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出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如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法傳統(tǒng)、評價體系不科學等,提出了以健康促進為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終身體育為目標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模式及對策,包括: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素養(yǎng)和體育能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建立科學化的評價體系,反映學生的健康狀況和體育成績;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提供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本文旨在為推動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培養(yǎng)健康、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健康中國;公共體育教學;教學改革;對策;體育運動健康
Public P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Mode and Suggestions
ZHAOYongge, LIANG Ying, LIANG Da, GELIZhong,LIU ZHAO
(Department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24)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line of the Healthy China 2030 Pla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ublic P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unitary PE course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etc. It puts forward a mode for public P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health promotion as the core valu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goal. Suggestions includebuilding a diversifi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and athletic ability; adop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to reflect student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ability to teach and train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to provide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public P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ing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human resources with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 Healthy China;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suggestions; sports and physical health
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和權利,也是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規(guī)劃綱要》),為我國健康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總體指導和行動方案。高等教育是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既是培養(yǎng)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規(guī)劃綱要》精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
1、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在實施《規(guī)劃綱要》中的作用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作為培養(yǎng)高校學生健康意識和體育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實現(xiàn)“健康中國”目標的重要平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通過開設多樣化、個性化、靈活化的課程,提供豐富多彩、科學合理、安全有效的體育活動,幫助高校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運動知識、運動情感等四個能力,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健康水平,為實現(xiàn)《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人民健康水平持續(xù)提升、人民身體素質(zhì)明顯增強等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1]。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推進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重要力量。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通過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習慣,引導高校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科學合理、持續(xù)堅持的健康行為,促進高校學生主動參與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和基本體育健身服務。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險因素,預防和減少慢性病等疾病發(fā)生,為實現(xiàn)《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落實《規(guī)劃綱要》精神的重要載體。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通過傳播《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健康中國的理念和目標,宣傳《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健康政策和措施,引導高校學生認識和支持“健康中國”戰(zhàn)略,激發(fā)高校學生參與和貢獻健康事業(yè)建設的熱情和責任感,為實現(xiàn)《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全社會形成良好健康風尚、全面建設健康中國等目標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體育教學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大高校也在體育教學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設了公共體育課。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卻不高,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在新課改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要與新課改理念相吻合,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體育課的認識與重視。本文就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期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提供借鑒。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體育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jù)和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影響。傳統(tǒng)教學中,學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主要是考慮學生的發(fā)展和需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能力,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導致很多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熱情和積極性,最終導致體育課學習效果不理想。
2.2課程設置單一
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主要以傳統(tǒng)的球類、田徑、體操等項目為主,缺乏多樣性和個性化。這些項目雖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和體能,但是對于不同興趣、需求、能力和健康狀況的學生來說,并不一定適合或者有吸引力。同時,這些項目也不能充分反映當代社會的健康理念和體育文化,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和情感表達[3]。
2.3教學方法傳統(tǒng)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還主要采用教師講授、示范、指導、考核等方式,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傳授知識和技能,但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2.4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高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非常重要,但由于學校領導對公共體育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學校公共體育教學質(zhì)量。此外,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師缺乏足夠的重視,不注重體育教師的專業(yè)培訓工作,導致教師缺少必要的技能培訓,無法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這導致了學校領導不重視公共體育教育工作,不利于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2.5體育設施不足,經(jīng)費投入較少,設施落后
體育設施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的保障。但是,我國很多高校公共體育設施不足,經(jīng)費投入較少,設施落后。同時,體育場地和設備跟不上公共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要求,不能滿足學生健身的需求。另外,體育器材不齊全也不利于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和提高心理素質(zhì)。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首先,高校應該加大對公共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加強場館和器材建設;其次,加強對學生健身意識和健身觀念的引導和培養(yǎng),并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第三,重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場地和設施建設管理工作;最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公共體育教學質(zhì)量。
3適應“健康中國”要求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模式和原則
體育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積累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同時也是人類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礎。大學體育教學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zhì)量要求越來越高,而大學公共體育教學在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zhì)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如何更好地適應“健康中國”對大學生體質(zhì)的要求成為當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作為培養(yǎng)高校學生健康意識和體育能力的重要途徑,需要與《規(guī)劃綱要》的要求相適應,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本文認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3.1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
