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鎮(zhèn)江丹徒南部一帶常遭洪水之患,先民筑壩堰攔水,故所在地有“寶堰”之名。
我是先知道寶堰干拌面,后才知道寶堰的。多年前第一次吃寶堰干拌面,美美的滋味至今依稀記得,寶堰雖距離居住地不遠,我卻從未去過,直至今年才前往。
悠悠古韻石板街
步入寶堰鎮(zhèn),一條老通濟河穿街而過,與大運河相連。一座建于清咸豐年間的三孔石橋橫跨河面,將兩岸相連。因跨通濟河,石橋即取名“通濟橋”。后鄉(xiāng)民為避洪水侵害,寓“太平”之意,祈求一方平安,改為“太平橋”。由于這里處于鎮(zhèn)江、句容、丹陽、金壇四地交界處,糧食、白酒及農(nóng)副食品,均匯聚于此,百姓所需要的日用品也由寶堰運進。因此,曾經(jīng)的通濟河每日進出船只達百艘次,商賈云集。
河水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橋的半圓拱券與水中倒影正好合為圓形,渾然天成。我信步踱上拱起的橋面觀景,兩岸民居臨水而建,錯落有致,頗具水鄉(xiāng)風姿。
街道縱橫交錯,看上去依舊古樸。走在長條石鋪就的老街上,兩側(cè)的小土樓、木板房擠擠挨挨,有種獨特的韻味。石板路坑坑洼洼,有的墻體剝落,有的殘垣斷壁,一副滄桑模樣,似乎能觸摸到曾經(jīng)過往。早年間,兩邊的飯店、酒行、糧行、茶樓、雜貨鋪、客棧等有數(shù)百家之多,現(xiàn)存的仍有張家鹽站、汪瑞記布店、鐵鍋店、仁和大醬坊等十多處古建筑,見證了老街昔日繁華。
史家老宅的正門由石塊砌成,紅紅的鐵皮門上有密密匝匝的鉚釘,看上去相當堅固。一樓為大方窗,人字檐;二樓山墻上留有六邊形小窗,最上面是風火墻。十幾間磚木結構的房間連成一排,走廊的牛腿和支架均是方形木頭。隔著一條街,對面是黃家布店、王順興飲食店等店鋪,我眼前仿佛是摩肩接踵的人流,耳畔有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銘記酒行于清末創(chuàng)立,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初創(chuàng)者李雨春是本地人,經(jīng)過不懈努力,業(yè)務漸漸在周邊幾個縣擴張開來,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名噪江浙,盛極一時。他將酒行取名“銘記”,在家中懸掛“務本堂”匾額,就是要求后人牢記“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古訓。
一道大堤橫亙在西大街盡頭處。拾級而上,便見到現(xiàn)今的通濟河。通濟河已于20世紀80年代改道,河面要比老河寬闊許多。站在高高的河堤上,惠風和暢,鮮花芳香馥郁,鄉(xiāng)村田野一派明媚風光。
抗日烽火在燃燒
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原址為寶堰鎮(zhèn)“怡和酒行”,坐落于老通濟河畔。
走進青磚黛瓦的院落,四周環(huán)境幽靜,幾株雪松、玉蘭粗壯參天、郁郁蔥蔥。雕花格窗、風火墻的建筑設有更樓、哨樓,內(nèi)有密室與哨樓相連。哨樓上有槍眼、炮孔,可攻可防。整座建筑具備中西合璧特色,構思精巧,頗具氣勢。
紀念館大廳中央塑著陳毅同志半身像,墻上是《韋崗初戰(zhàn)》題詩、新四軍挺進蘇南12 字方針、地圖和新四軍軍歌等。兩側(cè)廂房分別是陳毅、王必成的辦公室。紀念館分“新四軍挺進蘇南,一支隊抵達寶堰”“陳毅同志在寶堰”等5 個部分,通過圖片、影像、文物等,再現(xiàn)了當年軍民團結、浴血奮戰(zhàn)的艱苦斗爭歷程。
抗戰(zhàn)初期,根據(jù)黨中央和毛主席指示,陳毅率領新四軍一支隊挺進蘇南敵后,創(chuàng)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jù)地。1938 年6 月15 日, 新四軍一支隊進駐寶堰,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機關設在怡和酒行。
新四軍廣泛發(fā)動和組織民眾,積極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征稅征糧,動員參軍,募集軍需,有效地支援了新四軍主力部隊,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茅山抗日根據(jù)地做出了貢獻。期間,還在此舉辦東南抗日干部政治訓練班,培養(yǎng)了一批懂政治、懂業(yè)務、懂軍事的地方干部和軍隊干部,為茅山抗日根據(jù)地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資源。1938 年7 月7 日,陳毅在怡和酒行大院主持召開鎮(zhèn)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各界人士代表大會,籌備成立四縣抗敵自衛(wèi)委員會,同時簽署發(fā)布了新四軍東進以來第一張布告《號召抗日人民粉碎自治維持會等漢奸組織》。茅山地區(qū)有60 多個鄉(xiāng)先后成立農(nóng)抗會、婦抗會、青抗會等抗日團體,5 萬余名群眾參加了抗日組織。
1938 年9 月10 日,新四軍四縣抗敵自衛(wèi)委員會在寶堰成立。就在當日和9月13日,日軍分別調(diào)動兵力,包圍新四軍一支隊駐地,企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抗日革命政權。在陳毅直接指揮下,新四軍粉碎了日軍兩次“掃蕩”,建立了穩(wěn)固的茅山抗日根據(jù)地。瞻仰紀念館,既能感受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的艱難困苦,又能感受到“脫手斬得小樓蘭”的激越豪情。革命先輩們英勇事跡和豐功偉績,將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風味獨特干拌面
到寶堰也想吃一碗地道的面條。尋到一條街上有好幾家面館和制作面條的店。隨著時代的進步,水面已是機器制作。和老板交談得知,面粉需選上好的“三七粉”,即一百斤小麥只出七十斤面粉,然后加工成水面。我拿起一把成品水面,有股淡淡的麥香,手感不軟不硬。用手拉了一根面條,柔中帶有彈性,筋道十足。一問價格, 3 元一斤,隨即買了十來斤,帶回去分送朋友。
寶堰干拌面有300 多年歷史,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在一家面館坐下,點了一碗干拌面。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師傅下面條。一口大鐵鍋中水已滾開,師傅拿起一把切成筷子長短的水面,拋入水泡泡直翻的鍋中,水卻不渾濁。不一會兒,師傅左手持一只竹篾編就的錐形面勺,右手拿著一雙長筷子,嫻熟地撈起面條放入面勺中。接著兩三個來回甩干面條,放進大碗中,澆上一勺早已配制好的醬油佐料和一勺葷油,撒上少許蔥花即端上給我。這與通常先在碗中放好湯料,再加入下好的面相反。師傅告訴我,干拌面的秘訣在醬油??此破胀ǖ尼u油,其實是配上一二十種佐料熬制而成,風味獨特。
干拌面講究的是一端上來就趕緊拌開,若是等上一刻,面條粘連就拌不開了。我邊拌邊吃、邊吃邊拌,面條慢慢地舒展開來,佐料漸漸滲入其間,香味誘人,口感順滑,鮮美無比,惹得我一筷子接一筷子,呼啦啦地吃得停不下來。時不時喝一口清湯,回味一下古街的情景,滋味越發(fā)醇厚。吃著吃著,心中也不禁感慨,干拌面吃不厭,寶堰也真是看不厭!
編輯+ 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