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運,丁左纓,盧曉平,田堯,張海銀
(1.海安市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江蘇 海安 226600;2.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0)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廣泛用于診斷和治療胰膽管疾病的檢查中,但由于其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術后可能發(fā)生感染、出血和穿孔[1],而急性胰腺炎最為常見,發(fā)生率約為1.3%~11.0%[2],胰腺炎增加了檢查風險和患者痛苦,同時也有較高的死亡風險[3],是臨床面臨的重要問題。積極探尋引起胰腺炎的危險因素,術前識別胰腺炎高?;颊?,并進行恰當干預,是提高ERCP檢查安全性的重要途徑。既往有研究[4-5]提示,患者身體狀況、消化道疾病史、病情特征和術者經驗,與胰腺炎的發(fā)生有關。此外,有研究[6]認為,血清學指標,如:白細胞計數(shù)、膽紅素和白蛋白等,是預測胰腺炎發(fā)生的重要依據(jù)。本研究通過探討ERCP 后發(fā)生胰腺炎的危險因素,建立定量風險預測模型,并進行外部驗證,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海安市人民醫(yī)院和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行ERCP 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603 例2017 年1 月—2021 年1 月行ERCP 的患者為建模組,205 例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行ERCP 的患者為驗證組。建模組中,男315例,女288例,年齡48~78歲,平均(60.3±11.9)歲;驗證組中,男122例,女83例,年齡45~77歲,平均(61.2±13.6)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大于18 歲;首次行ERCP 檢查,符合ERCP檢查指征;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檢查失??;檢查前已經確診胰腺炎或胰腺癌;近期有腹部手術史;近期有重癥感染或肝腎功能障礙。
所有操作均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yī)師團隊按照標準流程進行。術前禁食禁水8 h,焦慮者適當給予鎮(zhèn)靜處理。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靜脈麻醉?;颊咂脚P于檢查床上,開放靜脈通路,連接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術前應用消炎痛栓,術后應用生長抑素。對診斷為ERCP后胰腺炎的患者進行對癥處理。比較建模組中,胰腺炎患者與無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生化指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的危險因素,建立風險預測模型,并進行外部驗證。
術后3 d,根據(jù)亞特蘭大標準[7]診斷胰腺炎,至少需要符合以下兩個方面:1)與胰腺炎相符合的上腹部疼痛癥狀和體征;2)術后3、12 和24 h 檢測血清淀粉酶,淀粉酶水平比正常值上限高3 倍;3)腹部CT或超聲提示胰腺炎。
1.4.1 臨床資料 包括:性別、年齡、胃切除術史、高血壓、糖尿病、急慢性胰腺炎、膽總管結石、膽管狹窄、奧迪括約肌功能障礙、乳頭孔類型(顆粒型、絨毛型和結節(jié)型)、手術類型(括約肌切開術、胰腺導絲通道、膽道支架置入術、乳頭球囊擴張術、鼻膽管引流術、胰管造影、膽管擴張術和胰管支架置入術)和膽道插管困難等指標。膽道插管困難指:插管時間>10 min或插管次數(shù)>5次。
1.4.2 生化指標 包括:總膽紅素、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白蛋白。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的危險因素;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評估模型的預測價值,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年齡、胃切除術史、膽總管結石、乳頭孔類型、胰腺導絲通道、括約肌切開術、血清總膽紅素和白蛋白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的單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pancreatitis occurred after ERCP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胰腺炎(是=1,否=0)作為因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胃切除術史、膽總管結石、結節(jié)型乳頭孔、胰腺導絲通道、括約肌切開術、總膽紅素升高和白蛋白降低,是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ncreatitis occurred after ERCP
2.3.1 模型的建立 以危險因素對應的Β值,建立風險預測模型:Y=-1.023+1.859×(胃切除術史)+1.236×(膽總管結石)+0.895×(結節(jié)型乳頭孔)+1.301×(胰腺導絲通道)+0.564×(括約肌切開術)+0.347×(總膽紅素升高)+0.214×(白蛋白降低)。根據(jù)危險因素對應的值進行賦值,對應分值為:胃切除術史4 分;膽總管結石3 分;結節(jié)型乳頭孔3 分;胰腺導絲通道3分;括約肌切開術2 分;總膽紅素升高2 分;白蛋白降低1分。
