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信息與圖像信手拈來,并通過最前沿的技術進行表達,這是80后藝術家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的創(chuàng)作。有藝術評論家說,他是那種能讓人在美術館或者博覽會的出口處仍然記得的藝術家,那種令人產生談論欲望的藝術家,那種離經叛道、驚世駭俗、被稱為“挑釁者”的藝術家。這番話并非夸大,畢竟泰特、MoMA、惠特尼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等都在爭相收藏他的作品。在剛落幕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他觸電AI的新作更是一亮相就引來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今天,我們就帶你走入這位藝術“壞小子”的世界。
喬丹·沃爾夫森1980年出生于紐約,畢業(yè)于羅德島設計學院的雕塑專業(yè)藝術專業(yè),并于2009年獲得了弗里茲基金會的卡地亞獎(Cartier Award)。多年來,沃爾夫森的作品曾在許多重要機構展出,包括布蘭特基金會、布雷根茨美術館、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布洛德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瑞典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等等。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也計劃在12月,舉辦沃爾夫森的作品個展,并呈現(xiàn)其備受期待的新作《身體雕塑》(Body Sculpture)。
和許多現(xiàn)當代藝術家一樣,沃爾夫森也同樣使用雕塑、視頻、動畫、人工智能等多樣的技術進行跨媒介創(chuàng)作,但他如魔法師般的天馬行空,既調皮又嚴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外加作品背后揭露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讓他的創(chuàng)作廣受大型藝術機構認可,繼而成為年青一代中最具討論度的藝術家之一。
喬丹·沃爾夫森的代表作,是創(chuàng)作于2014年的《女性形象》。這件作品在紐約首次展出后即被知名藝術媒體ARTnews評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面目猙獰的金發(fā)機器人穿著白色緊身連衣裙在鏡前起舞,身體被一根金屬桿刺穿。
2016年,他的《彩色雕塑》又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被鐵鏈懸吊著的木偶男孩被來來回回地拖拽、拋擲、重摔于地板上,背景音回蕩著藝術家配音的一連串詛咒。
2017年,這位藝術“壞小子”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雙年展之一——惠特尼雙年展上的虛擬現(xiàn)實作品《真實暴力》再次掀起關于視覺倫理的巨大討論,觀眾只要戴上VR眼鏡就能看到一段iphone影像:一位面孔與喬丹·沃爾夫森非常相似的男子用棒球棍砸向另一名男子的臉,然后又用腳踩他的頭。
“禁區(qū)”這個詞似乎不存在于喬丹·沃爾夫森的創(chuàng)作字典里,他總是相當直接地面對社會爭議性題材。因而有評論稱,這位藝術家的作品讓你覺得,“我們離暴力和道德淪喪都只有一步之遙……道德是一層隨時可能掉落的面紗”。他給藝術界帶來的,不僅僅是刺激、挑釁的態(tài)度,也不僅僅是科技和藝術的融合,還有從頭腦的桎梏中解放的自由。因為他從未致力于討人喜歡,而是“令人不安”。
在英國藝術史家、知名藝評人兼策展人馬克·戈弗雷撰寫的《暴力與優(yōu)雅:喬丹·沃爾夫森的電子動畫》一文中,一度將沃爾夫森的藝術實踐與若干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相應連結——丹·格雷厄姆、理查德·塞拉、馬丁·基彭貝爾格……盡管沃爾夫森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當代性,也使用了先進的技術,但他的藝術影響力似乎與現(xiàn)代的觀念藝術大師一脈相承——與他們類似的是,喬丹·沃爾夫森挑戰(zhàn)并拓寬了我們對雕塑這一概念的理解。
顯然,藝術界被他的作品持續(xù)觸動。2020年,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以500萬美元收藏喬丹·沃爾夫森的《身體雕塑》(Body Sculpture),該作品將于2023年12月正式亮相館藏之列,這是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20年以來最昂貴的一次購入。
