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全育人”為高校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并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質量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思路和指導。隨著新媒體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高校“三全育人”逐漸呈現出內容豐富化和手段多元化、地位平等化與交互自主化、教育隱性化及施教差異化的特征,以更加科學、先進、人性化的方式推動著高校思政教育和學生工作的優(yōu)化。然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同時也面臨諸多阻礙與困境:全員育人的參與度和協(xié)同性不足、全過程育人的連貫性和持續(xù)性不強、全方位育人的全面性和覆蓋性不強,這些問題給高校“三全育人”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制約著高校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此,高校須立足新媒體視角,針對當前困境踐行有效的優(yōu)化路徑:做好謀篇布局,激發(fā)高校“三全育人”的協(xié)同效能;健全運行機制,完善高?!叭恕钡倪^程鏈條;強化實施手段,彰顯高校“三全育人”的多維功效,以此實現新媒體與高校“三全育人”的全面融合,助力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文章以新媒體為研究視角,運用層進式分析法和出示觀點法,深入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叭恕钡闹饕卣?、現實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旨在為高校踐行“三全育人”理念和機制提供理論參考和思路借鑒,助力高校育人功能的全方位發(fā)揮。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19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校信息檢索與信息素質教育課教改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02323030091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指導思路。在新形勢下,高校需要對新媒體的應用提高重視程度,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治學態(tài)度推進新媒體與“三全育人”的深度配合,依托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功能全面發(fā)揮“三全育人”的協(xié)同效能和育人成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及崇高的人生理想,進而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優(yōu)秀接班人。
(一)內容豐富化和手段多元化
在新媒體的賦能下,高校在推進“三全育人”的過程中可以全面提升育人內容的容量。新媒體傳播場域中的相關素材信息均能融于育人內容,且不同的思政教育者會圍繞自身的專業(yè)知識背景整合施教內容,因而育人內容的類別與維度也會更加豐富[1]。同時需要針對學生思想訴求的多樣化利用新媒體將教材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融合,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化[2]。新媒體使得高校踐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手段更加多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單一的課堂施教向基于新媒體平臺的線上教育教學轉移,在線教學、直播教學、微課等均可以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3]。同時,新媒體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方式更加多元化,可以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模態(tài)綜合表達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地位平等化與交互自主化
新媒體具有較強的平等性。高校在依托新媒體推動“三全育人”的過程中,賦予了學生與教師對等交流的權力,教師充分認可學生的主體性,并使自身角色由“領導者”和“主導者”向“引導者”和“幫助者”轉變,同時充分尊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需求,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核心導向,切實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4]。新媒體以互動性和自主化著稱,新媒體與高?!叭恕钡娜诤洗偈顾颊逃叻e極打通線上師生互動渠道,一方面不受時間、空間制約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以實時交互的方式通過思想引導、心理疏導、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充分彰顯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
(三)教育隱性化及施教差異化
高校以新媒體為核心導向踐行“三全育人”,側重于“隱性教育”,“課程思政”和“大思政”機制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和拓展,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專業(yè)學科教學和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全面落實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思想引導[5]。新媒體為高校推進“三全育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施教條件,依托新媒體時代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思政教育者可以全方位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進而可以基于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其開展差異化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思想和人格,使大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與特長,并針對性地彌補自身不足,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一)全員育人的參與度和協(xié)同性不足
在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過程中,部分高校的學生管理人員和專業(yè)學科教師未對“三全育人”的踐行保持應有的重視,忽視了全員育人對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現實價值,沒有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作為自身肩負的重要使命,未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優(yōu)勢,使得高?!叭恕钡嫩`行缺乏基礎[6]。同時,部分專業(yè)課程教師對全員育人缺乏全面深入的認知,不能積極配合以新媒體為支撐的“課程思政”和“大思政”的推進,導致高?!叭恕比狈壬鷦恿7]。此外,部分高校教職工的新媒體素養(yǎng)有待提升,不能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實施協(xié)同聯(lián)動并形成育人合力,因而高?!叭恕钡膶嵤┟媾R明顯的技術障礙。
(二)全過程育人的連貫性和持續(xù)性不強
全過程育人要求思政教育者致力于“時時育人”,將育人工作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的各個階段[8]。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描繪學生階段畫像,難以結合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狀態(tài)和內在需求實施有效而精準的育人手段,同時對不同階段育人工作的銜接缺乏正確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導致高校“三全育人”的連貫性不強[9]。此外,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周期較短,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機可能轉瞬即逝,部分思政教育者不能及時抓住機會開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使得“三全育人”的“鏈條”“斷裂”,導致全過程育人出現“斷點”,削弱了高?!叭恕钡某掷m(xù)性。
(三)全方位育人的全面性和覆蓋性不強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在踐行“三全育人”的過程中整合各類資源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將育人工作融入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方面,實現“處處育人”[10]。然而部分高校對此沒有做好頂層設計,使得各部門、各學院、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協(xié)調性較差,不能借助新媒體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同時,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社會思潮與價值觀念交互沖突,影響著大學生的“三觀”塑造和思想行為,然而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對課堂、實踐、網絡等進行有效的覆蓋,導致高校“三全育人”出現“盲點”,阻礙了“三全育人”的有力踐行。
