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 金夢
9月9日,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指出:“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yōu)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p>
以上教育家精神的六個方面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為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原則遵循和精神動力。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是教育家的首要標準。心有大我,就是愛黨愛國愛人民。教育的價值內核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這與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內在相通、高度契合的。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薄把詾槭縿t、行為世范”出自《世說新語》,意思是說言行足以成為士人的法則、舉世的示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做“經師”和“人師”相統(tǒng)一的“大先生”,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和顯著標識。教育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育的本質和對象決定了教育者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發(fā)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和道德的體現者。為人師表是神圣的職責,在學生眼里,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
啟發(fā)智慧而不灌輸,滋潤心田而不冰冷,尊重個體差異,分層施教、定向施教,促進全面發(fā)展,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只有運用豐富的育人智慧,才能體現教育深入學生、深入心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善于運用問答法的教學形式,循循善誘,啟發(fā)學生思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睋碛姓娌艑崒W是教書育人的基本前提。教育者只有誠心誠意地自我提升,才能更加自信地去教育學生。當今世界,知識更迭和技術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如果不堅持學習,緊跟時代,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教育教學方式很快就會落后于時代腳步。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迭知識結構,潛心鉆研學問,堅持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是新時代對教育者教育教學實踐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專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樂于教導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是教育者進行教育教學的情感基礎,也是教育者熱愛教育事業(yè)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現?!叭蕫邸笔侵腥A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神內核,也是熔鑄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最高道德準則和人格理想。教育家精神中“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蘊含著最深沉的中國精神,體現著最鮮明的中國特色。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正確把握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心系人類前途命運,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價值取向。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世界共同挑戰(zhàn),我們需要培養(yǎng)具有寬廣國際視野和多元知識背景,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能夠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具備參與全球事務能力,立志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新時代公民。
以文化人是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只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集聚整合育人資源,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09-14,有刪改)
⊙ 肖羅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教師群體發(fā)揮關鍵作用。我國教師群體規(guī)模龐大,各級各類專任教師超過1880萬人,這樣的隊伍特別需要精神的感召和引領,需要激發(fā)他們堅守講臺、潛心育人的內在動力,錘煉“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理想抱負。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廣大教師成長發(fā)展,是在職業(yè)準則的基礎上,為他們明確了應有的精神風貌,樹立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還應對教育、對學生、對事業(yè)永葆熱忱,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提升自己,化育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教育具有因材施教、教無定法等特征,這讓教師的師德顯得尤為重要,也讓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變得十分關鍵。師德不單是道德問題,也是教師的整體生命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其核心不僅在于筑牢底線,更在于追求高標。朱熹在注解“學而時習之”時說“學之為言,效也”。周敦頤則說“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在當前提倡弘揚教育家精神,對于學者、師者而言,正是效法榜樣,希賢希圣。這是時代的呼聲、人民的所盼。我們期待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做新時代的“大先生”,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讓“人民教師無上光榮”的贊譽更加響亮。
(來源:《光明日報》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