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達夫以酒抗日 】
1941 年,中國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1896-1945)在新加坡《星洲日報》副刊當編輯,他撰寫的大量抗日題材文章成為南洋抗日文學的一面旗幟。日軍攻占新加坡后,郁達夫被通緝,不得不離開新加坡,來到印尼的蘇門答臘。在印尼,郁達夫化名趙廉,開了一家“趙豫記酒廠”。
新加坡雖然被日軍攻占,但抗日宣傳卻不比任何一個地方差。特別是轉入地下的刊物,發(fā)行量大,影響力也大,尤其是每一期刊物中的插圖片,拍的都是日軍醉酒后的種種丑態(tài),人們翻看后哈哈大笑的同時,更增強了抗日勝利的信心。
這些圖片都是哪里來的呢?
原來,郁達夫到了蘇門答臘后,先是利用翻譯的身份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后又以酒廠老板的身份繼續(xù)從事抗日活動。
當時,他給自己定了一條鐵規(guī):滴酒不沾,防止酒后出錯。但他特別在酒廠里打造了“雙清”品牌高度酒,釀到了 60 度。然后,每周變著花樣請憲兵喝酒。酒的度數(shù)高,憲兵一喝就醉。而每一次喝酒,他都給自己備好水應付,然后趁憲兵酩酊大醉,離開他的酒廠后,跟在后面偷拍他們的丑態(tài)。
據(jù)說,當時日軍憲兵隊隊長是一個出了名的大酒鬼,郁達夫為了開展工作,不斷地給他送酒,搞得他認為蘇門答臘只有郁達夫一個人可信。而郁達夫在島上越來越吃得開,總是在酒桌上解決許多事。陳嘉庚、胡愈之、王任叔等著名人物,都是在他的巧妙掩護下脫險的,他還將在酒桌上套來的情報通過地下組織傳遞出去……
郁達夫以酒抗日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是,這期間他立下鐵律滴酒不沾,卻是他意志彌堅的表現(xiàn),更是他愛國的最好證明。
(摘自《文史博覽》程剛/文)
【 拒絕特權 】
明孝宗年間,兵部尚書劉大夏性情耿直,為官清正,深得孝宗信任。一日,孝宗召見劉大夏,準備給予其使用揭帖專折密奏的權利。明代大臣呈遞奏折需要經過內閣,皇帝才可看到,一般官員并沒有向皇帝直接奏事的權利。這專折奏事在當時是天大的特權。然而,劉大夏卻拒絕了。他給出的理由是,前朝有大臣借專折奏事的特權誣陷他人,禍亂朝綱。但孝宗對此不以為然,他相信劉大夏的人品,知道劉大夏不會那么做。而劉大夏堅決表示:“專折密奏的口子不能開,若留下先例,被后世效仿,說不定會釀成大禍?!毙⒆谶@才明白劉大夏的良苦用心,最終放棄了原來的想法。
(摘自《燕趙老年報》晨曦/文)
【 普通話其實是河北灤平的方言 】
1953 年,國家文教領導小組組織了部分語言專家到全國采集各地語音,統(tǒng)一“官話”標準,其中一組就來到了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專家們發(fā)現(xiàn),灤平當?shù)孛癖娙粘J褂玫脑捳Z和普通話極其相似。當時就有調研學者說了,“在灤平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是灤平人,他的普通話水平至少是二級甲等!”
從清代起,承德灤平就成為北京“官話”推廣的先行區(qū),而其四面環(huán)山、自成一體的地理特征,也使得其語言特色如裝進時光膠囊一般,在歷史長河中凝固。灤平話甚至被認為“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
(摘自《武漢晚報》劉學勤/文)
【 京劇“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四小名旦”與河北 】
京劇“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四小名旦”曾是京劇的領軍人物,與河北有深厚淵源。
“四大名旦”是20世紀20年代先后成名的4位京劇乾旦演員,即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其中荀慧生(1900-1968)是東光縣谷莊(1938年劃歸阜城縣)人,1960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成立后,他兼任第一任院長。尚小云(1900-1976)是南宮縣(今南宮市)人。
“四大須生”是20世紀30年代先后成名的4位老生行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其中奚嘯伯(1910-1977)是北京人,但他自1958年在河北石家莊地區(qū)京劇團(今石家莊市京劇團)擔任領導職務,培養(yǎng)了張建國等一大批奚派京劇演員。
“四小名旦”是1936年、1940年,北京《立言報》先后兩次舉行公開投票選舉產生的4位京劇乾旦演員,即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其中,宋德珠(1918-1984)原籍天津,工武旦、刀馬。1960年參加河北省京劇團(今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1972年調入河北省藝術學校(今河北藝術職業(yè)學院)任教,兼任省劇協(xié)副主席,筆者與他共事10多年之久。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 [咬文嚼字]“黃連”不寫“黃蓮” 】
有報紙文章寫道:“舊社會的日子苦如黃蓮?!边@句話中的“黃蓮”應是“黃連”。
黃連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黃綠色,根狀莖味苦,黃色,可入藥。而“蓮”,是生長在水中的草本植物,即荷花,地下莖叫藕,種子叫蓮子,可以吃,不苦。所以,形容苦不可寫“黃蓮”。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