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yōu)用200萬美元賣給了范偉一樣跨世紀的發(fā)明——分歧終端器:在一個密閉的桶中,通過石頭剪刀布來解決各種矛盾,果然是高科技得不得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分歧的還真不少。2005年,一名藏家想拍賣一幅印象派大師畫作,克里斯蒂和蘇富比拍賣行都想獲得拍賣權,這讓藏家左右為難,最后他讓這兩家拍賣行以石頭剪刀布的方式來決出勝負。2006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法院的法官正在審理一起保險理賠案件。雙方代理人沒能在何處作證上達成一致意見,吵得不可開交。法官不勝其煩,于是突發(fā)奇想,讓雙方律師通過剪刀石頭布的方式來擺平此事。
石頭剪刀布傳統(tǒng)的游戲策略是:游戲者必須做到完全隨機——保持不可預測的狀態(tài),不被對手猜到。在這一模式中,兩位游戲者在每輪中出石頭、剪刀和布的概率相等,被稱為“納什均衡”。然而經(jīng)濟學家們認為,并不存在隨機出招這回事,人類總會因為某種沖動或者傾向來選擇一個招數(shù),因此會陷入一些無意識但仍可預測的模式。
2014年浙江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了這種模式:游戲者在贏得了一個回合之后,重復令他們獲勝的手勢的傾向要高于隨機出手的概率。相反,輸了的人傾向于更換手勢。舉個例子,游戲者出石頭卻輸了時,下一輪更可能出布,而不是按照“三分之一原則”隨機出手。
這個“贏者保持,輸者改變”的策略在游戲理論中被稱為“條件反應”,研究人員表示,這是深植于人類的大腦中與生俱來的反應。盡管這只是個簡單的游戲,卻是學習人類競爭行為的一個有用的模型,例如,它可以應用于金融交易中。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的一個研究顯示,石頭通常是玩家最經(jīng)常先出的。為什么是石頭呢?當你出石頭時,你的手是個拳頭,不可否認拳頭比展開的手掌(布)或是憤怒的手指(剪刀)更有氣勢。因此,當你和一個新手玩這個游戲時,先出布是妥當?shù)?。但當你和一個老手玩時,出剪刀或許是明智的。本文開頭的故事中,克里斯蒂拍賣行就是通過剪刀贏得了拍賣權。
根據(jù)世界石頭剪刀布協(xié)會的統(tǒng)計,出剪刀的概率只有29.6%,而不是像人們以為的那樣是33.3%。因此當石頭成了最常出的以后,剪刀就成了最少出的,所以當你不知道該出什么時,布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世界猜拳協(xié)會的網(wǎng)站上列舉了幾種金牌招數(shù),例如三次連續(xù)出布被稱為“官僚作風”,連續(xù)三次出石頭被稱為“雪崩”。這些策略背后共同的思想是,如何找到對方推理中的弱點。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對兄弟面臨著生死抉擇,兩人之間只能活一個,石頭剪刀布,贏了的活下來。兩個人事先商量好都出石頭決定一起死,不過后來弟弟死了,因為哥哥出了剪刀……這個推理過程真是寫小說的好題材。
(晴田薦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