通過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意識和習慣,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根本任務。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以應試教育為導向,過分強調(diào)體育成績的評價指標與標準。這導致大學生只關注于掌握幾個項目的基本技術與技能,而忽視了體育運動項目對健康的積極作用。為此,要進一步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轉變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yǎng)觀念,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身體的意識和習慣。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應廣泛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能為中心、以終身體育為目標的個性化運動項目教學與指導活動。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素質(zhì)等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使學生根據(jù)自身條件和愛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鍛煉,并通過對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zhì)的練習不斷提高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能力,養(yǎng)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
3.2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模式,豐富課程內(nèi)容
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增強學生體質(zhì)、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為目標,將健康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在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上,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不同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多樣化選擇。
3.3注重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
運動技術的掌握是學生掌握專項運動技術的基礎,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學生運動參與程度的重要標志,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熟練地運用所學到的專項運動技術。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專項運動技術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專項運動技術水平。根據(jù)《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公共體育課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專項運動水平為主要目標,重點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技能水平。
3.4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
“健康中國”戰(zhàn)略對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把教育體制改革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結合起來,增加公共服務資源”要求,不斷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擴大體育場地設施的供給能力。因此,高校要按照國家政策和“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對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學校應通過對現(xiàn)有場地設施的改造、補充和新建等方式,使體育場地設施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學??膳c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合作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在校內(nèi)建設大型體育場館、建立室外健身廣場等。
4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
為了適應《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該以健康促進為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終身體育為目標,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應該根據(jù)社會需求、專業(yè)特點、學生特征等因素,設置多樣化、個性化、開放式的課程內(nèi)容,包括傳統(tǒng)項目、新興項目、健身項目、休閑項目等。這些課程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素養(yǎng)和體育能力,包括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健康態(tài)度、運動技能、運動習慣等。同時,這些課程也應該反映當代社會的健康理念和體育文化,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和情感表達[5]。例如,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時代特色的體育項目,如太極拳、武術、民族舞蹈等,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創(chuàng)新性、趣味性的體育項目,如攀巖、輪滑、射箭等,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
4.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該根據(jù)課程目標、教學內(nèi)容、學生特點等因素,采用多樣化、靈活化、互動化的教學方法,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
4.3建立科學化的評價體系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該根據(jù)課程目標、教學內(nèi)容、學生特點等因素,建立科學化、合理化、人性化的評價體系,強調(diào)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結合,強調(diào)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結合,強調(diào)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形成性評價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多次評價,及時反饋,以便學生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終結性評價是指在學習結束時對學生進行一次總結性評價[7]。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能夠更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進步。
這些評價體系應該反映學生的健康狀況和體育成績,包括身體素質(zhì)、運動技能、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等。同時,這些評價體系也應該激勵學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監(jiān)督,包括目標設定、進度安排、問題解決等。
4.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執(zhí)行者和推動者,其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因此,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包括健康理念、體育知識、教學技巧、信息技術等。高??梢越M織師資培訓班,邀請教育專家和行業(yè)精英授課,培養(yǎng)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技能。同時,高??梢蚤_展教師教學比賽和經(jīng)驗交流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借鑒。此外,高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參加學術會議、研討會和培訓班等活動,提高其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
4.5完善硬件設施建設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設施作作為保障,包括場地設施、器材設備、網(wǎng)絡系統(tǒng)等。這些硬件設施應該根據(jù)課程需求、教學目標、學生特點等因素,進行合理規(guī)劃、配置和管理,以滿足教學的多樣化、個性化、開放式的要求。同時,這些硬件設施也應該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如智能化、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等,以提升教學的效率、效果和質(zhì)量[8]。
5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應該以健康發(fā)展為核心理念,在改革的模式和原則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為核心,以教師為主題,終身體育為目標,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師資隊伍、硬件設施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健康素養(yǎng)和體育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印發(fā)“十四五”國民健康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22-05-20)[2022-11-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5/20/content_5691424.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EB/OL].( 2016-10-25)[2022-11-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l.
[3] 王會儒,姚憶.傳統(tǒng)養(yǎng)生體育+醫(yī)療+養(yǎng)老”的老年健康干預模式構建[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3):8-13.
[4] “體醫(yī)融合”下高校體育安全問題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20(07):175-177.
[5] 姬志強.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fā)展的實踐困境與推進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02):134-138
[6] 張濤,劉紅建.新時代全民健身與多業(yè)態(tài)融合發(fā)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02):23-28.
[7] 馬倩,趙德云,郭雷祥.健康中國視閾下“體育·醫(yī)療·養(yǎng)老”融合路徑構想[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36(05):38-42.
[8] 樊炳有,潘辰鷗,高靜.新時代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治理轉型研究[J].體育科學,2021,41(02):23-28.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居民運動健康服務供給中多元主體融合模式研究”(課題編號:HB21TY012)。
作者簡介:趙永革(1968,12-),男,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及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