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超
(牡丹江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目前,學界已經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比較深入地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與此同時從美學的角度審視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據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人的生存方式和社會實踐密不可分,社會發(fā)展建構過程中表現出的善即是美,是美的真實內涵,相反社會發(fā)展中表現出來的異化等惡的現象即是不美的(美的異化)。對于馬克思而言,善與美的統(tǒng)一,最早最豐富的表達主要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美學界關于美學的討論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流派,其主要思想資源便來自《手稿》。
《手稿》可被認為是由大量美學命題和深刻美學思想組成的美學著作。其中關于美學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1]163。簡單來說,這段話在人與動物對比視角下,通過說明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進行生產并將其運用于對象,構成了屬人的“美的規(guī)律”。以“美的規(guī)律”命題為基礎,馬克思批評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各種“美的異化”現象。從《手稿》中的美學思想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深厚的美學意蘊,這主要可從《手稿》中關于美的規(guī)律的相關命題中總結提煉出來。具體而言,第一,從“窮人無法欣賞美的景色”命題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蹦繕酥?第二,從“經營礦物的商人看不到礦物的美”命題看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之美;第三,從“勞動生產美”命題看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人民的勞動之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就是在踐行馬克思主義“善即是美”的“美的規(guī)律”理論。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奮斗不斷實現“共同富?!焙汀叭姘l(fā)展”的美好生活,馬克思“美的規(guī)律”理論只有在中國式現代化這種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審美建構中才能得到最佳展現。
西方古代哲學著重探討美的本質是什么,近代鮑姆嘉通對美學的經典定義是區(qū)別于邏輯與認識的感性之學。人們對美的定義眾多,理解上存在很大差異甚至爭議,但在對美的理解方面,美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這是一個基本共識。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美與人的存在關系作了非常深刻的論述。如前文提到的“美的規(guī)律”命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動物的生命活動是與自身直接同一。動物只能依照自己物種的尺度去進行活動,而人能夠按照物種的尺度和自身的尺度去進行生產,因此人的生命活動是超越于自身的生命活動,并與其直接同一的。人能夠把自己的理想、欲望和目的通過實踐活動變?yōu)楦脑鞂ο笫澜绲牧α?并把對象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加理想。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的生活和實踐展現出了美的規(guī)律。“美,根源于人的目的性、對象性的實踐的生存方式?!盵3]這種把美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理論傾向得到了后現代主義美學的支持,比如米歇爾·??略谀岵傻挠绊懴戮吞岢鲆环N用以反抗“規(guī)訓社會”的“把生活建構成一件藝術品”的生存美學理論。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馬克思在給予美的規(guī)律定義的基礎上,在將美與人的生存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之后,指出了“美的異化”問題。馬克思所說的美與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這與某些美學理論中的“社會中體現出的美”是不同的。后者一般指的是當代文化娛樂工業(yè)中的美,其觀點過分迎合大眾同一性的口味,本質上是迎合資本邏輯的運動,而馬克思主義美學則更加深層次地以辯證運動的態(tài)度對資本邏輯構建的同一性審美持批評立場。
在《手稿》中,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1]192。從主觀角度看,這句話表達的美的異化現象是可以得到一定的經驗支持的,因為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實情。但也有的人,可能會從其他角度認為馬克思的這句話過于絕對,對美的欣賞未必需要牽涉主體的物質條件,在某些情況下有些憂心忡忡的窮人也會去欣賞美麗的事物,可能是自然美,也可能是藝術作品。這涉及如何理解美的問題,是美學中關于審美經驗和審美態(tài)度的問題?!巴粋€對象,用不同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用不同的觀點來關照它,它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盵4]朱光潛在《談美》中也舉例子說明,不同職業(yè)的人對同一棵古松會呈現不同的審美態(tài)度[5],這與馬克思的“窮人無法欣賞美的景色”的命題類似。
但從客觀角度講,這句話表達了一種把善理解為美的立場。在馬克思那里,真善美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從《手稿》中馬克思對美的異化的相關論述就可見一斑。“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1]158-159。馬克思著重論述了異化勞動的四個特征:工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與勞動相異化;工人與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對窮人和底層人民的關注是馬克思一生的事業(yè),從萊茵報時期到《資本論》寫作時期皆是如此。對馬克思而言,受物質條件限制,在異化狀態(tài)生活窘迫的窮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不美的。針對“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這句話的理解,不是從窮人的主觀角度去討論是否真的有心情去欣賞美的事物,而是從客觀角度,以“憂心忡忡的”窮人本身異化處境為客觀對象,從價值評價的角度去判定窮人的生活是不善的,也就是不美的。從這個角度看,改變工人或者窮人的異化窘境也就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雖然人們對美的理解眾多,甚至大相徑庭,但是都一致認為美是能夠為人提供心情愉悅舒暢的感覺的,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善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葉朗教授就指出美學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的問題。[6]
