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現(xiàn)存遺跡再論甘肅涇川縣南石窟寺分布范圍

        2023-12-29 00:00:00杜赟清
        絲綢之路 2023年3期

        [摘要]甘肅涇川縣南石窟寺,目前普遍認(rèn)為其僅有1-5號窟,1號窟為北魏奚康生主持開鑿,4號窟為唐窟,其余三窟皆為空窟。而涇川南石窟寺文管所也是以這五窟為南石窟寺的保護范圍,這就使得社會各界認(rèn)為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就是以上這五窟。然而,在這五窟東、西兩側(cè),還并列分布著82個大小不等的石窟(現(xiàn)稱為“蔣家坪石窟群”)。從這些現(xiàn)存的石窟遺址來看,其年代從北魏到唐宋不一,存有早期造像及唐代壁畫。同時,有些石窟及窟前建筑痕跡,更是與南石窟寺聯(lián)系緊密。

        [關(guān)鍵詞]涇川南石窟寺;蔣家坪石窟群;石窟遺跡

        [中圖分類號]K878.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23)03-0158-08

        北魏永平二年(509),慶陽北石窟寺建成。次年(510),涇川南石窟寺建成。兩所石窟寺皆為“涇州刺史、安武縣開國男奚康生造”\",南北直線距離不足40公里。相同的開鑿者,近似的開鑿背景,相像的主窟型制,讓南、北石窟寺成為隴東地區(qū)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同時,也因相同的“七佛”題材造像,讓這兩所石窟成為研究國內(nèi)北魏時期“七佛信仰”的重要代表性石窟。

        目前,對于這兩所石窟寺的研究,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南、北石窟寺,以南石窟發(fā)現(xiàn)最早。早在1925年,第二次福格中國考察隊就在涇川涇河以北發(fā)現(xiàn)了南石窟寺,并據(jù)《南石窟寺之碑》推斷了北石窟寺存在的可能2;1983年10月,甘肅省博物館張寶璽完成《甘肅涇川南石窟調(diào)查報告》。而北石窟的發(fā)現(xiàn),則到了解放后的1960年,由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陳賢儒、趙之祥等在隴東地區(qū)調(diào)查文物時發(fā)現(xiàn),隨之開始調(diào)查研究,并于1985年1月正式出版《慶陽北石窟寺》調(diào)查報告。1987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和慶陽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編著的《隴東石窟》出版,比較全面的介紹了隴東地區(qū)以南、北石窟寺為代表的石窟寺情況。之后,相繼有《北石窟寺》《北石窟寺論文集》《近五十年來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綜述》《慶陽北石窟寺內(nèi)容總錄》《北石窟寺歷代題記輯錄》等眾多研究成果出版、發(fā)表。對于北石窟寺的研究,成果頗豐。

        而關(guān)于南石窟寺的研究,目前卻仍顯得相對薄弱。這其實與南石窟的石窟內(nèi)容比較單一和匱乏有關(guān)。目前意義上的南石窟寺,僅限于 1-5號這五個洞窟。除去1號窟(也稱“東大窟”或“七佛窟”)和4號窟(也稱“羅漢洞”)存有造像、浮雕外,其余三窟皆為風(fēng)化嚴(yán)重的空窟或僧房窟。目前的研究也主要以南石窟的開鑿,以及1號窟和南石窟寺碑的研究為主,以杜斗城、宋文玉二先生的《南北石窟寺與奚康生》,魏文斌先生的《七佛、七佛窟與七佛信仰》,董華鋒、寧宇的《南、北石窟寺七佛造像空間布局之淵源,黨燕妮的《lt;南石窟寺碑gt;校錄研究》為代表,而對南石窟寺歷史發(fā)展及其分布范圍演變方向的研究,則鮮有問及。本文基于目前意義上的南石窟1-5號窟范圍,同時結(jié)合南石窟現(xiàn)存東、西兩側(cè)其余石窟及附屬遺址,著重探討歷史時期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