無論是從影像、動畫到雕塑創(chuàng)作,還是從虛擬現(xiàn)實到人工智能,迥異媒介中蘊含的“物質性”(physicality)是令沃爾夫森意猶未盡的重要課題?!拔抑饕獙﹄娮臃律I域所見到的物質性感興趣,也對制作和視頻一樣能夠擁有時間順序或結構的雕塑感興趣。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呈現(xiàn)出那樣的景觀?!?/p>
不過,即使沃爾夫森的作品運用了新鮮的技術或不同的材料,他仍然覺得自己始終在一種與傳統(tǒng)雕塑藝術家相同的條件下工作,以相同的方式觀看形體。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是“傳統(tǒng)的雕塑家”,并且“專注于那些由傳統(tǒng)雕塑所引發(fā)的問題”。
“當一個人注視著空間中的一件雕塑物體時,會產生一種現(xiàn)象,他的身體會對靠近的那個物體產生反應?!边@種現(xiàn)象被他稱為“雕塑現(xiàn)象”(sculptural effect),同時他亦篤信三維空間中的物體體驗要比通過創(chuàng)新技術或媒介模擬創(chuàng)造的物體更具創(chuàng)新性。于是,在經歷了早期的影像與動畫創(chuàng)作實踐,藝術家將視線轉向了雕塑。
觀者或許得以在他于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展出的新作《紅色雕塑》(Red Sculpture)中感知這種張力。這件深紅色的雕塑作品是《彩色雕塑》(Colored Sculpture)的延續(xù),刻畫出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頗具代表性的卡通男孩形象,他有著猙獰的臉孔和空洞的雙眼。
在2018年的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彩色雕塑》被長鏈條懸掛在展廳的天花板上,在隱藏馬達無法預知的控制之下,時而被吊起,時而被用力地摔到地面上。相比之下,《紅色雕塑》則顯得更加靜默,它被了無生機地懸掛著。而生動的形態(tài)與雕塑的堅實體感卻持續(xù)影響著同一空間中觀者的感官,仿佛在某個未知的時刻,它將在不經意間活動起來。另一方面,相較于《彩色雕塑》中對電子仿生、人臉識別等前沿技術的運用,《紅色雕塑》更加聚焦于雕塑本身的實體感。
在本屆香港巴塞爾卓納畫廊展位中呈現(xiàn)的另兩件被藝術家稱為“雕塑繪畫”(sculpture-paintings)的新作《無題》(Untitled,2023),都是他正在進行的“墻板系列”(wall panels)中的最新作品。在這里,藝術家運用了“DALL-E”——一種可以從描述性提示中自動生成現(xiàn)實圖像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是“一個合成器”,“最有趣的部分是讓圖像通過機器呈現(xiàn)于這個世界上。這些由AI生成的藝術圖像直接超越了我的思維,但它們必須通過一種中介設備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就像一種樂器,學習如何玩DALL-E就像在學習一種恰好能夠生成圖像的樂器”。
其中一件《無題》代表著當代網(wǎng)絡文化的貓咪,在文化與藝術史中具有多重象征含義的蘋果,來自東方的陰陽標識,暗喻了種族問題的印第安土著人肖像……這一系列文化意象被并置在一起,交織成一出豐盛、神秘而隱晦的視覺奇談。值得一提的是,《無題》系列的圖像仿佛有些宗教意味,畫板的形狀也與一些宗教建筑形成呼應,或許這是藝術家對當下時代崇敬流行文化偶像的現(xiàn)狀做出的評論。
沃爾夫森將這些作品視作“真實世界的扭曲快照”——“我認為它們是某種‘識別機器’,是為我們生活的世界而設計的?!彼鼈円蕾囁囆g家的直覺而生成,亦對觀者保持著絕對的開放性,正如藝術家所說:“這都是關于無意識的——關于自然創(chuàng)造的過程?!?/p>
對自身一貫運用的電子動畫與全息影像等技術媒介,沃爾夫森認為它們“在模式上需要一套正式的解決方案”,即便在人工智能如此火熱的當下或未來,他也認為這些技術媒介最終還是要服務于直覺,因為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個體直覺是相當重要的。
“我從未想過驚嚇或者激怒任何人。我只是試著去感受,所以我的藝術不是被動的。我只是創(chuàng)作能讓我有感覺的藝術,僅此而已。”雖然沃爾夫森的作品總是有些“駭人聽聞”的意味,但面對觀眾的感受和解讀,他的態(tài)度卻極為開放:“讓我有感覺的東西恰好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震驚或無聊,我創(chuàng)作作品的唯一方式就是對我喜歡的東西做出回應。我只是真實地回應我喜歡看到的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