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踐行。依照前面對“美的規(guī)律”的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在兩個層面上破解了“窮人無法欣賞美的景色”的“美的異化”現象。第一,從主體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人民的審美態(tài)度的產生提供可能性。窮人沒有欣賞最美風景的心情,窮人不具備審美情感和審美態(tài)度。有了審美態(tài)度即便是丑的事物也可以是美的,沒有審美的心情和態(tài)度即便是美的事物也是丑的或者令人完全無感。類似于動物,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其主要圍繞著生存和繁衍展開,因此動物的生命活動是不美的。舊中國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整個中國大地呈現出不美的景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逐步擺脫貧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逐步提升,GDP躍升全球第二,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飛躍之路,就是帶領中國人民由“不美”走向“美”的生活的飛躍之路。中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和飛躍,這就從物質基礎上為中國人民的審美提供了可能性或者必要條件。嚴格來講,如前所述對于審美而言,有了物質條件不一定就會產生審美體驗,甚至會歪曲審美取向和審美體驗,但是沒有物質基礎也是絕對不行的。第二,從客觀角度講,把中國人民的生活本身作為一個價值評價的對象,在善即美的意義上構建審美評價也是更有意義的。這樣就會形成由舊中國生活貧苦的悲慘景象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令人欣喜的美好景象,這是一個由不善到善的景象,也是一個由不美到美的景象。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8],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就是帶領中國人民依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把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對象化,通過努力奮斗,通過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把這種理想實現,這符合美的規(guī)律的“目的性”和“規(guī)律性”的要求,使中國人過上美的生活,為中國人民的審美提供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他沒有對礦物的感覺?!边@句話是馬克思關于美的異化的著名命題,也是對美的異化的問題的深化,同時也表現了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審美批判。在馬克思看來,對象性是主體確證自身本質力量的方式?!叭瞬粌H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191在實踐的基礎上,人與世界會形成多重復雜的豐富關系,人通過各種關系確證自身的本質力量,確證人之為人的基本屬性,但是“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1]189,以至只有當一個對象為我們所擁有的時候,當對我們來說它作為資本而存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個對象成為資本的時候才可以用來確證人的本質,成為對象化的力量。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私有財產和資本使得人與世界之間豐富復雜的關系變成了單一的目的和手段的關系,人對世界的全面的感覺僅僅變成對對象世界的商業(yè)價值的感知,人通過對象世界(商業(yè)價值)確證自身的本質僅僅是使人成為資本家或者工人。所以馬克思提到:“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對這種心理學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聯系,而總是僅僅從外在的有用性這種關系來理解”[1]192,用以批評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變成“有用”的“商業(yè)”關系。馬克思認為,改變人與世界關系的“有用化”和“商業(yè)化”以及在人的本質理解上的單向度,其方式是揚棄私有財產的異化?!皩λ接胸敭a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盵1]190人與世界的豐富關系、人的本質力量被確證為僅僅是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這種境況根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要從根本上恢復人的全部豐富的感覺和完整的人,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共產主義就是唯一的方式。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意思是共產主義是保留資本主義制度發(fā)展的積極成果的,在這個前提下,克服資本主義制度給人帶來片面愚蠢,把美的異化轉化為美的復歸。在這里美的復歸的真實意義也不僅僅是對于商人實現感性解放而欣賞到礦物的美了,更加在于共產主義使得人不再僅僅是以資本家或者工人這樣片面的角色去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人與對象世界之間的豐富關系得到釋放,審美的愉悅感覺也被重新釋放。從馬克思后期的思想可以更加明確地看出,不再有資本家和工人,有的只是感性全部恢復的人和全面發(fā)展的人。
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發(fā)展類型?!艾F代化客觀上是一個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的歷史過程”[9]141。從西方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西方現代化是伴隨著資產階級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而形成的一種人類社會發(fā)展模式,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現代化等于資本化,現代化的進程就是資本化的進程。正是因為人類經濟生產和經濟生活的資本化,以及資本的全球化才最終塑造了當今的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因此某些資產階級思想家把資本主義定性為自然的永恒的,把現代化定性為資本化是其唯一的方式或者路徑,把現代化和資本化定性為文明的唯一標準并以此為標準去判定其他發(fā)展類型為“非文明”。中國式現代化屬于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類型,但與西方現代化不同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對待資本的辯證態(tài)度。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資本作為一種驅動因素,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帶動其他方面協同發(fā)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稱資本的“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tài)的各種要素的創(chuàng)造”的優(yōu)點為“資本的文明面”。[10]但在資本的發(fā)展過程中同時會表現出負面價值的屬性。對此,西方現代性方案并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去應對資本本性中的負面價值,與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對資本進行遏制。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的辯證態(tài)度,一方面,堅持推動資本利于經濟發(fā)展的一面,促進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特別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資本負面屬性的駕馭?!白鳛榧せ睢Y本的文明面’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有資本能夠克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物化邏輯,有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9]143。這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的面貌并不全都是資本塑造的,并非以資本為核心把人與世界關系塑造成僅僅是有用的單一的“商業(yè)價值”;并非把人與人的關系簡單地塑造成資本主導和被資本剝削的關系。相反,中國式現代化根本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目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正是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學意蘊綻放、開顯和澄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學意蘊就在于讓中國人民在緊張工作之余,有興趣去欣賞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不是完全被困在資本積累和增殖不斷加劇的異化生活之中;是讓經營礦物的商人對礦物的美也可以欣賞得很愜意,不只把其當作單純的商業(yè)對象,而是在經營礦物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之美。