        一、南石窟寺及周邊石窟群

        南石窟寺位于涇川縣城關(guān)鎮(zhèn)蔣家村的王家山山腳位置(圖1)。石窟地處涇河北岸,王家山南麓,開鑿在距地面4-5米的紅砂巖崖壁之上(圖2)。目前意義上的南石窟寺,從東往西,共編有5窟,其中以與北石窟165窟風(fēng)格及造像題材類同的1號窟保存最為完整。南石窟寺1號窟即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題材洞窟,平面呈方形,孟頂,寬18米,進深13.2米,高11米;南壁開有方形窟門,寬3.8米,高3.84米;窟門上有方形明窗,高1.5米,寬1米??邇?nèi)正壁(北壁)雕三佛四脅侍菩薩,東、西兩壁各雕二佛三脅侍菩薩,窟門東西兩側(cè)各雕有一交腳彌勒菩薩和二脅侍菩薩。窟內(nèi)共計佛像7身、脅侍菩薩14身、交腳彌勒2身。另,窟內(nèi)壁面與窟頂?shù)倪B接處,浮雕有樹下誕生、阿私陀仙人占相、逾城出家等佛傳故事。2、3號窟為方形僧房窟,風(fēng)化嚴(yán)重,無造像。4號窟為晚唐時期風(fēng)格,平面呈方形,平頂,寬3米,深4.65米,高2.9米??邇?nèi)北壁存石胎泥塑菩薩3身,施有彩繪,但頭部均殘缺;東、西兩壁可分上、下兩層,上層各有4拱形龕,內(nèi)同雕菩薩4身,高0.5米;龕間雕力士3身,高約0.3米;下層為1長方形龕,內(nèi)各雕羅漢8身,像高0.5米。5號窟為空窟。

        以上為目前南石窟寺5個洞窟的基本情況,也是目前最為學(xué)界所熟知的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

        在南石窟寺的東、西兩側(cè),是與南石窟寺所在的王家山綿延相連的一組東西走向的山體,在這組山體的崖面上,存有80余個大小不一的石窟,即蔣家坪石窟群(圖3)。這一石窟群從西至東,長達1.5公里,南石窟寺正位于這一石窟群的中間位置,將這一石窟群分為了東、西兩段。

        蔣家坪石窟群,現(xiàn)存石窟82個,13個窟有造像,造像共計53身。由于風(fēng)蝕嚴(yán)重,窟內(nèi)造像只存石胎輪廓;其中,以14號窟殘存的唐代壁畫、31號窟中心塔柱、45號窟的七佛造像痕跡、56號窟保存的一身菩薩頭像最具代表性。

        14號窟位于南石窟1號窟以西約450米,現(xiàn)僅殘存東北西三壁,南壁坍塌風(fēng)化無存,東、北二壁殘存有彩繪壁畫及造像殘存痕跡(圖4-5)。其中,東壁存三小塊壁畫。東壁前側(cè)(靠近窟口位置)壁畫上部內(nèi)容已不可辨,下部殘存的壁畫中可見2供養(yǎng)人形象:一人束高髻,插有發(fā)簪,著交領(lǐng)紅衫,面部模糊不清,僅存腿部以上形象;一人梳拋家髻,插發(fā)簪,著白袍,面部模糊不清,僅存胸部以上形象。依發(fā)髻及服飾來看,以上兩人都應(yīng)為女性形象。東壁后側(cè)底部殘存壁畫可見三供養(yǎng)人形象,均只見腿足部:兩人著白色袍衫,一人著紅色袍衫,三人均穿烏皮靴。依袍衫及著靴特點來看,這三人應(yīng)為男子形象。壁畫西側(cè)存有一造像痕跡,可見腿足部,佛衣下擺外撇張開,具有北朝造像特點。西壁殘存壁畫內(nèi)容不可辨,壁畫下部殘存一造像痕跡,同東壁殘存造像痕跡風(fēng)格一致。

