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穿梭在大街小巷,或馳騁于郊野山林,或一人一車瀟灑愜意,或成群結(jié)隊騎出情誼……這兩年,越來越多人加入騎行隊伍,跨上自行車,感受騎行魅力。
騎行愛好者的“群體擴容”,在潛移默化間讓騎行從原本的通勤方式,變身成了健康時尚的社交活動。部分年輕人騎行不僅為了健身運動,更是通過騎行社交“打卡”塑造個人形象的心理需求,他們對品牌車的需求,甚至導致了中高端自行車供不應求。
我國曾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幾十年前,自行車是家家戶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最普及、最重要的代步方式。透過紀錄片鏡頭,人們可以看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上下班時自行車洪流的壯觀景象。但隨著城市擴張,自行車很難作為遠距離的交通方式;而機動車保有量增長、公共交通系統(tǒng)完善,以及人行道的規(guī)范化建設(shè),使自行車道不斷“讓路”。如今隨著自行車的復興熱潮,各地開始重視“騎行友好”這一概念。
想要騎行友好,首先要解決在哪兒騎的問題。北京推進建設(shè)以自行車道為主的慢行系統(tǒng),山西太原在汾河兩岸建設(shè)自行車專用道,福建廈門將自行車道鋪設(shè)到杏林灣海面上……除了騎行空間的增多,在北京、上海等騎行氛圍良好的城市,很多餐館、咖啡館允許顧客推車進店消費,還有了專門為騎行愛好者提供服務的娛樂或餐飲場所。
“它風度翩翩地走過了兩個世紀,魅力絲毫未減,還是那么迷人。”曾拍下《自行車王國》這幅經(jīng)典作品的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文瀾這樣形容自己的自行車情懷。確實,時下的騎車,不再是出行的“別無選擇”,而是綠色出行與全民健身的“主動作為”。本期,我們走進騎行者中間,看“萬元豪車”與入門單車各行其道,極限競速與休閑娛樂各美其美,從他們的故事里,分享自由馳騁的騎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