(一)做好謀篇布局,激發(fā)高?!叭恕钡膮f(xié)同效能
在理念層面,高校需要樹立全員育人理念,使全體教職工對新媒體與“三全育人”的全面融合提高重視度,增強全體教職工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明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充分掌握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和“三全育人”的新特征,堅持強化自身的新媒體運用能力[11]。同時要樹立科學的全過程育人觀念,借助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優(yōu)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求學生涯的全過程,利用新媒體構建“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的育人模式[12]。此外,需要強化全方位育人理念,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訴求,在新媒體的賦能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創(chuàng)設層次分明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明確思政教育者的權責利,要求并鼓勵其全面發(fā)揮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優(yōu)勢和技術功能優(yōu)勢,進而以兼具目的性、計劃性、系統(tǒng)性的措施推動“三全育人”的踐行。高校需要借助新媒體促進各部門與各專業(yè)學科教師協(xié)同發(fā)力,依托新媒體打造線上實時互動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使全體教職工針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并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實施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二)健全運行機制,完善高校“三全育人”的過程鏈條
高校與思政教育者需要依托新媒體健全育人反饋機制,利用新媒體的數據分析功能描繪學生的數據畫像,全面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明確學生的優(yōu)勢與短板,將學生的數據上傳于新媒體資源共享庫,為全員育人的開展提供充分且客觀的數據依據[13]。思政教育者在開展全過程育人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階段畫像及時調整育人內容與施教手段,并依托新媒體技術了解學生的思想訴求和內心需求,進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的連貫性和持續(xù)性。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新媒體互動功能的支持下落實個性化施教,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與特長,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對于“三全育人”的推進,高校與思政教育者需要借助新媒體建立完善的輿論監(jiān)督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依據新媒體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和后臺管理功能,把控校園新媒體傳播場域中的信息,及時屏蔽不良信息,并以塑造網絡“意見領袖”的方式正確引導輿論,使大學生在整個求學過程中免遭不良思想侵襲,保障全過程育人的實施[14]。同時需要借助行為心理學的專業(yè)理論對大學生在新媒體空間的言行進行分析,以此明確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心理情況,盡早落實預防性手段,強化全方位育人的效能。
(三)強化實施手段,彰顯高校“三全育人”的多維功效
要確?!叭恕钡捻樌七M,高校需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表達方式。對此,全體教職工需要將新媒體的語言風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生活化的語言引進思政教育開展的全過程,增強語言表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改變思政教育專業(yè)化、理論化的話語表達方式[15]。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表達方式,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力,全面了解并掌握學生的語言習慣,進而依托新媒體線上溝通渠道以學生的語言習慣與之交流、互動,一方面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為全方位育人的實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對于“三全育人”的有效推進,高校需要充分掌握大學生的新媒體平臺應用情況,充分了解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優(yōu)質新媒體平臺的特色,依據學生對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時長、使用頻率和使用習慣推進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時需要掌握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和風格,進而結合平臺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內容、引導手段和話語方式,以此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順利開展和高效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受新媒體信息傳播機制的影響,高?!叭恕敝饾u顯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高校與教育者需要進一步協(xié)同配合,將新媒體作為踐行“三全育人”的核心導向,結合“三全育人”的理念內涵與內在要求,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信息資源、技術手段優(yōu)勢,強化“三全育人”的指導效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科學性,使大學生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推動下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其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振海,魏永軍,祖強,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路徑研究: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視角[J].江蘇高教,2023(10):104-108.
[2] 蔣麗琳,曠永青.新時代高?!叭恕眲恿C制探析[J].社會科學家,2023(7):134-139.
[3] 霍歡,周志紅.高校學報服務“三全育人”的實踐與探索:以《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為例[J].編輯學報,2023,35(4):455-459.
[4] 趙婉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變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2):99.
[5] 于婕.借助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7):102.
[6] 杜文靜,黃德橋,郭艷芳,等.高職院?!叭恕保褐匾卣?、制度依托及實現路徑[J].成人教育,2023,43(7):82-87.
[7] 馬松,孫秀玲.新媒體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價值、現實瓶頸及實踐路徑[J].傳媒,2023(11):83-86.
[8] 馮廣輝.“三全育人”視域下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5):83-85.
[9] 李爽,胡正娟,王婷,等.高??v橫結合網格化“三全育人”機制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1):88-90.
[10] 溫小平,陳日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文化意蘊及其育人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5):143-148.
[11] 楊建豪,劉鐵英,左晨琳.高校“三圈三全”育人格局的協(xié)同路徑優(yōu)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110-114.
[12] 楊道建.堅持“五個一流”高標準 開創(chuàng)“三全育人”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22(1):27-29.
[13] 趙晶媛.“三全育人”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教育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21,42(35):58-61.
[14] 熊冬梅.“三全育人”視角下的高校精準家訪:基本邏輯、內在價值和長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50-154.
[15] 聶慧.以“互聯(lián)網+”思維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方法與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1(18):7-9.
作者簡介 鄭玲,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