        31號窟位于南石窟寺1號窟以西約300米,窟寬3.7米,深3.16米,高2.74米。中心柱高2.74米,中心柱北側(cè)中部殘存一不規(guī)則長方形龕,高 0.74米,寬0.4米,深0.3米,中心柱上部周長2.4米,中部周長2.9米,下部周長2.6米(圖6)。東壁有通道與32號窟相通,通道高1.14米,寬0.53 米,長0.97米。西壁有通道與30號窟相通。北壁東側(cè)開有一小窟,進深1.54米,高1.8米,寬1.64米。

        45號窟位于南石窟寺1號窟以西約200米處,殘存造像石胎15個,另有小龕內(nèi)坐佛像9個。平面呈方形。距地表8.5米??呖趯?.73米,高2.42米;窟寬3.79米,進深3.69米,高3.25米。從殘存造像石胎來看,正壁(北壁)為三佛間以四脅侍菩薩形象,東、西兩壁各為二佛間以二脅侍菩薩形象。這種“七佛八脅侍菩薩”的造像內(nèi)容,很明顯是受到了南石窟寺1號窟“七佛”題材的影響(圖7)。

        56號窟現(xiàn)殘存一被毀菩薩頭像(圖8)。平面略成方形??邔?.5米,進深1.9米,高2.33米。窟前部塌毀,僅存窟后少部分,北壁殘存一菩薩頭像,高1.3米,最寬0.9米,頭像僅殘存四葉冠,面部殘,五官無,僅存頭部后半部。

        此外,在蔣家坪石窟群第13、43、44、66號窟內(nèi),也存在部分殘存的造像石胎痕跡及題記。

        13號窟殘存造像石胎9個,分別位于北壁、西壁和窟門西側(cè)小龕。平面呈方形??呖诟?1.17米,寬0.89米;窟寬2.02米,進深2.14米,高 2.17米。正壁(北壁)殘存坐像石胎一個,高1.2米,最寬0.9米;東壁未見造像,僅可見佛座痕跡;西壁殘存坐像石胎,高1.15米,僅可見腿部及佛座痕跡;南壁中部開方形窟門,窟門西側(cè)處有一淺龕,高0.4米,寬0.36米,進深0.6米,內(nèi)有造像石胎三個(疑為供養(yǎng)人),造像均高0.37米,最寬0.11米,龕西側(cè)殘存模糊壁畫,高1.25米,寬1米;窟門東側(cè)殘存一龕,寬0.5米,殘高0.25 米,內(nèi)殘存造像4個,僅存胸部及頭部痕跡;窟口外西側(cè)0.3米處,距地表0.9米處有小龕,龕頂為弧形,高0.31米,寬0.36米,進深0.16米,龕內(nèi)無像。

        43號窟窟口外存天王像石胎2個。平面呈方形??呖趯?米,高2.1米;窟寬2.4米,深3.1米,高2.5米。東壁有通道與44號窟相通,通道高1.3米,寬0.62米,長1.52米??呖谖鱾?cè)有一煙道(后期開鑿),窟口外東西兩側(cè)各有一龕,內(nèi)各存天王像1個,像高1米,寬0.4米。

        44號窟殘存造像石胎2個。平面呈方形,距地表10米,窟前有臺階可上至窟內(nèi)??邔?.05米,進深1.2米,高1.8米。東西壁各有一龕,龕內(nèi)各有一身造像,造像均高0.8米,最寬0.26米,東壁龕高0.88米,寬0.78米,西壁龕高0.96米,寬0.63米。北壁背光寬0.65米,高0.6米,北壁開有通道與43號窟相通。

        66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長方形,距地表高約10米,與65號窟相通??邔?.18米,東西深5.68米,高2.47米,北壁中部上側(cè)開一龕,高0.34米,寬0.25米,深0.08米。西壁中部為65號窟窟門,門南側(cè)下部為65號窟煙道口。東壁北側(cè)開一殘龕高1.44米,寬0.81米,深0.1米;南側(cè)開一深龕,高2.09米,寬1.06米,深0.9米。南壁東、西兩側(cè)各開有一口。東側(cè)口為窟窗,呈橢圓形,寬1.14米,高1.56米,深0.31米;西側(cè)口為窟門,高1.77米,寬1.32米。南壁中部有縱刻題記:西側(cè)刻“同治二年三月”,東側(cè)刻“宣統(tǒng)三年十月十六日”(圖9)??唛T內(nèi)地面有一豎井,圓形,井深5.37米,直徑0.8米,豎井有踏窩供人上下攀爬,豎井中部2.93米處塌一開口,位于44號窟口斜上方。窟口外西側(cè)崖面下殘存棧道柱眼,呈“一”字排列。

