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蒙 劉 瑩 陳麗金 鄒愛娣 崔韶陽 葉美霞
腰痛是指以腰脊或腰部一側或雙側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癥狀[1]。以慢性腰痛多見,持續(xù)時間長,超過3個月[2]。有研究顯示,腰痛患病率在13.1%~20.3%,反復的疼痛使患者工作能力下降,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3-5]。因此開發(fā)和實施高效、安全、經濟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由于慢性腰痛病情復雜,臨床尚無統(tǒng)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原則為減輕疼痛程度。目前慢性腰痛的治療措施包括中醫(yī)學和現代西醫(yī)學療法。中醫(yī)學包括針灸療法、手法治療等,現代西醫(yī)學包括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苯二氮卓類藥等。此外,還包括手術治療以及保守治療,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腰痛與經絡瘀阻、氣行阻滯等有關。蜂蠟熱敷療法集藥、熱于一體,既有熱力傳導作用,又有蜂蠟的藥理作用,可疏通經絡,對于緩解疼痛具有一定的療效[6]。因此,該研究旨在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觀察蜂蠟熱敷療法治療慢性腰痛的臨床療效,驗證蜂蠟療法在慢性腰痛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深圳醫(yī)院康復科住院病房及門診治療的慢性腰痛患者6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3例。 共脫落5例(自動退出2例、失訪2例,違背試驗方案1例),最終有效病例為61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由醫(yī)生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 MRI、CT等影像學檢查確定的患者背部第12肋水平以下、臀部以上區(qū)域疼痛或不適,下肢可伴有放射性麻痛,疼痛持續(xù)時間超過3個月[7]。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目前慢性腰痛尚無明確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診斷學》[8]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中腰痛中醫(yī)證候辨證標準:①自覺一側或雙側腰痛為主癥,疼痛拒按;②相關病史可有跌仆閃挫或勞損等病史,居處潮濕陰冷、涉水冒雨;③加重病情的因素有體位不當,疲勞,天氣變化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④腰椎生理弧度發(fā)生變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腰痛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VAS評分≥4分;④能正常交流,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局部皮膚破損,腰部外傷,椎管內結核,腫瘤等嚴重壓迫脊髓、神經或周圍其他組織;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fā)性硬化癥等引起的腰痛;③合并有急性或非急性嚴重心腦血管、肝肺腎疾病、血液疾病;④治療前使用過口服或靜脈止痛藥;⑤妊娠、哺乳期婦女;⑥有暈針病史或毫針嚴重過敏;⑦患有精神病,溝通或認知功能障礙。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石蠟熱敷療法治療。護理包括①病情觀察: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觀察皮膚、汗出、體溫、舌脈及伴隨癥狀等變化;②體位護理:指導患者疼痛嚴重時嚴格臥床休息,睡硬板床,注意起床姿勢,宜先行翻身側臥,忌腰部用力,避免體位的突然改變;③功能鍛煉:囑患者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包括臥位直腿抬高、交叉蹬腿及五點支撐、飛燕式的腰背肌功能鍛煉等;④飲食護理:囑患者飲食宜清淡、細軟,根據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和辨證分型,科學合理指導飲食;⑤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等心理,保持樂觀情緒、心情舒暢,防止七情內傷。⑥針刺療法:針刺穴位及行針手法參考《針灸治療學》[10]:于患側主穴選取脊中、委中、腰陽關、大腸俞、腎俞和阿是穴,配穴瘀血證型加刺膈俞以化瘀活血,寒濕證型加刺腰俞以驅寒。手法: 瀉法用于寒濕及瘀血型,補法用于肝腎虧虛型。針刺:患者取俯臥位,暴露治療部位,使用75%酒精局部消毒皮膚,選擇規(guī)格為0.35 mm×50 mm毫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直刺,深度為30~45 mm,根據穴區(qū)寬度調整刺入深度,緩慢提插捻轉,行針得氣后,腰部給予電磁波紅外線理療燈(型號:TDP-T1,華佗牌)照射腰臀部,照射高度約30 cm,留針30 min后出針并停止照射,或根據患者病情調節(jié)留針時間。⑦石蠟治療:使用恒溫蠟療儀,溫度設置為65 ℃,放入固態(tài)石蠟加熱融化至液態(tài),將液態(tài)石蠟放入不銹鋼盤內,液面高度為3~5 cm,自然降溫形成石蠟餅,蠟餅用棉布包裹,存放于醫(yī)用電熱保溫箱中備用,設置溫度為45 ℃。待針刺治療結束后將表面溫度約為42 ℃的石蠟餅塑形后貼敷于腰部患處,年長者可適當降低溫度,防燙傷,30 min/次,結束后取下石蠟塊。每日1次,連續(xù)10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蜂蠟熱敷療法治療。使用相同的恒溫蠟療儀(型號:SCL-Ⅰ型,森普生),溫度設置為65 ℃,放入固態(tài)蜂蠟加熱融化至液態(tài),溫度不可過高,避免破壞蜂蠟的藥理作用。蜂臘融化后的后續(xù)步驟同石蠟療法。
