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燕婷
福建省龍巖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福建 龍巖 364000)
痛風是由血尿酸過高引發(fā)的疾病,患者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處,導致關節(jié)內出現(xiàn)腫脹、疼痛等癥狀,主要發(fā)作于肘關節(jié)、跟腱、髕骨滑囊、指尖等處[1]。痛風總體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其發(fā)病機制與民族、飲食、肥胖、基礎疾病、遺傳等諸多因素相關,但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fā)作的基礎[2]。人體攝入嘌呤后會被分解成尿酸,當尿酸含量過高(血清尿酸鹽>408μmol/L)時會生成尿酸結晶,尿酸結晶在人體沉積,激活了人體免疫系統(tǒng),從而引發(fā)痛風[3]。人體代謝尿酸主要依靠腎臟排泄以及腸道排泄,以腎臟排泄為主,因此臨床認為腎臟排泄不足是導致痛風發(fā)作的主要原因。評估腎臟排泄能力的主要指標為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以及二者比值尿酸排泄分數(shù)(FEUA),具有較高的準確性[4]。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測量FEUA需要留置24h尿液樣本,這導致過程繁瑣、花費時間長,患者積極性低,實用性較差。因此,尋找更為簡單、有效的指標評估患者病情極為重要。有學者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其比值與痛風患者病情進展密切相關,可用于評估患者疾病活動及預后[5]?;诖?,本研究探討了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其比值對間歇期痛風患者FEUA分期的評估價值。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69例間歇期痛風患者進行研究。
納入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學發(fā)布的相關指南中痛風分類標準[6];目前處于痛風間歇期;患者年齡≥18歲;所有患者均配合完成本研究,進行指標監(jiān)測。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其他風濕類疾病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由藥物、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引發(fā)的繼發(fā)性痛風患者。本研究經由我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使用我院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調查量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體質量、吸煙、飲酒、受累關節(jié)數(shù)量、家族遺傳史、基礎疾病類型等?;颊呔驮\當日進行實驗室指標檢測,測量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囑咐患者低嘌呤飲食5d后,收集患者24尿液進行檢驗,檢測患者24h尿尿酸、24h尿量、24h尿肌酐、血尿酸(UA)、肌酐(Cr)計算其FEUA=[尿酸清除率(尿尿酸×每分鐘尿量/UA)/肌酐清除率(尿肌酐×每分鐘尿量/Cr)×100%]。FEUA分期標準:排泄減少期(FEUA<7%)、混合期(7%≤FEUA≤12%)、生長增多期(FEUA>12%)[7]。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選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24h尿尿酸、24h尿量、24h尿肌酐、血UA、Cr、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及其比值采用±s來表示,采用方差分析F檢驗。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對不同F(xiàn)EUA分期間歇期痛風患者的評估價值。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69例間歇期痛風患者依據(jù)FEUA分期將其分為排泄減少組(n=50,F(xiàn)EUA<7%)、混合組(n=10,7%≤FEUA≤12%)、生長增多組(n=9,F(xiàn)EUA>12%),3組患者間年齡、性別、體質量、吸煙、飲酒、受累關節(jié)數(shù)量、家族遺傳史、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2.2 3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比較3組患者間24h尿肌酐、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間24h尿尿酸、24h尿量、血UA、Cr、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比較
2.3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對不同F(xiàn)EUA分期間歇期痛風患者的評估價值分析ROC曲線分析顯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診斷排泄減少期痛風的最佳截斷值為≤2.836,95%CI為51.2~78.8,敏感度為66.00%,特異度為78.95%,AUC為0.857;診斷混合期痛風的最佳截斷值為>2.836,95%CI為26.2~87.8,敏感度為60.00%,特異度為55.93%,AUC為0.632;診斷生長增多期痛風的最佳截斷值為3.826,95%CI為40.0~97.2,敏感度為77.78%,特異度為96.67%,AUC為0.983。具有一定評估價值,見圖1~圖3。
圖1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診斷排泄減少期痛風的ROC曲線。圖2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診斷混合期痛風的ROC曲線。圖3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診斷生長增多期痛風的ROC曲線。
尿酸是人體嘌呤代謝產物,主要來源于細胞代謝、食物代謝以及其他嘌呤化合物,當受到飲食、藥物、疾病等因素影響造成血尿酸水平過高則會形成高尿酸血癥,這也是痛風發(fā)病的直接原因[8]。目前以24h尿尿酸定量法作為檢測高尿酸血癥分型的指標,但其干擾因素過多,受到患者飲水量、腎功能等影響[9]。因此,臨床常用FEUA作為代替指標,用以反映患者腎臟排泄功能,但FEUA檢測需要留置24h尿液,指標測量過程繁瑣、周期長,導致患者依從性低,有學者認為可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評估FEUA分期,但目前鮮少見相關報道[10]。
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據(jù)FEUA分期將患者分組后,3組患者間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指標、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存在顯著差異,生長增多組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指標、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患者。當人體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多時,活性氧會增加釋放,導致腎動脈損傷和腎硬化,使得血尿酸升高。而血尿酸升高又會激活白細胞介素1、6等機體炎癥因子釋放,引起血管功能異常,影響了局部血流動力學,使得腎血管硬化、腎小球過濾性降低,增加了腎小球、腎小管間質的損傷風險,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3組患者間淋巴細胞計數(shù)不存在顯著差異,淋巴細胞計數(shù)是反映炎癥指標,淋巴細胞屬于白細胞,在人體中起到免疫應答作用,當其計數(shù)升高代表有感染發(fā)生。而本研究中患者均為間歇期痛風患者,患者存在炎癥狀態(tài)。進一步ROC分析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對不同F(xiàn)EUA分期的間歇期痛風患者均有較高的評估價值。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①本次研究為單中心研究,受我院醫(yī)療資源影響,涉及的樣本量太少,研究結果可能具有偶然性,后續(xù)應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②炎癥指標是反應痛風患者FEUA分期和病情的重要指標,但本研究僅適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后續(xù)應增加C反應蛋白等其他嚴重指標的分析;③本研究考察指標僅涉及患者就診前后的指標考察,未涉及患者遠期指標考察,后續(xù)應增加隨訪結果調查分析。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其比值檢測簡單,可以反映患者炎癥狀態(tài),臨床使用價值較高,對間歇期痛風患者FEUA分期具有一定評估價值。