        而在南石窟寺東側(cè)的蔣家坪石窟69-75號窟,為一串聯(lián)窟,距地表高約8米,通過外側(cè)崖面上的踏步及殘存臺階可進入。這一區(qū)域的石窟(第69-82窟),通過窟型及殘存使用痕跡來看,應(yīng)該為僧房窟區(qū)。

        69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1.82米,寬2.61米,高2.36米。西壁呈方形,平面,無像;北壁東西呈長方形,平面,無像,壁面上部有一排16個不規(guī)則柱眼,東側(cè)開有一方形龕(寬0.85米,高1.25米,深0.45米),內(nèi)無造像;南壁東西呈長方形,壁面開有四個略呈方形的窟窗,上部有12個小方形柱眼(燈臺)。東口與71窟相通。

        70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方形。東西長0.91米,南北寬2.07米,高2.53米。位于69號窟東北側(cè),窟口與71號窟相通。

        71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方形。窟寬2.57米,進深5.97米,高2.43米。東壁有一通道與72號窟相通,通道寬0.75米,高1米,長5.25 米;北壁東西呈方形,無像;南壁有一方形龕,東西寬1.68米,高2.56米,深0.84米,龕南壁上部有一方形窟窗,寬0.49米,高0.62米,下部(地平上有一方形通道,與外部通,通道高0.65米,寬0.67米,深0.138米),龕西壁有一口,高1.03米,寬0.58米;西壁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壁面南側(cè)開口與69號窟相通,開口寬1.5米,高2.56米,北側(cè)與北壁交處開70號窟門(寬0.95米,高2.06米)。

        72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方形。南北長9.12米,東西寬2.68米,高2.39米。西壁中部開一通道與71窟相通;南壁上部有窟窗,寬0.6米,高0.8米;東壁南側(cè)有一方形龕,長1.7米,寬1.32米,深0.3米,龕正壁(東壁)南側(cè)有一拱形小龕,高0.5米,寬0.4米,深0.2米;東壁上部一字排列柱眼6個,與北壁交接處開口寬2.7米,高5.15米,以此窟口與73窟相通。

        73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方形。南北長7米,東西寬2.97米,高2.4米。西壁中部開方形口與 72號窟相通;南壁東南側(cè)開一窟口寬0.9米,高1.6米,通往外側(cè)崖面踏步,窟口內(nèi)西側(cè)開一煙道,口上有一煙道口與外通(不規(guī)則),高0.58米,寬0.68米;東壁南側(cè)有一通口與75號窟通,高1.7米,寬0.9米;東壁與北壁交接處開一窟口,通74號窟。

        74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方形。窟寬1.65米,深2.45米,高1.28米。

        75號窟無造像殘存。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1米,深4.38米,高1.6米。東壁中部開有長方形龕,高1.3米,寬0.65米,深0.28米;西壁南側(cè)開有窟口與73號窟相通;南壁開有三口,東側(cè)開口高1.4米,寬0.72米,中部開口呈圓形,高0.56米,寬0.48米,西側(cè)底部開口圓形向下,開口直徑0.26米。

        從蔣家坪石窟群目前發(fā)現(xiàn)的造像、壁畫及清代題記來看,該石窟群是一處始鑿于北朝時期,唐代仍有開鑿,一直使用到清代晚期的石窟群遺址。其中,1-63號窟分布在南石窟寺西側(cè),64-82號窟分布在南石窟寺東側(cè)。目前共在其中的13個洞窟中發(fā)現(xiàn)53身造像,其規(guī)模,僅次于涇川羅漢洞石窟。