1.5.2 觀察指標腰部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1]對腰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0~10分, 0分為不存在疼痛;10分為最高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腰痛越嚴重。腰部功能障礙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12]對腰椎功能進行評估,總分0~50分,評價包括旅游、生活自理、性生活、站立、坐位、步行等10項內容分值,每個問題有6 個選項,得分在0~5分,總分 0~50 分??偡?實際得分/(5×回答的問題數)×100%,得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越差。
1.5.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3]制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動正常;顯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有輕微不適,功能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腰部疼痛減輕,功能活動較前改善;無效:各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VAS評分治療前,患者VAS評分2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基線基本一致。治療后,2組患者VAS評分均逐漸降低,且組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種治療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療結束后2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2 ODI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腰部功能障礙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基線基本一致。治療后,2組患者ODI評分均逐漸降低,且組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種治療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程度;治療結束后,2組組間比較,治療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患者ODI評分比較 (分,
2.3 臨床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腰痛是臨床常見病,該病多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目前有逐步年輕化趨勢,臨床表現為無法自主活動,腰部疼痛、酸脹等,若不及時治療甚至會導致患者喪失生活能力,給患者自身以及家庭都造成嚴重的負擔。因此降低腰痛嚴重程度,減輕日常功能障礙至關重要。目前治療慢性腰痛方法雖多但并沒有特異有效的方法,探尋有效快速的方法治療慢性腰痛仍是臨床難點。
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腰痛屬于“腰痛、痹證”范疇,誘因常與“寒、濕、風、瘀、虛”等有關。腎是先天之本,當外傷、勞損及風寒暑濕等外傷于筋或正氣虧虛,肝腎不足等致筋脈失養(yǎng),氣血阻滯不暢,與筋相關的部位就會出現“痛”的證候。腰為腎之府,中醫(yī)學認為,患者氣血運行不暢,濕寒之邪留滯于經絡,致腰部轉側不利、肌肉僵硬,日久則發(fā)為“腰痛”。因此,慢性腰痛的基本病機是腎臟虧虛,外邪侵襲,前者為本,后者為標,兩者相互結合,痹阻肌肉筋骨經絡,導致不通則痛或不榮則通。故治療當以補虛為主,兼活血化瘀。
該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中加入了針刺治療。針刺治療是中國傳統(tǒng)療法之一,是中醫(yī)治療慢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止痛活血以及祛瘀之功效[14]??梢酝ㄟ^抑制脊髓背角神經,增加血清素和兒茶酚胺等阿片類物質的釋放,達到鎮(zhèn)痛的作用。蜂蠟療法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臨床應用廣泛[16]。因其“收澀,斂瘡,生肌,止痛;外用于潰瘍不斂,臁瘡糜爛,創(chuàng)傷,燒、燙傷”等多重功效,因此,對于疼痛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該研究以蜂蠟熱敷療法對慢性腰痛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治療組腰部疼痛、腰椎功能障礙改善程度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內比較存在明顯的時間依賴性,治療效果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分析原因可能是蜂蠟相比于石蠟,蜂蠟的熔點更高、可塑性更強、延展性更好。再加上蜂蠟中含有一些特有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多種獨特的調節(jié)生理功能成分[17]。Ravelo等[18]證實從蜂蠟中提取的D-002(脂肪族醇混合物)可釋放抑制炎癥介質,減少炎癥滲出,產生鎮(zhèn)痛作用,蜂蠟中的黃酮類物質還有抑制炎性生物酶滲出,促進傷口愈合和止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功效,這可能都是蜂蠟治療慢性腰痛的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蜂蠟熱敷療法能快速緩解慢性腰痛嚴重程度,改善腰部功能,使患者能盡早回到工作崗位,且操作簡單,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但此研究樣本量較小,而且未進行隨訪研究,未來還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作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