(fā)表了題為《古沙遞捷音》(Sand from Centuries Past:Send Future Voices Fast)的諾貝爾演講。該演講稿由黃美蕓和香港中文大學4位教授(楊綱凱、黃永成、張國偉和陳亮光)聯(lián)手合作,參照高錕英文書稿《自述》中的內容代筆。12月10日下午,隆重的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在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時任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約瑟夫 · 努德格倫(Joseph Nordgren)教授給物理學獎得主做頒獎致辭后,獲獎者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 · 古斯塔夫手中領取諾獎。根據頒獎慣例和禮儀,獲獎者通常需自行從座位上走到頒獎臺中心的“N”圈內接受國王授獎。考慮到高錕患病這一特殊因素,主辦方諾貝爾基金會對頒獎環(huán)節(jié)作出細致的特殊安排:高錕是當年首個受獎者,瑞典國王看見他起身后,破例特意走出“N”圈外來到高錕面前給他頒獎,并免除他受獎后三鞠躬致謝的傳統(tǒng)禮節(jié)。當晚,高錕夫婦出席了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一樓藍廳舉行的盛大的諾貝爾晚宴,未發(fā)表晚宴致辭。
此外,高錕教授獲得的含金量較高的國際性科學大獎還有:美國陶瓷學會莫里獎(1976)、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利布曼紀念獎(1978)以及亞歷山大 · 貝爾獎章(1985)、英國蘭克信托基金會光電子學蘭克獎(1978)、瑞典愛立信基金會愛立信國際獎(1979)、美國軍用通信與電子協(xié)會金質獎章(1980)、美國馬可尼學會馬可尼獎(被譽為“通信領域的諾貝爾獎”,1985)、日本電氣株式會社Camp;C基金會計算機與通信獎(1987)、英國電氣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和國際演講獎章(1998)、美國物理學會麥高第新材料獎(1989)、美國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金質獎章(1992)、英國世界工程組織聯(lián)合會卓越工程成就金質獎章(1995)、美國國家工程院德雷珀獎(1999)以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榮譽大獎(2006)等。2010年3月27日晚,高錕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獲頒“世界因你而美麗——2009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科學研究領域獎,獲獎者因病未能來到頒獎典禮現場受獎。
高錕教授所獲國家級院士(會士)或外籍院士頭銜包括: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終身會士(1979)、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8)、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989)、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6)、英國皇家學會會士(1997)。1994年9月13日,香港工程科學院成立,4位創(chuàng)院院士是鐘士元、張佑啟、高錕和莫大偉。1997—2000年,高錕出任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2015年12月5日,香港科學院(最初中文全名是“港科院”)成立,2位創(chuàng)院榮譽院士是楊振寧和高錕。
高錕爵士所獲爵位榮銜包括:不列顛帝國勛章中的第3級司令勛章(CBE,1993)和第2級爵級司令勛章(KBE,2010,姓名前可加冠“Sir”,即中文之“爵士”)以及香港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GBM,2010,姓名前可加冠“The Honourable”)。
1996年7月24日,“高錕星”命名典禮在香港恒生銀行總行大廈舉行,時任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的路甬祥院士為高錕先生頒授命名證書和銅匾。經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第27125號公報核準,國際編號為3463(1981 XJ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高錕星”,該星1981年12月3日晚由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在南京首次發(fā)現。
1996年11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科學館北座被命名為“高錕樓”(港中大首位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的辦公室和1987年啟用的楊振寧閱覽室均設在此樓內),港中大自2010年起設立“高錕獎學金捐贈基金”(簡稱高錕基金)。2009年12月30日,香港科學園二期地標建筑“金蛋”被命名為“高錕會議中心”, 命名典禮于2010年3月1日舉行。2010年3月3日,香港圣若瑟書院校園內的北座舊教學樓被命名為“高錕樓”,它始建于1920年,2000年8月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保護建筑。
1999年,香港英文版《亞洲新聞周刊》(2001年12月7日起已??┖兔绹芯€電視新聞網(CNN)聯(lián)合舉辦“20世紀亞洲風云人物”評選,5個類別的最終當選人物分別是鄧小平(政治與政府)、盛田昭夫(商業(yè)與經濟)、黑澤明(藝術、文學與文化)、高錕(科學與技術)和甘地(道德與精神領袖)。
本文作者朱安遠是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諾獎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