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熠 杜春春 高 麗 劉曉玲
產后骶髂關節(jié)紊亂是指婦女懷孕后骶髂關節(jié)面對合不良所引起的骶髂關節(jié)韌帶損傷和骶髂關節(jié)錯縫,是引起經產婦女持續(xù)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1]。目前的臨床報道中,運用針刺、推拿、熱敷治療方法較多[2-4], 臨床總結發(fā)現足浴聯合電針治療對產后骶髂關節(jié)損傷治療效果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2年5月-2023年2月臨沂市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收治的120例產后骶髂關節(jié)紊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接受中藥足浴聯合電針治療,對照組電針治療。2組患者一般資料計數資料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使用Wilcoxon秩和檢驗,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在年齡、體質量、懷孕次數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M(IQR)]
1.2 病例篩選標準
1.2.1 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骶髂關節(jié)損傷”診斷標準及《歐盟骨盆帶疼痛診療指南》[6]中“骶髂關節(jié)紊亂”診斷標準:①既往無下腰痛病史或無下腰椎器質性病變史;②妊娠結束后出現程度不等的下腰痛,輕者活動受限,甚者無法轉側,還可伴有下肢的牽涉痛;③患側髂后下棘的內下角有壓痛、叩擊痛,有時可觸及痛性筋結;④骨盆分離試驗陽性,“4”字試驗陽性;⑤X線示:正?;蚧紓洒诀年P節(jié)面紊亂,密度增高,兩側骶髂關節(jié)間隙不等寬。
1.2.2 納入標準①符合骶髂關節(jié)紊亂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20~50歲,既往無下腰痛病史,限于產后或妊娠結束后發(fā)病;③意識清楚,自愿參加該研究。
1.2.3 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內采取其他藥物或方法治療者;②合并嚴重脊柱側彎、骨質疏松或有脊柱、骨盆先天畸形者;③合并有血液、免疫、風濕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④存在腰骶部、足部皮膚破損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電針組治療。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選穴為腰陽關、腎俞、氣海俞、秩邊、環(huán)跳、昆侖[定位嚴格參照2021版國家標準《經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7]]。同名穴位雙取,左、右各針刺一組。得氣后于腎俞、秩邊連接針灸治療儀,施用平補平瀉法。疏密波,頻率為20 Hz/100 Hz,調整強度至患者能忍受為度。
1.3.2 治療組中藥足浴聯合電針組治療。足浴中藥包組成為黃芪45 g,白術15 g,黨參30 g,升麻9 g,柴胡6 g,當歸10 g,陳皮10 g,續(xù)斷20 g,狗脊20 g,杜仲20 g,川芎15 g,桑寄生15 g,木瓜10 g,加1500 ml 100 ℃開水浸泡足浴包,10 min后再加入2000 ml涼水,調節(jié)溫度至40~45 ℃,浸泡雙足20 min。電針治療同對照組。
所有治療均連續(xù)5次,間隔2 d,再連續(xù)治療5次。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1.4.1 觀察指標分別在第5次治療、第10次治療的次日,評價2組患者疼痛情緒指數(使用VAS進行評定)、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
1.4.2 療效評價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的療效評價標準。痊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動自如;顯效:腰骶痛明顯減輕,腰腿活動基本自如;有效:腰骶部疼痛減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顯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配對t檢驗,不滿足的采用配對Wilcoxon秩和檢驗,獨立樣本之間比較,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滿足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2組患者愈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2.2 VAS評分及ODI指數2組患者治療1、2周后VAS評分及ODI指數均改善,且治療組2周后VAS評分及ODI指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及ODI指數比較 [分,M(IQR)]
2.3 典型醫(yī)案患者,女,43歲。2022年12月6日初診。主訴:下腰部疼痛5個月余?,F病史:5個月前產后出現下腰部疼痛,自行“貼膏藥”,效果不佳??滔掳Y:下腰部疼痛,行走及負重時加重,偶累及左側臀部脹痛,舌淡嫩、苔薄凈、中有瘀斑,脈沉細。查體:左側骶髂部壓痛(+),“4”字試驗(+),骨盆分離試驗(+);VAS評分78分,ODI指數為20分。輔助檢查:X線檢查示雙側骶髂關節(jié)未見明顯異常。西醫(yī)診斷:骶髂關節(jié)紊亂;中醫(yī)診斷:腰痛(腎陽虧虛,瘀血內阻)。治則:溫陽補腎,祛瘀止痛。予中藥足浴加電針治療,治療5次后癥狀緩解明顯。治療10次后下腰部疼痛消失,站立及負重后無明顯感覺;查體:雙側骶髂部壓痛(-),“4”字試驗(-),VAS 評分 0 分,ODI指數4分。1個月后隨診未訴腰骶部不適。
骶髂關節(jié)為耳狀面關節(jié),結構較穩(wěn)定。女性在妊娠期和產后,內分泌作用使骶髂關節(jié)松弛,孕期及產程中骶髂關節(jié)存在生理性點頭及反點頭運動,分娩(含剖宮產)后骶髂關節(jié)瞬間閉合,關節(jié)面形成錯縫,即可能導致單側或雙側的腰骶部即下腰部疼痛,發(fā)為產后骶髂關節(jié)紊亂。
產后骶髂關節(jié)紊亂屬于中醫(yī)“腰痛、節(jié)傷”范疇,《婦人大全良方》言:“腎主腰腳。產后腰痛者,為女人腎位系于胞,產則勞傷腎氣,損動胞絡;虛未平復而風冷客之,冷氣乘腰,故令腰痛也”。女性此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產后勞傷腎氣,風寒邪氣乘虛客于腰部。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易創(chuàng)傷脈絡受損,血溢脈外,離經成瘀,痹阻局部經絡;加之分娩長時間體力消耗出血、出汗、產創(chuàng)等致使氣血虧損,血虛則肢節(jié)筋骨失于濡養(yǎng),氣虛則運血攝血無力。腎氣損耗,邪客腰部,瘀血內滯,故發(fā)為此病。
此病病位在腰骶,內有腎氣衰憊,氣血不足,不榮則痛;外有寒濕阻絡,瘀血不除,不通則痛[8],治療原則應為溫腎散寒、活血止痛。
中藥足浴治療中,中藥可通過皮部吸收,又有熱效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效改善產婦身痛、畏寒、泌乳量少等癥狀[9-12]。黃芪、黨參益氣養(yǎng)血,柴胡、升麻祛風升陽,續(xù)斷、狗脊、杜仲補腎強筋,川芎、桑寄生祛風養(yǎng)血,當歸、陳皮補血理氣,兼之白術健脾利濕,木瓜舒經通絡,聯合電針腰陽關、腎俞、氣海俞、秩邊、環(huán)跳、昆侖,全方共奏溫腎益氣、養(yǎng)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
通過本臨床研究可知,中藥足浴聯合電針治療及電針治療均對產后骶髂關節(jié)紊亂有良好療效,但在治療第2周治療中,相較于單純電針治療,中藥足浴聯合電針展現更大優(yōu)勢。下一步可對電針治療、足浴治療進行對比,亦可觀察治療時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