        二、南石窟寺周邊現(xiàn)存其他遺跡

        自南石窟寺發(fā)現(xiàn)以來,學(xué)術(shù)界的關(guān)注重點就多集中在南石窟1號窟和4號窟,而對其周邊保存的其他遺址則關(guān)注較少。這些遺跡包括留存在崖壁上的建筑遺跡、洞窟窟口附屬建筑遺跡及石窟周邊通往山上的古道踏步遺跡等。

        在南石窟寺東側(cè)圍墻外,緊挨著圍墻的崖壁上,現(xiàn)存有一處明顯的人字坡屋頂及脊柱洞遺跡(圖10)。這處遺跡當(dāng)為歷史時期的一座木構(gòu)建筑所遺留下來,也是南石窟1號窟附近唯一可見的一處建筑遺跡,應(yīng)為南石窟寺寺院建筑的一部分。

        在此處建筑遺跡的東側(cè),另有3處洞窟,為蔣家坪石窟群的第64、65、66號窟。其中,在65號窟的窟口外壁西側(cè),存有一排明顯的柱洞遺跡,當(dāng)為歷史時期所建的通往64號窟的木質(zhì)棧道所遺留下來的柱洞。

        在南石窟寺以東約1公里處,即蔣家坪石窟群第77-78號窟之間的獅子灣,存有一條自山底通往山上(山上為涇川縣豐臺鎮(zhèn))的古道遺跡,古道之上,可見部分臺階及踏窩,現(xiàn)已廢棄。

        從現(xiàn)存的這些南石窟寺周邊的遺跡來看,南石窟寺并不是單獨存在的。縱向來說,可通過東側(cè)古道,向北通往慶陽北石窟;橫向來說,受其影響,后世歷代圍繞南石窟寺1號窟,在其東西兩側(cè)連綿的山崖間開鑿了80余個洞窟(即“蔣家坪石窟群”),這些石窟或通過棧道相勾連,或通過其他窟前建筑相通。研究并理清南石窟寺與蔣家坪石窟群間的關(guān)系,對于進一步認(rèn)識南石窟寺的規(guī)模及分析涇川縣石窟寺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再論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

        南石窟寺之名,最早當(dāng)源自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開鑿此石窟寺之始,這從存世的《南石窟寺之碑》可知。后來北石窟的發(fā)現(xiàn),也證明了這點。南、北石窟寺的命名,源自這兩所石窟的相對位置,一南一北,遙相呼應(yīng)。但可惜的是,在此后歷代的文獻記載中,均再無關(guān)于南石窟寺的記載①,直至1925年3月23日,第二次福格中國考察隊陳萬里一行在涇川當(dāng)?shù)叵驅(qū)У闹敢拢瑏淼搅四鲜咚?號窟,并據(jù)《南石窟寺之碑》證實此窟即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所主持開鑿的南石窟寺2。此后,“南石窟寺”這一名稱便又開始出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而在這1400多年間,“南石窟寺”這一名稱如何變化,已不可考。

        1963年,南石窟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后的1988年,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所有的公布資料中,南石窟寺的范圍都是1-5號窟這5個洞窟。與此同時,在1981-1989年進行的全國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南石窟寺兩側(cè)的石窟群被命名為“蔣家坪石窟群”。至此,南石窟寺與其兩側(cè)的石窟群便成為了兩處不同的石窟群遺址。

        但從南石窟寺周邊現(xiàn)存的各類遺跡來看,在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內(nèi),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應(yīng)該遠不止現(xiàn)在的1-5號窟。其與東西兩側(cè)的蔣家坪石窟群,具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

        第一,所處位置聯(lián)系緊密。南石窟寺與蔣家坪石窟群同處涇川縣涇河以北一組并列的山體崖面,在這組由洼頭上、石咀子、馬家山、宋家溝、王家山、獅子灣和銀河家等山體崖面組成的石窟帶上,以南石窟寺為中心,蔣家坪石窟群分列兩側(cè),只是在上世紀(jì)90年代前后人為修建的南石窟寺圍墻將兩者分開。之后,又將南石窟寺兩側(cè)的80余個石窟命名為“蔣家坪石窟群”。這就人為的將南石窟寺與蔣家坪石窟群的聯(lián)系斷裂了。

