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绷暯娇倳浽岢觯粩嘣鲞M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新課標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分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政治認同處在五項核心素養(yǎng)之首,增強政治認同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政治方向,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
小學階段處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啟蒙的關鍵時期,在思政課教學中,強化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尤為必要。教師有義務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增進學生的政治認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學總目標。
首先,強化教師對政治認同教學的理解和重視。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要想發(fā)揮思政課的應有價值,離不開教師自覺而有計劃的教學。教師們只有真正意識到政治認同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個別教師認為只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就行,不必強調政治性,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思政課教師自身應首先有著高度的政治認同,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能夠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加強思政課教師的相關培訓,增強其對思政課程的理解和認知,培養(yǎng)一支政治覺悟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其次,加強教師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理解。新課標將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各學段的分目標,清晰地體現了教學目標的遞進性。每個學段的政治認同目標各有不同且相互關聯(lián),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必須認真研讀新課標相關內容,理解和認識有關政治認同的表述和要求,并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理解,形成對整個學段教學目標的全面把握。
再次,挖掘教學內容潛在的政治認同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政治認同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可滲透于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減少垃圾、變廢為寶》的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關注減少垃圾與創(chuàng)建美好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學習垃圾分類與國家政策、文明城市的關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等?;趪艺吆统鞘薪ㄔO的視角分析垃圾分類這一日常行為,實際上是在有意識訓練學生的政策理解力,也讓學生真正體悟到自身行為與城市建設、國家發(fā)展的深刻聯(lián)系。日常的其他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可秉承類似理念,設計更多融入政治認同的教學活動,達到政治意識啟蒙的目的。
最后,深化教學設計與時政的融合。時政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之一,雖然思政課的開展主要依托于教材,但在教學實施中教師可結合時政靈活設計。在把握核心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優(yōu)化調整教學內容,將國家當前的重要政策、文件等與思政課教學內容匹配并融合,讓學生成為一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人,浸潤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意識和家國情懷。
總之,小學思政課教學因其所處的學習階段的特殊性,應加強對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和把握,為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培養(yǎng)做出努力。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范式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118)研究成果】
政治認同處在五項核心素養(yǎng)之首,增強政治認同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