突破資本邏輯的單線困局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之美,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手稿》中,馬克思在批評國民經濟學不考察工人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而忽視了勞動的本質后,指出:“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盵1]158馬克思在這里最為明確地討論了勞動異化和美的異化,由此開啟了對勞動異化四個內涵特征的分析,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也就是他的美的異化理論。不過在此,不是主要討論他的美的異化理論,而是要指出馬克思對美的本質的定義即勞動生產美,把美與人的生活的關系在美學史上推向了一個高峰。古代美學一直把對美的本質的討論當作美學的最重要問題,也是近代以前美學的最重要主題。柏拉圖認為美的理念是萬物之美的根據和原則。近代以來鮑姆嘉通把美學變成了一門感性之學,與古代對美的本質的探討相隔深遠,美學家也不再討論美的本質問題而是關注審美經驗、審美情感和審美態(tài)度等問題。馬克思的美學則與近代美學差異較大,與古代美學分享著更多的一致性,這主要體現在對美的本質的熱衷上。不同的是,古代美學從超驗哲學的角度去尋找美的本質,距離人的生活較遠,而馬克思替換掉“理念是美的本質”的觀點,認為勞動就是美的本質,美是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奇跡般的東西,創(chuàng)造了財富,創(chuàng)造了衣食住行,創(chuàng)造了宗教、藝術等等,因此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勞動本身也是美的。按照《資本論》等著作中對勞動的定義,勞動不只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因此能夠創(chuàng)造美的不僅是某些藝術家等精英群體,也包括普通的人民群眾。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也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
在勞動創(chuàng)造美這個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體現出了中國人民的奮斗之美和勞動之美。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繼承馬克思勞動是美的本質的基本思想,勞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也就創(chuàng)造了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關于勞動的創(chuàng)造之美,習近平多次在不同場合給予強調和重視。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采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201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說,“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chuàng)造”[11]。總之,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靠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奮斗出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理論,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勞動是光榮的,勞動也是最美的,中國人民身上展現出來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我們取得今天偉大成績的重要支撐。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尊重勞動之美的主體,即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說:“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chuàng)造,無論是個人創(chuàng)造還是集體創(chuàng)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10]這表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知識、勞動和美的尊重。勞動異化的產生在于兩個層面:第一,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比較下,對體力勞動的不尊重導致工人們的異化和疏離,尤其在馬克思《手稿》和《資本論》的討論語境下非常明顯;第二,在資本與勞動對立的視角下,勞動被資本壓制,勞動者被資本家剝削。這兩種情況都是形成勞動之美的異化的表現。對此,中國式現代化除了之前論述的對于資本本身的遏制功能,還有另一方面就是承認勞動本身的審美屬性,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充分尊重勞動者,賦予勞動和勞動者足夠的地位和尊嚴。這也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也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徹底貫徹?!叭嗣駝?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chuàng)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盵11]
美學本身就被很多哲學家賦予了反抗西方現代性和解放人類的功能。例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阿多諾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認為當今的大眾文化和文化工業(yè)是美學異化的表現,藝術被商品化和資本化,遵循著同一性和商品交換價值的邏輯,但另一方面他又倡導一種非同一性的美學作為反抗藝術的資本化和商品化的救贖契機。很多人認為,阿多諾的美學思想中包含著一定的精英和保守主義,但更重要的是阿多諾的反抗邏輯本身脫離了人民大眾,這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很多學者的通病,任何反抗本身都不能離開人民群眾。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之一便是在西方現代性之外開辟出了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條新的對現代性和真理問題的理解,從美學的角度看,就是堅持了美學的建構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并調動人民創(chuàng)造美的潛力??傊?馬克思的“美的規(guī)律”理論只有在中國式現代化這種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審美建構中才能得到最佳展現。
美的體驗本身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學表現也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構想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537這樣一個非常美好的場景。同樣在這部著作之中,他們也指出共產主義是一個運動,一種狀態(tài),一個由實然向應然轉變的狀態(tài),在使現存世界革命化的基礎上,由美的異化向美好生活不斷轉變。中國式現代化的審美建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完善化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或者有一個終極的完美形態(tài)。例如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盵12]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實現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的目標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美的道路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超越自我,越走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