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在《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中這樣寫道。
清冷的秋夜,李煜孤單一人登上空空如也的樓臺。抬頭望,天上只有一彎如鉤的秋月。低頭看,只見一棵梧桐樹孤獨地立在院中,幽深的庭院籠罩在清冷的月色之下。讓李煜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的愁緒,正是亡國之苦。愁思纏繞心頭,殘月更讓他感到寂寥。
秋月常常會讓文人們傷感。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面對一輪秋月,發(fā)出了“歲月匆匆人老大”的感慨。秋月總是容易勾起人們思念家人,懷念故鄉(xiāng)的情感。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以月起興,表達了對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在蘇軾眼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得以體現(xiàn),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表達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宋詞里的秋月,也不全是傷感的。米芾(fú)在《水調(diào)歌頭·中秋》中寫道:“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將凄涼的心意收起,米芾筆下的秋月便有了灑脫的情懷。
辛棄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寫道:“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乘風(fēng)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币惠喚従徱苿拥那镌聻⑾氯f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夜空。辛棄疾舉起酒杯問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fā)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我想乘風(fēng)飛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大好河山,還要砍去月中的桂樹,使月亮灑下的光輝更多。辛棄疾將神話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表達了抱負還未實現(xiàn)自己卻已老去的不甘和悲哀。
朱敦儒在《水調(diào)歌頭·和董彌大中秋》中,先寫了人們爭著賞月,奏樂宴享,最后表示“未必來年看,得似此回明”。仿佛在說來年的形勢可能還不如眼前,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面對故國淪陷,朱敦儒極力描寫“樂世”之景,實際上隱含著對人們忘卻國恥、麻木享樂的失望、無奈與批判。
徜徉在宋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同一輪秋月,在不同的詞人筆下,代表著不同的情感。時過境遷,千百年后的今天,動人的秋月也總能觸動我們的心弦,給我們帶來別樣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