        第二,開窟風(fēng)格聯(lián)系緊密。除南石窟寺1號窟(東大窟)外,其余2-5號窟的形制和大小,在蔣家坪石窟群中都有類似洞窟。而受南石窟寺1號窟的“七佛”題材的影響,在蔣家坪石窟群45號窟中,也出現(xiàn)了“七佛”形象,可惜風(fēng)化嚴(yán)重,加之認(rèn)為損毀,現(xiàn)只可見石胎輪廓。此外,在南石窟西側(cè)圍墻以西不足100米處的崖面上,開有上、中、下三層共計5個洞窟,其中在最上層的 56號窟內(nèi),尚存有一未完工的北朝菩薩頭像,僅就殘存的頭像來估測,這身菩薩像的尺寸應(yīng)該比南石窟寺1號窟內(nèi)的七佛造像略小而已,如此大型的造像,雖未完工,但必是受南石窟寺1號窟內(nèi)造像所影響。

        第三,開窟邏輯關(guān)系緊密。南石窟寺1號窟和蔣家坪石窟群所在山體崖面較為矮短,并不像北石窟寺、麥積山石窟等眾多石窟寺所在的山體崖面那樣高闊,后世歷代可以在同一崖面進行集中開窟鑿龕。相反,南石窟寺1號窟和蔣家坪石窟群所在山體崖面的分布卻是和云岡石窟所在山體極為相似,都是由一眾連綿的山體崖面組成。這樣的山體崖面組成方式,決定了南石窟1號窟開鑿后,后世歷代的開窟者并沒有條件圍繞其在同一崖面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窟鑿龕。雖然不能集中于同一崖面開窟,但因其東西兩側(cè)都是一眾連綿的山體,后世歷代的開窟者最好的選擇就是圍繞這些橫向的連綿山體進行東、西向進行開窟擴建,這便形成了現(xiàn)在的蔣家坪石窟群。從這一開窟邏輯關(guān)系來講,蔣家坪石窟群無疑是歷史時期南石窟寺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現(xiàn)存各類遺跡聯(lián)系緊密。在南石窟寺東西兩側(cè)的蔣家坪石窟群范圍內(nèi),存在多處建筑遺跡、洞窟窟口附屬建筑遺跡及石窟周邊通往山上的古道遺跡。尤其是緊挨南石窟寺東側(cè)圍墻的人字坡屋頂及脊柱洞遺跡,以及蔣家坪石窟群64號窟(距南石窟東側(cè)圍墻約60米)的木質(zhì)棧道所遺留下來的一排柱洞遺跡,是距離南石窟寺最近的兩處建筑遺跡,雖其毀棄時間不知,但通過這些遺跡,仍舊可以看出歷史時期南石窟寺周邊的建筑規(guī)模及風(fēng)格。此外,因這一帶的石窟均系開鑿在涇河岸邊崖體較低的位置,涇河水漲,很容易出現(xiàn)石窟被淹的現(xiàn)象,為便于避水患及上下交通,歷史上修建了多處從山底一直盤迂至山腰或山頂?shù)呐_階及古道遺址。而在這些古道中,尤以蔣家坪石窟群第77- 78號窟之間的一條古道規(guī)模最大,最寬處可達2 米多。這條古道從溝底一直通往塬上,上塬后即為涇川縣豐臺鎮(zhèn),豐臺鎮(zhèn)向西經(jīng)玉都、黨原可達鎮(zhèn)原縣城,向北經(jīng)紅河可達慶陽市鎮(zhèn)原縣上肖鎮(zhèn),通往北石窟寺古道9。這些遺跡作為石窟寺的一部分,呈點狀分布在南石窟寺和蔣家坪石窟間。

        從現(xiàn)存的這些遺跡來看,歷史時期的南石窟寺范圍,應(yīng)是不限于目前的1-5號窟這5個洞窟的。其范圍應(yīng)是以南石窟1號窟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延伸,包括了蔣家坪石窟群82個洞窟在內(nèi)的一個經(jīng)歷代修建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時期的石窟群落。這些洞窟大多開鑿于北周至唐宋期間,雖洞窟規(guī)模無法與南石窟1號窟相抵,但其開鑿位置、洞窟形制及附屬遺跡都深受南石窟1號窟的影響。