2.3.2 模型的驗證 建模組發(fā)生胰腺炎45 例,驗證組23 例,發(fā)生率分別為7.5%(45/603)和11.2%(23/20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0,P=0.094)。ROC Curve 顯示,建模組與驗證組預測胰腺炎的AUC分別為0.895和0.864。見表3和圖1。
圖1 建模組與驗證組預測胰腺炎模型的ROC curveFig.1 ROC curve of the model for predicting pancreatitis in the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groups
表3 建模組與驗證組預測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模型的ROC Curve分析Table 3 ROC curve analysis of model for predicting pancreatitis occurred after ERCP in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groups
2.3.3 模型風險等級與胰腺炎實際發(fā)生率的關系 對模型中各個變量進行賦值后,總分18 分,分為低風險(0~5 分)、中風險(5~10 分)和高風險(≥10分)。建模組與驗證組中,高風險患者胰腺炎實際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低風險患者和中風險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模型風險等級與胰腺炎實際發(fā)生率的關系Tabl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l risk level and actual incidence of pancreatitis
既往研究[8]提示,高齡、女性、既往有肝膽胰腺疾病或手術史,以及手術創(chuàng)傷,均可能導致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不僅延長住院時間,還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任何導致乳頭水腫和胰管損傷的操作,都可能導致胰腺炎的發(fā)生。括約肌切開術中插管困難,可造成機械損傷,電灼操作時,電流可導致熱損傷,引起胰口水腫,阻礙胰液流出,進而誘發(fā)胰腺炎[9-10]。經胰管注射造影劑和胰管機械操作,也可能激活胰腺內蛋白酶,最終導致胰腺炎[11-12]。因此,臨床需要提高篩選高?;颊叩哪芰?,以預防ERCP后發(fā)生胰腺炎。既往研究[13-14]盡管探討了胰腺炎相關的臨床因素,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且各研究間結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研究搜集相關臨床資料,篩選胰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建立定量風險預測模型,以便指導臨床實踐。
本研究顯示,行ERCP后,胰腺炎的發(fā)生率分別為7.5%和11.2%。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年齡、胃切除術史、膽總管結石、乳頭孔類型、胰腺導絲通道、括約肌切開術、血清總膽紅素和白蛋白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胰腺炎的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涉及機械損傷、熱損傷和化學作用等。年齡越大,機體抵抗力越弱,對ERCP 刺激反應越強烈,引發(fā)胰腺損傷的風險也越大。胃切除術史和膽總管結石易引起膽道功能紊亂,導致胰蛋白酶被激活,從而誘發(fā)胰腺炎[15-16]。絨毛型和結節(jié)型乳頭孔在ERCP 中易導致胰腺出口障礙,使得胰液流出受阻,引起胰腺內壓力增高,胰蛋白酶被激活[17]。胰腺導絲通道和括約肌切開術屬于ERCP中的機械損傷,可導致胰腺結構和功能障礙[18]??偰懠t素是直接反映膽道物質代謝的客觀指標,通常膽紅素水平升高,可提示胰腺功能異常[19-20]。白蛋白是反映機體蛋白質代謝的客觀指標,白蛋白下降提示蛋白質代謝障礙,而胰腺分泌的蛋白消化酶是蛋白質代謝的主要成分[21]。
本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胃切除術史、膽總管結石、結節(jié)型乳頭孔、胰腺導絲通道、括約肌切開術、總膽紅素升高和白蛋白降低,是ERCP 后發(fā)生胰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胃切除術改變了消化道解剖結構,十二指腸第二部分的乳頭區(qū)很難到達,乳頭還易出現(xiàn)倒置,使ECRP 更加困難。有研究[22]表明,ECRP 中使用乳酸鈉林格注射液,可以延緩酶原激活和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胰腺實質的血流灌注。乳頭孔的類型會影響插管的難度。括約肌切開術通常在插管困難時進行,增加了ERCP 的成功率,但也增加了術后胰腺炎的風險[23]。胰管導絲進入太深,會對胰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促使胰腺炎的發(fā)生。本研究進一步建立了風險預測模型,并對各個危險因素進行定量賦值,ROC curve 顯示,在建模組與驗證組中,模型預測胰腺炎的AUC 分別為0.895 和0.864,提示:該模型預測胰腺炎的效能較高。建模組與驗證組各風險等級患者的胰腺炎實際發(fā)生率,差異明顯,也證實:該模型可以在ECRP前很好地篩選出胰腺炎中高風險人群,與實際胰腺炎發(fā)生率有較好的一致性,臨床應用潛力較大。
綜上所述,ERCP 后胰腺炎的發(fā)生率較高,涉及臨床多個因素,此定量風險預測模型可以較好地預測胰腺炎發(fā)生風險,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潛力。下一步可以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對本研究結果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