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學設計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教師該如何借由教學設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教育專家提出的“逆向教學設計”提供了可能路徑。
三階段、一模型
所謂逆向教學設計,指的是從想要得到的學習結果出發(fā)來確定學習目標,并據(jù)此設計課堂教學。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逆向教學設計往往分為三個階段:基于核心素養(yǎng)解讀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根據(jù)預設的學習目標,思索多種評價方式,并篩選能診斷學習目標的顯性證據(jù);設計真情境、系列驅動性任務和學習體驗活動,打造高效課堂。筆者在實踐中總結了一套教學設計思維模型——
預期結果階段。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設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首先思考,學生須理解哪些大概念,掌握哪些核心知識、核心能力?他們可能存在哪些誤解?接著思考,什么樣的啟發(fā)性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的探究、理解和遷移?學生將獲得哪些關鍵知識和技能,而后能進行哪些運用?
評估證據(jù)階段。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學生追求目標的具體證據(jù)。一是設計表現(xiàn)性任務,觀察學生在實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二是重視學生所有的學習“證據(jù)”,如小測、考試結果、日常答題、作業(yè)情況,以及個人報告等。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思考具體的評判標準,方便開展后續(xù)評價。
學習計劃階段。教師要設計服務于目標達成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對于關鍵的教學和學習活動,可以基于“WHERETO”進行思考并編碼。W即幫助學生知道此單元的學習方向和預期結果,幫助教師知道學生從哪里開始,到達哪里。H即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并保持學習興趣。E即武裝學生,幫助他們體驗主要觀點和探索關鍵問題。R即提供機會進行必要反思和修改他們的理解及學習表現(xiàn)。第二個E即允許學生評價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及其含義。T即對于學生體現(xiàn)個性化需要、興趣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O即組織教學,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物理學科案例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物理觀、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維度,可分為多個子要素及相應的水平要求。筆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彈力”教學為例。如培養(yǎng)“科學思維”這一維度各具體核心要素時,筆者的逆向教學設計如下——
“模型建構”要素。預期結果:能夠用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描述彈力→評價證據(jù):繪制圖像,熟練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和力的圖示→設計學生學習活動體驗:簡述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的畫法。完成書面作業(yè),熟練繪制各種情況下的物體所受彈力示意圖。
“科學推理”要素。預期結果:能夠推理得出F=kx→評價證據(jù):設置簡答題,使學生能根據(jù)數(shù)據(jù)繪制F-x圖像,并通過分析計算、推理,得出F與x關系函數(shù)表達式→設計學生學習活動:收集“探究彈簧彈力和形變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并展開討論,通過繪圖、分析和推理得出彈力F與形變量x的函數(shù)表達式。
“科學證據(jù)”要素。預期結果:能用證據(jù)說明彈力的方向→評價證據(jù):口述匯報,使用簡單直接的證據(jù)表達自己對“彈力沿彈簧或繩方向”的理解→設計學生學習活動體驗:回顧和討論彈力的示意圖的做法。討論問題:線豎直拉物體、放在斜面上沿斜面拉物體、放水平面上水平拉物體或斜拉物體,彈力的方向分別是什么樣?如何理解彈力沿彈簧或繩的收縮方向?
“質疑創(chuàng)新”要素。預期結果:讓學生思考,兩個串聯(lián)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與單個彈簧一樣嗎?→評價證據(jù):論證兩根彈簧串聯(lián)勁度系數(shù)與一根彈簧關系→設計學生學習活動體驗:用一根彈簧,勁度系數(shù)為K,測一個重力為G的物體,測量出長度;然后再用兩個完全相同的彈簧,勁度系數(shù)也為K,串聯(lián)起來,測同一個物體重力,測伸長量,研究勁度系數(shù)關系。
綜上,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基于核心素養(yǎng),進行逆向教學設計的重點應始終是課堂教學和學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