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茹園 蔡玉霞 談成芳 晉 玉
(1.合肥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小學 安徽合肥 230000)
(2.合肥師范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0)
當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國家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教育部先后印發(f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內容。2019年,教育部、國家衛(wèi)健委、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fā)《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要求學校和醫(yī)療機構向兒童、青少年、家長及教師等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心理健康宣傳的力度,特別指出要強化家校協同,幫助家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疏導孩子不良情緒,及時發(fā)現心理問題并有效干預。班主任與小學生相處時間比較長,是疏導和改善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負責人之一,應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采取正確疏導心理問題的策略,給予學生針對性強的心理疏導。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的來說是由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內部因素包括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性格特點等。隨著年齡增長、身心發(fā)育、知識面變寬、社會交往增多,小學生面臨的困難、壓力和挫折都逐步增多。對于部分學生而言,這些問題讓他們難以招架。再加上小學生個體思維的片面性、主觀性,感情上的沖動性等,長此以往,如果沒有有效途徑宣泄疏導,小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對學生本人、對班級及家庭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外部因素包括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學業(yè)等的壓力。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變、生存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據調查,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且呈現出向低年齡、低年級發(fā)展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對小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干預迫在眉睫。
班主任是小學生心目當中最有威信的人,班主任的行為方式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是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的第一人選。而從職責的角度來看,對小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干預,是班主任的本職工作之一。
那么,班主任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干預呢?我認為,班主任要學會識別心理問題,及時啟動心理預警,利用點面結合、家校合力、朋輩配合的心理疏導策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干預。
心理預警是指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問題剛出現的時候及時關注,采取適當的措施,預防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正所謂“防患于未然”,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班主任首先必須具備心理問題預防識別意識。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注意觀察學生表現,及時發(fā)現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發(fā)現問題后,及時進行個別談話,盡量將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談話后要進行預后追蹤,讓心理疏導干預收到實效。
1.細致觀察,注意異?!罢髡住?/p>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一個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須是一名優(yōu)秀的觀察員?!庇^察,是最直接、最簡便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觀察中,班主任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全面把握學生情況。心理問題產生之前會有一定征兆,這種征兆通常會表現在學生的外部行為上,如情緒突然激動、對某事某物敏感、行為異常等。當學生出現這些行為的變化時,班主任就要啟動心理預警,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
2.溝通談話,給予愛與尊重
發(fā)現問題后,班主任如何疏導呢?我認為,可以和學生一對一地溝通談話。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一種雙方交往與認識的過程。
小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老師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語言對他們影響很大。如果想打開小學生的心靈,愛與尊重是最好的鑰匙。想要通過談話進行高效溝通,我認為班主任需要做到:①轉變既有觀念,用另一種不同的思維、角度去看待問題;②談話過程中保持尊重與信任,盡量接收全部的信息,及時記錄、整理;③優(yōu)化溝通時機與環(huán)境,尋找適當時機;④掌握必要技巧;⑤談話前后加強家校溝通,掌握第一手情況。這樣在進行談話時班主任才能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也才能順利打開學生的內心。