        四、結(jié)語

        南石窟寺的開鑿,是繼北石窟寺后奚康生在隴東地區(qū)開鑿的又一重要的以“七佛”為題材的佛教石窟10。目前對這一石窟寺范圍的界定,僅是以圍墻之內(nèi)的1-5號窟為準(zhǔn),這就無形之中割斷了南石窟寺在整個歷史發(fā)展時期的發(fā)展序列和其真正的歷史價值。通過之前的調(diào)查了解和更為詳盡的2020年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diào)查工作,歷史時期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就變得比較清晰了:在北魏奚康生主持開鑿并修建南石窟寺1號窟后,后期便以1號窟為中心,從北魏、北周一直到唐代,在1號窟東、西兩側(cè)開鑿了眾多的中、小窟龕,這些石窟間,或以木質(zhì)棧道、或以崖面臺階等相通,而通往塬頂?shù)墓诺溃执蛲松畟H及民眾北向的交通。只是涇州歷來戰(zhàn)亂眾多,受戰(zhàn)亂影響和破壞,加之長久的風(fēng)化侵蝕,現(xiàn)在的這些洞窟多遭破壞,造像和壁畫殘存無幾,這就使得對歷史時期南石窟寺分布范圍的研判更加困難。以致在1981-1989年進行的全國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將南石窟1-5號窟東西兩側(cè)當(dāng)時還沒有歸屬及稱謂的82個洞窟按所在地的小地名命名為了“蔣家坪石窟群”??梢哉f,這種出于保護石窟文物的做法是正確的,但卻在無意之中影響了對于南石窟寺分布范圍的研究工作。從前文所述的南石窟寺1-5號窟兩側(cè)現(xiàn)存遺跡來看,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無疑是應(yīng)該包含其東、西兩側(cè)的眾多現(xiàn)屬“蔣家坪石窟群”的洞窟的。界定清楚歷史時期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圍,對于南石窟寺的研究和保護利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清乾隆十八年《涇州志·寺觀》中記載的“在永寧里,至治十五里”的“石窟寺”,按其位置所指,應(yīng)為南石窟寺。據(jù)此可知,清代時就已不用“南石窟寺”之名。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涇川南石窟調(diào)查報告[J].考古,1983,(10):23.

        [2]陳萬里.西行日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42.

        [3]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慶陽北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

        [4]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隴東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

        [5]杜斗城,宋文玉.南北石窟寺與奚康生[J].絲綢之路,2004,(02):34-41.

        [6]魏文斌.七佛、七佛窟與七佛信仰[J].絲綢之路,1997,(03):36-37.

        [7]董華鋒,寧宇.南、北石窟寺七佛造像空間布局之淵源[J].敦煌學(xué)輯刊,2010,(01):99-109.

        [8]黨燕妮.《南石窟寺碑》校錄研究[J].敦煌學(xué)輯刊,2005,(02):221-228.

        [9]吳正科.慶陽北石窟寺區(qū)域歷史文化遺存概述[J].敦煌學(xué)輯刊,2015,(04):103.

        [10]魏文斌.20世紀(jì)早中期甘肅石窟的考察與研究綜述[J].敦煌學(xué)輯刊,2005,(03):77-78.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久久久黄色一级av|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高潮流白浆视频| 一群黑人大战亚裔女在线播放|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91| 日本熟妇人妻xxxx| a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自拍偷拍| 最新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av资源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97成人精品久久久|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亚洲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 高清不卡av在线播放| 无套内谢老熟女| 丁香五月缴情综合网| 产精品无码久久_亚洲国产精| 国产无套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女在线| 又爽又猛又大又湿的视频| 精品人妻av区乱码色片|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新视觉亚洲三区二区一区理伦|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50岁熟妇大白屁股真爽|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好大|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另类| 国产女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