3.預后追蹤,探尋干預方法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心理疏導也需要循序漸進。在進行心理疏導干預后,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持續(xù)性的關注,并聯系家長了解更多詳細情況,多措并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小學生心理問題具有變化大、多元化等特性,其心理干預工作僅僅依靠班主任是不夠的,還應當分類指導、靈活應對,各方聯動、形成合力,增加小學生心理疏導干預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1.點面結合
班主任與問題學生之間點對點地溝通效果是有限的,除此以外,還可以“多點結合”進行心理疏導。班主任可聯系學校的心理教師或者學生信任的其他老師,共同商議學生的心理疏導干預方法;也可以鼓勵學生預約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傾訴心理問題。班主任在學生信任的其他老師或者專業(yè)心理教師的幫助下強化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使其掌握正確的心理發(fā)泄方法,增強其抗挫折能力。
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選取一個恰當的時機召開一次相關的主題班會課,“點面結合”地進行心理疏導。班會課如何切入主題?案例呈現就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呈現與問題學生情況相似的案例,讓問題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受教育、受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進行心理疏導干預。抓住關鍵,由問題學生這一個“點”擴展到全班這一個“面”,不僅可以讓問題學生重拾自信,收到干預的預期效果,還可以對全班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2.家校合力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直接影響因素。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干預的同時,班主任應該及時聯系家長,形成家校合力。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來源于父母等,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預防少兒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干預的核心。
到目前為止,我國父母教育方式還是比較單一,常常忽略了親子互動。所以,教師在與家長合力進行學生心理疏導干預時,要讓家長意識到親子互動對孩子的重要影響。平等的親子互動可以造就和諧的親子關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更愿意聽家長的話,更愿意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親子交流更加活躍、有效,更容易達到干預的目的。
3.朋輩配合
小學生群體思想尚不成熟,原始的群體意識較為強烈,較之教師、家長,他們更希望與同齡人交往并且向同齡人學習。比如,為此,可以發(fā)揮同桌、好朋友、學習小組的個體幫扶作用,鼓勵、引導小學生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
心理干預不能拘泥于單一的形式,需要進行多元化探索。我們還可以組織趣味化的活動,借助講故事、演小品、知識競賽等方式傳授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通過消耗體能、釋放多巴胺等方式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負面心理,強化干預效果。
三年級的時候,一向活潑開朗的小凱同學連續(xù)好幾天上課都不積極舉手問題,下課也不跟其他人一起圍在我身邊嘰嘰喳喳地說話了。我向其他授課老師詢問,語文老師告訴我,小凱在周記里寫道:“爸爸媽媽如果離婚了,我跟誰?”還有學生向我反映小凱變得有些沖動,出現了推搡同學的情況。多方面的線索表示,小凱很有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
了解情況后,我在某天放學后悄悄把小凱留了下來,我并沒有直接詢問,而是從班級和學習聊起,先拉近和他的距離。
從小凱的回答中,我沒有發(fā)現異樣,看時機差不多了,我就問他:“怎么最近上課都不舉手啦?上課沒有你跟我互動我總感覺缺了點啥,是內容太難了聽不懂嗎?”小凱沉默了一會兒,啪嗒啪嗒地掉起了眼淚。我身體前傾離他更近,拿了餐巾紙給他擦眼淚,專注而又關心地望著他,準備耐心地傾聽。
他安靜地淌了一會眼淚,抽噎著說出了原因。原來,這段時間父母總在家吵架甚至發(fā)生肢體沖突,母親還經常嚷著要離婚,憤怒地問小凱他們離婚后他跟誰這樣,這給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妹妹還小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他也沒地方傾訴,所以越來越沉默。說到最后,小凱哭著說:“老師,他們要是真離婚了怎么辦啊?是不是就沒人要我了?”
通過談話,我發(fā)現小凱由于家庭不和諧產生了心理問題,該問題如果不及時疏導干預,對他和他的家庭都將產生很大影響。于是在與小凱進行談話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分別給小凱父母打了電話,了解到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原因:妹妹去年剛出生,沒有人帶孩子,媽媽只得辭去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在家全職帶娃。但是由于小凱爸爸工作較忙,剛出生的妹妹又時??摁[,媽媽出現了產后抑郁的癥狀,這是引發(fā)爭吵的導火索。而爸爸又不善言辭,導致雙方缺少溝通、誤會難以排解,并非感情破裂。在了解到家庭不和諧對小凱造成的影響后,爸爸媽媽表示愿意改變自己,找回曾經的溫馨。
二是在隔天,我召開了一場主題為“生氣的爸爸媽媽”的班會課。本節(jié)班會課主要任務有兩個:首先,讓學生們意識到大部分情況下,父母吵架并不是孩子的錯,不要背著包袱生活;其次,讓學生知道在面對父母吵架時可以怎么做。班會課上,三年級的學生們嘰嘰喳喳,暢所欲言。此舉可以讓小凱意識到父母爭吵的普遍性,讓他用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三是在分學習小組時,將小凱和他的好朋友小方、小林安排在一起,通過好朋友的陪伴和幫助,消除小凱的消極情緒,引領他走出家庭不和的陰霾。
此次心理疏導后,小凱慢慢恢復了往日的神采。約半個月后,我收到了小凱媽媽發(fā)的一條長長的感謝短信,她在短信中表示家庭已恢復和諧。
綜上所述,作為班主任,我們應當注意觀察,盡早發(fā)現小學生的異常心理并進行心理疏導干預。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多樣、復雜,在對其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實際的情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進行有效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